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传统医药文化的时代管理探究

2019-03-17 09:02刘志军
贵州民族研究 2019年5期
关键词:医药民族传统

刘志军

(河北工程大学,河北·邯郸 056002)

进入新时期以来,民族传统医药文化多边性的探究与发展有效地挖掘了民族医药文化的精髓。一方面民族传统医药文化保护的公权力参与为中医药文化的时代管理注入了强心剂;另一方面民族传统医药文化的区域性“品牌效应”的市场化开拓为民族医药文化的发展提供了经济保障,由此将民族医药文化的关注度推至前所未有的顶峰,然而民族传统医药文化在中医药振兴与民族文化整合的双轨并驱中并未助力发展,反而在民族地区社会公共服务体系中丧失原有的活力,原生态民族医药文化在医药与文化的割裂中难以发挥应有的效能。因此,聚焦民族传统医药文化的基本机理,以民族医药为纽带全面审视民族传统医药文化的机理,以民族传统医药文化的典型特征为切入点,以民族传统医药文化的医药效能与文化机制为双向驱动力,在映射民族传统医药文化管理现状与困境的同时强化民族医药文化的多边关联,创新民族医药文化的时代管理,成为民族地区社会发展不可规避的现实。

一、民族传统医药文化的内在意蕴

民族传统医药文化是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中最为完整的部分。民族传统医药文化蕴含着民族群体的基本生命观,是民族传统文化中伦理价值观的起点和最终归宿[1]。审视民族传统医药文化、洞悉民族传统医学精髓是推动民族传统医药文化管理的必然举措。一方面民族传统医药文化的精髓决定着民族医药文化的价值走向;另一方面民族传统医药文化的组成决定着民族医药文化管理的具体目标与方式。

就民族传统医药文化的内在意蕴而言:一是民族宗教文化。民族传统医药文化作为民族习俗文化的核心纽带,是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综合体。宗教文化从与医药文化相伴而生,在民族传统医药文化的发展历程中,宗教文化同医药文化混为一体到逐渐分离,宗教文化见证了民族传统医药文化从崇神医学到理性医学的过渡。二是民族习俗文化。民俗文化作为民族传统文化最为活跃的要素,根植于民族传统医药文化无可厚非,特别是民族传统医药技术传承中,民俗文化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比如:侗医苗药在传承中都有“传男不传女,传媳不传女”的习俗,这些多是受民族习俗文化的影响[2]。

就民族传统医药文化的组成而言:一是民族医药的起源文化。民族医药的起源文化是民族医药文化的起点,主要涉及民族医药的兴起;比如:海南黎族传统医学起源于杀牲求神治病等,在医药方剂发展中多源于“踏草”;而侗族传统医学源于图腾文化当中的相生相克思维,以“天、地、气、水、人”五位一体的医学理念为医疗诊断的解读。总之,民族传统医药文化起源以民族传统神秘文化为依托,逐渐将民族传统医药文化推向理性。二是民族药学文化。民族医药多以草药为主,医药多源于就地取材的动植物,西南少数民族群众在“药食同源”的医学探索过程中,为传统中医药的发展开了先河,特别是民族药学文化至今延续为民族民间医药的医学价值堆积奠定了药理学基础。比如:侗族传统医药文化在发展过程中始终坚持“六味六性论”理论,通过药物味、色开展疾病救治[3]。三是民族医学病理学文化。病理学文化是民族传统医药文化发展的关键,民族传统医药文化在发展历程中始终秉承朴素的病理学文化,比如:侗族群众认为冷病:发汗除寒,刮散寒气,熨热除寒,并以此为依据进行疾病诊断。四是民族医药诊疗文化。民族医药诊断文化最为丰富多样,不论是诊断方法还是治疗手段,民族医药诊疗文化都彰显着独特的地域民族色彩[4]。

二、民族传统医药文化的时代管理探究

(一)突出民族医药价值,大力挖掘整合民族医药文化

随着民族地区社会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的不断完善,民族传统医药文化的医疗价值逐渐被民族群体摒弃。一方面民族医药文化注重“预防与医疗并举”的卫生机制侧重养生保健式的周期治疗。比如:鄂温克族传统草药均以驱寒为主,讲究医药与病理的相生相克,在临床实践中药效缓慢且注重调养。而佤族早期传统医药文化多以“膳药”为主,注重预防与医疗的并举[5]。另一方面民族传统医药多以中草药剂为主,不论是诊疗手段还是药引配置,整个临床治疗与当前医药临床快速治疗相比既复杂又缓慢。比如:侗族传统医药文化中注重病理遵循,对于中毒性疾病多以补水排毒,效果尤为缓慢。此外,在民族地区医药卫生规范化推进过程中《执业医师法》等制度性框架的构筑中不可避免地抑制了民族民间医药文化的发展。一方面民族传统医药多以经验式口口相传为主,加之,民族地区语言文字二元化对立严重制约着民族医药文化的发展;另一方面《执业医师法》相对于民族地区游医门槛略高,进而导致民族群体在传统医药文化的弘扬发展中动力不足,甚至对民族民间医药有抵触心理时有发生,使得民族传统医药文化的价值难以被充分利用,民族医药文化的挖掘整理,成为民族传统医药文化时代管理的当务之急。

突出民族医药价值,大力挖掘整合民族医药文化[6]。一是要将民族传统医药文化置于民族传统文化的交汇处,以文化的维度审视民族传统医药文化的价值,以民族医药文化的来龙去脉整合挖掘民族传统医药,整理民族医药病理原则和独特理疗手段,使民族医药理疗技术同医药文化的整合,以群体喜闻乐见的文化形态呈现。比如:侗族传统医药文化所推崇的“天、地、气、水、人”五位一体的医学理念同其图腾崇拜、原始宗教文化密不可分。在挖掘整理民族医药文化的同时要不断以文化的价值结构审视民族传统医药,确保民族医药文化的原生态解读。此外,针对民族医药文化的抢救性挖掘理应从文化的角度整合,避免民族传统医药文化在时代医药管理的夹缝中变异,使民族医药在传统文化环境中持续发展。二是要回归民族传统医药文化在民族群体中的自我价值塑造,鼓励民族群体参与到传统民族医药文化的挖掘整理当中[7]。一方面将民族医药文化医疗与预防并轨医学思维同当前养生保健相结合,提高民族传统医药文化价值的同时调动民族群体参与度;特别是民族传统医药文化“传媳不传女”等独特传承方式,迫切需要民族群体参与到传统民族医药文化的保护中。另一方面通过鼓励扶持民族地区传统医药(药馆)发展,促进民族群体自觉参与到传统医药文化的挖掘整理当中;比如:贵州杨开文对侗医苗药文化的传承,有效地促进了其他民族群体参与到民间医药的挖掘整合,特别是其《杏林春秋——文珍堂文集》对缺乏侗族文字的医药文化挖掘有着无法估量的价值。三是引入公权力对民族传统医药的挖掘整理,确保民族传统医药文化时代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推进。特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等民族医药立法保护,从专利等多维角度为传统民族医药文化的挖掘提供了根本保障[8]。此外,中国民族医药协会等组织对民族医药文化战略整合与抢救性挖掘有效促进了民族传统医药文化的管理。四是要突破民族传统医药文化管理瓶颈,全方位挖掘整合民族传统医药文化。比如:由传媒事业发展专项资金资助的《贵州民族药物彩色图谱丛书》将水族等民间医药文化的挖掘整理以书籍的形式承载,是对民族传统医药文化最为确切的整理。

(二)注重文化时代洗礼,强化民族医药文化价值分流

民族传统医药文化作为民族地区最为璀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其独特医疗技巧、方剂疗效延续着民族先驱对生老病死文化的认同[9]。虽然民族传统医药文化在科学理性的洗礼中逐渐趋于大众化,但民族传统医药文化所遵循的生命价值观念却是民族医药文化永恒的生命力。民族传统医药文化在管理中往往被医药文化所堆积、蕴含的原始宗教神秘主义所牵连,导致民族传统医药文化特别是民间特色理疗手段难以被认同接纳,比如:在黎族传统医药文化当中巫师同草医长期处于混同,“杀牛祭神求治”和“巫医崇拜”延续至今,严重影响着黎族医药文化的整合与管理。因此,注重文化时代洗礼,强化民族医药文化价值分流成为挖掘整合民族传统医药文化的应有之义。

首先,要不断以医学科学为依据,有效整合民族传统医药文化,确保民族传统医药发展的科学性。其次,在对民族特色临床药学、独特理疗手段、典型民间方剂的临床实践同民族医药文化中养生保健、药食同源、医药习俗的挖掘过程中,避免传统民族医药习俗的迷信陋习遮盖具有民族特色的临床治疗手段及方剂的光辉。比如:黎族草药榨汁内服的方剂特色延续至今,但是早期黎族医药文化在崇神医学的习俗包裹中,限制了黎族医药的有效发展[10]。再者,在民族传统医药文化的管理中,要实现民族医药文化价值分流,突出民族医药临床实践的技术性与民族医药文化的民俗性,确保民族传统医药文化在双向分流管理机制中发挥最大效能。一方面要实现民族特色医疗手段同民族医疗习俗的分流,使民族医疗管理从民族习俗自理中不断剥离出来,从而为民族传统医药的传承注入新活力;另一方面要将民族传统医药文化非物质遗产保护管理的静态与民族医药发展的动态相分离,使民族传统医药文化的历史性保护同技术保护管理区别开展,从而使民族医药文化管理得以有序开展。

(三)依托民族社会发展,构筑民族医药文化的社会机能

民族传统医药文化的时代管理务必要将民族医药付诸于社会发展当中,务必要为民族传统医药文化赋予新的使命;依托民族社会发展,构筑民族医药文化社会机能成为推动民族传统医药文化时代管理的应有之义。第一,要充分发挥民族传统医药文化与民间诊疗的作用,使民族传统医药文化成为新时期深化民族地区社会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的催化剂,特别是民族基层传统医药,要不断融入到基层公共卫生服务当中。第二,要将民族传统医药文化的时代管理同民族地区精准扶贫相结合,使民族传统医药成为民族地区健康扶贫、文化扶贫、产业扶贫的生力军。一方面要使民族传统医药“义诊”、药物采集不断服务于民族地区健康扶贫;另一方面以精准扶贫为契机,使民族传统医药传承地区人在服务精准扶贫、造福地方的同时提高民族基层传统医药传承人的文化自信,从而确保民族传统医药文化管理的主体性延伸,进而避免民族传统医药文化管理的断层与变异[11]。第三,要将民族传统医药文化的时代管理同中医药振兴相结合,以民族医药为基础打造民族传统医药“新名片”。民族传统医药文化作为中华中医药文化的有机组成,强化民族传统医药文化管理,顺应中医药振兴势在必行。特别是民族特色诊疗、药食忌口等都与当前养生保健不谋而合,强化民族传统医药文化管理,突出民族传统医药的时代气息,是振兴中医药的重要路径。

(四)夯实民族医药文化,深化民族医药文化机能串联

民族传统医药文化的管理旨在推动民族传统医药文化的时代性发展,夯实民族医药文化,深化民族医药文化机能串联成为民族医药文化面临的首要课题[12]。一方面民族传统医药文化管理的静态困境需要文化的突破;另一方面深化民族医药文化机能是医药文化性能的直接反映。在民族传统医药文化商业化转型中,单一的市场拓展基准难以适应民族医药文化的产业化发展诉求,深化民族医药文化机能的串联成为必然。

深化民族医药文化机能串联应从四个方面入手。一是要推动民族医药文化同旅游产业的协同发展,通过民族旅游产业推进民族医药文化的时代管理[13]。比如:黎族椰田古寨在开发旅游项目时有效地引入黎苗传统医药文化,通过特色医药的推介,有效地促进了传统医药文化的发展,为民族传统医药的时代管理树立新航标。二是要推动民族传统医药文化同教育事业的发展,将民族传统医药文化纳入教育机制是强化民族传统医药文化管理的重中之重,特别是民族高校要大力扶持发展民族传统医药,为民族传统医药文化的时代管理给予理论支持和人力保障。三是要将民族传统医药文化管理同医药产业相串联,促进民族传统医药文化的产业化、集团化发展,从而为民族传统医药文化的发展提供经济基础。四是要将民族传统医药文化管理同民俗文化、赛会体育文化相结合,从而扩宽民族传统医药文化管理路径。

总之,民族传统医药文化的时代管理务必要以医药卫生服务体系和文化发展机制的双向动态为依托,在民族医药科学化整合发展的战略布局中,促进民族医药文化同民俗旅游、民族体育、民族教育的多元化衔接,确保新时期民族医药文化管理成为助推民族医药卫生发展、文化振兴的重要因素。

猜你喜欢
医药民族传统
我们的民族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老传统当传承
多元民族
传统医药类非遗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
医药下一个十年 创新为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