混合学习的国内外比较研究
——基于CiteSpace的文献可视化分析*

2019-03-09 08:10田新芳杨小珍王秀艳
广州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9年1期
关键词:混合文献课程

田新芳 杨小珍 王秀艳

(广西师范学院,广西 南宁 530299)

一、引言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深入应用,混合学习作为一种结合传统教学和网上学习优势的学习方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已经成为教育领域发展的一种趋势。近三年的《地平线报告(高等教育版)》从预测混合学习是短期内促进高校教育技术应用的核心趋势[1],到极有可能成为影响高等教育变革的短期趋势[2],再到判断其是短期内首要趋势[3],充分肯定了混合学习的优势并把它置于非常重要的位置。国内外众多学者都非常看好混合学习的发展潜力,那么国内外混合学习研究发展趋势如何?研究热点有哪些?研究主题演化如何?为准确把握国内外混合学习研究的现状及发展方向,本研究应用Cite Space计量学软件,使用CNKI和WOS数据库对十五年间(2003年—2017年)国内外发表的混合学习相关文献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依据发文量、关键词、关键词聚类、突现词等指标,在研究发展趋势、主要发文国家和地区、研究热点、主题演化路径等方面分析国内外混合学习的研究现状,比较两者存在的异同,学习借鉴国外研究成果及经验,以期更好地促进国内混合学习的研究与实践。

二、数据来源与研究工具

(一)数据来源

国内文献部分,选用CNKI为来源数据库,以关键词 “混合(式)教学”或“混合(式)学习”或 “混合(式)培训”或“Blending Learning”或“Hybrid Learning”或“Blended Learning”在 “社会科学II辑”下检索2003年—2017年的所有数据,得到结果2715条,剔除相关度不高的105篇文献,共得到数据样本2610篇。

国外文献部分,选用Web of Science(WOS)核心合集数据库为来源数据库,以“Blend* Learning OR Hybrid Learning OR Flexible learning”为主题检索词,限定学科领域为教育教学研究 ( Education Educational Research) ,文献类型为“论文”,检索出2003年—2017年文献2131篇。剔除相关度不高的12篇文献,共得到数据样本2119篇。这些文献绝大部分来自国外,包括少量来自中国的研究成果。

(二)研究工具

本研究借助美国德雷赛尔大学陈超美博士开发的Citespace引文网络可视化工具,采用文献计量法、内容分析法、比较研究法等对国内外混合学习研究的相关文献进行定量分析,并在可视化分析的基础上进行定性分析,基于此梳理国内外混合学习的研究现状及区别。

三、数据统计与对比分析

为了解国内外混合学习的研究现状以及两者存在的异同,本文根据相关数据统计以及可视化图谱对国内外研究的发展趋势、不同国家的文献产出、研究主题、研究主题的演化进行了分析和比较。

(一)国内外研究的发展趋势比较

通过对国内外样本论文的发表年份和数量进行统计,可以绘制出国内外近十五年混合学习相关研究的发展趋势折线图。(见图1)

图1 CNKI和 WOS 中有关混合学习的论文数量变化趋势图

统计结果显示,国内与国外混合学习相关研究发文量的走势基本一致,国内研究的上升势头更加迅猛。结合走势图并通过文献内容分析可以把混合学习的发展历程大致分为3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萌芽期(2003年—2007年),在国外,混合学习作为一个不断扩充发展的概念在传统的教学中一直存在,20世纪初E-learning研究进入低潮,人们开始对纯技术环境进行反思,关于Blended Learning的探讨才逐渐增多。[4]国内混合学习(Blended Learning)是由何克抗教授于2003年第七届全球华人计算机教育应用大会上首次正式提出并倡导,国内学者自此开始展开对混合学习的研究。这个阶段混合学习的研究还处于萌芽状态,相关文献研究数量较少。第二阶段为发展期(2007年—2014年),在该阶段国内外混合学习的研究都在增长,国外研究增长幅度较大。说明混合学习逐渐引起国内外学者的注意,这与在该时间内MOOC的兴起、各种网络平台(如 Blackboard,Moodle等)的引入和推广有关。第三阶段为快速发展期(2014年—2017年),该阶段有关混合学习的研究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增长,呈井喷之势。国内研究发展势头比国外来得迅猛,与我国2015年开始提出的“互联网+”概念有较密切的关系。从整个趋势上看,国内外混合学习的研究处于快速发展的状态。

(二)不同国家/地区的文献产出量对比

运行 Citespace软件,选择节点类型为国家“Country”,设置“Top N Perslice”为50,即选择每年被引频次最高的50个地区,得到混合学习热点研究区域图谱,如图2所示。选取排名前10位的国家与地区的统计表,如表1所示。

图2 混合学习研究热点区域图谱

表1 混合学习前10热点研究区域统计表

文献的国别分析大体可以反映出不同国家和地区在特定研究领域所作的贡献、差异等。表1和图2表明,美国、澳大利亚、英国三国的发文量、中心度、节点大小都位居前列,是混合学习研究领域的核心成员国。其中美国节点大小最大,且与其他国家有连线,表明美国与其他许多国家有合作研究,是混合学习研究领域影响力最大的国家。其次是澳大利亚、英国、中国、西班牙、加拿大等。中国虽位居第四,但中心度较低。由此可见,混合学习研究者主要集中在欧美国家,国内研究数量不少但是影响力较低,需进一步加强国际学术交流,以促进混合学习研究的可持续发展。

(三)国内外研究主题的分析对比

1.研究主题的异同

关键词不仅能够较好凝练论文主要内容,而且能够反映研究内容间的内在联系、研究发展方向、研究的重点和热点。表2统计了国内外该领域排名前20的关键词,以便清晰呈现国内外研究的区别。

表2 2003年—2017年国内外前20高频关键词统计表

从表2可以看出,国内外混合学习研究主题既有相同之处又存在差异。相同的主题主要有:混合学习基本认识及理论研究(如混合式学习、混合式教学、Blended Learning);混合学习教学方法和模式的探讨(如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线学习、移动学习、课堂教学、网络教学、自主学习、E-learning、Online Learning、Model);混合学习的设计研究(如教学设计、Design);混合学习应用研究(如高职、教育技术培训、Higher Education、Distance Education)。不同之处在于:第一,国内更加侧重于对混合学习资源或教学平台的研究,在前20高频词中共出现6个相关概念(Mooc、Spoc、Moodle、网络教学平台、微信、微课)且频次较高,而国外前20高频词中无此类关键词;第二,国外比较注重对混合学习教与学主体(如student、teacher、knowledge、instruction)、混合学习具体环 境(如technology、environment、classroom)、混合学习效果或评价的研究(如performance、perception、motivation),与国内研究形成比较鲜明的对比。此外,国内文献使用的高频词概念比较宽泛,如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教学设计、教学改革等;而国外文献使用的高频词概念比较具体,更多的是涉及某一具体对象、性质、因素的研究,如“student”、“technology”、“knowledge”、“model”、“classroom”、“motivation”等,国内外混合学习研究在抽象程度上有所不同,国内文献着重于理论探讨及资源研究,而国外文献倾向于教学实际或具体问题的研究。

2.研究热点的比较

利用Cite Space 软件对中英文文献分别进行关键词聚类分析,以了解到国内外该领域研究热点,聚类结果如图3、图4所示。

(1)国内研究热点

CNKI关键词聚类结果表明,“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教学设计”、“混合式培训”、“互联网+”、“思想政治理论课”、“计算思维”是当前国内混合学习研究的热点。通过合并相似主题,并追溯原文献进行研读判定,最终确认3个主要研究热点:第一,混合学习的应用实践(#1混合式教学、#3混合式培训);第二,混合学习的教学设计(#0翻转课堂、#2教学设计、#4互联网+);第三,混合学习与课程整合(#5思想政治理论课、#6计算思维)。

图3 CNKI关键词聚类图

①混合学习的应用实践

当前国内混合学习应用涉及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教师培训、成人学习、企业培训等领域,其应用方式为基于某个网络平台、与具体学科相结合、在某一理论或背景视角下展开混合学习。高等教育是混合学习应用的主要领域,其次为教师培训,其他领域应用研究较少。研究表明,高等教育中混合学习较在线学习、面对面学习是最有效的学习方式[5],又因高校学习者学习时间较为自由,且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和资源,故成为了混合学习应用研究的主阵地。在教师培训领域,混合学习扩大了教师的学习机会, 在时间上提供了便利,提供多种不同形式的学习活动,提高教师学习者的参与性,从而促进有效学习。[6]相较之下,基础教育因各种制约因素导致应用研究偏少。

②混合学习的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相关研究主要聚焦于混合学习模式/模型构建与应用、教学实施、策略设计等,其研究内容主要为某一课程的混合学习教学设计、基于平台的混合教学模式建构、某个理念或理论指导下的混合学习活动设计等。如徐梅丹、兰国帅等人基于首要教学原理及个性化学习理论的指导,建构了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混合学习模式并运用到教学中。但在众多模式中,大部分研究只做了理论归纳与推演,从理论上提出了模型的构建和学习策略,而没有进行论据充分的实证研究与分析,只有少量研究在大量实证的基础之上,通过对现象客观、全面的描述,探究学习者心理发展轨迹,并找出现象背后所隐藏的规律。[7]

③混合学习与课程整合

在“互联网+”时代,国内高校引发混合学习改革浪潮,众多研究者将混合学习模式引入到课程教学中,积极开展混合学习与课程的整合研究,关注教学设计和实践应用,并探讨有效性等。其中,混合学习方式在思想政治理论课、计算机课程中的应用是热门的研究主题,如汤俪瑾、黄金满基于慕课展开思想政治理论课混合式教学实践研究[8];梁爱强探讨了“慕课”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实效性[9];陈海建、陈伟平等人以《程序设计基础》为例展开了混合学习模式在远程教育和教学改革中的应用研究。[10]混合学习与课程整合学习模式凭借其优势,成为高校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

(2)国外研究热点

WOS关键词聚类结果表明,“blended learning(混合学习)”、“curriculum(课程)”、“identity(身份认同/特性)”、“tam(技术接受模型)”、“media in education(教育媒体)”、“reflection(反思/思考)”、“mooc(慕课)”、“teacher training(教师培训)”、“mobile learning(移动学习)”是当前国外混合学习研究的热点。通过合并相似主题,发现4个研究热点:①混合学习的课程开发与应用[#1 curriculum(课程)、#6 mooc(慕课)、#7 teacher training(教师培训)];②混合学习的技术支持[#3 tam(技术接受模型)、#4 media in education(教育媒体)];③混合学习模式研究[#0 blended learning(混合学习)、#8 mobile learning(移动学习)];④混合学习评价研究[#2 identity(身份认同/特性)、#5 reflection(反思/思考)]。

图4 WOS关键词聚类图

①混合学习的课程开发与应用

随着网络成为信息传递的流行媒介, 混合课程凭借其灵活、方便等优势越来越受到学习者的欢迎,混合学习的课程开发与应用成为国外学者的研究热点。其中,混合学习的课程开发研究主要聚焦于混合课程的开发模式与策略、混合课程资源开发、混合学习活动设计等。在应用方面,混合课程现已广泛运用于高等教育、基础教育、医学教育、教师培训和企业培训等领域,如Tuparova和Tuparov通过对多个教师培训项目的实证研究指出:混合式培训的设计必须考虑教师的教学实践,与教师的已有经验相结合,新手教师需要更多线下学习和研修的支持,教师的ICT技能和E-Leaming水平也是实施混合式培训的关键因素。[11]总体来说,国外混合学习的课程开发与应用研究比较丰富,且已比较成熟。

②混合学习的技术支持

在技术不断革新和日益普及的背景下,教育媒体及技术手段日益丰富,研究者对混合学习的技术支持研究不断加深。通过分析,国外混合学习技术支持的研究主要包括技术与课堂整合研究、学习环境建设、网络化学习、学习方式探索、混合学习平台的探讨等。如Padilla-Meléndez 等探讨了在混合式学习环境中的技术接受和使用意愿的一个重要决定因素——感知娱乐性,并揭示了感知娱乐性对使用技术的态度和意愿的影响存在性别差异。[12]Picciano开展了一项探索混合学习环境的访问数量及增长问题的研究,为正在考虑将混合学习融入高等教育的决策者提供了深入的分析数据。[13]混合学习离不开技术支持,研究者对混合学习技术支持的研究是促进混合学习整体发展的关键。

③混合学习的模式研究

混合学习的实质是将在线学习和面对面教学结合起来,但这不仅仅只是一个理论构想,而是对教学模式的重新设计。[14]针对混合学习模式的研究尤为重要,美国学者斯泰克和霍恩在这方面的研究比较有代表性,他们在调查研究了80 个美国K-12阶段混合学习项目的基础上,根据实施混合学习项目的学校的实践,总结了四种混合学习应用模式:循环模式、灵活模式,自我导向混合模式,富虚拟模式。[15]德国学者Claudia从理论、媒体、方式各方面设计了混合学习罗盘,人们可利用该罗盘搭配出合适的混合学习模式。[16]另外,移动学习成为热点主题, 说明移动学习作为信息技术与教学理论相融合的产物正迅速发展,基于移动设备的混合学习模式是学者的研究热点。

④混合学习的评价研究

国外混合学习评价研究关注的是教学质量、学习效果、教师与学生的态度、或是具体的教学情境,学生的学习动机、自主学习、学习交互、满意度等,如Ellis 等人在2007 年通过对使用学习管理系统平台的七所大学进行比较,得出一套混合学习环境下质量保证的最小化标准的评价指标体系;[17]Viet Anh Nguyen 在 2016 年通过同侪评估的方式,构建出一种混合学习学习者的评估模型;[18]一些学者探索了在混合式教学中影响学生满意度的因素,指出明确的教学指导、教学活动、面授支持、协作能力等都是影响学生对混合式教学满意度的重要因素。[19]尽管评价研究这类文章数量较多, 但探讨内容较为单一,仍需加强技术支持与学习过程交互以及混合学习中的交互关系等方面的研究。

综合文献分析可以看出,当前国内外在混合学习领域的热点研究内容有所不同,相同的研究热点为混合学习教学设计及模式研究,除此之外,混合学习的应用实践、混合课程与学科的整合研究是国内研究热点,而国外的研究热点在于对混合学习的课程开发与应用、混合学习的技术支持研究、混合学习的评价研究。在混合教学的实践与研究中,系统的、长期的评价数据采集是有效评价的基础。[20][21]在国内,大部分机构还未建立对混合教学的有效评价机制,混合学习在教学中的研究落后于实践应用的脚步,所以国内对混合学习评价方面的研究还有待加强。

(四)国内外研究主题的演化路径比较

研究主题的演化路径是分析某个研究领域的发展变化,预测未来趋势的重要依据之一。 CiteSpace 中,可以从题目、摘要提取出现频率突然增加的专业术语作为对正在兴起的理论趋势和新主题涌现的探测。[22]

1.国内研究主题的演化

利用软件自带的突现检测算法,得到国内混合学习研究领域的突现词(图5)。通过突现词分析,国内混合学习研究主题演化过程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1)混合学习基础理论的探讨

2003年国内刚引进混合学习的概念,此后三年研究主要聚焦于对混合学习的概念、基本理论与原理、应用模式等的探讨,实践应用研究则较少。如何克抗在《从Blendeing Learning看教育技术理论的新发展》一文中界定了混合学习的含义, 并认为混合学习是教育技术理论深入发展的标志;[23]田世生从混合学习基本问题、设计一个混合学习课程的方法以及其为教育技术带来的反思等方面进行了系统论述;[24]李克东对混合学习的理论基础、基本原理、过程设计和应用模式等问题进行了探讨。[25]以上学者对混合学习的研究探讨,成为后续相关研究的理论基础。

(2)混合学习的实践应用

图5 国内混合学习研究的top29突现词

从2005年开始,相关理论研究已逐渐趋于成熟完善,实践应用研究日益增多。此后相当一段时间内,国内专家学者的研究主要聚焦于混合学习的实践应用研究,研究领域有三:领域一为基于Moodle、Blackboard、Sakai等网络学习平台的混合学习模式探索与应用、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层次整合策略研究[26]、教学改革研究等;领域二为混合学习在成人教育、教师培训的应用,包括混合学习思想指导下提高新教师研修有效性的策略研究[27]、混合培训模式研究等;领域三为混合学习技术的研究,包括学习资源环境的建设、混合学习资源设计与开发等。总体来说,2005年之后混合学习应用与研究都更广泛与多元,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得到加强。

(3)混合学习的理论深化

2009年开始,随着混合学习应用研究的多元化和系统化,混合学习的理论研究也得到深化发展。如黄荣怀、马丁等人基于梅瑞尔的“首要教学原理”和建构主义、新行为主义等学习理论, 并综合相关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提出混合式学习课程及其活动的设计框架。[28]陈卫东、刘欣红等人从人、技术、环境和方法四个维度分析了混合学习的本质,并提出混合学习成功实施的关键在于关注这四个维度要素的融合,服务于人的发展和认知、技能、情感学习的需要的观点。[29]混合学习的理论深化,为后续的研究提供了参考借鉴。

(4)混合学习的反思创新

2013年至今,混合学习研究开始进入反思创新阶段。该阶段主要研究内容有四:一是泛在学习的研究与实践,如邵华、喻惠群开展了基于泛在学习资源共享平台的大学英语“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设计研究;[30]二是结合MOOC平台的混合学习模式研究,2014年国内掀起 “MOOC”热潮,吸引了教育领域专家及学者的高度关注,混合学习模式结合最新学习平台得到不断创新;三是对混合学习的思考,包括混合学习内涵与意义、现状及应用对策、实效性研究等;四是对师生或管理者信息素养提升研究,包括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混合式培养研究、学生混合学习能力研究等。

2.国外研究主题的演化

通过分析,国外混合学习研究主题演化过程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1)混合学习理论探讨

2003年—2007年,这个阶段混合学习处于理论探讨阶段,研究聚焦于对混合学习的概念、模型等基础理论的研究,如Osguthorpe提出混合学习的类型:学习活动混合、学生混合以及教师混合,并指出混合学习是一种学习环境、学习方法或策略,它强调课堂与网络两种环境之间的平衡。[31]Garrison对混合学习的概念和作用进行全面梳理,并提出探究社区模型;[32]Curtis J.Bonk介绍了 “学习生态模式”的理论框架。[33]这一阶段的混合学习理论研究,对后续研究起到积极的引导和推动作用。

(2)混合教学策略研究

2008年开始,混合学习逐渐受到了较大的关注,突现词较多。如“problem-based Learning(基 于 问 题 的 教 学)”、“improving classroom teaching(提高课堂教学)”、“comprehension(理解)”等,表明2008年之后混合学习研究主要关注教师在课堂中与学生的交互,强调混合教学策略与方法等。如Vaughan着眼于教学的三个阶段, 提出了在三个阶段中教师应该采用的教学策略: (同步学习之前) 设计有意义的学习活动作为触发事件; (同步学习中) “聆听学生的表达, 并与学生进行对话交流”; (同步学习之后) 以活动为中心设计学生的“课后作业”。[34]

(3)混合学习与学科整合

2010年之后,突现词有“applications in subject(学 科 应 用)”、 “teacher training(教 师培训)”、“course(课程)”、“language(语言)”、“learning community(学 习 社 区)”、“flexible Learning(混合学习)”等,表明2010年后混合学习在学科中的应用范围得到扩大,研究关注点从混合教学策略转向混合学习与学科的整合,专家学者们依托Moodle等网络教学平台开发了一系列混合课程应用于学校教学、教师培训等领域,其中混合课程在语言学习的应用是研究者研究的热点。总的来说,2010年之后,混合学习研究得到发展和深入,研究呈现出多元的局面。

(4)“以学生为中心”的混合学习

2012年至今,“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混合学习得到新发展,混合学习应用更广泛。该阶段的突现词有“information technology(信息技术)”、 “medical education(医学教育)”、“learning(学习)”、“mooc(慕课)”等,表明该阶段混合学习关注重点为 “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的学习体验。如Goodyear 强调:所谓混合,不仅仅是面对面教学与在线教学的混合,更是在“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环境下教学与辅导方式的混合。[35]在混合学习应用方面,学者们开始关注混合学习在医学教育中的应用,基于MOOC的混合学习实践等。

综合分析可得出以下结论:国内混合学习研究主题演化过程大致为:基础理论、实践应用、理论深化、反思创新。国外混合学习研究主题演化过程大致为:理论探讨、教学策略研究、学科整合、“以学生为中心”的混合学习。相较国内混合学习研究的“快高快长”,国外研究显得更缓慢细致一些。值得注意的是,在CNKI和WOS突现词尾端均出现了 “MOOC”。这表明国内外研究者从2015年开始关注MOOC与混合学习的关系,亦开始基于MOOC平台的模式来设计混合学习,将混合学习与MOOC相结合可能是未来混合学习研究的重要趋势。

图6 国外混合学习研究的top33突现词

四、结语

本文利用Citespace 软件对混合学习中外文献进行了不同层次的可视化分析和研究,研究得出以下结论:

(一)国内与国外混合学习相关研究发文量的走势基本一致,发展趋势可分为三个阶段:萌芽期(2003—2007),发展期(2007—2014),快速发展期(2014—2017)。近年来国内发展势头更加迅猛,国内外研究均处于快速增长的状态。

(二)混合学习研究者主要集中在欧美发达国家,国内研究数量不少但是影响力较低,需进一步加强国际学术和交流。

(三)国内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混合学习的应用实践、混合课程与学科的整合研究、混合学习的教学设计;国外的研究热点集中在混合学习的课程开发与应用、混合学习的技术支持、混合学习的模式研究、混合学习的评价研究。国内需加强混合学习的课程开发和评价研究。

(四)国内混合学习研究主题的演化过程大致为:基础理论的探讨、实践应用、理论深化、反思创新。国外混合学习研究主题的演化过程大致为:理论探讨、教学策略研究、学科整合、“以学生为中心”的混合学习。相较之下,国外混合学习研究的对象更为具体,我国应学习借鉴国外研究成果及经验,以促进国内混合学习研究的精细化、系统化、多元化。

猜你喜欢
混合文献课程
混合宅
Hostile takeovers in China and Japan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一起来学习“混合运算”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Cultural and Religious Context of the Two Ancient Egyptian Stelae An Opening Paragraph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The Application of the Situational Teaching Method in English Classroom Teaching at Vocational Colleges
The Role and Significant of Professional Ethics in Accounting and Audi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