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借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2019-03-18 02:00黄翔
关键词:课文内容思维能力探究

黄翔

【摘要】  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是高中语文写作教学的重要任务。《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在“学科核心素养”中指出学科核心素养包含思维发展与提升;在“课程目标”中明确要求“学生通过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等语文学习活动,在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几个方面获得进一步发展”;又指出“思维发展与提升”是“通过语言运用获得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的发展,促进深刻性、敏捷性、灵活性、批判性和独创性等思维品质的提升”。 这是新课标对发展与提升学生思维的明确要求。现在的高中生思维能力普遍不强,所写的议论文,大多缺乏逻辑性,学生普遍都存在逻辑思维薄弱,思维呈现直线化、平面化、单一化的缺点。因此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与提升成了写作教学任务中的重中之重。

【关键词】  课文内容 发散思维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9)01-137-02

然而思维能力的培养与提高,单靠平均2周一次的作文训练难有效果,而把思维训练贯穿到日常的阅读教学中,充分利用阅读教学这一主阵地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学生的思维能力才有较大提高。

发散性思维,就是沿着不同的方向、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从多方面寻找解决问题的答案的思维方式。常见的发散性思维方式有:顺向思维、逆向思维、辩证思维、演绎思维、质疑思维等。那么,在阅读教学中怎样利用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呢?笔者以为,教师要有一颗敏感的心,善于捕捉教材内容中隐藏的发散思维的素材因子,设计出便于学生思考探究的题目,才能较为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与能力。

下面是笔者巧借课文内容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的一些做法,展现出来以求证于大方之家。

一、续写扩写,培养学生的想象思维能力

想象联想在写作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写作用上想象和联想,方能“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创造出优美的意境和感人的艺术形象;语文教师要想使学生的作文生动形象,文质兼美,不落窠臼,个性明朗,就必须培养学生的想象联想能力。利用续写、扩写等则是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训练学生发散思维的绝佳方式。语文教材中有不少诗词、小说,它们是很好的续写、扩写材料,教师可直接把它们拿过来让学生续写、扩写。譬如把意境和画面感强的《山居秋暝》《从军行》等扩写成一篇300字左右的写景文,为小说《项链》增加一段主人公玛蒂尔德听到朋友说“项链”是假的之后的结尾,就能很好地起到训练学生想象、联想思维的作用。

教师还可以让学生仿照课文内容中描述或比喻性的语句仿写,让学生把说明性的文段改写成描述性的语段,甚至可以从课文内容中挑选几个用得生动、传神的词语,让学生另选话题,写一段语意连贯、内容完整有意蕴的话。俗话说“处处留心皆学问”,只要教师用心挖掘、开发,必能设计出很好的用来训练学生想象、联想思维能力的题目。

二、现象举隅,培养学生的演绎思维能力

演绎思维是“规律——现象”的推理方式,演绎思维用得好,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具象力,从而提升学生的形象思维。我们的教育要提高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演绎思维能力则是其重要方式之一,因此我们要善于利用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演绎思维能力。

在阅读教学中我们会发现,教材中有不少文章涉及到人物的思想、精神与品质,或某些定义概念等内涵。这些概念内涵,不仅现代文中有,就是古文中也有。教师善于利用这些概念定义,让学生用社会生活中的事件现象举隅,阐释自己对这些思想、精神、品质或某些概念定义的理解,就能收到培养学生演绎思维的功效。

譬如学习了鲁迅的《拿来主义》,让学生例举现代生活中的“拿来主义”现象;学习《阿Q正传》,了解了阿Q的精神胜利法,让学生说说生活中的“阿Q”现象;学习了孟子的《寡人之于国也》,让学生说说当今社会生活中哪些行为事件正是孟子“仁政”思想的体现。通过让学生用现象举隅的方式演绎、阐释对课文内容中精神品质与思想等内涵的理解,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增强了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而且还可收到训练与培养学生演绎思维的功效。活学活用,对学生思维的发展与运用能力的提高大有禆益。

三、探究思想,培养学生的质疑思维能力

文学是艺术,讲究的是以形象感染人,以精神熏陶人。无论是写人、叙事或抒情类文学作品,其表现的人物思想或文章主题都不是直白呈现的。它需要读者涵泳咀嚼,沉思默想才能慢慢领悟出其真意。尤其是那些人物行为典型而思想具有隐秘性,文章主题具有模糊性、多义性的作品,更需要教师带领学生去涵咏品味。而且《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在“必修课程学习要求”中要求学生“发展独立阅读的能力……努力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对文本作出自己的分析判断”。因此,教师设计出一道好的思考題,让学生探究,这就成了必要。

笔者教《宝玉挨打》,设置的探究题是:你如何看待王夫人的护子行为;教《念奴娇·赤壁怀古》,设置的探究题是:为何苏轼单单怀念三国众多英雄人物中的周瑜;教李商隐的《锦瑟》,让学生探究诗歌的主题思想。通过这些问题的探究,学生看问题不再表面,懂得了透过现象看本质的道理,养成了凡事多问个为什么,于无疑处生疑的习惯,从而培养和训练了学生的质疑思维能力。

四、对话辩驳,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

倘若说“真理越辩越明,事实越辩越清”,那么思路则越辩越阔,思维则越见深刻。让学生在课堂上与作家对话、与书中主人公对话,辩驳那些囿于时代或个人原因作出的言论主张;这不仅让学生的学习走向深刻,使全体学生受到作家或书中人物言行、思想、贡献的深刻教育,更能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思想走向深处。

高中语文教材中有不少陈述个人见解,论述个人主张的文章。这些文章虽出自名家或大师之手,但作者当时只是为了解决某些问题,或为实现某些愿望而作出的主观判断与论述,在事理逻辑上论述欠严谨,观点认识有时代的局限。这些说理论述不全面,言辞有偏向的说理文章,很适合用来训练学生的辩证思维。教师只要找准辩驳的切入点,让学生或与作者对话,展开辩驳,或与作品中人物对话,展开探讨,或从课文中提取话题,让学生分别作为正反方展开辩论,都能有效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

笔者教孟子的《寡人之于国也》,让学生作为梁惠王身边的一大臣站出来反驳孟子论说的理由;教李密的《陈情表》,让学生替晋武帝回信驳斥李密“辞不就职”的理由;教魯迅的《拿来主义》,让学生结合当今社会现实写一段驳斥鲁迅批判把“学艺”上的东西送出去的话。凡此种种都较好训练了学生的辩证思维,也加深了学生对作者思想与课文内容的理解。教师要做的就是善于开发利用教材资源而已。

五、批判定论,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

受传统教育与思想的影响,我们的学生对书本知识或前人见解往往乐于接受,甚少去批判,因此写出的文章多人云亦云,缺乏个性;为人做事较之西方国家的学生也较少创新与创意。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我们可以让学生用批判的眼光看待已有的结论,直接从已有结论的对立面来思考问题。

生活中约定俗成的认知结论、书籍中的历史评价或名人言论,它常常是人们某方面生活经验的总结,又或是作者从某一立场出发作出的历史评价。它们往往只强调某一方面的道理,带有明显的目的倾向性,经不起科学的推断与论述,是训练学生创新思维的好材料。这样的认知、结论或历史评价,教材中有,生活中也随处可见。譬如“开卷有益”“知足常乐”“酒香不怕巷子深”“班门弄斧”“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好高骛远”等,随手拈几个来都可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

笔者教贾谊的《过秦论》时,针对课文最后一段“强调九国优势,陈涉起义队伍劣势”的对比论述,提问学生“难道陈涉就只有劣势没有优势吗”,让学生反向思考讨论;教《鸿门宴》,针对历史上众多名家伟人对项羽贬多褒少的认识评价,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写一篇批判名家伟人认知的文章《我看项羽》,进行反向思考。类似的做法还有不少,教师只要用心去做,总能在生活与阅读教学中找到训练学生逆向思维的好材料。

总之,高中语文教材是一座宝库,教师要善于开发利用,那么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就不仅仅是几堂作文课的事了。它可以贯穿于整个阅读教学当中,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思维发散能力,有力促进学生写作能力的提升。

课题名称:《高中语文写作教学发散性思维的培养研究》

课题编号:17—37

课题级别:县级

[ 参  考  文  献 ]

[1]《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

[2]《谈写作的两种主体思维》(郑可菜《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6年第6期).

[3]《作文个性化的关键是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李春华《语文教学之友》2003年第4期).

[4]《与名人对话,训练提炼文字的能力》《语数外学习(高中语文教学)》2014年04期.

[5]《反向思维在阅读与写作中的运用》《阅读与鉴赏(教研版)》2008年10期.

猜你喜欢
课文内容思维能力探究
设问引导探究
必修4 Units 1—2课文语法填空
必修4 Unit 5课文语法填空
必修3 Units 3—4课文语法填空
必修4 Units 3—4课文语法填空
一类特殊不等式的解法探究
相似图形中的探究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