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法模型及其对乘法概念形成的价值探析

2019-03-13 13:24陈新超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2019年1期
关键词:价值

陈新超

[摘 要]乘法概念是乘法计算与应用的基础。各版本教材在设置“乘法”教学内容时,都加入了丰富的乘法模型。不同特征的乘法模型,对教学到底有什么价值,如何开发这些价值,需要细细研究。搞清这些问题,教师就能精准把握教材,使教学活动有的放矢。

[关键词]乘法模型;概念形成;价值

[中图分类号] G623.5[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9068(2019)02-0036-01

研究人教版教材发现,小学乘法内容涉及四大模型:(1)同类量合并模型;(2)倍率模型;(3)物品分配模型;(4)四边形面积模型。此外还有一些非典型模型,如计价模型、时速模型、几何倍增模型等。丰富的乘法模型,为教师研究乘法概念的形成提供了参考。

一、全面统计,教材中乘法模型各有侧重

统计各类乘法模型,发现有如下特点:

其一,乘法的不同模型出现频率不均衡。据权威统计,人教版教材中的乘法模型共计307个,其中“同类量合并模型”148个,占比48.2%,佐证了“同类量合并模型”为第一模型的观点。

在四种主要模型中,“物品分配模型”僅有12个,而提供物品分配模型的初衷,并不是介绍乘法的功能,而是为了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可以说,真正意义上的“物品分配模型”数量为零,亟待补充完善。

在非典型模型中,商品计价模型、时速模型分别为10个和12个,工效模型只有3个,说明商品计价模型和时速模型为主要模型。

其二,各种乘法模型集中于中年段。二、三年级,乘法模型主要是加法和倍率模型。三年级下学期,学生接触了16个加法模型和17个四边形面积模型。到四年级,学生接触4个计价模型和6个时速模型。至此,基本完成了对整数乘法主要模型的积累。

五年级小数乘法意义的理解以丰富的乘法模型为依托,让学生在处理丰富的模型过程中,将整数乘法意义类比迁移到小数乘法意义上。如:

由上表可知,因为课程改革,小数乘法的意义不再细分为小数乘整数和小数乘小数,因此编者意图通过乘法模型的共融性(物品分配模型不适用于小数乘法)直接一次性建构小数乘法概念。

尽管六年级设计的乘法模型品类齐全,但是倍率模型数量暴增至52个,占比61.2%,反映出倍率模型成为传输乘法概念的主要载体。

二、形式多样,乘法模型让概念更加丰富

第一,巩固同类量合并模型的基础作用。相同数量连续相加是一切乘法模型的基础。学生最初认识乘法,是从“相同加数连续相加”开始的,无论是哪一章,只要涉及乘法,相同加数连续相加都是首选模型——将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简写为乘法形式。另外,每一种新的乘法模型的出现,都是先将其转化成加法模型,如倍率模型:2的3倍需要构设出3个2相加;求长3米、宽2米的长方形面积的四边形面积模型,要将长方形划分成6个边长为1米的正方形,然后用“每行3个[×]2行=6个”来推演。

第二,乘法倍率模型的深入剖析。倍率模型是一种新型的乘法模型,应该引起高度重视。倍率问题一旦类推迁移到小数领域,受汉语言语法的影响,学生理解起来会很费劲。如理解“8的4倍”容易,就是用8[×]4来表示4个8连加,但是理解“用8[×14]来计算8的[14]倍”就很困难。因此,教师要对倍率模型的意义进行深入剖析。

第三,四边形面积模型的妙用。四边形面积模型很直观,可以作为理解同类量合并模型的素材,也可用来揭示分数乘法的算理。在初次接触乘法时,可结合图1和图2来说明。计算图1圆圈的数量就是用相同加数的连续加法,为“5个[×]3堆”,而转化为图2后,加法模型则转化为四边形面积模型,为“底5(5列)[×]高3(3层)=面积15平方(个)”。

综上,学生在学完全部的乘法模型后,教师要汇总梳理,使学生在深入掌握乘法后,摸透乘法的应用面,系统建构整数乘法,为小数乘法的学习打好基础。学生学完分数乘法后,还需进行二轮梳理,认识到物品分配模型不适用于分数,进而第二次构建乘法体系。

(责编 黄春香)

猜你喜欢
价值
践行初心使命的价值取向
价值3.6亿元的隐私
一分钟能创造多少价值?
一粒米的价值
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七月》价值新解读
“给”的价值
俆卫:用梦创造价值
“活着就要体现自身价值”
小黑羊的价值
放大你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