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让学引思”

2019-03-16 12:15胡宇
江苏教育研究 2019年2期
关键词:让学引思阅读教学小学语文

胡宇

摘要:“让学引思”的课堂,是基于尊重儿童的美好天性,激发儿童精神动力的课堂。它把课堂的时间、机会尽可能让位给学生的学习。让学的课堂,珍视儿童的“阅读初感”,顺应儿童的“诗意思维”,融合儿童的“生活方式”。教师要做的,就是找到学生原有经验的起点,做有价值的引导:课前搭好知识的“脚手架”,引导儿童主动学;课上支持表达过程,引领儿童互动学;课后激发探索兴趣,引发儿童灵动学。

关键词:让学引思;阅读教学;小学语文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9)01B-0031-05

一、对“让学引思”的理解

“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堂教学理念,强调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教”服务于“学”,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能获得幸福感。基于这种认识的“让学引思”,是一种创新性课堂教学改革理念,它强调把学习的主动权放给学生,突出学生在课堂中的“本位价值”,关注学生的主体实践活动,让学习在每位儿童的生命之中真正发生。

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说:“教师的教比学难,因为教师要让学。”所谓“让学”,在我看来,就是教师退身后台,腾出学习空间,让学生成为教学过程中的主体,获得真切感知知识内容的机会,根据自己的兴趣、体验、理解,在教师有效的引导下以积极的状态进入“最近发展区”,在愤悱、顿悟、建构的心理体验中成为学习探究的主人。

所谓“引思”,则是要求教师转变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法,运用巧妙的方式引发、引导学生思考,保证学生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真正实现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它聚焦学生思维能力、学习习惯和价值观的培养,在点拨、引导、启发、唤醒中完成知识的自主建构和自觉迁移。

“让”与“引”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互为一体的辩证统一关系。“让”是表现形式,“引”是真正目的。“引”的智慧决定着“让”的深度,“让”的深度反映着“引”的智慧。

如何让这一教学理念更好地为语文阅读教学助力?在平时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对“让学引思”的理解与实践还存在许多问题。其一,流于形式的“让”,导致“启而难发”。在有的教师的课堂上,自主探究学习重形式、轻实效,其结果是,无论教师怎样“引”,学生就是不发言,甚至有的学生一脸茫然、不知所措。其二,面向少数优生的“让”,引发“实效打折”。一些教师很难面向全体学生,尖子生发言的次数多,交流的机会多,而大多数学生则游离于阅读活动之外,成为课堂的“看客”,基本没有发言的机会。面向少数优秀学生的“让”,没有带动更多的人主动学习,导致班级学习的整体效益打折。针对以上思考,我从“让学”和“引思”的角度采取了以下积极应对的策略,发现学生的思维变得灵动了,静态的教材也变得动态化了。

二、让学:以学为核心,我们可以这样教

建构主义理论告诉我们,任何“有意义”知识的获得都是儿童自主建构的结果。儿童的天性是积极的,他们本能地乐于探索学习,他们的认识结构和知识宝库是在与客观环境交互作用过程中自我建构的。有效的“让学”活动,重要的策略就是关注儿童的身心特点,顺应儿童的心理需要和认知特点,将学习活动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一)让学——珍视儿童的“阅读初感”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学生的发展水平是教学的出发点,教学必须符合受教学生的发展水平。”在语文学习中,我们要珍视儿童的“阅读初感”。儿童阅读初感是指儿童以独特的眼光,在未经他人干预的情况下,调动自身原有的知识、情感、生活经验以及阅读经验,在自主理解文本的過程中进行的一种以想象、思考为主的审美行为。学生由于知识和经验背景的不同,对同一文本阅读的最初感受自然也会同中有异。这种差异是阅读教学的一种契机,而“让学”最能将这一契机优化显现出来。

1.能让学生发现的,尽量让学生发现

波利亚曾说:“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即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凡是通过努力自己能发现的知识,尽量留有空间让学生去探索、去发现。这种策略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他们的思维,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和能力。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从两个方面要求学生在前一天做好预习工作:一是不解之处,二是精彩之处。每个同学至少要有一处发现,准备课堂发言。在教学《火烧赤壁》时,学生提出“曹操接到黄盖的信为什么这么高兴呢?”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实际上内涵丰富,需要学生认真读书,联系背景才能有所发现。我没有急于让学生回答,对那些匆忙举手的同学示意他们再思考,再发现。片刻寂静后,大部分同学举起了手,“因为曹操爱惜人才”,“因为曹操是名将,打胜仗有望”,“黄盖是南方人,熟悉水仗”。我正想小结,又一生兴奋地说:“从这句话我看出曹操已经产生了麻痹轻敌的思想,为他战败埋下了伏笔。”理解得多好啊!让学生去发现,就能激活更多学生的思维,使之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形成有个性有特色的答案。

2.能让学生思考的,尽量让学生思考

教学过程要解决的不仅仅是让学生从“不会”到“会”,从“不能”到“能”,而是应该采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在“会”和“能”的基础上,拓展学生的思维广度和深度,让学生的心智得到发展。在执教《惊弓之鸟》时,学生理解了课题后,我让学生自己学,边读边标序号,在重要的值得研究的词句下划实线,在不理解的有疑问的词句下划虚线,这是我惯用的让学生用“读书记号”来自学的方法。大部分学生认为“射箭能手”是值得研究的词。那哪句话是对这个词语的解读呢?大家一下子把注意力都集中到“大王,我不用箭,只要拉一下弓,就能把这只大雁射下来”这句话上。有的学生说应该用高兴的语气读,有的同学不以为然,认为应该用“自豪”的语气更确切,更有学生说应该读出更羸的气魄,因为“艺高人胆大”,课堂气氛很活跃。在讨论中,如果有几种意见不能统一,教师不要武断作总结,要让学生在探讨互动中深入思考,让思维触角向纵深发展。

3.能让学生谈感受的,尽量让学生谈感受

在课堂上,教师和学生对课文知识主观理解的差异经常出现,作为教师不应回避,正确的做法是把各种理解都摆出来,让学生自己去分析比较,深入思考,或赞成,或反对,或有新的见解,从而转化成真正属于自己的看法,达到“螺旋上升”的境界。如教学《秋天到了》一课,课前我让学生开展寻找秋姑娘的活动,课堂上让学生展示,和同学们一起分享。有的学生是从“家庭里的秋天”来谈感受的,有的学生是从“自然界里找秋天”来谈的,还有的学生谈的是“课本里的秋天”。学生用自己的带有个性色彩的语言谈感受,思想在碰撞,情感在交流,“让学”的课堂一下子就丰盈起来。

此外,能让学生观察的,尽量让学生观察;能让学生表达的,尽量让学生表达;能让学生提问的,尽量让学生提问;能让学生做结论的,尽量让学生做结论……最大限度、恰到好处地给学生提供自我学习、自我调控的机会,在可接受性和可发展性之间找到新的平衡点,营造自主活泼的学习氛围,使学生产生探究创新的心理和习惯,为学生的学习助力。

(二)让学——顺应儿童的“诗意思维”

学生的“阅读初感”是教学的宝贵资源,但仅仅是一个起点,并不是教学的目的,阅读教学的目的正是要引导学生超越自己的阅读初感。这就需要教师充分认清学生的阅读初感与文本之间存在的距离,并以此为起点来开展阅读教学,顺应儿童以形象思维为主的“诗意思维”,形成“以学定教,顺学而导”的路径。“顺学而导”的方法有哪些呢?

方法一,对学生的发言进行整合。教师不仅要成为学习资源的激发者,还要善于捕捉、整合有价值的生成资源。譬如学生发言中的闪光点,语言的精妙,表现方式的合理,教师都要凭自己的教学机智加以引导点拨,打开学生思维的视角,梳理出学习方法,以便将方法运用到接下来的学习活动中。

方法二,对学生的发言进行追问。“让学”理念引导下的互动中,学生的思维往往很活跃,他们在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畅所欲言,但也会有偏离价值取向的地方。当学生认识模糊时,当学生的理解肤浅时,当学生的思考路径无向时……教师伺机追问,让学生亲身经历一个发现、探究的学习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完成知识的自我建构。

方法三,对一些学生的发言进行拔升。教师是学生的学习伙伴,更是“平等中的首席”,当学生的发言出现问题时,教师就要采取针对性措施,积极抓住这一资源开发利用,让学生在已有的知识技能的基础上,找到自己上升的空间,掌握一种自己探索、解决问题的能力。

方法四,对个别学生的发言,可以追问他人,在比较中促成多维立体对话。教师要有“诱发”冲突的教学机智,及时调整预设的内容,促进学生的思维开放,引导他们去倾听、交流、探索。在冲突中,对于局部存在的问题再做进一步的交流,从学生学的角度进行系统的整理和提升,不要错过学生的创造性发现。

(三)让学——融合儿童的“生活方式”

儿童的生活方式是什么,一言以蔽之,是“游戏”。

1.模拟表演,激发儿童情感

教材中有很多声情并茂的文章,我们可以用这些教材让学生情境表演,或者演课本剧、给动画配音、当导演等游戏,焕发学生学习的热情,静心潜入书本,更主动、更投入地展开心灵的对话。通过朗读、思考、体会,挖掘体悟课文中的语言,唤醒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储量进行自主建构,让课堂洋溢着生成、创新之美。

2.角色体验,丰富儿童经验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加强學生的角色体验,促进其感悟。在教学《半截蜡烛》这一课时,为了让学生体会文章中伯诺德夫人、杰奎琳、杰克以及三个德国军官各自的反映,我就鼓励学生联系生活大胆想象,更深刻地理解文章蕴含的智慧,与书中人物进行对话,然后进行小练笔。

三、引思:找到儿童原有经验的起点

教师的作用在于有价值地引导。“生为本,学为上”,教师从“传授者”转移到“协助者”的位置,但主导作用不能弱化。我们既要看到学生自我建构的独特性和价值,又要看到学生是发展中的人,他们的建构会出错,建构思路和方法需要优化。教学能否找到学生原有经验的起点,实际上是教学能否成功的关键,也是教师的引导是否有价值的关键。教师有价值的引导,还在于优化“学习共同体”,激发学生的思维,促成同伴间的“抱团”提升,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前提下,主动与他人交换意见,感受同伴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法,也使自己的策略和想法得到详细的检视、提炼和完善,在协商和碰撞中完成意义建构。

(一)课前搭好知识的“脚手架”,引导儿童主动学

语文课堂学习中的“脚手架”,指教师为帮助学生达成学习目标而提供的支撑。合适的脚手架会带动学生积极建构知识,就如工地上用脚手架支撑建筑物,最终盖起高楼大厦一样。脚手架的搭建是为了促进学生实际发展水平向潜在发展水平转化。“让学”的课堂存在着许多不确定性,并不是说学生的学习活动可以天马行空,跟着感觉走。课前要围绕“三个维度”的学习目标,锁定语文教学中的可确定因素,设计每课的“前置性作业”,先让学生独立思考。这里的“前置性作业”不同于传统的预习作业。预习的作业往往都是抄写本课生字词,查字典理解指定的字词,完成课后的练习题。这些预习的作业,缺乏“我”之境,学生都是在教师操纵下机械完成,这种“被学”状态不利于学生的发展。教学苏教版国标本五年级语文下册《七律  长征》,可以设计以下的前置性作业:(1)多种渠道搜集整理与本课相关的资料;(2)掌握文中的生字(字音、字形、词义);(3)课文探究:结合具体词句感受红军的豪迈气概;(4)阅读描写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名家名篇;(5)我的疑问:。在这里,我为学生搭好了知识的“脚手架”,给出了学习方向:自主学习生字词和解读文本。学生由读“他”之境的角色转换到读“我”之境,利于激发兴趣。从前置性作业的完成情况,教师可以掌握学生课前探究中存在的问题,明确课堂学习重难点,从而有针对性地设置递进性问题。

(二)课上支持表达过程,引领儿童互动学

“语文课程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语文课程的性质做了界定,这就意味着在阅读教学课堂上,学生不仅要理解语言内容,更要学习表达,培养言语运用能力。当学习者能外化并表达自己正在形成的知识时,学习效果会更好。但我们也发现,学习者从原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建构知识时,一般都不能在一次学习后就能清晰准确地表达。因而学习中的儿童需要一种互动的环境帮助,才能表达自己正在发展的理解,不断优化自己尚未成型的知识,这种学习一直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

1.师生互动,逐步引导和完善表达

师生互动离不开教师必要的点拨。点拨需要指向“最近发展区”,将学生置于“接近全知而又不能全知的境地”。点拨就是一个搭建“支架”的过程,通过支架(教师的点拨)的帮助,教师将学习管理的任务转移给学生自己(内化学习),最后拆去支架,从而帮学生实现“能”与“不能”距离的跨越。那如何把握点拨的最佳时机呢?

(1)教师点拨用在认识模糊时

《将相和》中“负荆请罪”教学片断:

教法一

师:从“负荆请罪”这个故事中,你知道了什么?

生1:我看出廉颇这个人能知错就改。

生2:(欲言又止状)我觉得他错了能及时改正。

教法二

师:孩子们,一个词就是一幅画,读书就要读出画面来。廉颇“负荆请罪”在你脑海里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啊?

(同桌小声交流)

生:我仿佛看到了廉颇脱下战袍,背上重重的荆条,朝蔺相如家走去。一路上,他一步一跪,顾不上别人异样的眼光,也不在乎别人在路边议论。他只是在想:我不该逞强,说出伤害朋友的话,真是后悔!他决心要用真情来说明自己的悔意。

生:……

不同的课堂,两位老师做出了不同的点拨。前者学生处于“被学”的学习状态,而后者则是处在“让学”状态中,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激发出了自己内在的无限潜能。教法一的老师把课堂演绎得过于沉重,把富有情趣的语文学习变得枯燥、乏味,长此以往,会让学生产生厌恶语文的心理。教法二的老师让学生通过“负荆请罪”这个词读出一幅可感的画面,让“知错就改,勇于改过”这一思想内化为一幅画面,赋予词语以生命的内涵。在讨论中,学生既领悟到了词语的精神,又运用了语言,提升了语文素养。

(2)教师点拨用在发生意外时

“钓鱼怎么可能高歌?”探究古诗《题秋江独钓图》时,班上的李杰发话了。原来,作者在诗中写道:“一蓑一笠一扁舟,一丈丝纶一寸钩。一曲高歌一樽酒,一人独钓一江秋。”钓鱼不能出声是常理,难道作者不知道还是作者的疏忽?教学预设中可没有这个环节,是固守自己既定的“方针”,无视学生的思维趋向,还是及时点拨,来激发内在的主动性和能动性呢?于是,我抛出一个话题:大家猜一猜,扁舟上的渔翁为什么要“高歌”呢?同学们有的说是渔者为了发泄自己内心的孤独;有的认为渔者来钓鱼的真正目的是为了消遣,理由是画中渔者旁边有一樽酒。好细心的孩子!我捕捉这稍纵即逝的智慧火花,发问:那他为什么要来这儿消遣呢?学生一个个兴奋得涨红了小脸,有的学生认为渔翁钓鱼不是其真正目的,而是寄情于山水,有的认为……这是意外中生成的精彩!我顺势将作者因告王五冤案以微罪罢官的史实告知大家,本诗正写于他被罢官期间。

(3)教师点拨用在偏离文本时

教学《装满昆虫的衣袋》,师生围绕“从哪里可以看出法布尔对昆虫痴迷”进行交流。

生:作为父母,都是希望孩子有自己的爱好的。我觉得法布尔的父母责骂他,他真有点冤。

生:法布尔的父母不支持法布尔的兴趣爱好,他的父母做得不对。

师:他的父母到底做的对不对呢?(教师随口一问)

生:他没有把鸭子放好,影响家庭收入,父母责骂他可以理解。(已脱离了原初的问题)

生:父母担心虫子会有毒,咬伤法布尔,父母也是爱他呀!

……[1]

教师对待“课堂生成”这个问题,一定要有敏锐的识别力,要静下心问问自己:这个问题值得探讨吗?是否偏离了文本的价值取向?有助于达成文本的教学目标吗?如果不是,教师就要毫不犹豫地舍弃,千万不能跟着这个生成跑,跟着跑就等于放弃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在这个教学细节上,教师应该从另一个角度引导:关于“他的父母对他的责备”这部分内容,作者为什么要在文中这样安排呢?写父母的责备对于表现他痴迷昆虫有什么作用?

2.生生互动,促进同伴间的“抱团”提升

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所开展的活动是社会性的合作活动,是以学习为中心的学习共同体,往往更容易实现同伴间表达的“抱团”提升。合作学习,可以进行异质小组合作互学,也可以是全班范围的交流。异质小组成员都是根据不同个性、能力的学生进行合理搭配。组内成员有不同的分工,围绕共同的学习任务他们取长补短,抑或取长补长,抑或取短补短,每个人都能从“现有发展水平”上升到“潜在发展水平”。学生之间的互动,让课堂对话呈现出立体多维的状态,同时避免错误建构的延续。各小组代表汇报成果时,其他组员倾听、评述,教师引导、点评,很自然将竞争机制引入课堂。大家在互相讨论中,不断审视自己的见解,不断补充,不断完善,从而让认识更加清晰,观点更加明确。

(三)课后激发探索兴趣,引发儿童灵动学

思维空间不随课堂时间的封闭而结束。课后学习要有检测性的作业,更提倡要有拓展性、探究性延伸的反馈题。这些反馈题,不追求“量”,要看重“质”。对于优等生和待进生,可以布置梯度不一样的探索题,引发学生进行探索性学习,培养学生收集、分析和运用信息的能力,这也是交给学生主动发展、持续发展、终生发展的最佳路径。针对学生的差异,可以课后跟踪,进一步要求回顾、总结、反思。“学而不思则罔”,只有掩卷反思才会有所发现和优化,才是課堂的“绕梁余音”。如学习了《艾滋病小斗士》后,引发学生去读一读意志坚强,不向命运低头的有关人物的传记;学习了《黄山奇松》后,引发学生读一读描写祖国大好河山的文章;学习了《奶奶的剪纸》后,引发学生去探究东台的发绣艺术等等。

“讓学引思”的课堂,是基于尊重儿童的美好天性,激发儿童精神动力的课堂,它能点燃学生的智慧,能让学生在自然呼吸中彰显生命的个性。它把课堂的时间、机会尽可能让位给学生的学习。让学的课堂,珍视儿童的“阅读初感”,顺应儿童的“诗意思维”,融合儿童的“生活方式”。教师要做的,就是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找到学生原有经验的起点,做好有价值的引导:课前搭好知识的“脚手架”,引导儿童主动学;课上支持表达过程,引领儿童互动学;课后激发探索兴趣,引发儿童灵动学。只有这样,我们的小学语文课堂才会真正是“让学引思”的课堂,学生们喜爱的课堂,优质高效的课堂!

参考文献:

[1]周成平.新课程名师精彩课堂实录[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56-57.

“Letting Learning and Guiding Thinking” in Primary School Chinese Reading Instruction

Hu Yu

(Xinhe Experimental Primary School, Yancheng 224005, China)

Abstract: “Letting learning and guiding thinking” class is based on respecting childrens beautiful natures and triggering their spiritual dynamism, which provides students as much time and many chances as possible for their learning. The class of “letting learning” values childrens initial feelings of reading, accommodates to their poetic thinking, and integrates their lifestyles. What teachers need to do in such classes is to find the starting point of students previous experience and give them valuable guidance, to set up scaffolds for knowledge before class and lead them to learn actively, to support their expressing process in class and guide them to learn interactively, and to trigger their interest in exploration after class and mobilize them to learn flexibly.

Key words: letting learning and guiding thinking; reading instruction; primary school Chinese

猜你喜欢
让学引思阅读教学小学语文
初中英语评判性阅读教学实践与探索
多元读写理论指导下的初中英语阅读教学实践
高阶思维介入的高中英语阅读教学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浅谈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的“让学引思”
基于“让学引思”的高中历史教学设计
“让学引思”模式在地理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优化朗读技巧,提升语文实效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让多媒体课件为阅读教学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