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诗经》中蕴含的少数民族文化研究

2019-03-17 09:02宋海燕
贵州民族研究 2019年5期
关键词:诗经百姓诗歌

宋海燕

(曲阜师范大学 文学院,山东·曲阜 273100)

一、《诗经》中传达的民族精神文化解析

《诗经》的问世是中华文明由野蛮向相对文明转变的重要标志,体现的是先秦时代社会整体的精神风貌、百姓的生活生产与精神世界。《诗经》由于题材丰富多样,上到政治朝堂,中到官宦仕途,下到市井小民,统治者与被统治者在《诗经》中所代表的不同形象都得到较真切的描绘。《诗经》不仅仅是一部庞大的诗歌总集,其体现与蕴藏的民族文化精神在当代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价值。《诗经》中至今广为流传的脍炙人口的诗句,例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等到现在都为大多数人所熟知。《诗经》蕴含的丰富的民族文化不是简单的几句诗句与三言两语就可以概括的,需要从《诗经》的诗句中蕴含的多方位多角度多层次的细节来深刻剖析其深厚的民族文化价值。

(一)《诗经》集中展现先民忧国忧民的爱国主义情怀

《诗经》305篇诗歌中有许多集中展现先秦时代百姓对于家国的关心与重视,许多百姓为了保卫国家与领土,不仅背井离乡,离开亲人,舍掉家业,而且许多人为保卫国家献出自己宝贵的生命。《诗经》在对为战争献出自己生命的所有英雄进行赞扬的同时,无论这些英雄的角色与社会地位如何,对于有识之士与清廉的官员抑或是普普通通、勤劳勇敢的市井小民,都是一视同仁的,自然对于贪污腐败的官吏与剥削者进行激烈的批判。《诗经》诞生的社会背景正处于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历史转折点上,社会处于相对动荡的阶段,统治者在推行相关改革与政策时,对于奴隶社会制度的摒弃与封建制度的推行,在现实中遭遇种种困境,百姓受封建制度的庇佑远远小于他们受到的相关压迫与剥削。《诗经》中许多诗歌深刻揭示封建社会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外族与本族社会矛盾。统治者在疲于解决国内各种社会矛盾的同时,也要应对邻国的威胁,所以统治者将这些压力与矛盾转嫁在百姓身上,百姓长年累月忍受沉重的徭役负担,苦不堪言。诗歌创作人士就将自己忧国忧民的情怀寄予诗歌之中,向世人传达。

(二)《诗经》深刻展示先民现实的生活状态与人们对于浪漫主义的无限追求

《诗经》中许多关于爱情描写的诗歌集中展现了先秦百姓对于浪漫主义的无限向往与追求。其中关于情感的懵懂与对真挚情感的追求,体现了当时朴素的民俗民风与百姓对于真情实感、美好生活的向往。“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所谓伊人,在水一方”体现了先秦人们对于美的追求,窈窕的女子有谁不喜欢、有谁不想追求且心向往之呢?对于真挚情感与美好生活的向往也体现了当时青年男女的恋爱观,青年男女委婉含蓄表达自己心中的情感,将羞于展示的情感通过优美的诗歌传达出来,现实教育理想的完美烘托,将心中炙热的情感流畅婉转地展现出来。先秦百姓的浪漫主义情怀不仅仅局限在爱情方面,当时人们对于世外桃源生活与天下太平、百姓安居乐业的理想构建也是人们极度浪漫主义的展现。无论是年轻人对于感情的浪漫写意抑或是有志之士对于家国天下太平的理性追求,都从一定角度折射出先秦人们对于浪漫理想主义的无限追求。

(三)《诗经》深度揭示人们对封建主义的不满与批判,对人人平等的人文精神的终极向往

《诗经》相较于其他诗歌的一个重要的特点在于其对人文的关注,其中记载的许多诗歌对于人人平等的精神着重笔墨去描写,也从侧面反映当时人们对于当时统治制度的不满与对于平等世界构建的追求。《诗经》诞生的背景是处于社会制度变动的时代,对于旧的奴隶制度的摒弃,对于新的封建制度的构建,社会各方面发展处于相对活跃的状态。封建统治者积极推行封建制度的理论,将儒家的人伦纲常作为统治人们思想的武器,加之统治者对于百姓连年沉重的赋税征收,战争对于人们精神与健康的消磨,使得人们对于统治者越来越不满。当时的社会发展与人们信奉的人人平等的人文主义精神背道而驰,人们的精神寄托就是将自己的理想世界构筑在诗歌中,以相对浪漫的手法表现出来。

(四)《诗经》弘扬社会正义与高尚的美德,歌颂真善美

先秦时期的民风相对淳朴,在《诗经》中人们对于帮助百姓安居乐业、平定祸乱的英雄给予热烈的赞颂。这些诗篇主要集中展示劳动人民辛勤劳动的优秀品质,人们对于带领他们走向富裕生活和安居乐业的英雄的歌颂,体现了人们对于社会正义与优秀品质的追求。中华民族向来注重善良友爱互助,对于对社会有益的、能够对社会起到正面积极作用的人物十分尊敬与推崇,所以《诗经》中对于传播社会正义,具有优秀品质的英雄人物的赞扬,在当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二、《诗经》中蕴含的民族文化价值解读

(一)《诗经》展示的民族饮食文化对于融洽的人际关系形成与提升人们的健康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

中国地大物博,各地各民族因为气候和土壤状况不同,农业生产状况不同,种植的农作物也就不尽相同,诞生的美食也是各有差异。南方的气候湿热,百姓在日常的生活中主要的饮食以偏辣为主,主食以大米为主,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南方的人们的性格大多是温婉细腻。而北方的气候主要是干燥少雨,饮食以面食为主,例如馒头面条等,这里孕育的人们的性格大多是粗犷豪放,所以北方诗人创作的诗句大多是豪迈粗犷的。

中国向来是一个注重与人友善交往的国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向来注重的是礼尚往来,尤其是中国的饮食文化对于维系一个民族优良的传统与家庭的完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中国的筷子在古代就被冠以民族团结与家庭和睦的象征,更是一个民族饮食与民族血脉延续的重要体现。无论是什么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饮食文化,深厚的饮食文化植根于民族文化的土壤,在民族文化的历史长河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诗经》中描绘的饮食文化,无论是上至官吏豪绅的讲究还是市井百姓的粗茶淡饭,都是维系人际关系的重要纽带。通过饮食文化与习俗,可以间接反映当地当时的农耕文明发展的水平,也从侧面反映当时人们的生活水平以及对未来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二)《诗经》中的民族婚礼仪式为当代民族婚礼制度形成提供借鉴与参照

我国辽阔的土地上居住着56个民族,各民族聚居的地点与所处的自然社会条件千差万别,在经济文化发展水平不尽相同的前提下,产生的民族习俗自然也是各有特色。《诗经》中关于青年男女的恋爱观在上文中已探讨过,其中也不缺乏对婚姻生活的诗歌记载。各民族的婚礼风俗因为民族历史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各有存在的原因,许多地方的民族婚礼习俗延续至今,在现代仍被广泛应用在民族青年男女的婚礼中。独特的民族婚礼仪式,精美或简洁大方的民族婚礼服饰,具有当地特色的民族配饰,具有代表性的民族乐器,体现劳动人民智慧结晶的民族歌舞,多种多样色彩斑斓的民族元素融合在一起,促成民族婚礼精彩的举行。《诗经》中记载的婚礼或是夫妻婚后的生活,在当今的某些民族地区都能找到时代的缩影,一些良好的婚礼传统习俗被保留沿用至今也是有其一定的原因的。

《诗经》中关于婚礼及夫妻相处的诗歌,或是写实或是浪漫的,都为当代婚姻习俗提供一定程度的借鉴与参照,这对中华民族生命的繁衍生息、家庭和睦、民族团结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诗经》中展示的民族茶文化、建筑文化等民俗文化对于先秦民族精神与文化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诗经》中记载的诗歌不仅仅只表现人们的忧国忧民、热爱国家、歌颂社会真善美等内容与精神,在许多诗歌中有详细描写民族茶香文化与建筑文化等内容。茶是中华文化的又一重要标志,茶在我国许多南方地区都有种植,诗歌中有对劳动人民种植茶叶的描写,重在歌颂人们辛勤劳作的品质,还有的借茶的品质暗喻自己或是他人,以传达自己心中的真情实感。茶文化不仅仅是民族地区的一个重要的文化符号,也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诗经》中有关茶文化的展示对于我们研究先秦时期的茶叶种植文化与饮茶文化都具有重要的文化参考价值。

建筑也是民族文化的一个具有代表意义的符号,少数民族因为居住地的自然环境,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地建造属于自己民族的、适应自然环境变迁的建筑。如蒙古包、吊脚楼、四合院等等、不同的建筑风格是一个民族适应自然环境的智慧产物,各具特色的民族建筑也是现代建筑设计的灵感来源。《诗经》中关于不同地域的民族建筑的描写,无论是单纯的景物描写还是诗歌要寄情的载体,都会让人深刻地感受到当时民族建筑的迷人之处。后来的诗人许多都将自己的感情寄予于建筑的描写之中,或是充满斗志与理想的或是踌躇不得志的,都通过对建筑的描写,大多是楼宇,将自己心中的壮志与不满抒发出来,这也在一定意义上说明《诗经》对后来的诗歌创造开了先河或是提供了十分重要的启示。

《诗经》中关于这些文化的描写对于我们研究当时以及未来诗歌创作的发展方向,以及当时的民风民俗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三、《诗经》中优秀的思想文化艺术的继承与保护策略探讨

(一)《诗经》中优秀的民族精神文化应该在当代继承与延续下去

《诗经》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剪影,其中所传扬的民族正义与爱国情怀等在当今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所以这些优秀的民族文化需要在时代发展的潮流中保留与继承发展下去。虽然当代不乏对《诗经》文化的研究者,但是在社会广泛的层面上受到的关注还远远不够。尤其是在民族文化传播的主力群体——青年中受到的关注与产生的影响效果不是特别理想,这对于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播是十分不利的。所以对《诗经》中蕴含的民族文化的传播应该及时扭转现在的状况,运用各种方法激发人们研究学习《诗经》文化的热情,积极弘扬优秀的中华民族文化,增强民族文化的凝聚力与向心力,增强各民族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感与自豪感,进而提升对国家的认同与自觉维护民族团结,为当今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创造前提与保障。

(二)《诗经》中的民俗艺术价值应该进行积极的宣传与推广

《诗经》中关于建筑与婚姻等民族风俗等描写具有十分重要的艺术价值,这些诗歌描写的民风民俗对于我们研究先秦时代百姓的生活状况具有十分重要的参照意义。其中有些民族风俗至今在某些民族地区仍然被使用与延续着,但是随时代文明的冲击,有些民族风俗已经失传,人们只能从书本与有关的网络视频中了解消逝的文化,在现在看来,不禁令人扼腕叹息。所以对于优良的民风民俗的传播与保护应该早日被提上日程。在当今科技十分便利与发达、网络技术十分畅通的条件下,关于文化保护的途径与方法也是非常多的,我们应该积极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宣传与推广优秀的民族文化。

(三)《诗经》中蕴含的优秀民族文化应该注入到教育教学的深层中

教育是传播文化的主要途径,教育可以为文化的传播培育优秀的人才、创造广阔的发展平台。《诗经》中蕴含的民族文化想要得到及时有效的传播与发展,应该深入到教育各个阶段,尤其是在民族院校设置关于《诗经》讲解的有关课程与讲座,激发大学生学习《诗经》文化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研究《诗经》文化的兴趣爱好。高校要注重对讲授《诗经》文化的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培养优秀的《诗经》文化传播者,为深度研究《诗经》文化提供可靠的专家与学者。

(四)《诗经》中蕴藏的民族文化价值应该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诗经》中蕴含的中华民族文化并不是仅仅局限在一隅之地,其中优秀的、具有民族特色代表意义的文化应该积极走出国门,走向世界,一方面可以使中华文化的内容更加丰富多彩,增加民族文化的历史底蕴;另一方面还可以使世界各国人们进一步或者更深层次了解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文化不仅是国家的还是世界的,民族文化的异彩纷呈为世界文化增添瑰丽的色彩,正是因为民族文化的多种多样,才使得世界文化的发展处于相对平衡的状态,在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碰撞中不断向前发展。

四、结语

《诗经》在中华文明发展史上的地位举足轻重,其中蕴含的民族文化更是中华文化历史与时代的缩影。其中优秀的民族文化应该得到关注与保护,在当今时代文明发展的浪潮中,对优秀的民族文化的传承应该发动全社会广泛参与,并得到社会各方的支持。

猜你喜欢
诗经百姓诗歌
诗歌不除外
不让百姓撇嘴骂
百姓记着你
诗经
现代诗经
“新”“旧”互鉴,诗歌才能复苏并繁荣
现代诗经
百姓看家“风”
诗歌岛·八面来风
那些年,我们读错的诗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