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懂法”还得“用法”“深入”才能“浅出”

2019-03-13 13:24周星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2019年1期
关键词:错误思维

周星

[摘 要]平面图形是小学数学的重要教学内容,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学生在解题的过程中,出现错误是难免的。教师应从学生的“错误”中寻找教学切入点,让学生的错误成为鲜活的教学资源,由此启迪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找到纠错策略,实现对知识的深层次理解。

[关键词]错误;平面图形;思维

[中图分类号] G623.5[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9068(2019)02-0030-02

在解题的过程中,学生或多或少都会出现一些错误。出现错误并不可怕,错误是学生认知水平最真实的反映,也是教师最有价值的研究资料。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错误资源,引导学生对解题过程进行反思,使学生在寻错、析错、改错的过程中,辨伪存真,深化对知识的理解,从而使数学课堂焕发生命活力。

一、巧设“陷阱”,提升思维的灵活性

教学中,教师可根据学生可能出现的错误,设计一些“美丽的陷阱”,诱导学生按照固有的思维习惯,判断得出不完善或者错误的结论,使学生落入“陷阱”,进而引导学生通过反思、推理、验证等数学活动,推翻先前错误的判断,得出正确结论。这样,学生在“落入”与“走出”陷阱的过程中深刻理解和掌握了知识的本质。

例如,在教学“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后,教师出示了设有“陷阱”的练习题“一个等腰三角形的两条边分别为9厘米和4厘米,這个等腰三角形的周长是多少厘米?”让学生计算。绝大部分学生都得出了两个答案,即当三角形的腰长为4厘米时,它的周长是4+4+9=17(厘米);当三角形的腰长是9厘米时,它的周长是9+9+4=22(厘米)。显然,学生掉入了“陷阱”中,此时教师故意不语。这时有学生说:“这一题只有一个答案,因为如果三角形的腰长是4厘米,那么两腰之和为8厘米,小于第三边(9厘米),无法围成三角形。”马上有学生附和道:“是的,三角形的两边之和应大于第三边,故答案只有9+9+4=22(厘米)这一个。”

上述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设计了“陷阱”,故意让学生掉入“陷阱”,以使学生在犯错后能自省,吸取教训,从而加深他们对所学知识的印象,提升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二、活用“错误”,提升思维的深刻性

小学数学中有很多概念,学生由于概括、甄别的能力不强,难以厘清概念的本质属性,在学习中就会产生混淆,甚至出现错误。教师要做的不是“和盘托出”,更不是“倾囊相授”,而是让学生充分暴露他们真实的思维过程,以促进学生萌发新的观点,从而提升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例如,在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后,教师没有让学生单一地进行面积计算,而是为他们设计了这样的练习:“一个长15厘米、宽10厘米的长方形,从中剪去一个最大的正方形,剩下图形的面积和周长分别是多少?”教师在巡视中发现很多学生这样计算:

[原长方形的面积:

15×10=150(平方厘米)。

所剪去正方形的面积:

10×10=100(平方厘米)。

剩下图形的面积:

150-100=50(平方厘米)。][原长方形的周长:

15+10=25(厘米),

25×2=50(厘米)。

所剪去正方形的周长:

10×4=40(厘米)。

剩下图形的周长:

50-40=10(厘米)。]

观察学生的算法,不难发现,学生采取的是“大减小”的思路。显然,学生没有把握周长的要领,形成思维定式,导致解题错误。出现这样的情况后,教师没有急于指出学生的错误,而是引导学生拿出一张长方形纸,然后在长方形纸上剪去一个最大的正方形,并观察和思考剩下图形的周长应该怎么求。学生通过操作发现,原先的计算方法是错误的,因为周长是指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它与面积是截然不同的两个概念。因此,要计算剩下图形的周长,首先要判定剩下图形的形状和相应边的长度,然后才能运用周长计算方法进行计算。基于这样的思路,学生很快得出了正确的答案。

上述教学中,面对学生因思维定式而出现的错误,教师没有批评、指责,而是组织学生动手操作,以促进学生自我反省,厘清解题思路,填补知识理解中的缺口,从而提升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三、亮出“错误”,提升思维的严谨性

由于认知能力有限,学生经常被知识的表象所迷惑,被题目中的信息所干扰,无法触及知识的本质。对此,教师可直接出示一些错例让学生进行辨析,使学生在寻错、析错和改错的过程中,认知由模糊走向清晰,从而获得对知识的正确建构,及实现对认知结构的调整和扩展,进一步提升学生思维的严谨性。

例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教师出示题目“平行四边形相邻的两条边为6厘米和8厘米,高是7厘米,求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然后提问:“用8×7的算式来计算面积,正确吗?”很多学生认为是正确的(根据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进行判断),教师没有做出评价。也有学生认为不正确,因为8cm底边对应的高不是7厘米,所以不能这样计算。教师追问:“你是怎样想的呢?”该生出示了自己所画的图形(如右图),并解释道:“从平行四边形的一个顶点向8厘米长的底边作高,得到一个直角三角形,斜边在这个三角形中是最长的,它的长度是6厘米,所以直角边不可能是7厘米。应该用‘6×7算式来计算才对。”教师继续提问:“通过这例子,你们知道了什么?”学生回答:“在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找到对应的底和高很关键。”

上述教学中,教师直接出示错例,让学生层层剖析,破解思维瓶颈,掌握知识的本质,并巧妙地向学生渗透了对应的数学思想,避免学生后续解题过程中出现类似的错误,真正做到了防患于未然,提升了学生思维的严谨性。

四、捕捉“错误”,提升思维的创造性

“注重课堂生成”是课程改革倡导的一个重要理念,面对非课前预设的“意外”,教师应精心捕捉,而不是一味地回避或者置之不理,因为那样会严重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尽管学生的认知会出现误区或错误,但教师应以发展的眼光看待这些误区或错误,并为学生留足思考、讨论的时间,使学生的思维碰撞出新的火花。

例如,在教学“圆的面积”时,教师出示练习“王大伯用15.7米长的篱笆靠墙围一个半圆形的羊圈,围成的羊圈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很多学生这样计算:15.7×2÷3.14=10(米),10÷2=5(米),3.14×52÷2=39.25(平方米)。显然学生是求圆的直径,然后再求出半径,进而算出半圆的面积,解题的思路非常清晰。正当教师准备讲解下一题时,有学生说:“老师,这样算太麻烦了,可以用15.7×(15.7÷3.14)来算,结果是78.5平方米。”教师发现学生的结论是错误的,但他的算法中又含有创新的成分,于是追问:“说说你的具体想法。”该生说道:“我们在将圆转化成长方形时,得出长方形的长是圆周长的一半,即15.7米,宽是圆的半径,即15.7÷3.14=5(米),所以用15.7×(15.7÷3.14)可算出半圆的面积。”其他学生补充说:“所拼长方形和整圆的面积相等。”该生迅速进行了修正:15.7×(15.7÷3.14)÷2=39.25(平方米)。

上述教学中,教师面对课堂的意外生成,没有回避或置之不理,而是因势利导,让学生大胆表述、主动修正,使课堂掀起了高潮,提升了学生思维的创造性。

总之,面对学生的错误,教师应从独特的视角去发现、挖掘错误的价值,让错误成为宝贵的教学资源,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责编 黄春香)

猜你喜欢
错误思维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错误》:怎一个“美”字了得
可爱的错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