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关于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论述探析

2019-03-22 04:20崔玉滢
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19年3期
关键词:社会科学哲学马克思主义

崔玉滢

(聊城大学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山东 聊城252100)

意识形态是与一定社会的政治与经济直接相关的观念、观点、概念的总和,包括政治、法律、道德、文学艺术、宗教、哲学及其他社会科学。任何社会都需要意识形态凝结。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经济建设是党的中心工作,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

1 习近平意识形态建设重要论述的现实需要

意识形态具有政治、经济、文化等多重功能,对于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习近平关于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论述是我国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的现实需要。

1.1 经济建设的需要

首先,从个体的角度来看,主流意识形态具有约束经济主体行为的作用。个体的经济行为不仅受到法律法规约束,还受到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的影响。大力弘扬主流价值观,能够增强人们遵纪守法的意识,促进经济发展。其次,从社会的角度来看,意识形态具有协调经济关系的功能。大力弘扬主流价值观,增强人们诚实守信的意识,提高经济主体之间的信任度,从而降低交易成本和代理成本。最后,从国家的角度来看,意识形态不仅具有维护主权,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与运行机制的功能,而且还能够促进社会成员之间达成认识与行动的统一性和一致性,有效地克服市场的盲目性,提高市场运行的效率。

我国已经进入了新时代,决不能将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则带到意识形态建设中来,既要明白市场经济这一深刻的历史背景,又要立足党对意识形态建设工作的绝对领导,把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牢牢抓在手里[1]。只有这样才能做好意识形态建设工作,才能形成有利于经济发展的环境。

1.2 政治建设的需要

主流意识形态是一定社会占统治地位的阶级、阶层或社会集团基于自身根本利益对社会关系自觉反映而形成的思想体系。随着政治环境的变化,习近平总书记对意识形态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它关系到国家发展道路和国家政治安全,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在新时代加强我国意识形态建设,这是新时代我国政治建设的需要。

1.3 文化建设的需要

文化属性是意识形态的构成元素,意识形态性是文化的价值构建。文化在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文化是思想引领、精神支柱、道德观念的体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国强。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思想道德建设、繁荣社会主义文艺等方面作出了重要的部署。

2 习近平意识形态建设重要论述的主要内容

习近平意识形态建设重要论述的主要内容包括坚持和加强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构建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意识形态建设等三个方面的内容。

2.1 坚持和加强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

在一段时期,党对意识形态工作重视不够,意识形态工作流于形式。党的十九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举旗定向、正本清源,强调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党必须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主动权和话语权。只有这样,主旋律才更加响亮,正能量更加强劲,中国特色社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才能得到彰显,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力、引导力、凝聚力才能不断增强。

坚持和加强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构建我国自己的话语体系和理论体系,让世界人民能够更好地了解和理解我国的社会制度、文化思想和发展道路[2]。

2.2 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按照立足中国、借鉴国外,挖掘历史、把握当代,关怀人类、面向未来的思路,着力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在指导思想、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等方面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其中心主旨和核心要义是要“推进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和创新,努力构建一个全方位、全领域、全要素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继续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习近平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论述具有继承性、民族性、原创性、时代性、系统性和专业性特征。

首先,继承性、民族性特征。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意识形态工作不仅要立足于我国基本的政治制度,还要立足于我国多民族的基本国情。要把各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形成各民族共同的思想体系,凝聚各民族的力量。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坚定文化自信。其次,原创性、时代性特征。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本质是主体性、时代性。以我国的现实情况作为研究起点,构建具有自身特征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对改革实践加强调查研究,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观点、构建新理论,具有很强的指导作用。哲学社会科学具有鲜明的政治特色和意识形态属性。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把理论武装、理论指导和理论创新结合起来,自觉把正确的政治方向、价值取向和学术导向统一起来,将把住方向贯穿于一切科研活动的导向之中[3]。最后,系统性、专业性特征。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涵盖历史、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军事、党建等领域。一方面,努力构建全方位、全领域、全要素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不能把各个社会学科割裂开来;另一方面,发挥哲学社会科学的专业性,夯实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基础。

2.3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做好意识形态建设工作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做好意识形态建设工作,首先,把握好以人民为中心的舆论导向。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都强调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这是基本点也是基本内容。把握好以人民为中心的舆论导向,从党和人民的角度审视社会问题。意识形态工作归根结底是为了人民更好地认识和接受这个世界,是为了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4]。其次,坚持群众路线。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的制胜法宝,在革命和建设年代,群众路线发挥了无可比拟的优势。群众路线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生工作方法,对于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意识形态的政党来说,群众运动具有天然的内生性。在互联网时代,社会力量隐匿于无形之中,只有深入下去,才能把握群众的需求,才能更好地团结群众。“朝阳大妈”这样的群众可以发挥巨大的作用,依靠群众是做好意识形态建设工作的重要法宝[5]。只有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才能不断完善党的纲领、路线、方针和政策。对于领导者、决策者来说,“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不断获得正确认识的根本途径[6]。

3 习近平关于意识形态建设重要论述的重要意义

习近平意识形态建设重要论述不是凭空提出的。一方面,习近平关于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论述是立足于我国现阶段意识形态工作实践,在科学总结一系列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另一方面,是习近平在科学继承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伟人的意识形态理论的基础上发展创新而来的,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典范。习近平关于意识形态建设重要论述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3.1 是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发展

作为一个内涵丰富、体系完整、与时俱进的有机整体,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内容涵盖了意识形态的含义、属性、地位和作用,以及如何科学建设意识形态等各个方面。从不同的角度来理解,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有不同的回答。从创立者和继承者的角度来讲,不仅包括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伟人的意识形态思想,而且还包括历代中国共产党领导集体的意识形态建设思想。从基本内容来讲,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包括意识形态的内涵、基本属性、与社会经济之间的关系、维护方法等内容。习近平关于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论述是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和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如何维护意识形态安全,巩固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政治领导理论。

3.2 着力解决当前意识形态领域的现实问题

“离开实际的理论是死理论,离开理论的实际是瞎实际。”[7]任何一种思想、观点和理论都是时代精神的产物,离开特定的时代都是无法形成的,也无法让人更好地理解[8]。习近平关于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论述不仅从理论上丰富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构建了意识形态建设的最新逻辑框架,而且还为我们提供了统筹做好意识形态建设工作的方法,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应对意识形态安全危机,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了思想保障。

猜你喜欢
社会科学哲学马克思主义
《云南社会科学》征稿征订启事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河北农业大学(社会科学版)》2021年喜报
菱的哲学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大健康观的哲学思考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
社会科学总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