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失能老年人长期照护服务需求及影响因素分析
——基于湖南的实证

2019-03-14 06:56廖小利
人口与发展 2019年1期
关键词:新农级别机构

廖小利

(南华大学 护理学院,湖南 衡阳 421001)

1 文献综述

失能老年人是指年龄在60岁及以上、由于生理或心理功能受损、至少有一项日常生活自理能力指标需要他人协助才能完成、导致生活部分或完全不能自理、在较长时期(3个月或6个月以上)甚至终生需要他人照护的老年人(Michael、Befit,2004;唐钧,2014)。长期照护是指向日常生活不能自理者长期提供日常照料、康复训练、基本医疗等服务(陈晶莹,2003)。根据服务内容不同可分为饮食起居照料、医疗护理照料、精神慰藉照料等(施巍巍,2012);根据服务地点不同可分为家庭照护、社区照护、机构照护等(裴晓梅,2010)。老年人一旦出现失能,生活不能完全自理,即产生长期照护硬性需求。

目前我国农村失能老年人具有如下特点:一是农村失能老年人基数大,且增长快。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数据显示,2000年我国失能老年人2260万,其中农村失能老年人1846万,占失能老年人总数的81.7%;2006年我国失能老年人2834万,其中农村失能老年人2270万,占失能老年人总数的80.0%(郭平,2009)。从2000年到2006年,我国失能老年人增加574万,其中农村失能老年人增加424万,占失能老年人增长总数的73.8%。2010年我国失能老年人约3300万,其中农村失能老年人约2248万,占失能老年人口总数的68.1%。2015年我国失能老年人达到4000万,其中农村失能老年人达 2622 万,占失能老年人口总数的 66.0%。从2010年到2015年,我国失能老年人增加700万,其中农村失能老年人增加373万(国务院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办公室,2011),占失能老年人增长总数的53.3%。预计从 2015 年到 2020 年,全国失能老年人口每年增加 1000 万(宋宝安,2016)。二是农村失能老年人长期照护服务需求多,但未能满足。农村失能老年人主要依赖家庭照护安度晚年,高达94.0%的农村失能老年人接受家庭照护,仅有6%的农村失能老年人接受居家照护和机构照护(苏群等,2015)。失能老年人照护遵循配偶-子女-机构层级补偿模式,配偶年岁渐长难以照顾失能老年人时,照护责任传递给子女,子女力不从心难以照顾失能老年人时,照护责任传递给机构。随着人口流动的增加和计划生育政策的实行,农村家庭逐渐空巢化和小型化,家庭照护资源不断受到挤压,失能老年人长期照护仅靠家庭显然独木难支。社区照护逐渐发展,农村地区社区照护主要体现在村落社区养老服务上,一项全国抽样调查显示,高达78%的农村村委会缺乏养老服务工作人员,仅占8.2%的农村老年人获得过村委会上门服务(郭平,2009)。机构照护应运而生,农村地区机构照护分别由公办养老机构和民办养老机构承担,公办养老机构照护资源主要满足“三无”老年人和“五保”老年人需要,民办养老机构照护资源主要满足生活能够自理的老年人和支付能力较好的老年人,只有个别民办机构照护接收失能老年人。

有关失能老年人长期照护服务的研究具体可以分为以下两类:一是失能老年人长期照护服务需求现状调查。孙建娥等(2012)研究发现,失能老年人家庭照护需求强烈,78.0%的失能老年人希望获得家庭照护;然而家庭难以完全承担失能老年人照护责任,仅48.3%的失能老年人能够获得家庭照护。失能老人照护需求多样,除了饮食起居照料以外, 89.1%的失能老年人希望获得专业康复训练,53.9%的失能老年人希望获得临终关怀服务,25.0%的失能老年人希望获得文化娱乐服务。李强等(2015)研究发现,农村失能老年人长期照护需求强烈,最偏好的长期照护方式是家庭照护,高达83.8% 的农村失能老年人希望获得家庭照护,16.9% 和 10.3%的农村失能老年人能够接受居家照护和机构照护;最需要的长期照护服务是康复护理,其次分别是精神慰藉和日常照料。宋宝安(2016)研究发现,农村失能老年人机构照护接受程度不高,19.6% 的农村失能老年人愿意接受机构照护,54.7% 的农村失能老年人不愿意接受机构照护。农村失能老年人照护服务需求多样, 50.7% 的农村失能老年人需要医疗护理服务,33.7% 的农村失能老年人需要饮食起居服务,13.7% 的农村失能老年人需要精神慰藉服务,13.5% 的农村失能老年人需要文化娱乐服务。二是失能老年人长期照护服务需求影响因素分析。王玉环等(2013)调查了728名援疆汉族失能老年人居家长期照护原因及影响因素,结果发现失能老年人选择居家长期照护受到性别、年龄、文化程度、来疆时间、来疆原因、失能时间等因素影响。李伟峰等(2015)以山东济宁为个案探求长期照护需求及影响因素,结果发现老年人长期照护需求受到年龄、健康状况、收入来源和体育锻炼等因素影响。苏群(2015)利用2011-2012年中国健康长寿调查数据(CLHLS)分析了失能老人长期照料模式选择影响因素,结果发现失能老年人照料方式选择受到家庭人均收入、社区服务供给、教育程度、子女数等因素影响。

通过文献回顾可以发现,现有研究具有以下特点:一是部分研究采用描述性统计方法探讨失能老年人长期照护方式选择偏好,针对其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不多;二是部分研究将城乡失能老年人作为一个整体纳入研究,忽视城乡之间的差序格局;三是既往研究只关注失能老年人长期照护服务方式的需求,未能考虑其长期照护服务级别,事实上由于失能程度有轻重之别,照护服务相对应也该有等级之分。本文以前人研究为基础,在考虑城乡差异的基础上,将农村失能老年人单独列出来作为研究对象,将长期照护服务细分为长期照护方式和长期照护级别,并尝试建立长期照护等级体系,探讨农村失能老年人长期照护服务需求影响因素。

2 研究设计

2.1 研究对象

采用分层抽样与随机抽样相结合的方法,第一步在湖南省东部、中度、西部各抽取一个市,分别为株洲市、娄底市、怀化市;第二步在3个市各抽取3个镇,分别为株洲市的渌口镇、朱亭镇、淦田镇,娄底市的七星街镇、六亩塘镇、水洞底镇,怀化市的牌楼镇、泸阳镇、花桥镇;第三步在9个镇各抽取3个村,经济条件较好、经济条件一般、经济条件较差的村各1个;第四步将27个村失能老年人全部纳入研究。

借鉴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关于失能老人判定标准,通过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ADLs)测量老年人生活自理能力,根据生活自理能力筛选失能老年人。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包括吃饭、穿脱衣、上下床、洗澡、上厕所、室内走动等6个指标,至少1项需要他人协助即为失能,1-2项需要协助为轻度失能,3-4项需要协助为中度失能,5-6项需要协助为重度失能。

本次调查27个村共有老年人1629例,通过量表筛选出失能老年人526例。

2.2 研究数据

2.2.1 因变量——农村失能老年人长期照护服务需求

本文以农村失能老年人长期照护服务需求为因变量,将农村失能老年人“长期照护服务”需求细分为“长期照护方式”需求和“长期照护级别”需求。

“长期照护方式” 分为“家庭照护”、“社区照护”、“机构照护”。家庭照护是指失能老年人在家里接受照护,照护责任由家人承担;社区照护是指失能老年人在家里或社区接受照护,照护责任由家人和社区专业人员共同承担;机构照护是指失能老年人在机构接受照护,照护责任由机构专业人员承担。

本文将“长期照护级别”分为“一级照护”、“二级照护”、“三级照护”。德国将长期照护划分为中度、重度和极度三个等级;日本厚生劳动省将长期照护划分为1-5级。本文综合基本生活自理能力量表(吃饭、穿脱衣、上下床、洗澡、上厕所、室内走动)和工具性活动自理能力量表(做饭、洗衣服、打扫卫生、外出购物、乘坐交通工具),借鉴日德标准,参照临床护理级别划分,将失能老年人“长期照护级别”分为一级照护、二级照护、三级照护。

一级照护 :吃饭、穿脱衣、洗澡、上下床、上厕所、室内走动等基本生活自理活动和做饭、洗衣服、打扫卫生、外出购物、乘坐交通工具等工具性活动只有1-2项由照顾者协助完成,患病时陪同看病就医,白天2次上门探视。

二级照护:吃饭、穿脱衣、洗澡、上下床、上厕所、室内走动等等基本生活自理活动和做饭、洗衣服、打扫卫生、外出购物、乘坐交通工具等工具性活动有3-4项由照顾者协助完成,患病时陪同看病就医,白天有专人陪护。

三级照护:吃饭、穿脱衣、洗澡、上下床、上厕所、室内走动等基本生活自理活动和做饭、洗衣服、打扫卫生、外出购物、乘坐交通工具等工具性活动有5-6项由照顾者协助完成,患病时陪同看病就医,24小时专人照护。

2.2.2 自变量——农村失能老年人长期照护服务需求影响因素

本文参照Andersen的医疗服务使用行为模型,将影响农村失能老年人长期照护服务需求的因素分为:倾向因素、使能因素、需求因素(Andersen、Newman,1973;Andersen,1995)。

倾向因素描述个体长期照护服务的选择偏好,主要是个体的人口学特征或生物学属性,如老年人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等因素。调查样本中,农村失能老年人男、女分别占47.2%、52.8%;年龄分布在60-91岁之间,分为60-70岁、71-80岁、81岁及以上三组,分别占23.5%、34.7%、41.8%;文化程度分为不识字、识字,分别占49.6%、50.4%。

使能因素描述个体利用长期照护服务的能力,主要指个人或家庭拥有的资源,如老年人婚姻状况、生活来源、居住情况、儿子个数、女儿个数、邻居帮助、是否参与新农合、是否参与新农保等因素。调查样本中,农村失能老年人婚姻状况分为无配偶、有配偶,分别占23.1%、76.9%;生活来源分为自己、他人,分别占28.7%、71.3%;居住情况分为独自居住、与配偶住、与子女住,分别占12.3%、56.2%、31.5%;儿子个数为0-6个,分为0个、1-3个、4-6个,分别占14.2%、68.4%、17.4%;女儿个数为0-7个,分为0个、1-3个、4-7个,分别占12.3%、64.5%、23.2%;邻居帮助分为没有帮助、偶尔帮助、经常帮助,分别占26.4%、57.1%、16.5%;是否参与新农合分为否、是,分别占5.8%、94.2%;是否参与新农保分为否、是,分别占23.6%、76.4%。

需求因素描述个体对长期照护服务的需要水平,主要是对个体健康状况或身体功能的评估,如老年人是否患慢性病、自理能力等因素。调查样本中,农村失能老年人是否患慢性病分为否、是,分别占31.7%、68.3%;自理能力分为轻度失能、中度失能、重度失能,分别占47.1%、39.7%、13.2%。

2.3 统计模型

“长期照护方式” 分为“家庭照护”、“社区照护”、“机构照护”,属于无序多分类变量,使用Multinomial Logit回归模型。对于有j = 1,2,…,J类无序多分类因变量,把第J类作为参照组,其它J-1 类发生概率比用Logit 形式表达为:

“长期照护级别”分为“一级照护”、“二级照护”、“三级照护”,属于有序多分类变量,选用Ordinal Logit回归模型。Ordinal Logit 模型一般形式为:

2.4 资料收集

以本学院研究生为调查员,对调查员进行统一培训。在村委帮助下,将调查对象集中在村活动室,调查员解释调查目的及注意事项。调查员发放问卷,采取一对一问答方式完成问卷,即调查员逐项读给调查对象听,调查对象口头回答问题,调查员帮助填写,问卷当场回收并检查。共发放问卷526份,回收有效问卷526份,问卷回收率100%。

3 结果

3.1 农村失能老年人长期照护方式需求现状

农村失能老年人希望获得家庭照护、社区照护、机构照护者所占比例依次为56.3%、27.9%、15.8%。农村地区思想传统保守,家庭观念根深蒂固,老年人依旧希望可以“养儿防老”,大部分失能老年人希望在家中安度晚年。选择家庭照护的失能老年人一般轻度失能、配偶健在、子女较多,有偶者最希望有老伴贴身照护,无偶者希望有子女侍奉跟前;选择社区照护的失能老年人一般中度失能、丧偶或配偶年岁较高、子女不多且工作较忙,老年人可以选择在家里或社区机构由家人和社区专业人员共同提供照护,既可以减轻家人照护的负担又可以享受家人陪伴的欢乐;选择机构照护的失能老年人多为重度失能、丧偶或无偶、膝下无子女或子女不在身边,重度失能者由于需要专业照护会主动选择机构照护,膝下无子女者由于家庭照料资源匮乏而被迫选择机构照护。

表1 变量定义

3.2 农村失能老年人长期照护级别需求现状

农村失能老年人希望获得一级照护、二级照护、三级照护者所占比例依次为41.3%、45.8%、12.9%。失能老年人以退行性病变所致轻中度失能为主,大部分老年人能够自己独立完成吃饭、穿脱衣、洗澡、上下床、上厕所、室内走动等基本生活自理活动,而做饭、洗衣服、打扫卫生、外出购物、乘坐交通工具等工具性活动则需他人协助。

3.3 农村失能老年人长期照护方式影响因素分析

3.3.1 倾向因素对农村失能老年人长期照护方式的影响

年龄对农村失能老年人长期照护方式的选择具有一定影响,差异仅在0.1水平上显著,年龄越小的失能老年人越有可能选择社区照护和机构照护,年龄越大的失能老年人越有可能选择家庭照护。年龄越小的老年人思想更现代,对新事物接受度较高,能够借助外界资源减轻子女负担,因此年龄越小的老年人越有可能选择社区照护和机构照护。年龄越大的老年人思想更保守,认为只有“三无”老人或“五保”老人才会入住养老机构或依靠政府养老,因此年龄越大的老年人更愿选择子女侍奉膝前或配偶陪伴左右的家庭照护。

图1 农村失能老年人长期照护方式需求现状 图2 农村失能老年人长期照护级别需求现状

性别对农村失能老年人选择社区照护还是家庭照护影响不显著,而对其选择机构照护还是家庭照护具有显著影响,女性老年人更有可能选择家庭照护,男性老年人更有可能选择机构照护。可能原因为:一是男性老年人恋家情感较轻,思想更加开放,机构照护接受程度更高;二是受“男主外女主内”家庭分工模式影响,家庭照护角色主要由女性(儿媳或女儿)承担,为男性失能老年人提供照护不方便。

文化程度对农村失能老年人长期照护方式的选择影响不显著。农村失能老年人生于上个世纪50年代,大部分人通过口传身授习得谋生技能,接受正规教育者不多,文化水平普遍不高,因而文化程度对老年人长期照护方式影响差异不具统计学意义。

3.3.2 使能因素对农村失能老年人长期照护方式的影响

婚姻状况对农村失能老年人长期照护方式的选择影响显著,无配偶者更有可能选择社区照护和机构照护,有配偶者更有可能选择家庭照护。随着人口流动的增加和计划生育政策的实行,农村家庭逐渐小型化和核心化,子女离开农村奔向城市谋生,徒留老年人坚守土地,家庭照护角色主要由老年人配偶承担,无配偶的老年人家庭照护需求难以满足,照护责任向家庭外转移,只能诉诸社区或者机构。

居住情况对农村失能老年人长期照护方式的选择具有一定影响,独自居住者更有可能选择社区照护和机构照护,与家人共同居住者更有可能选择家庭照护。失能老年人照护遵循配偶-子女-机构层级补偿模式,配偶照护是老年人首要选择,配偶年岁渐长照护责任传递给子女,子女力不从心照护责任传递给机构。独自居住的失能老年人家庭照护资源缺失,只能寻求社区或机构帮助,因而独自居住的失能老年人更有可能选择社区照护和机构照护。与配偶同住的失能老年人可以获得配偶陪伴照顾,与子女同住的失能老年人可以获得子女悉心照顾,因而与家人同住的失能老年人更有可能选择家庭照护。

儿子个数对农村失能老年人照护方式的选择影响显著,儿子个数越少者越有可能选择机构照护和社区照护,儿子个数越多者越有可能选择家庭照护。可能原因为:一是农村家庭儿子数量越多,家庭照护资源越丰富,客观上更能满足家庭照护需求。二是农村养儿防老观念根深蒂固,认为只有“三无”老人或者“五保”老人才会入住机构,心理上难以接受机构照护。儿子数量越多,家庭照护资源越丰富,失能老年人家庭照护意愿更强。

女儿个数对农村失能老年人照护方式的选择影响显著,女儿个数越少者越有可能选择机构照护和社区照护,女儿个数越多者越有可能选择家庭照护。可能原因为:一是随着国家男女平等政策的宣传,除了养儿可以防老以外养女也可以防老,外嫁的女儿逐渐和娘家兄弟一起承担父母照护责任;二是随着人口流动的增加,承担“主外”职责的儿子背井离乡谋求生计,承担“主内”职责的女儿留守农村照顾家庭,女儿甚至替代儿子在老年人膝前尽孝。女儿数量越多,家庭照护资源越丰富,失能老年人家庭照护意愿更强。

生活来源对农村失能老年人长期照护方式的选择影响显著,与家庭照护相比,生活来源于自己的失能老年人更有可能选择社区照护,同时也更有可能不选择机构照护。可能原因为:生活来源于自己的老年人家庭地位更高,话语权力更强,更能够获得家人的照护,在家享受儿孙绕膝的天伦之乐。一方面生活来源于他人的失能老年人觉得自己是家人累赘,希望通过社区照护减轻子女负担;另一方面生活来源于他人的老年人的失能老年人承担机构照护费用,迫于无奈寻求无偿家庭照护。

邻居帮助对农村失能老年人选择社区照护还是家庭照护影响不显著,而对其选择机构照护还是家庭照护影响显著,获得邻居帮助越少的失能老年人越有可能选择机构照护,获得邻居帮助越多的失能老年人越有可能选择家庭照护。农村社区依旧是熟人社会,远亲不如近邻,邻里之间生活上守望相助,来自邻居的帮助可以弥补失能老年人自理能力的缺失,失能老年人在左邻右舍的帮助下可以在家安度晚年,且失能老年人不舍老街旧邻的深厚情谊而不愿入住机构。

是否参与新农合对农村失能老年人长期照护方式的选择影响不显著。新农合是为农村居民建立的互助共济的医疗保障制度,旨在保障农村居民的基本卫生服务,主要解决农村居民“看病贵”的问题,只能报销农村居民的住院医疗费用,而失能老年人住院医疗需求较少,长期照护需求更多,长期照护费用并不在新农合报销范围,因而新农合对农村失能老年人照护方式影响差异不具统计学意义。

是否参与新农保对农村失能老年人照护方式的选择影响显著,未参与新农保者更有可能选择家庭照护,参与新农保者更有可能选择社区照护和机构照护。未参加新农保的失能老年人思想更加保守,养儿防老依旧是人生夙愿,更希望在家安度晚年。参加新农保的失能老年人思想更加现代,家庭不再是唯一养老保障,社区和机构成为重要照护资源。

3.3.3 需求因素对农村失能老年人长期照护方式的影响

自理能力对农村失能老年人长期照护方式的选择影响显著,自理能力越差者越有可能选择社区照护和机构照护,自理能力越好者越有可能选择家庭照护。老年人自理能力越差,专业照护依赖程度更高,家庭非正式照护资源难以满足其需求,只能向社区和机构寻求专业照护。

是否患慢性病对农村失能老年人长期照护方式的选择影响显著,未患慢性病者更有可能选择家庭照护,患有慢性病者更有可能选择社区照护和机构照护。在失能和慢性病双重压力下,老年人照护需求更多,照护要求更专业,久病床前无孝子,家庭难以承担照护责任,转而向社区和机构寻求庇护。

表2 农村失能老年人长期照护方式影响因素分析

3.4 农村失能老年人长期照护级别影响因素分析

3.4.1 倾向因素对农村失能老年人长期照护级别的影响

性别对农村失能老年人长期照护级别的需求具有一定影响,差异仅在0.1水平上显著,女性失能老年人长期照护级别需求较高,男性失能老年人长期照护级别需求较低。女性对身体状况评价较为消极,对照护级别需求更高;男性对身体状况评价更加客观,对照护级别需求较低。

年龄对农村失能老年人长期照护级别的需求具有正向影响,年龄越小者长期照护级别需求越低,年龄越大者长期照护级别需求越高。随着年龄增加,身体器官不断衰老,行动能力不断退化,失能老年人照护级别需求更高。

文化程度对农村失能老年人长期照护级别的需求影响不显著。

3.4.2 使能因素对农村失能老年人长期照护级别的影响

生活来源对农村失能老年人长期照护级别的需求具有一定影响,生活来源于自己的失能老年人所需照护级别较低,生活来源于他人的失能老年人所需照护级别较高。

居住情况对农村失能老年人长期照护级别的需求影响显著,独自居住者照护级别需求较低,与他人共同居住者照护级别需求较高。一方面,老年人一般只有身体状态较好,才会选择独自居住;另一方面,老年人独自居住,日常生活需要自理,根据用进废退理论,机体功能衰退较慢,因而独自居住的失能老年人所需照护级别较低。

儿子个数、女儿个数、是否参与新农合、是否参与新农保 、婚姻状况、邻居帮助对农村失能老年人长期照护级别的需求影响不显著。

3.4.3 需求因素对农村失能老年人长期照护级别的影响

自理能力对农村失能老年人长期照护级别的需求具有负向影响,自理能力越差者照护级别需求越高,自理能力越好者照护级别需求越低。自理能力的好坏决定了老年人生活能力的高低,自理能力越差的老年人生活能力越低,需要更高级别的长期照护才能弥补自理能力的缺陷。

是否患慢性病对农村失能老年人长期照护级别的需求影响显著,患慢性病者照护级别需求较高,未患慢性病者照护级别需求较低。老年人所患慢性病以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骨关节病为主,慢性病迁延不愈,累及多个器官,造成躯体功能减退,影响老年人日常生活自理能力,需要更高级别的长期照护才能维持日常生活的正常运转。

表3 农村失能老年人长期照护级别影响因素分析

4 结论

4.1 农村失能老年人长期照护服务需求现状

农村失能老年人“长期照护服务需求”分为“长期照护方式”和“长期照护级别”,“长期照护方式”分为家庭照护、社区照护、机构照护,农村失能老年人需要家庭照护、社区照护、机构照护者分别占56.3%、27.9%、15.8%;“长期照护级别”分为一级照护、二级照护、三级照护,农村失能老年人需要一级照护、二级照护、三级照护者分别占41.3%、45.8%、12.9%。

4.2 农村失能老年人长期照护服务需求影响因素

使用Multinomial Logit回归模型探讨农村失能老年人“长期照护方式”影响因素,结果发现:年龄对农村失能老年人长期照护方式的选择有一定影响,年龄越小者越有可能选择社区照护和机构照护,年龄越大者越有可能选择家庭照护。性别对农村失能老年人选择社区照护还是家庭照护影响不显著,而对其选择机构照护还是家庭照护具有显著影响,女性更有可能选择家庭照护,男性更有可能选择机构照护。婚姻状况对农村失能老年人长期照护方式的选择影响显著,无配偶者更有可能社区照护和机构照护,有配偶者更有可能选择家庭照护。居住情况对农村失能老年人长期照护方式的选择具有一定影响,独自居住者更有可能选择社区照护和机构照护,与家人共同居住者更有可能选择家庭照护。儿子个数对农村失能老年人照护方式的选择影响显著,儿子个数越多者越有可能选择家庭照护,儿子个数越少者越有可能选择机构照护和社区照护。女儿个数对农村失能老年人照护方式的选择影响显著,女儿个数越多者越有可能选择家庭照护,女儿个数越少者越有可能选择机构照护和社区照护。生活来源对农村失能老年人长期照护方式的选择影响显著,与家庭照护相比,经济来源于自己的失能老年人更有可能选择社区照护,也更有可能不选择机构照护。邻居帮助对农村失能老年人选择社区照护还是家庭照护影响不显著,而对其选择机构照护还是家庭照护影响显著,获得邻居帮助越多者越有可能选择家庭照护,获得邻居帮助越少的者越有可能选择机构照护。是否参与新农保对农村失能老年人照护方式的选择影响显著,参与新农保者更有可能选择社区照护和机构照护,未参与新农保者更有可能选择家庭照护。自理能力对农村失能老年人长期照护方式的选择影响显著,自理能力越差者越有可能选择社区照护和机构照护,自理能力越好者越有可能选择家庭照护。是否患慢性病对农村失能老年人长期照护方式的选择影响显著,患有慢性病者更有可能选择社区照护和机构照护,未患慢性病者更有可能选择家庭照护。文化程度、是否参与新农合对农村失能老年人长期照护方式的选择影响不显著。

使用Ordinal Logit回归模型探讨农村失能老年人“长期照护级别”影响因素,结果发现:性别对农村失能老年人长期照护级别的需求影响显著,女性长期照护级别需求更高,男性长期照护级别需求更低。年龄对农村失能老年人长期照护级别的需求具有正向影响,年龄越小者长期照护级别需求越低,年龄越大者长期照护级别需求越高。生活来源对农村失能老年人长期照护级别的需求具有一定影响,生活来源于自己的所需照护级别较低,生活来源于他人的所需照护级别较高。居住情况对农村失能老年人长期照护级别的需求影响显著,独自居住者照护级别需求较低,与他人共同居住者照护级别需求较高。自理能力对农村失能老年人长期照护级别的需求具有正向影响,自理能力越差者照护级别需求越高,自理能力越好者照护级别需求越低。是否患慢性病对农村失能老年人长期照护级别的需求影响显著,患有慢性病者照护级别需求较高,未患慢性病者照护级别需求较低。文化程度、儿子个数、女儿个数、是否参与新农合、是否参与新农保 、婚姻状况、邻居帮助对农村失能老年人长期照护级别的需求影响不显著。

4.3 农村失能老年人长期照护建议

为了满足农村失能老年人长期照护服务需求,构建以家庭为基础、社区为支撑、机构为依托的长期照护服务体系。根据老年人失能情况和个人意愿合理提供长期照护服务,轻度失能老人生活自理能力受损较少,对长期照护服务依赖度较低,可以选择家庭照护或者一级照护,由家人提供一定的生活协助;中度失能老人生活自理能力不同程度受损,可以选择社区照护或者二级照护,由家人和社区专业人员给予不同程度的照护服务;重度失能老人生活自理能力受损较为严重,对长期照护服务依赖度较高,需要机构照护或者三级照护,由机构专业人员提饮食起居照料和医疗护理照料。

为了减轻农村失能老年人长期照护经济负担,可以尝试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学习日本、德国模式,国家、政府承担主要责任,将长期护理保险绑定在医疗保险中,医疗保险参保者同时参加长期护理保险,弱势群体则由政府兜底。老年人由于失能产生长期照护费用时可获得长期护理保险补偿,既可以减轻过度依赖政府所致的财政负担,也可以避免仅靠家庭独立承担所致的资金陷阱。

猜你喜欢
新农级别机构
奋进新时代 一起向未来 “农行杯”第六届“三晋新农人”创业创新竞赛活动圆满落幕
未来是新农人的舞台
太行山深处的“新农人”
“三晋新农人”登台竞秀创新创业项目获赞 第五届“三晋新农人”创业创新竞赛成功举办
中国第一个中级别举重奥运冠军
———占旭刚4
基于BSTL与XGDT算法对多级别心理压力的评估
世界最大级别集装箱船“宇宙号”
级别分明
一周机构净增(减)仓股前20名
一周机构净增(减)仓股前20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