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少数民族音乐的演变逻辑及其流体机构

2019-03-17 09:02
贵州民族研究 2019年5期
关键词:民族音乐少数民族音乐

谢 娜 赵 婷

(1.长治学院 山西·长治 046000;2.运城学院 山西·运城 044000)

一、少数民族音乐的演变逻辑和发展现状

(一)新时代少数民族音乐的原始性格延伸

少数民族音乐种类丰富多元,分布地域广泛,形成的音乐性格也千姿百态。少数民族音乐创作源头和灵感大多来自自然环境,在创作中对于本民族特有的人文和情感进行着重的强调和展现,少数民族音乐也就极具文化象征意义。少数民族音乐的原始性格与其当地独特的民俗习惯、传统信仰文化是分不开的,民族音乐最初的社会功用不是娱乐,而是在社会活动中,例如宗教祭祀、宴请客人时,作为礼仪表达方式。通过对古代少数民族的文化考察和习俗分析,能够发现传统少数民族音乐的立足点是仪式感和实际效用,而不是如今作为艺术欣赏和大众娱乐的主要载体。即使在今天,少数民族地区的许多传统仪式中,还是要借助民族音乐的演奏,体现了音乐原始性格的实用性。

(二)少数民族音乐的艺术特征

少数民族音乐是少数民族人民生活、劳动、文艺和创造力的缩影,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历史的演进,民族音乐的艺术风格和地方色彩也愈加明显。首先,少数民族音乐具有继承性,少数民族地区因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和社会历史演化过程,塑造的民族艺术形象带有深刻的地域性和文化性,少数民族音乐艺术风格的传承受外界干扰因素少、艺术原貌保持度较高,音乐继承状态也相对连贯,在代代相传中,音乐典型特征得以完整保留下来,而音乐内涵则在创新和发展中不断发生着更替和变化。第二,少数民族音乐具有大众性,音乐艺术是人民群众共同创造的,音乐艺术以其传播性强和受众广泛的特点,在传达个人情感,展现具体意象上,有其他艺术形式所不具备的优势。少数民族音乐以个体情绪表达为基点,逐渐形成民众接受度高、共情效果明显的优质乐曲,展现本民族群众普遍的价值趋向和情感体验,也给少数民族音乐带来鲜活的生命力。第三,少数民族音乐具有通俗性,少数民族音乐的传播和流行必须基于民众的喜爱和认可,即便是高雅音乐,也因其演奏风格和表现情致的与众不同而获得大众的普遍认可。民间文化与我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展现民间文化的音乐能够切实地反映民众的真实生活状态。少数民族音乐能够在劳动人民中广泛传播,不仅依赖于独特的艺术表现力和音乐感染力,更多的是能让大众在音乐中寻找到真实的社会状态和情感体验,在音乐艺术对现实生活的抽象表达中形成普遍接受的通俗性。第四,也是最重要的一个特征,就是少数民族音乐具有民族性。不同的民族之间,传统音乐的形成和发展与其社会环境和自然条件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贯穿其中的就是本民族独有的艺术特色。少数民族音乐的民族特色展现了民众对于美好生活的追求,反映了社会群体的精神风貌和生活态度,是地方文化的独特象征。

(三)少数民族音乐对于我国音乐研究的意义

少数民族音乐是反映民族生活和群众情感的参照物,民族音乐的展示和表演形态富有多元性,时代的变迁,历史的推进,促使音乐形态也不断演化。在城市化进程密集、传统音乐生态遭到严重破坏的今天,少数民族原有的传承方式和教学方法已不能适应当前的传播发展节奏,但改变并不意味着刻意的模仿和迎合,而是在保持少数民族音乐原生态灵性和传统气质的基础上,与世界音乐潮流接轨,找到保持民族音乐传统性格和持续生命力的道路。对于少数民族音乐研究者来说,在寻找和传承少数民族音乐史料和艺术成果的过程中,塑造中国民族音乐的独有性格和特殊情怀,是保证少数民族音乐在新时代能够顺利实现时代演变和重塑少数民族音乐坐标系的关键。

二、少数民族音乐的流体机构分析

(一)新时代少数民族音乐的外部传播涵化

在当前社会,民族音乐要取得长远的发展,在音乐淘汰机制中保持顽强的生命力,同时传承原有的民族艺术风貌,需要冲破原有的艺术封闭性,找到在新媒介中消除传播隔阂的有效途径。在很长一段历史时期内,少数民族在中国的分布呈散居状态,自然形成的地理间隔与山地和高原的生活状态,塑造了少数民族音乐独具一格的艺术状态和演奏技巧。少数民族音乐是少数民族文化的重要构成要件,在少数民族民众生活中充当着情感表达、审美娱乐、辅助社会活动不可或缺的角色。民族音乐塑造完善了少数民族性格和民族文化精神,加深了少数民族群众内部的地理相关感和民族亲缘,少数民族音乐不仅蕴含着本民族特有的语言文字抽象内容,也涵盖了超越民族界限和言语交流范围的具体情感。少数民族音乐对内而言,帮助本民族群众对自身文化进行挖掘和认同民族身份,营造民族个性和自豪感;对外则成为外界了解少数民族文化、学习少数民族音乐特性的一把钥匙,向其他民族、向世界介绍传统少数民族文艺风情。虽然偏远的位置和相对封闭的自然环境给少数民族群众的日常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不便,但也正是因为在历史长河中保持了与外界的隔绝,产生了大量通过自然途径传播的、充满民族人文气息的原生态音乐。在当前社会,随着数字化、信息化、高科技对人类社会地理隔离的消除,新媒体等高效传播方式帮助少数民族音乐走向世界。在这个过程中,西方音乐技巧和流行音乐文化占据了音乐信息的大部分,高速的传播和快餐化的音乐运营给少数民族音乐的继承产生了巨大的压力,要想在如此大的流行音乐冲击中保持住少数民族音乐的独有特性和纯粹内涵需要音乐传承者付出巨大的努力,也需要社会力量的支援。

(二)新时期少数民族音乐的话语权需求

少数民族音乐系统是在原始、封闭的自然状态下逐步形成并流传至今的,面对如今外来文化和现代音乐强势的宣传地位和潜移默化的影响,少数民族音乐的传承和维护工作引起了现代音乐创作者的高度重视,对于音乐的保护工作也由最初的本民族自发维护发展到全社会自觉的重视。在音乐记录传承这项庞大的工程中,将少数民族原始音乐文本化等工作耗资费时巨大,进行保留和编纂的速度远远赶不上许多传统少数民族音乐消失的速度,在相关的音乐曲目和文化系统整理中,大量人力物力被消耗,但少数民族音乐的流失状态和被同化的比率仍然只增不减。究其原因,在音乐原作的保留和音乐习俗的记录过程中,运用现代传媒进行传播和相关音乐教育的发展仍十分欠缺,不能有效衔接少数民族音乐原貌的生活化传播项目,无法维持各个运行环节的相互配合。其中,音乐教育对于传承少数民族音乐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在当前模式化、标准化的音乐学习教程中,鉴于教学条件的有限性和教学活动灵活度低、对学生因材施教的客观环境缺乏,少数民族学生作为民族音乐的未来继承者,在学习过程中无法全面完整地了解民族音乐的精髓。当前的教育中,程式化和系统化的教学课程确实能帮助少数民族学生较快地融入现代化生活氛围,增强自身的综合竞争能力,但也极大地弱化了少数民族音乐的教育继承和现代传播。在一定程度上,过分模式化的艺术教育使得全社会对少数民族音乐的流失较为麻木,在当前信息高速传播、艺术市场鱼龙混杂的状态下,越来越多的少数民族音乐传承者和民族音乐研究者开始寻求在新时期对少数民族音乐流体机构进行有效保护和合理创新的途径,重新构建少数民族音乐在现代音乐发展中的地位和有力的话语权,助力少数民族音乐在创新中保持本色,在竞争中获得新生。

(三)少数民族音乐的新媒体参与

近三十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和信息知识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对于少数民族文艺成果的编纂和整理成为少数民族传统音乐艺术焕发生机的必由之路。民族音乐研究者和音乐家深入少数民族地区进行实地考察,对原生态的、优秀的、但鲜为人知的少数民族音乐进行文本化记录,对其中独特的音乐文化和知识进行分析和比较,对于民族音乐的可持续发展提出建设性意见,抢救和保留民族音乐艺术的原始形态,以详实的记录以找到其在现代社会更好地传播和保护的途径。虽然这种方式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民族音乐传承事业,但这只是一种被动抢救策略,少数民族音乐要想具有长久的生命力,必须借助新的传媒模式与外来音乐形成配合。从竞争角度来讲,少数民族音乐因其传播范围小、外界了解度和接受度低,面对强势的流行音乐文化和占据音乐殿堂的高雅艺术的竞争,显得势单力薄。在学术研究层面,作为较为弱势的艺术输出方,与外来音乐艺术形态的竞争完全占据不同的量级,单纯从融合与比较的角度来进行学术研讨难以成型。如何在现代音乐和民族音乐、商业性传播和民族性传承中找到平衡点,是当前民族音乐界面临的重大课题。现如今,在流行音乐中加入民族色彩浓郁、原始风格淳厚的传统音乐元素,增强乐曲的民族特点和艺术情致,是流行乐曲塑造个性、引起广泛关注的重要方式。少数民族音乐和现代艺术潮流之间的衔接点,是具有传媒效应和商业成果的创作,少数民族音乐元素在现代流行歌曲中创新性融合,在编曲中追求风格统一、情景协调的音乐韵律,形成受到广泛关注、脍炙人口的作品,是现代少数民族音乐发展的一个新思路。但在这一创作过程中,少数民族音乐只是作为陪衬的元素出现,能够起到主导旋律作用的还是现代音乐,少数民族音乐蕴含的人文情怀、深刻思想和文化底蕴在作品中难以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商业驱动型和流行主宰性是这一类乐曲创作的根本动力,在这个过程中少数民族音乐元素的参与度和话语权都十分有限,在新媒体和新时代要形成少数民族音乐驱动仍需更强大的动力。

三、少数民族音乐的创新方式和继承方略

(一)原生态音乐元素与传统音乐模式的区别保护

面对当前潮流文化强势、创新音乐形式层出不穷的现状,民族音乐学者和音乐从业者对少数民族音乐的市场传播和特色传承有两派截然相反的观点:许多民族音乐学者认为少数民族音乐的特色传承是音乐保护事业的重要落脚点,少数民族音乐的魅力就在于原有的艺术风貌和表演特色。即便是为了迎合市场而进行再加工,也不能把流行音乐元素放在平等位置上,而是要减少相关外部音乐的干扰,做到不随波逐流、不刻意迎合市场需求,才能让音乐受众感受到民族音乐的魅力。另外一种观点则认为少数民族音乐要想长期得到社会关注,就不得不摒弃原生态音乐中落伍的、与现代价值观念相左的部分,与市场和大众音乐审美达成和解,通过少数民族音乐元素的现代运用,引起人们对民族音乐的关注,才能挖掘少数民族音乐更强大的传播效应。其实这两种观点的初衷都是为了让少数民族音乐的珍贵内容和特色演绎长久地流传下去,笔者认为,当代的音乐价值理念和传播思路可以被运用到少数民族音乐的保存和创新中,少数民族音乐的传承和留存也应当有清晰的划分。对于接近断层、急需保护的传统民族乐器和演奏曲调,则需要对其进行完整的、原始的记录和留存。

(二)构建民族音乐传播的新媒体技术平台

首先,现代传媒技术在音乐传播和交流方面的广泛运用,消除了外来音乐与本民族音乐在时空上的间隔,但也造成了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生长的原始空间被大大压缩。强势的音乐潮流呈蔓延效应,给少数民族音乐的继承和传播带来了危机,新媒体的广泛运用和准入低门槛的特点,同样给少数民族音乐打破传统壁垒、为世人更多地认识和接受创造了条件。新媒体带有多重感官影响力,能从视觉、听觉、意境的营造上展现不同的艺术魅力,这些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能够将音乐蕴含的风土人情和历史故事多维地予以呈现,给受众以生动、精彩的音乐文化体验。其次,教育部门应注重民族音乐文化的教学改革。从顶层设计上保障相关理论和实践知识的教材化,是推进少数民族音乐融入现代教育体系的关键。这些教材的合理使用,决定了民族音乐教育资源的有效实施和可持续运行。笔者认为,可以在少数民族群众聚居的范围内进行本土艺术教育活动,通过专业教材的指点,新媒体技术的运用,合理抽取当地的民族音乐范本,将教材理论与艺术实践进行有机整合,构建民族音乐新媒体教育的发展路径。

(三)少数民族音乐的流体重构和演变展望

少数民族音乐的继承和保护,不可能像有形的物质遗产那样划定一个保护范围,在时代的滚滚洪流中,人文艺术会随着历史的演进自然而然地改变,少数民族音乐同样如此。与现代价值观念和文明理念相冲突的传统音乐文化,即使刻意保护,也难逃被社会湮没的命运。民族音乐传承者应该本着存精去冗的原则,引导民族音乐向着有利于文化传承和精神继承的方向发展。首先,对于少数民族音乐知识和人文进行原貌呈现,对于传统民族音乐曲目进行多元化媒体推广;其次,在新媒体的音乐节目中,丰富节目类型,创新表演形式,对少数民族音乐内涵进行更深层次地发掘;第三,在文艺节目中多展示民族特有艺术风情,展现原作的创作理念,融合舞蹈等表演艺术形式,对中国民间传统音乐艺术进行再定义。

四、结语

少数民族音乐面临着新时代文化的选择和市场的考验,这其中既有严酷的挑战,也有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在当前社会,原始的信息封闭状态被彻底打破,少数民族音乐的封闭性被极大地削弱,只有保持住原生态音乐的独特之处,同时合理运用现代传媒的便利,对少数民族音乐进行新时期的重构与创作,在保持民族特色的基础上进行高效地推广,才能让少数民族的音乐特色在时代的洗涤中依旧熠熠生辉。民族音乐传承者的历史使命,就是通过对少数民族音乐的演变逻辑进行理论化总结,对民族音乐的流体机构进行实践化探索,在抵御外来文化冲击、寻求自我完善的过程中丰富中国民族音乐文化宝库。

猜你喜欢
民族音乐少数民族音乐
传统民族音乐在高职教育中的传承——以高职民族音乐课程为例
民族音乐处在“低谷”
高校音乐教育对民族音乐文化的挖掘
我认识的少数民族
音乐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一)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二)
课堂中渗透民族音乐文化的实践与探索——以《其多列》一课为例
音乐
秋夜的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