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场话题作文强化新思考

2019-03-11 06:30吕佐鹏崔正升
新课程研究·上旬 2019年1期
关键词:文体意识

吕佐鹏 崔正升

摘 要:《语文课程标准》“淡化文体”旨在引导学生突破文体框架,挣脱模式束缚。必要的文体知识,强烈的文体意识是形成写作能力不可或缺的基础。文体意识主要还是在长期的读写训练中慢慢积淀储备的,绝不是在考场上就能简单获得的。考场话题作文强化的应该是“如何选择文体的意识”,而非我们常说的“文体意识”,应把握好多样化、适合化、个体化三个原则。

关键词:考场作文;文体意识;课外强化

作者简介:吕佐鹏,白银市第一中学校长,中学高级教师,从事语文教学、学校管理研究;崔正升,白银矿冶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写作学、语文教学研究。(甘肃 白银 730900)

中图分类号:G633.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9)01-0032-02

前些年,考场作文大量涌现的“四不像”作文让人伤透脑筋,如今这种情况似乎并没有改观多少,学生作文文体失范的现象还是很普遍。于是,人们一方面开始反思甚至否定“淡化文体”这一主张,将“四不像”作文归咎于“淡化文体”;另一方面,又从考场寻找解决问题的突破口,认为考场作文要强化文体意识或文体感,于是诸如“考场作文强化文体意识”或“话题作文强化文体意识”的文章屡见报端。现在的问题是,“淡化文体”要不要再提?文体意识是在考场上强化的吗?那又该怎样去强化?这些问题弄不清楚,作文教学势必滑入另一个误区,走向另一个极端。

一、作文教学“淡化文体”的认识误区

文体是作文教学避不开的话题。过去好长一段时期,由于人们在认识上的局限,语文教学太过于强调文体知识这类陈述性知识的教学,作文教学也脱离了丰富的生活基础,走上了形式化、模式化训练的羊肠小道。21世纪初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给语文教学特别是作文教学吹来了一股新风:《语文课程标准》和各个版本的语文教材在不同程度上体现了“淡化文体”的价值取向,倡导学生无拘无束地自由表达,这在某种程度上减轻了学生写作的心理压力,为学生个性化表达拓展了空间。遗憾的是,大部分人并没有准确领会新课标的精神实质和语文教材的编写意图,将“淡化文体”视同为“不要文体”,将淡化文体知识的教学与作文教学中培养文体意识混为一谈。特别是高考话题作文登场以来,因其“文体不限”的要求,许多人又从中曲解出“淡化文体”“不要文体”的含义。许多老师更是私下窃喜:阅读教学可以放手让学生自由解读,作文教学更是放手让学生自由写作,连作文的批改也是“多就少改”,甚至“只阅不改”,他们似乎感觉到现在的语文教师彻底解放了。作文教学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究其原因,还是人们认识、理念上的偏差。

其实,《语文课程标准》“淡化文体”的真实用意是站在教学层面上,试图冲淡浓重的文体知识教学背景,旨在引导学生突破文体框架,挣脱模式束缚,走进生活、亲近语文、自由表达,但并不是不要文体。比如,《语文课程标准》如此表述:“写记叙文,做到内容具体;写简单的说明文,做到明白清楚;写简单的议论文,努力做到有理有据;根据生活需要,写日常应用文。”[1]看得出,这里面渗透着浓厚的文体意识。同样,话题作文“文体不限”绝非不要文体,而是不局限于一种文体;如果真是对文体的要求降低了,那还有必要让学生选择文体吗?“文无体不立”“文章以体制为先”是中国文学批评与创作的首要原则。必要的文体知识,强烈的文体意识是形成写作能力不可或缺的基础。可以说,学生写好作文,除了诸如生活阅历、情感积累、素材储备、语言表达等因素外,文体意识的积淀在某种意义上更为重要。写作就其本质而言,是一种信息的编码过程。由于社会文化需要的不同,信息的编码呈现出不同的组合程序和排列格式。而负载文体意识的文体模式,正是这些代码不同组合程序和排列格式的集中体现,是作者建构对象世界所凭借的框架结构、图式工具。建构主义者也主张,依靠“背景知识”,也即原有的经验、结构和图示为基础来建构知识。可见,文体意识在写作中至关重要。

二、考场话题作文文体失范的症结

必须承认,相对于前些年,人们对文体规范重要性的认识有了明显进步。比如,人们开始不同程度反思“淡化文体”的认识误区,奋笔疾呼要在考场上特别是话题作文中强化文体意识。可问题是,文体意识是在考场上强化的吗?难道平时的作文训练不该去强调文体意识?显然不是这样。常言道:台上十分钟,台下十年功。文体意识是“人们在文本写作和欣赏中,对不同文体模式的自觉理解、熟练把握和独特感受”,[2]主要还是在长期的读写训练中慢慢积淀储备的,绝非一朝一夕的事,也绝不是在考场上就能简单获得的。试想,对于“‘文体不限是不要文体”这点,不要说老师,就是学生理解起来也并不困难,可为什么至今高考作文中的文体意识还是不够鲜明?根本的原因还是平时的作文教学没有引导学生培养积淀丰富的文体意识。这样看来,考场上屡见不鲜的“四不像”作文,也不能简单地归因于话题作文这一命题形式,主要是学生还没有养成鲜明的文体意识。由此可见,考场话题作文中要解决的是“如何选择文体”的问题,而不再是解决“有无文体意识”的问题,要将培养文体意识的功夫下在考场外。就是说,考场话题作文强化的应该是“如何选择文体的意识”,而非我们常说的“文体意识”。更进一步说,划定文体、选择文体成了写好话题作文的关键所在。

三、考场话题作文“强化选择文体的意识”之原则

明于此,我们看如何在考场话题作文中强化选择文体的意识。对于考生来说,考场话题作文如何选择恰当的文体,主要应把握好以下三个原则。

多样化原则。教师要在平时的教学中引导学生建构多个文体图式,当遇到一个作文话题,学生可以迅速调动可供选择的多个文体种类,做到有备而来、有备无患。话题作文的文体丰富多彩。从阅卷情况来看,多达十几种,除了记叙、议论、说明三大基本文体外,还可写应用文,如书信、新闻、特写、报告等;写文学作品,如小说、散文、诗歌、剧本者比比皆是;写杂文、寓言故事、童话的大有人在。作文教学中,除了基本文体外,教师不妨鼓励学生根据自身实际尝试写作、熟练掌握几种“非教学文体”,给自己的写作“武器库”中多储备几样“杀手锏”。

适合性原则。一般情况下,任何一个话题都可以用任何一种文体去写作诠释,但有些话题对选择什么样的文体还是有所侧重的。比如,“假如我与心中的英雄生活一天(2015北京卷)”“深入灵魂的热爱(2015北京卷)”不易于提出观点,进行分析论述,最好写成记叙文或抒情散文;“老實与聪明(2015四川卷)”“虚拟与现实(2016浙江卷)”这类二元关系式的话题,更适合于写议论文;“谁更具风采(2015新课标全国Ⅱ卷)”“我的青春与阅读(2016天津卷)”“对战机防护”(2018全国卷Ⅱ卷)明显倾向于写议论文,如果写成记叙文似乎有点困难。具体说来,面对给定话题,如果有深刻新颖的见解,并有充分足够的理由,就可选择议论文;如果没有什么独到的见解,或有看法但没有论述的理由,但考生个人生活中发生过非常贴合话题的生动感人的事情,不妨选择叙述。不论怎样,关键是要找到话题内容与自身经历间的契合点、连接点。

个体化原则。“文非一体,鲜能备善”[3],由于每个人的语言习惯、思维特点、知识储备、生活阅历各不相同,符合自己才情和兴趣的文体也不尽相同,如曹禺擅长剧本、艾青擅长诗歌、王蒙擅长小说等。关键要选择符合自己才情兴趣、擅长适合的文体去写作,当然还要考虑材料占用情况。如有的学生有思想有见解,长于思辨,善于议论,适宜于选择议论文;有的考生想象丰富,感情真挚,语言生动,那就可以选择记叙文;还有的学生脑子灵活,多奇思妙想,擅长编写故事,那就选择写童话寓言、故事新编、小小说等。不过在“文体自选”的背景下,学生还是应该老老实实地首选最基础、最基本的常规文体,而且要有鲜明的文体形式感,写什么像什么。如果没有充分把握,不要轻易尝试所谓“创新”的、“另类”的特殊文体,特别不要玩那种没有实质内容的文字游戏,往往求新猎奇,极易弄巧成拙。

参考文献:

[1] 巢宗琪,雷实,陆志平.语文课程标准解读[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96.

[2] 金振邦.文体学[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69.

[3] 曹丕.典论[A].郭绍虞.中国历代文论选(一)[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16.

责任编辑 罗 佳

猜你喜欢
文体意识
归真求效,优化阅读教学的几点思考
因“体”而读整体观照
“文体意识”的觉醒
谈小学高段阅读教学中文体意识的培养
高中生文体意识的培养对策探讨
阅读教学,不妨多点文体意识
从“审视文体演变的三种角度”来看文体演变与语境的关系
小学阅读教学要“得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