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语境下新闻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分析

2019-03-20 10:58辛奉娟华中农业大学
传播力研究 2019年8期
关键词:能动性译者语境

辛奉娟 华中农业大学

一、新媒体语境下的新闻翻译

(一)新媒体语境

新媒体的“新”指的是与传统媒体相比,这种媒介形式显现出了传播速度快捷,传播方式多样及缩短空间距离等优势。它也使得用户与读者的互动更加有效,更加密切,使今日之新媒体与社会的互动日益彰显,人们可以总不出户,便可以将信息散播到世界各地并将世界各个角落的信息尽数揽入眼底。

在新媒体时代下,新媒体语境既是一种文化,又是一种体系。这种文化可以对于改造社会意识形态产生普遍性的影响,制约着人们的认知。这种体系是不同于依赖于传统媒介的,创新的社会传播体系。

(二)新媒体语境下的新闻翻译

新闻翻译主要涉及源语新闻、专业译者、译入语文本、媒介以及翻译策略等要素。传统意义上的新闻文本主要是文字,译者主要是指自然人,主要通过纸质媒介进行传播,翻译目的是使译入语读者获得原新闻信息及获得与源语新闻读者大致相同的信息输入。(杨凤军 2012:193-196)而在新媒体时代,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新闻翻译的内涵得到不断拓展,其文本形态得到不断发展,译者主体也不断呈现出新特点。

新媒体也使人们更加容易将碎片化的信息和内容聚合、筛选、甄别、从而产生新闻,在新媒体时代,人们可以将进行的活动作为新闻信息撰写并在国内外传播。新媒体的灵活性,速度和影响力优势要求新闻翻译同样灵活和快速。

二、新媒体语境下新闻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分析

(一)译者主体性

20世纪80年代开始,“译者主体性”这个话题开始进入国内译者的视野,国内译界逐步对其进行的系统性研究。在中国知网上,以“翻译主体”为关键词,可以搜索到455 篇论文(1988-2019),而以“译者主体性”为关键词则可检索到1120篇文章,这些论文或从“翻译过程”、“主体间性”、或从“翻译活动”、“创造性叛逆”等视角进行分析,国内译者以此为主题,也写了众多著作,比如葛校琴的《后现代语境下的译者主体性研究》和段峰的《文化视野下文学翻译主体性研究》。许多博士也在论文中对此现象进行阐述分析,有贺爱军的《译者主体性的社会话语分析——以佛经翻译和近代西学翻译为阐释中心》等。上述研究为中国翻译主体研究体系做出了重要贡献,开创了译者主体性和翻译主体研究的先河。

译者主体性指“译者在受到边缘主体或外部环境及自身视域的影响制约下,为满足译入语文化需要在翻译活动中表现出的一种主观能动性,它具有自主性、能动性、目的性、创造性等特点。从中体现出一种艺术人格自觉和文化、审美创造力。”(屠国元,朱献珑,2003:9)。也即译者主体性在强调译者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的同时,也受到自身视域及外部环境的制约。译者的翻译还受到所处的立场、译者的表达能力及自由发挥译者主体性的程度限制等的影响。

个人独特的内在因素及某一特定的历史背景会对译者的翻译活动造成心理定势,从而影响其的翻译活动。对译者的立场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找到一个位置,并建立一个更广泛的社会和文化背景。一般而言,具有不同文化身份的译者将持有不同的文化立场。

在新闻爆炸的信息时代,国内国外新闻在短时间内就可达到同步内容,而由于各国的政治体制等原因的不同,使得不同国家的媒体新闻译者拥有不同的译者立场。

比如新华网,BBC,美联社等媒体会对同一个新闻事件进行不同的报道,笔者通过大量研究这三个新闻媒体的语料库发现,作为中国的官方媒体,新华网所报道的新闻始终符合中国的立场。而美联社的官方指导方针是仅报告事实而不是表达意见,以保持客观的独立性和平衡性。BBC的原则是客观,公正和全面的。其报道并不代表任何国家,甚至英国政府的立场。(韩红红,2013:11)可以看出,在新媒体的背景下,不同的政治和文化立场将对新闻及其翻译产生重大影响。译者应该注意他们在不同新闻媒体中所代表的政治立场。

译者的语言表达能力是新闻翻译中译者主观能动性的主要体现方式。译者的表达能力受“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两个方面的影响。而在新媒体时代下,数字化是新媒体发展的驱动力。日新月异的新闻更新速率使得我们必须加快翻译速度,于是,为了增加翻译效率,一般情况下,如果译者的母语能力较强,则会在把外语译成母语时倾向选择“归化”策略;反之将母语译成对应的外语时,则会主要采用“异化”手法。

(二)译者表达程度的限制

随着翻译研究如火如荼地进行,译者逐渐创造了一个新的翻译理论研究框架。在这个框架下,我们鼓励和支持译者发挥主观能动性,但是这种主体性的发挥有一定的限度,因为翻译创作属于再创作,对原文情景不是原封不动的照搬。所以,译者需要考虑到更多的制约因素。

新媒体时代下,多元话语风格是新闻翻译的文本特征,即新闻生产者和译者出现多元化趋势。多元译者是新闻翻译的主体特点。在新闻翻译领域,新闻翻译主要是指具有较强双语转换能力的专业人士。然而,新媒体文化使译者的主体具有多样化的特征,翻译主体的内涵发生了新的扩展。与传统新闻翻译专业翻译的概念不同,互联网节点的任何个体都可能成为新闻的翻译和传播者,因为在新媒体文化环境中,现实世界和虚拟世界的新闻作者,译者和读者成为了主体,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导致新媒体文化翻译的多样化,打破了传统新闻翻译的专业性。(谢玉红,2018:9)

因此,新媒体语境下的新闻翻译译者多元化,使得译者的主体性受到不同程度的制约,一方面要仔细斟酌,分析源语文化和原著作者,与之契合,另一方面要与译入语文化相对应,考虑读者的社会文化背景及语言接收能力。还要注意的一点是,任何译者都要在不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尊重社会道德准则的基础上进行恰当的翻译,不能单纯为了娱乐效果而进行乱译,从而对人们产生不良的文化传播效果。

新媒体语境下,新闻翻译呈现出传输速度快速化,译者多元化,媒介多样化等特征,由此,人类社会迎来了历史性的变化。针对新闻语篇的特殊性及英汉两种语言在结构和语言风格上的差别,在进行新闻翻译时,译者要注意所在的媒介,透彻理解源语语篇与所处政治立场,选取恰当的翻译策略,最后做必要语言调整以有效地发挥其主观能动性。

猜你喜欢
能动性译者语境
创作与做梦:精神分析语境下的“植田调”解读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译者的适应与选择
译者生存与翻译存在关系的生存论建构
调动主观能动性,提高写作水平
论新闻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
主题语境八:语言学习(1)
跟踪导练(三)2
元话语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研究
话“径”说“园”——来自现象学语境中的解读
比较主观能动性、意识能动性、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反作用的异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