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茶馆建筑演变探析

2019-03-12 09:04黄姗雨李婷婷
福建建筑 2019年2期
关键词:武夷山茶馆建筑

黄姗雨 李婷婷

(武夷学院土木建筑学院 福建南平 345300)

0 引言

武夷山是双世遗之地,具有秀丽的风景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洁净的山河孕育了闻名中外的武夷岩茶,具有悠久的茶文化历史。早在唐朝元和年间,就已经有人在采制武夷岩茶了。范仲淹曾在《武夷茶歌》中写道“溪边奇茗冠天下,武夷仙人从古栽”,诗词中饱含着对武夷岩茶的赞美。作为一个可供售茶、喝茶、休息、娱乐的场所,武夷山茶馆伴随着岩茶的推广也同样经历了漫长的发展演变。时至今日,茶馆散落在武夷山大街小巷,成为武夷山接纳游客和商家的窗口以及市民游逛休闲之所,建筑风格从追求高雅极致到寻常朴素家居,可谓差异之大。

1 武夷山茶馆历史演变

陆羽在《茶经》中写道:“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1]这个观点一直以来都有人持有怀疑的态度,但不可否认,茶文化在中国确实有着悠久的历史。武夷岩茶在元代成为贡茶、清代远销海外,茶文化的遗址遍布武夷山各处,如唐代至民国古茶园、宋代遇林亭窑址、元代大德至明代嘉靖时期的御茶园等[2]。

与茶相伴的武夷山茶馆同样有着悠久的历史。茶馆起源于何时至今没有明确的记载,一般认为,茶馆是由东晋时期的茶摊演变而成,依据在于南北朝时期的小说《广陵耆老传》中就谈到了东晋元帝时期一个摆茶摊卖茶老太太的故事。最晚到唐朝,有明确实体建筑形式的茶馆出现。

1.1 唐朝茶馆

唐朝时期,茶文化开始流行,茶肆也开始萌芽,这与佛教在当时的盛行有着一定关系。佛教倡导不吃晚饭,又大力弘扬茶道,大家便纷纷开始以茶代替晚饭,喝茶逐渐开始流行起来[3]。职方员外郎孙樵在《送茶与焦刑部书》中,将武夷茶以拟人的手法比喻成“晚甘侯”,还特地嘱咐“慎勿贱用之”[4]①。唐代寺院里都设有茶堂,佛教的流行又使得喝茶这种习俗在民间传开。《宣和北苑贡茶录》中说道,“南唐采茶,北苑初制研膏,继则腊面。”[5]说明到后唐时期,武夷岩茶是以“研膏”“腊面”形式存在。这个时期的武夷茶已经被奉为珍宝。同期,出现了茶水铺,市镇道路两边均有设,供行人歇脚和解渴,建筑形式简单、朴素,多以“棚”的形式存在,行人投币取茶饮之即可。在唐朝时期很少有以售茶、品茶为主要功能的茶馆,多与旅舍、饭馆相结合,作为公共建筑的附属功能之一存在,并非完全独立的茶馆[6]。

1.2 宋朝茶馆

北宋与南宋交替的时间里,由于战乱的影响,河北、山东、河南等地人口被迫南迁,其中就有部分人口定居在武夷山。这些人除了给南方带来大量劳动力外,还将一些北方的文化及习俗带到了南方,其中对武夷山茶文化影响较大的便是儒学南传。南宋理学家朱熹在武夷山的定居与讲学,给武夷山的茶品融入了儒家的中庸之道,体现了温、良、恭、俭、让的精神②。

宋朝时期武夷山已有“墟”的存在,许多居民会赶早到墟上买卖东西,武夷岩茶也进入正式贸易时期。直到如今,武夷山依旧盛行赶墟,从村镇的小墟到全市的“柴头会”“蜡烛会”这些大墟,都是农产品集中交易的场所。宋代茶叶种植广泛,茶店渐渐成为独立经营的场所[6],并且规模较大。宋朝时期的茶店已经开始有了不同的分类,茶铺、茶馆、茶肆、茶楼均已出现,为了吸引顾客,售茶场所还会有着各式各样的娱乐活动,人们到这里不仅可以喝茶,也可以闲聊或者做交易[6]。经营茶的建筑,既是达官贵人交际的场所,也是平民百姓聚集的空间。茶建筑也与其它建筑一样,奢华和简朴同在。

1.3 明清茶馆

中国许多地方的茶肆,在元朝时期经历了短暂的萧条,直到明清时期才又逐渐开始流行,但元代时期的武夷岩茶却深受贵族喜爱,甚至成为了贡茶。《崇安县文史资料》中就写道,大德五年,浙江省平章高兴之子高久住在武夷山督造贡茶,在九曲溪的第四曲溪边创“焙局”称为“御茶园”。

随着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罢龙团,改制散茶”的诏令[7],武夷山人开始更改制茶工艺,从而促进了茶叶发展及贸易。到了清朝康熙年间,武夷山就已经有下梅、五夫、星村等16处墟场,其中下梅村,便是万里茶道的起始点,《崇安县志》里就有记载下梅村卖茶叶的繁忙景象:“其时武夷茶市集崇安下梅,盛时每日行竹筏三百艘,转运不绝。”[8]而下梅村最著名的茶铺,是邹氏运营的“景隆号”,如图1所示。景隆号创始人邹茂章有强烈的合作意识和外贸意识,与山西人合作卖茶,形成万里茶马古道,使得武夷山的茶叶能够远销海外至当今的俄罗斯。

图1 景隆号茶铺

这个时期的茶馆盛行,环境更加清雅,有的茶馆里还有说书的艺人,并且茶馆的分类较宋元时期相比更是繁多,有清茶馆、野茶馆、荤铺式茶馆、书茶馆等[3]。茶馆、茶铺属于商业建筑,多沿街建造,与其它商铺并列于街道两边,木质梁架结构,沿街面均设门扇,奢俭不一,街道若沿河而建,店面和河道之间则修建连廊,用美人靠替代沿河栏杆,既美观又实用。直到今日,下梅村清朝时期的景隆号依旧保留完好,景隆号茶铺的门口还立着一块象征诚信经营的“介石”,景隆号茶叶的交易就是在这块“介石”旁进行的,下梅村沿河道两边的商业街道也保存较好,依旧使用。

2 武夷山茶馆现状

武夷山是典型的带状城市,城市在两条平行逶迤延伸的山脉间延续,北段的市中心区与南段的景区之间相距近10km,中间部分以文教、医疗、机关办公建筑为主。近年来,随着双世遗背景下的武夷山旅游业的发展,茶馆主要分布于市区和景区两片,使用功能及服务模式也发生了许多变化。

2.1 茶馆功能现状

武夷山的传统茶馆为清茶馆和茶艺馆[9]。清茶馆,即为纯喝茶的茶馆,并没有任何茶艺表演、歌舞表演等娱乐节目,而茶艺馆则更加富有文化气息,且有供应茶点、茶食,消费较高。如今,独立的茶馆所占比重越来越少,景区内茶馆多与旅店相结合,如武夷山度假区悦华大酒店内的碧丹岩茶艺居等。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武夷山茶馆也渐渐开始兼营茶叶销售,只以品茶为主的茶艺馆和清茶馆越来越少。

2.2 武夷山茶馆类型与分布

目前,武夷山茶馆大体上可以分为5类。第一类是茶馆建筑自身能起到美化、点缀环境的作用,具有一定观赏性能的景观型茶馆,这类茶馆主要分布在景区附近,如印象大红袍剧场茶馆[10];第二类是以卖茶为主,兼提供店内品茶服务的门店型茶馆;第三类是武夷山的传统茶馆,如清茶馆和茶艺馆,这类茶馆多具有一定娱乐休闲的功能;第四类为景区附近居民借助自家地理优势而开的家庭茶馆,此类茶馆顾客多为想要体验武夷山民俗文化的外地游客[10];第五类便是与旅店及其它公共建筑结合的公共建筑内部附属的茶馆。

从茶馆的类型上看,目前武夷山以门店型茶馆和公共建筑内附属茶馆这两种类型的茶馆居多,后者所占的比重近几年逐渐增大。如今武夷山的办公楼、文化馆、酒店等公共建筑内部基本都会附带一个不同规模的茶馆供使用。严格意义上说,这两种茶馆更具有茶铺和茶室的功能和意义,由此可见,茶馆的功能是随着社会的需求而不断演变的。

从地区的分布上看,武夷山茶馆主要集中在武夷山市区、景区(三姑镇)及周边乡村。市区有一定数量的茶馆,功能主要以售茶为主,这些茶馆的顾客基本是武夷山当地的居民,茶馆多开辟一定饮茶空间,品茶的目的是选茶,茶铺的功能居多。而景区附近的茶馆,主要是吸引游客前来消费,带有观赏性、展览性的茶馆以及宾馆、博物馆等公建内附属的茶馆居多,装修讲究,注重空间艺术。同时,有少量清茶馆、茶艺馆等传统茶馆在这些区域内,景区附近的村民开设的家庭茶馆较多,游客品茶的同时可以体验民俗文化,也会采购一些茶叶,这类茶馆近些年来逐渐增多。周边乡村茶馆,由于顾客多为茶叶批发商,所以茶馆类型以售茶为主的茶铺型茶馆居多。

2.3 茶馆服务模式现状

武夷山茶馆服务模式大体上分两大类,一类为顾客自己泡茶的自助式饮茶模式,另一类为茶馆里有专人泡茶的非自助式饮茶模式[10]。自助式饮茶服务模式多为休闲顾客提供,顾客是多人同行,以品茶叙事为主要活动;非自助式饮茶模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以售茶为主的,卖家一般根据顾客的爱好选择茶品,提供泡茶的同时介绍品茶,顾客品茶是以选择茶为目的,另一种是以休闲、商谈、品茶为目的,例如商人洽谈业务、游客欣赏茶艺表演、好茶者品茗等,这类均需要专人泡制好的茶水提供。

在武夷山5种茶馆类型里,景观型茶馆,基本不接待普通游客,注重装饰、景观,为专门客户或重要客人提供品茶使用;门店型茶馆,主要采用非自助式饮茶服务模式,由于店铺以经营茶叶贸易为主,所以可供顾客选择的茶叶品种较多,由负责销售的人员有选择性的泡茶兼推销;带有娱乐休闲功能的传统型茶馆,则是有的采用自助式饮茶模式,有的采用非自助式饮茶模式,甚至有的两种服务模式均有提供,尤其是在专业特色茶馆,如专门的乌龙茶馆、岩茶馆、红茶馆等;家庭茶室根据屋主目的不同,采用的服务模式也不同,以售茶为主的一般采用非自助式,以观赏民俗为主的或兼顾民宿等项目服务,以自助式为主;公共建筑内的附属茶馆,则以自助式饮茶模式为主。5种类型茶馆分布情况及服务模式参见表1。

表1 武夷山5种类型茶馆的分布情况及服务模式

2.4 武夷山茶馆建筑风格

随着武夷山茶业经济发展,茶馆功能也随之更新,武夷山茶馆类型及其分布与时俱进发展,而且,现代材料和建造技艺的出现,武夷山茶馆的外型建筑风格和室内风格都产生了巨大变化。

(1)茶馆建筑风格

当前,武夷山茶馆建筑风格,多以现代风格兼容中式传统风格为主,档次越高的茶馆,越注重传统元素的使用,反之,则直接使用现代建筑风格,此外,也有各类其它地域风格融入。

景观型茶馆和传统茶馆,最为注重传统地域元素的使用,尽量在材料选择、颜色运用上考虑传统地域风格。一些景观型茶馆选址在景区内或其附近的山野里,一些直接选址在自家的茶场内,这类建筑从外形、室内装修到景观设计均非常考究,建筑的功能主要是接待高级客户,身临其境品茶,注重意境,使其茶的销量和价位得以提升。

在景区附近的茶馆,多选择精致的传统中式风格,以此与景区商业街总体风格呼应。如位于武夷山公馆村的世德茶院,是一家集喝茶与住宿为一体的复合型茶馆建筑,其建筑造型和装饰采用中式风格,建筑装饰材料也尽量多选择砖、木、青瓦等。

门店型茶铺的风格最为混乱,这类建筑量大、规模档次不一,有传统风格,有现代风格,有两者兼顾;有门面讲究,规模较大,也有住宅直接改装,难容三尺柜台的单间门店。家庭茶馆,多数是将民居的一间、几间或一层装饰改造成茶馆,有的在巷道内、街角处,还有的在村道旁、山村边。景区巷道的店面一般装饰讲究,而山野民居茶馆多利用平常家居使用的器物,朴素简单,外观依旧保持民居的形象,偶尔庭院内多点绿化,带着一些商业气息。公建附属茶室,多设置在门厅附近,作为休闲、娱乐、商洽的空间,装修的风格和档次与其所附属的建筑档次有直接关系,多数采用中式传统风格。

(2)茶馆内部装修

从装修风格上看,武夷山茶馆内部风格大体上有以下几类:

①大量采用杂糅的地域风格

所谓杂糅的地域风格,就是以地域风格为主,即使用的主要材料是当地传统的装饰或建筑材料,同时,也加入了中式传统风格的材料和家居等。采用这类风格的茶馆以茶艺馆、清茶馆等武夷山传统茶馆为主。位于武夷山恒立小区的十方堂茶馆便是内部装修为古典风格的茶馆。十方堂茶馆是武夷山一家规模较大的茶艺馆,茶馆大门使用灰砖,带有砖雕,内部多采用木材及石材装饰,店内还摆有一台古筝,墙上挂有许多字画,以渲染茶馆内部传统的氛围。

②采用现代风格

部分公建附属茶馆和部分家庭茶馆采用这种形式,前者是受主体建筑风格影响,后者是乡民随遇而安型。如住宿与茶馆相结合的武夷山茶苑大酒店内部便是以现代风格为主,因为其建筑主体采用现代风格,所以茶馆的风格随主体而定。

③采用乡村风格装饰

该类型装修多见于家庭茶馆和门店型茶馆。装修材料多取自当地民居常用的材料,繁简不一,有聘请设计师设计,也有的是屋主自行取材设计,有的精巧细腻,有的粗犷朴素。

④新中式风格的装修

新中式风格装修也是部分武夷山茶馆使用的风格之一,即将现代风格和中式风格融为一体。采用这类风格的茶馆档次较高,茶馆内多设有雅间,具有一定的私密性,内部环境十分清雅,但消费较高,如武夷山悦华大酒店内的碧丹岩茶艺居。

3 茶馆建筑装饰风格趋势

武夷山新开发的建筑多采用中式传统建筑风格,特别是景区附近的建筑,这与武夷山双世遗背景有直接关系;同时,武夷山市由于风景区和飞机场双向对建筑限制高度,低矮的建筑群落的营建更容易选用中式传统风格,而存在于其中的茶馆的外观风格也就随之而定了。同时,随着茶叶价格和销量的双向提高,以售茶为主的茶馆会越来越注重店铺的环境和品位,茶馆的室内装饰将更加讲究。由于茶与地域文化的天然联系,地域风格的茶馆装饰还会在一定时期内发展。

目前,武夷山多数茶馆还属于自发营运期,内部设施较为简陋,尤其是遍及山村的家庭型茶馆。但随着人们对茶品质需求的提高,茶馆内部的设施一定将趋于完善,装饰也会更加讲究,服务也会随之提高。此外,茶馆内的茶食、茶点逐步加入武夷山的当地特色小吃,以此丰富茶品项目,例如武夷山下梅村的特产煎笋饼,就已经走进村落内的茶馆。

同时,武夷山市当前经常发展重点在于发展旅游产业,茶业与旅游业息息相关,政府和行会对茶业越来越重视,因此,茶馆数量势将增加,更加普及。而且,武夷山乡村家家种茶,户户卖茶,茶与生活息息相关。乡村民居茶馆数量必将随之增多,主要将出现在国道、省道周边等交通便利的地方。近年来,清茶馆、茶艺馆等传统茶馆所占比重在逐渐降低,如果武夷山的旅游不能转变成慢旅游形式,未来这类娱乐休闲型茶馆在武夷山的数量则可能减少更多。

4 结语

武夷山因山而远名,因茶而显文化厚重,茶馆建筑是茶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而茶馆则是茶建筑中最常见的一种形式。茶馆对传承武夷山茶文化、增添武夷山文化底蕴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茶馆的建筑风格,应与时俱进地依据茶馆的功能、形式、服务等有所创新;各类相关人士,如建筑设计者、茶馆经营者、服务业管理者等应结合武夷山茶馆历史、现状以及综合市场需求,前瞻性地考量茶馆的发展方向,使茶建筑文化更有效地服务于武夷山茶馆的发展,进而助推武夷山市社会经济发展。

注释:

①参考文献[4]:“孙樵因工作需要来到武夷山,品饮武夷茶后深感珍奇,因此将之送给焦刑部,并赋诗一首《送茶与焦刑部书》(志书说送茶时间在元和年间,即公元806年到公元820年之间)。《送茶与焦刑部书》是这样写的:‘甘晚侯十五人,遣侍斋阁。此徒皆乘雷而摘,拜水而和。盖建阳丹山碧水之乡,月涧云龛之品,慎勿贱用之!’孙樵用甘晚侯比喻武夷茶,意指滋味厚重、先苦后甘,回甘晚,但非常持久。”

②南宋时期在武夷山定居讲学的朱熹是个喜茶之人,常以茶论道。他的思想对当地人影响颇深,推断武夷山茶道中的儒家思想与他有极大关联。

猜你喜欢
武夷山茶馆建筑
《茶馆》
它们的家园——武夷山
《北方建筑》征稿简则
关于建筑的非专业遐思
大美武夷山
建筑的“芯”
风雨廊桥——武夷山馀庆桥
独特而伟大的建筑
清雅茶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