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糖史之一
——建国前我国机制糖厂发展的社会背景和历史沿革

2019-03-17 16:32陈世治蓝艳华
广西糖业 2019年1期
关键词:糖业制糖糖厂

陈世治,蓝艳华

(广东省生物工程研究所(广州甘蔗糖业研究所),广东 广州 510316)

0 引言

我国栽蔗产糖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两千多年前春秋战国时期的周代,在汉代文献中就有蔗糖的记载。唐代以前,人们主要通过甘蔗榨浆取汁为主,出现了初步加工的蔗汁、石蜜、蔗饴等糖类,甚至出现了粗制的红糖。据《唐会要》记载,白糖生产是从唐代开始,能生产质量更好的砂糖、糖霜。明清时,我国是世界上重要的蔗糖生产国和出口国,糖在中国重要的出口商品中位列第三,产量和价值仅次于茶叶和丝绸。甜菜栽培始于清光绪32年(1906年),首先在东北地区试种推广。

在英国工业革命之后,国外的制糖业启用蒸汽压榨机代替了畜力驱动的石磨压榨机,生产效率发生了惊人的变化。鸦片战争后国门打开,西方大量质优价廉的洋糖进入中国,严重冲击着中国糖业市场。我国虽然很早就掌握较完善的制糖技术,但直至民国中期,仍沿用效率低下的古法制糖,即牛拉石辘压取甘蔗汁,石灰澄清后再浓缩煮糖,制出的多是粗糙的土糖。中国近代制糖工业兴起于甲午战争后,沿海地区出现一些近代民族机制糖厂。中国民族资本家曾先后在山东、东北、上海尝试创办新式甜菜糖厂和粗糖精炼厂,但都以失败告终。20世纪20年代,我国制糖工业发展较缓慢,仍然处在传统时代的水平,处于酝酿、探索时期。

1 建国前我国蔗糖业的状况和特点

甘蔗原产地是新几内亚,后来传播到南洋群岛和印度,大约公元前3世纪由东南亚或东印度传入中国南部。最早记载蔗浆被利用的是屈原《楚辞·招魂》“腼鳖炮羔,有柘浆些”。经季羡林等学者考证“柘”即“甘蔗”,“柘浆”即甘蔗浆。《糖史》记载,中国在唐代以前已经能够自制蔗糖,唐太宗派人到印度去学习制糖法。印度在某方面的制糖技术有高于中国之处,在原有制糖技术上吸收了印度的技术后,结果是中国制造出来的糖“色味逾西域远甚”。明代宋应星在《天工开物》记述了种蔗、制糖的各种方法:“凡种获蔗,冬初霜将至将蔗斫伐,去杪与根,埋藏土内;凡栽蔗必用夹沙土,河滨洲土为第一;凡栽蔗治畦,行阔四尺,犁沟深四寸。”

石制辊轴取代木质辊轴是19世纪中叶的事。《天工开物》“甘嗜”记载的是木质辊轴,特别强调是用“巨轴”和“木用至坚重者”,以加强榨糖机对甘蔗的压榨力。唐立认为“17世纪已有石制辊轴,而至19世纪蔗糖业用石辊已经极为普遍”。《广东新语》卷27《草语》记载广东的榨机是使用荔枝木制作的辊轴。道光《新会县志》卷二《物产》提到:“以二石相比如两磨,纳蔗其中,牛榨之……”,明显是用石辊轴的榨糖机。写于清末《徐闻县实业调查概略》《潮州糖业调查概略》,更明确记载粤西和粤东的榨糖机辊轴也是石头制作的[1]。反映19世纪广州附近榨糖技术的《中国制糖图》,用画图的直观形式记载了二辊轴榨糖机,“石制辊装在石制地座中,以石桩固定.齿轮一排,为直齿”[2]。

《广东新语》卷27《草语》中记载广东土糖业的经营方式是“榨时,上农一人一寮,中农五之,下农八之十之”;卷14《食语》又记载“糖户”将农民的粗糖经过一些加工程序,制成质量稍好的“洋糖”或“糖霜”,然后贩运,“糖户”同时又兼营高利贷的角色,“春以糖本分与种蔗之农,冬而收其糖利”。19世纪的广州商人收购糖寮的蔗浆再加工成蔗糖,但这类资本并没有转化成大规模向蔗糖加工业渗透的产业资本。经营糖业的资本主要停留在流通领域,从事土糖的贩运,或者是在金融领域向蔗农发放高利贷。抗战前,即使是小型的加工精制白糖的新式蔗糖厂也没有民营性质的。广东蔗糖业没有经历过工场手工业的阶段。清末及民国前期,整个中国糖业显现一派衰败景象:蔗田荒芜,糖寮倒闭。一直是我国主要制糖基地的广东也逐渐放弃糖的大批量生产。

2 糖业复兴的条件

20世纪30年代前期,广东以大规模的机器工业迅速崛起为特征的工业进入近代化进程,这与当时国内外和广东本地的政治经济大环境分不开。其后广东蔗糖加工业和甘蔗栽培业发生了一些迥异于传统时代的深刻变化。

2.1 前提理论条件

广东的蔗糖历来被冠以“土糖”之称,在名称上就显示出其危机。由于竹蔗的出糖率低,以及甘蔗栽培技术和煮糖方法的落后,故近代广东的甘蔗产量和蔗糖质量都较低。自晚清以来,有过不少的论述,指出国内制糖业与洋糖在技术水平方面的差异,提出对甘蔗栽培和蔗糖加工技术进行改造及提升路径。如1916年邵尧年发表《广东亟宜讲求蔗糖政策论》,具体提出了加快发展广东蔗糖业的建议,指出发展蔗糖业对广东经济的重要性且其时是好时机,以无息贷款鼓励新式蔗糖加工企业的建立,实现糖企和蔗糖种植的一体化[3]。张石朋的《爪哇农业论》介绍爪哇的蔗糖业,作为广东发展蔗糖业的借鉴[4]。黄遵庚《广东农林试验场第三次报告》认为中国糖业落后的原因在于“机械未精,制品未良,生产费未减,不足与外国抗衡”[5]。

广东糖业复兴运动是吸收广东农业界有关发展糖业的前驱性的研究成果,同时参考台湾和爪哇等国家和地区发展糖业的经验。1925年由中山大学农学院发表了番禺、增城、东莞和中山四个县的蔗糖业调查报告,后来成为广东地方政府了解广东主要产糖区情况的重要资料,报告指出广东甘蔗栽培和蔗糖加工的落后情况。邓植仪在序言表达了发展广东蔗糖业的观点:“予向以为要发展吾粤农业,蚕桑而外,当以蔗糖为最有希望而易发展”,“惟是要图斯业之发展,非先详改其旧日种植榨制之法”,设想不仅是使广东糖业供应国内,还要利用广东出口口岸的优势,在质量、数量上要赶上台湾的“洋糖”,冲出国门参与国际市场竞争。邓植仪是最早明确提出要依靠政府的力量实现广东蔗糖业产业转型的学者,“希望于政府之有以奖励而诱掖之也”[6]。

2.2 国际外部环境

1929年世界性经济大萧条出现以后,世界性的糖业危机遍及各产糖国,糖制品剩余,糖价一落千丈,多数产糖国的糖厂减产停工,或面临分拆出售的命运,或宣告破产。制造糖业机器的厂商也四处寻找买家,削价降低交易条件到处求售机器。这样的国际环境不仅为广东糖业,而且为中国糖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机会。1933年广东先后从美国、捷克的制造商购买糖业机器。虽然是从国际市场上买来的廉价糖机设备,但也是当时中国大陆技术上最先进的糖加工设备,包括有采用双亚硫酸法生产精糖的压榨机、沉淀箱框板式压滤机、低温蒸发罐和真空蒸发罐等糖加工设备[7]。

2.3 国内内部环境

上世纪30年代初期,中国实行关税自主。在糖业方面,于1933年5月颁布第6次糖税则修改案,其目的是给日益猖獗的外国糖倾销设置一堵高墙,以保护国内制糖工业的起步和发展[8]。这一糖税则修改案的特点是:一是使用更为科学的糖含量检测法,以糖品中所含的纯蔗糖的百分率为检测标准——欧美的旋光度测验法,以旋光度作为检测糖品的转化糖的标准。二是大幅度提高糖的税率。由于颁布一系列的糖税则修改案,进口糖税相当于当时上海、广州市场糖价一倍以上,对糖产品的走私有一定程度的抑制。其时在中国办糖厂,可受到关税的保护而不怕洋糖冲击,这有利于发展糖业。在1933年广东地方政府不失时机将发展糖业作为本省工农业政策的重中之重。

3 机器糖业的发展

广东开启中国现代制糖业的先风。在上世纪30年代陈济棠颁行《广东省三年施政计划》,原本并没有糖业发展的内容。冯锐起草了《复兴广东糖业三年计划》,其核心内容是:广东的气候、土壤都很适合于发展蔗糖业,要大力发展广东的机器榨糖工业,以工业带动甘蔗栽培业的发展,以甘蔗产区的分布来规划糖厂的布局,在广东的主要蔗区建立大规模的糖厂,以农业贷款解决农民的生产资金问题等。总目标是将广东建成一个糖业大省,以获得丰厚的利润[9]。糖业三年计划是在1934~1936年内先后建成和投产6间现代化糖厂,分别是市头糖厂、新造糖厂、顺德糖厂、惠阳糖厂、揭阳糖厂和东莞糖厂。这6间糖厂每日榨蔗能力达7000吨,每日产糖能力700吨,酒精1.5万多升,独占了当时国内蔗糖的生产市场。这批糖厂的出现,标志着我国蔗糖生产出现了质的变化,从手工作坊转入到现代化的机器生产阶段,也成为全国各地发展现代制糖业的蓝本[10]。

中国内地首家成功的现代化机器糖厂诞生在广州。1934年12月10日,“广州区第一蔗糖营造场市头制炼处”在广州番禺市头村建成投产。军阀为赚快钱、黑钱,加上甘蔗产量跟不上糖厂榨量,在糖厂原料未能充分保证的情况下,第一间糖厂投产因甘蔗供应不足,军阀用权势走私国外廉价白糖,致产生轰动世界的“无烟糖厂”丑闻。军阀策划从香港走私运来白糖,然后转换包装以“五羊牌新造糖厂出品”的商标在广州市面上出售,时人讥为“无烟糖”。

蔗糖营造场其实是大型糖厂,同时又自设规模很大的甘蔗繁育场,管理甘蔗良种和栽培技术的试验表证、推广工作和原材料的购买。对蔗农的贷款,虽然由银行发放,但营造场也负责制定向农民发放贷款的数量、办法,以及决定怎样在收购甘蔗原料的过程中向农民回收贷款。所以甘蔗营造场是一个所谓“公营事业”性质的类似农工一体化的实体[11]。

广东省政府的省营工业中,“以财政收入为第一者”是第一类,精糖加工是其中之一。1933年广东省政府通过发布《广东省民营糖厂监督暂行规程》,虽然堵死了民营资本进入机器糖业的投资领域,但没有对土糖业进行限制。这是因为土糖业对机器糖厂的精制白糖不构成威胁,反而土糖可作为机器糖厂加工白糖的原料,减少因蔗种资源不足而造成的糖厂开工不足,同时也是为了不彻底扼杀农民的家庭副业,使之有增加收入的机会。在糖业统制的过程中,土糖业也没有受到损害。

19世纪初的广东蔗糖业曾经有过兴旺时期,除了“官营”的6大糖厂,上世纪30年代,民营糖厂在广东地区也蓬勃发展起来。民间的各种小型榨蔗制糖作坊,不仅使糖产品能自给自足,而且还有剩余输往国内外。袁开是留德农学博士,曾在顺德糖厂任技术顾问。1938~1945年,袁开在海洲创立惠农公司,在龙鳞沙开发荒地,垦植甘蔗;后又在小榄一带垦荒种蔗。时至今日,不少高产优质良种甘蔗仍源于袁开当年所引进。为了解决甘蔗的销路,在海洲开办了小型糖厂,引进外国机械,在当地成功首创机器制糖。抗日战争前后,仅弹丸之地的海洲便办起了7间糖厂。他在中山大力推动以小型机械提升小型糖厂的制糖水平,也让他有了“小型机械制糖先驱”的美名。

4 结语

糖业复兴时期由于先进的甘蔗良种、栽培技术和化肥的应用,甘蔗栽培业有了发展,但并没有完全满足机器糖业的需要。由于实施糖业复兴运动的步伐太快了,而先进的栽培技术还没有完全推广,以至广东省已建成的6间糖厂开工时间不足,机器闲置现象严重。这一方面是由于糖厂的榨蔗加工能力超过了蔗源的供应,或者说,糖厂本身蔗源的收购网络还没有完善;另一方面,仍然在生存的土糖业也在与机器糖厂争夺资源。为了解决原料不足的问题,地方当局加强甘蔗种植的推广,拓展甘蔗种植的面积,从原料方面改善供应。此外,从营销渠道方面,加强对土糖的销售管制,目的在于通过将土糖的销售纳入陈济棠已经建立的营销系统中,然后将土糖作为6大糖厂的原料,加工为精制白糖。对土糖的销售管制引起了一般民营销售商的强烈反对。

猜你喜欢
糖业制糖糖厂
广西财政厅聚力促糖业高质量发展
广西多举措阻力糖业发展又好又快
广西召开推动糖业高质量发展新闻发布会
糖厂检验室的改进与提高
甘蔗制糖澄清工艺优化及应用研究
自动控制技术在糖厂蒸发系统中的应用
制糖过程中还原糖问题的初步研究
闽东古法制糖“老树发新芽”
顺德糖厂改造策略研究
国家甜菜产业技术体系项目国产甜菜品种示范取得良好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