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意境之美 探究意象之妙

2019-03-20 00:37王学林
教学月刊小学版·语文 2019年2期
关键词:古诗教学比较意象

王学林

【摘   要】组诗教学围绕一个研究主题,让学习范围从一首诗拓展到多首同类诗,极大地提高了教学效益。它采用“重组”的方法,遵循认知规律,让古诗意境与学生生活场景美好相遇;运用“比较”思维,在异同对比中,让学生沉浸于古诗意象的玄妙。组诗教学提高了学生学诗、研诗的能力,增加了他们学习的兴趣,播下了“诗意”文化的种子。

【关键词】古诗教学;意象;比较

统编教材选入大量古诗,给语文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课程资源。意象是诗歌的灵魂。语文教师应该引领学生发现古诗的意象之妙,领略意境之美,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从而提高学生解读古诗的能力。

基于此,组诗教学成为古诗教学的应然之道。组诗教学,是指围绕一个研究主题,让学习范围从一首诗拓展到多首同类诗,既要发掘单首诗的个性价值,又要探寻组诗之间的关联。学生在这一过程中由被动学习转化为积极主动学习,学习认知从单一浅显走向多元而深刻。这样教学改变了以往碎片化的学诗方式,保障了学诗的品质,极大地提高了古诗的习得效益。

一、重组:古诗意境与生活场景相遇

如何正确引导学生轻松、愉快、高效地学习经典诗词?归类理序是梳理课程资源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儿童的学习理应尊重儿童的认知规律,以儿童的生活与已有的经验为基点建构学习内容。教师应该寻找与学生生活场景联系比较紧密的古诗进行主题类化重组,让古诗意境叠加与萦绕,让学习走向整合,走向有序,走向丰盈,让古诗意境与学生生活场景美好相遇。

(一)写景组诗:赏四季之美景

诗人以春、夏、秋、冬四季的景色作为创作的素材,在古诗中是极为普遍的,在小学古诗中约占1/4,与教材中描摹四季自然景色的课文的比例基本相当。这些描写四季的诗句大都是作者看到美景、听到声音后有感而发的,大多表达了对景色的喜爱和赞美之情。儿童生活在自然之中,历经季节更迭,四季之景耳濡目染。因此,教学时,可把这一类古诗按季节、按物象进行重新组块,结合学生对四季美景已有的认知,引导学生对写景组诗中的“意境”展开研究,感受诗人观察欣赏四季景色独特的视角,发现古诗意象表达之美,让学生在生活中体味诗词文化的意蕴,同时催生对大自然的感受力,从而诗意地生活栖居。

(二)送别组诗:品友人之深情

古人重情谊,诗人送别之时多善感咏怀,所以留下了许多送别诗。有的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有的表达了对友人的祝福,有的则通过送别来对友人进行赞扬……把这些古诗重新组合在一起,就形成了古诗“送别篇”。离别的场景在儿童的生活中是经常发生的,他们都有相关的生活体验。学生在学习送别组诗时,通过对古诗的吟诵,对送别场景的冥想,拓展阅读一些关于诗人和友人之间深厚情谊的故事,回忆生活中的送别场景,惜别之情便在心中荡起涟漪,同时滋养了心中那份柔软的情感。

(三)思乡组诗:念故土之情怀

古代诗人或游历四方,或因官职背井离乡,思念亲人、家乡的情怀使他们留下了一首首牵动游子心灵的思乡诗。学生也会恋家,想念自己的亲人,对自己的故乡充满情感。他们在学习这组古诗时,调用自己亲人远离家乡、出门打工的生活经验,想象离别相思的情景和亲人天各一方时的痛苦,之后再来研究古诗,就会有更深刻的感受,思乡情感直至内心,形成共鸣。此时思乡组诗构建的意境与儿童生活场景完成了美好的相遇。

(四)童趣组诗:喜小儿之情趣

古诗中的儿童富有情趣,学生非常喜欢。童趣诗描写了儿童的生活,更接近儿童的生活世界。这些诗大都着眼于儿童的形象。通过动作、情态、语言和心理描写,把儿童刻画得活灵活现,描绘出他们贪玩、调皮、淘气、滑稽等鲜明的特点。古诗描绘的意境与学生的生活场景非常相似,他们容易和诗中“小儿”产生情感碰撞,勾起自己对童年生活的回味。诗人描摹意境,实现淋漓尽致的还原,使学生在古诗中遇见了自己。

二、比较:异同对比中发现意象之妙

叶圣陶先生说过:“阅读方法不仅是机械地解释字义,记诵文句,研究文法修辞的法则,最要紧的还是多比较、多归纳。”把“比较阅读”运用到古诗教学中,在比较中不断对古诗的意象进行还原,让学生对古诗意境的感受变得细致丰盈,他们便会沉浸于意象的玄妙,行走在發现意象之路上。

比较有两种基本思维方法:一是异中求同,一是同中求异。当然在比较阅读中求同和求异往往是综合运用的。

(一)“异中求同”的意象表达

“异中求同”是指对古诗意象进行还原,体悟意境,揭开不同古诗的表层,找到它们在内容或形式上的共性,从而发掘古诗意象的表达规律。教师要在深入研究学习中启发学生对古诗进行分析比较,归纳总结,探寻组诗中的共同点,体味意象表达的玄妙,以此习得同类古诗的表达图式。

如特级教师魏星在执教咏物组诗《石灰吟》《墨梅》时,就利用了求同的思维方法。首先,魏老师设计了一个“求同”的主问题:“这两首古诗有没有相同的地方?”学生在对比归类中发现:两首诗都表达了诗人的崇高品质;古诗前两句都描写了某种事物,后两句以这种事物来抒发自己的感情,并且诗的第三句都有一个相同的字“不”。接着,魏老师因势利导,引导学生细读古诗第三句。学生在教师的点拨下思考得出:“粉骨碎身全不怕”讲述了面对牺牲要保持自己的清白;“不要人夸好颜色”是面对世俗要表现自己崇高的品德。魏老师又拓展了带“不”字的古诗,如《咏柳》《梅花》《游园不值》《草》等,强化了同类古诗的意象表达图式。学生通过对比研究发现,这类古诗的前面两句侧重自然景物的描写,第三句用“不”字一转,强化了诗人想要表达的情感。

(二)“同中求异”的意象表达

“同中求异”就是通过分析、解剖、探寻具有相同意象的古诗的相异之处,在共性中找出个性,使学生更准确、更具体地体会古诗的魅力,从而透彻地领略古诗意象构建之妙。

如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在执教《望月》时,先出示一组诗句,让学生吟诵:“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学生吟诵后,发现“每一句诗中都嵌着一个月亮”。而后比较这些诗句,明确每一句诗中都有一个合适的动词来表达诗人望月的心情。王老师追问:“诗人借着月亮在诉说着一种怎样的心情呢?”学生发现,诗人因为好奇而“呼月”,因为孤独而“问月”,因为思乡而“疑月”,因为欣喜而“近月”,因为忧愁而“对月”,因为怀念而“思月”……最后,他们惊奇地发现:望的是同一个月亮,但每个诗人的感受和心情却大不一样。王老师的教学既探究了组诗的共性,又寻找到了单首诗的个性,引领学生体会古诗意象表达的玄妙,涵养学生的诗性。

这样的古诗学习,提高了学生学诗、研诗的能力,增加了他们学习的兴趣,使其畅游于古诗的海洋之中,领略古诗“意”“象”“言”三者的融通和美,播下了“诗意”文化的种子。

(江苏省泗阳县实验小学   223700)

猜你喜欢
古诗教学比较意象
论姜夔词的意象处理方式
抚远意象等
《庄子》中的舞蹈意象
来自林间的风
关于高中语文古诗文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教育研究
古诗教学如何激发情感体验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古诗教学研究
同曲异调共流芳
张爱玲的《金锁记》与居斯塔夫?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比较研究
托福听力指南:如何搞定“比较”和“递进”结构的讲座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