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美术启蒙教育中美术个性的培养

2019-03-22 05:55柏杉杉周欣雨刘晶晶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9年7期
关键词:教育者美术创作

柏杉杉,周欣雨,刘晶晶

艺术家罗丹曾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艺术教育是帮助其建立艺术能力、完善艺术素养必不可少的,也是儿童实现个性化成长、建立审美能力的必然要求。因此,儿童美术启蒙教育是不可或缺的。但是,纵观当前儿童美术启蒙教育的现实不难发现,其教学方向、教育内容设定都存在一定的问题和缺陷。基于此,教育者需要从儿童本身的能力出发,结合儿童感兴趣的教学形式与内容,有效构建儿童美术启蒙教育,进而帮助儿童实现美术知识的掌握、美术能力的提升和艺术素养的完善。

一、美术启蒙教育的现状

(一)美术启蒙教育的意义

首先,可以帮助儿童逐步掌握美术创作知识、完善美术素养。美术启蒙教育的组织与开展主要通过线条、图形、色彩等知识的传递帮助儿童进行艺术体验,这种体验不仅能够帮助儿童掌握美术基础知识,还能促使其逐步实现美术素养的完善。

其次,可以培养儿童的专注力。儿童在接受美术启蒙教育的过程中,在一段时间内会进行艺术作品的欣赏和创作,并保持专注的思考,不知不觉建立起高效的意志专注力。

(二)当前美术启蒙教育的问题

1.儿童美术启蒙教育市场乱象丛生。调查发现,儿童美术启蒙学校较多,很多家长乐于让孩子参与培训,家长重视程度不断上升,越来越多的家长愿意投入更多,美术启蒙教育的市场广大。但是,大部分美术启蒙教育机构的教育内容并未与“启蒙”“美术个性”联系,仅仅是常规的美术绘画练习,并未对儿童的艺术素养与人格健全起到重要的教育和引导作用。

2.家长对于美术教育的理解过于片面。笔者在调查中发现,大部分家长由于文化基础有限、教育培养认知不足,对于美术教育的理解往往过于片面。大部分家长(尤其是老人)认为美术启蒙教育就是“画画”,其教育投入完全是“浪费时间”“浪费钱”,或者认为“孩子在家也能画”。这种认知理念,严重低估了美术启蒙教育的实施效果,低估了美术启蒙教育对于儿童美术个性与个人素养的推动作用。

3.儿童的美术课堂参与、配合程度较低。通过调查发现,大部分美术启蒙课堂上的儿童都保持着旺盛的学习积极性和课堂参与主动性。但是,也有部分儿童由于美术活动无法激发其课堂参与兴趣、美术操作活动无法引发其共鸣、美术活动过难或过易,始终无法集中注意力配合教师的美术启蒙引导,进而也就无法实现美术知识的理解和创作能力的提升。

笔者观察发现,部分儿童由于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自制能力较差,往往无法跟随教师的教学节奏进行美术思考与创作,也无法与其他儿童积极互动,整体的课堂配合程度都较低。针对这种情况,教师需要及时发现问题,并针对个体问题、群体问题进行详细的分析与探究,制定合理、有效的教育引导和提升方案。

二、儿童美术个性的培养需求

所谓美术个性,是针对儿童的特质确定相应美术培养的启蒙教育方向。每一个儿童都有不同的个性,其美术作品往往也具备各异的风格和特征。基于此,教师需要在美术启蒙教育过程中积极挖掘儿童独特的美术个性,在尊重其美术个性的基础上逐步发扬优点、摒弃弊端,逐步帮助儿童形成良好的美术品味与美术个性。

美术个性的培养需要“从娃娃抓起”,需要美术启蒙教育者用心挖掘、用心浇灌。同时,需要启蒙教育的个性化理念和个性化实施方式的互相配合。在美术启蒙教育的实践过程中,教育者需要树立美术个性培养理念,强化美术个性的课程设定与安排,有效帮助儿童实现不同年龄、不同美术基础的个性化培养。经过一段时间的针对性培养,儿童的美术认知能力和美术素养获得健全和完善,能够在某一主题的设定和引导下使用美术手段激发自己的创作灵感,借助绘画、捏塑、拼贴等创作形式完成美术作品的创作。

三、美术启蒙对儿童美术个性的意义

(一)美术启蒙发掘儿童的美术个性

在美术启蒙教育的实施过程中,教师需要针对儿童的美术基础与能力进行观察和分析,逐步发掘其感兴趣的美术形式和美术启蒙方法,建立美术教育档案,为后续的教育奠定坚实的基础。同时,这也是教师有针对性地实施美术教育、提升儿童美术素养的探究方向。

在美术启蒙过程中,教师需要根据儿童在不同美术课程中的反应与反馈进行记录和梳理,并针对其中的重点信号加以分析,进而总结儿童的美术个性。在挖掘过程中,教师需要针对课堂反馈及时记录和分析,以儿童的美术个性为引导,将教学重点从儿童美术能力的培养上进行一定程度的转移,借此有效完善后续的美术启蒙教育。

(二)美术启蒙完善儿童的美术个性

美术启蒙教育要在发掘儿童的美术个性之后,由教师进行针对性培养策略的设计和实施,帮助其逐步实现美术个性的完善与健全。

例如,笔者教授班级中的儿童年龄在4-5岁,他们对于美术有着较高的热情和参与积极性,但是也存在个性化差异。一位儿童对绘画充满兴趣,却对动手实践类美术活动缺乏积极性;对独立性强的美术活动参与性较高,对需要配合、交流的美术活动参与兴趣较低。笔者通过分析发现,该儿童属于性格安静、冷静的“创作型”,不擅社交,内心敏感且创意丰富。针对这种情况,笔者逐步引导其进行创作思路分享、创作理念讲解,并借此帮助他完善、拓展美术个性。最终该儿童不仅实现了美术知识的掌握、美术创作能力的提升,还在笔者的引导下实现了个人自信的建立、个性的完善及美术个性的丰富与拓展。

(三)美术启蒙发展儿童的美术个性

对于儿童而言,其美术个性并非一成不变。他们年龄较小、可塑性较强,能够在美术启蒙训练的参与过程中实现美术个性的逐步完善和发展。因此,美术启蒙教育者需要把握儿童的这一特征,积极在启蒙教育的实施过程中“扬长避短”,努力发挥优势、避免劣势,逐步发展美术个性、强化美术素养。

例如,有一位学生家长在孩子接受一段时间美术启蒙教育之后,在教学反馈过程中表示:孩子以往活泼好动、没有安静的时候,经过一段时间的美术启蒙教育,他能够“静下来了”。通过教育观察和分析笔者发现,该儿童在美术启蒙的参与实践中实现了美术个性的完善。发挥其善于构思的优势,减少容易被其他事物吸引注意力的劣势,久而久之,孩子就会将这种在美术训练中养成的良好个性应用到生活中。

四、美术启蒙教育的有效开展

(一)明确启蒙教育的方向与目标

任何教育开展的前提都是教育方向与目标的明确。儿童美术启蒙教育的方向和目标是发掘、完善、发展儿童的美术个性。教育者需要严格把握“启蒙”的方向,并针对儿童的基础能力与美术参与兴趣有效设定美术课程、配置美术教具、完善教学内容,在教育实践中严格落实“启蒙”的教育目标,切不可“揠苗助长”。

在教育目标设定的过程中,教育者需要循序渐进地帮助儿童完成美术个性的培养和强化,并逐步引领儿童在美术世界中徜徉、遨游,进而促使儿童在体会艺术美的同时实现美术个性的发展。

(二)系统化安排启蒙教育内容

教师在设定具体的美术启蒙课程时,需要进行文献研究、教育资源整合、儿童心理学研究和美术个性的培育策略分析等教育实施步骤。教育者在进行教育课程安排时,需要结合图形认识、颜色认知、个性探寻、能力训练、创意培养、素养完善、审美强化等不同启蒙模块,逐步帮助儿童进行系统化美术启蒙课程的安排和设计。同时,为了有效培养儿童的美术个性,教师还需要在每个模块的实施过程中加入美术个性分析与针对性培养策略设定,有效提升儿童的美术素养、完善儿童的美术个性。

(三)多样化内容和形式激发儿童兴趣

在儿童美术启蒙教育的实践过程中,教育者还需要通过多样化的美术教育内容和形式来激发儿童的课堂参与兴趣,引导他们在丰富的课堂中感受艺术的魅力,主动参与到美术活动的实践与美术个性培养的过程中。同时,教育者可以通过绘画、雕刻、泥塑、拼贴、裁剪等活动丰富儿童的美术启发课程,使他们在趣味多样的美术课堂中实现知识的掌握、能力的提升、美术个性的健全与美术素养的完善。

儿童美术启蒙教育对于儿童美术素养的完善与美术个性的建立具有不可取代的重要作用,美术教育者需要积极探索儿童美术个性的培养方案,并借助有效的美术教育手段和教学形式丰富美术启蒙课堂内容,使儿童领略艺术美、完成艺术创作,实现艺术能力的提升。儿童将会在美术启蒙教育的帮助下形成鲜明的美术个性,并借助美学感悟与理解受用终生。

猜你喜欢
教育者美术创作
张慧萍:做有情怀、有温度的教育者
创意美术
创意美术
创意美术
《一墙之隔》创作谈
与两位美国音乐教育者的对话——记于“2015中国音乐教育大会”
创作随笔
创作心得
道德教育者专长性的失落与重构
创作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