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在实践中熏陶传统文化

2019-03-10 14:01赵丽芳
课堂内外·教师版 2019年1期
关键词:传统文化实践策略

赵丽芳

【摘  要】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所宣扬的忠孝仁爱、礼义廉耻、慎言敏行、严于律己、改过迁善等道德规范,几千年来铸就了中国人民的精神灵魂,培育了全民族追求和谐、谦和好礼、诚信克己、与人为善、勤俭廉正、刻苦耐劳和精忠爱国的优良素质。笔者经过长期实践,总结出几点做法:让学生搜集学习校园的传统文化,利用传统节日渗透传统文化教育,办传统文化的“手抄报”,看传统文化的书刊、漫画、故事、视频、影片等,诵读传统文化经典,使学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

【关键词】 传统文化;实践;策略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建设,就是一个民族灵魂的建设、精神世界的建设。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所宣扬的忠孝仁爱、礼义廉耻、慎言敏行、严于律己、改过迁善等道德规范,几千年来铸就了中国人民的精神灵魂,形成中华民族的性格,培育了全民族追求和谐、谦和好礼、诚信克己、与人为善、勤俭廉正、刻苦耐劳和精忠爱国的优良素质。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形成,高尚道德价值体系的建立,是与传统文化的长期孕育分不开的。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必须从娃娃抓起,从小学开始,那么对小学生进行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有什么策略呢?本人从实践中总结出了以下几点经验:

一、让学生搜集和学习校园的传统文化

古人曰:“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讲的就是环境文化对人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的确,良好的校园环境可以陶冶师生的情操、塑造美好的心灵,成为师生成长和发展的圣地、养育人文精神的大课堂。而环境文化是由碎片构成的,“碎片”是环境文化的元件。学校的一草一木、一人一物、一举一动都应当成为“校园文化环境”的名片、展台和符号。比如在学校的墙面上可以悬挂一些格言、警句,这些格言、警句可以用毛笔书法艺术表现出来;在走廊上可用装裱几幅精美的中国画。在教室里的墙壁上可张贴一些传统文化的名言,让有限的教室空间生发出无限的教育资源,使学生随时可以感受到人文的抚慰,艺术的熏陶和大师的召唤。

为了继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和区域文化精髓,进一步完善学校德育体系,培养广大小学生爱祖国、爱家乡的高尚品德,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使传统文化精髓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继续深入落实学习、践行《弟子规》《中庸》《论语》和“仁”“信”“禮”“孝”“廉”等方面内容。本人组织本班学生开展了搜集“校园里的优秀传统文化”活动,活动是这样开展的:

1. 班中成立八个小组,每组选定一名组长。由组员在校园内搜集,每天由一名组长宣读一句,并抄在黑板上,全班同学课后抄在“传统文化”搜集本上,每节语文课利用课前三分钟把搜集到的内容诵读一遍。

2. 每周检查一次传统文化搜集本,进行点评,表扬并展示优秀作业。

3. 老师以及小组长不定期抽查组员背诵,力求让所学内容在学生心中扎根。

经过长期实践,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提高了学生的核心素养。正如复旦大学附属中学特级教师黄玉峰所说,“传统文化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人生教育——培养一个真正的人。”

二、利用传统节日渗透传统文化教育

2014年教师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在北师大看望师生时,曾态度鲜明地说:“我很不赞成把古代经典的诗词和散文从课本中去掉,我觉得‘去中国化是很悲哀的。应该把这些经典嵌在学生的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传统节日,是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在优秀传统文化宣传普及活动中,我紧紧围绕节日主题,突出传统文化的内涵,充分展现和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并注重提升文化内涵,通过举办具有浓郁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的民俗文化表演和民间艺术展示等活动,使学生在参与中亲身体验节日习俗,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除了中秋、重阳、清明、春节等文化传统节日及习俗,传统戏曲戏剧,传统礼仪等等,都是目前学校传统文化教育中的“短板”。“要适当加强乡土观念和地方乡土文化教育。”北京大学教授漆永祥深有感触地说,“现在农村的孩子对家乡的历史、文化不了解,对故乡感情越来越淡薄,到城市上学、工作后,过年过节都不愿意回家。这是一件很悲哀的事情。”因此在课堂中渗透传统文化节日就显得尤其重要。

三、办传统文化的“手抄报”

当今,语文教学改革正在步步深入。彻底改变旧观念,树立大语文教学观已成为广大语文教师的共识。特别是办“手抄报”这一语文实践活动,它是学生获得知识信息,培养综合能力的有效途径。坚持办手抄报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指导学生向生活学语文的方法。“手抄报”是亲笔抄写的报刊,每一份手抄报都包含着编者的辛勤劳动和智慧。它是由学生个人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搜集材料,精心安排,一笔一画制作的,它集语文、数学、自然、社会、美术等知识于一体,是培养学生分析综合能力的体现,对全面落实素质教育,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创造精神的人才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1. 手抄报能大大激发学生对学习传统文化的浓厚兴趣。俗话说得好,“兴趣是第一位老师”。特别是小学生,由于年龄小,自制能力差,兴趣对他们的自主学习显得尤为重要。传统文化的教学一般认为学生只有在课堂上才能学习,课下语文、数学、英语的作业已经让学生应接不暇。如今教师的观念改变了,让学生办传统文化的手抄报,学生不仅在课堂上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大胆地走向课外。因为自己心爱的“手抄报”等着他们去设计,促使着他们去读,去想,去观察思考、去运用。

2. “手抄报”这一活动能开阔学生的视野,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传统文化手抄报”的内容哪里来?从广泛的诵读中来,如诵读《三字经》《弟子规》《中庸》《论语》等。读得多了,办起手抄报来也就得心应手了。

3. “手抄报”培养了学生动手、动脑的习惯,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这正是时代的迫切需要。学生的手抄报中有:孔子、老子名言,有《三字经》,有《弟子规》,有传统节日,有中国传统文化的剪纸、变脸、皮影画等。学生把学到的传统文化知识,巧妙设计,精心安排,制作成手抄报,要求每个学生大胆设想,尤其是版面设计,根据内容添加图画,使版面图文并茂、活泼新颖,学生既陶冶了情操,又提高了审美能力和绘画技巧。

四、看具有传统文化的书刊、漫画、故事、视频、影片等

传统文化教育必须坚持儿童性。儿童是独特的生命阶段,有着独特的感受世界的方式。传统文化教育要与儿童的生活相连接,用符合儿童心性和特点的方式,更多采用艺术的手段和体验的方式进行。可以让学生看的书刊、漫画、故事、视频、影片有《中国传统节日故事》朱新建等连环画出版社,国学小子丛书《画说韩非子》《画说孟子》《中国历史故事》……

从书刊、漫画、故事、视频、影片等途径去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对于知识面还不够广泛,对语言理解还不能深入的小学生来说具有通俗易懂的优势,同时通过图片的辅助,也能更形象化地理解语言所要表达的深意。

五、诵读传统文化经典

古語说"三岁定一生",儿童心理学家研究发现,0―13岁是孩子们记忆力最佳的时候。这个时期,他们的吸收能力象海绵一样强大。给他们经典,他们就会吸收于内心深处,随着年龄的增长,经典之精髓就会在他们身上慢慢发酵,从此,“与经典同行,与圣人为伍”将贯穿于他们生命的始终!“胡适、鲁迅、郭沫若等,都是四五岁开始熟读古文经典,这是他们走向大家的起点。”已是耄耋之年的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童庆炳说,“孩子15岁之前,应该大量阅读、背诵古文经典,增加积累,其次要从中学做人的道理,最终目的就是传承优秀文化的基因。”

经典是唤醒人性的著作,可以开启(下转8页)(上接6页)人们的智慧!经典能深入到一个人心灵的最深处,能培养一个人优雅的性情和敦厚的性格!文言是文章的语言,是多数经典使用的语言,是经过千百年来锤炼升华的优美简洁精确的语言。在中国五千年文明历史长河中,能够流传至今的莫过于经、史、子、集,其中蕴涵了大量的成语典故、伦理道人文历史、礼仪风化等中国传统文化。小学生在这些经典的熏陶下,就会从内向外地散发儒雅的气息,变得知书达礼、心胸开阔,学习能力倍增!

传统文化经典,除了蒙学、古诗文、四书五经,还可以是童谣、民歌等。诵读经典,不仅仅是在大阅读课上读,而且在课间、饭前、饭后读,在节假日读。通过不断积累,学生的传统文化知识、有了明显的提高,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强调,国家和社会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共同发挥作用。要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从中国实际出发,汲取中国传统文化精华,实现法律和道德相辅相成、法治与德治相得益彰。要吸收中华民族修齐治平的文化营养。文化自信是“三个自信”的总源头。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国家”是中华传统文化独有的概念,国与家紧密相连、不可分离。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为首要,治国从治家开始。只有修好身,才能理好家、治好国。笔者秉承党的教育方针政策,在教学中落实,通过这五个办法对小学生进行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符合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有利于造就健康高尚的道德情操,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参考文献】

[1] 蒋颖荣. 荀子的“礼乐”教化思想与现代道德传播[J]. 哲学动态,2010(5).

[2] 张艳清. 儒家礼乐文化及其育人功能[J]. 理论学刊,2013(10).

[3] 胡淑芳. 从《论语》看中国礼文化的特点[J]. 齐鲁师范学院学报,2012(4).

[4] 程雯. 传承民族文化:当前学校文化建设的应有之责[J]. 现代中小学教育,2008(6).

[5] 陈志刚. 传统文化的弘扬与历史教科书的编写[J]. 历史教学,2008(1).

[6] 钟志勇. 学校教育视野中的民族传统文化传承[J]. 民族教育研究,2008(1).

[7] 许艳华. 解释学视野下的传统文化教育[D].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7.

猜你喜欢
传统文化实践策略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主义的和谐思想融合
初中政治教学中强化新八德教育探讨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生物专业师范生教学实习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校企协同实施高职专业课程改革的实践研究
Passage Fou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