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知人论世”在高中语文古诗教学中的运用

2019-03-22 15:09王小艳
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19年1期
关键词:知人论世人教版古诗

王小艳

(延安大学 文学院,陕西 延安716000)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古典诗歌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成为中国传统文化苑圃里的一朵奇葩。从现行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的编排不难看出古典诗歌在高中语文教育中占有较高的比重。古典诗歌也通常以背诵默写和诗歌鉴赏的考核方式成为高考的必考内容。因此,古典诗歌教学无疑就成了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而“知人论世”这一传统方法向来被认为是解读诗歌的金科玉律。

1 “知人论世”的内涵

追根溯源,“知人论世”最早是由孟子提出的。《孟子·万章下》:“一乡之善士斯友一乡之善士,一国之善士斯友一国之善士,天下之善士斯友天下之善士。以友天下之善士为未足,又尚论古之人。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1]孟子在这里所谓的“知人论世”,本义是指“修身交友之道”,但客观上却道出了理解文学作品的一种方法。之后经过刘勰、钟嵘以及朱熹等人的阐发,“知人论世”便成为一种批判、解读文本的基本方法。“知人”即研究诗人,包括诗人的家世背景、生活阅历、性情学识、政治遭际、思想倾向、创作个性等方面。“论世”即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包括政治环境、经济状况、文化思想、社会风尚等方面。“知人”“论世”二者互相联系,只有既知其人、又论其世,才能客观、准确地把握诗歌的情感旨趣和文化底蕴。恰如清代章学诚所言:“不知古人之世,亦不可遽论古人之辞也。知其世矣,不知古人之身处,亦不可遽论其文也。”[2]鲁迅也说:“我总以为倘要论文,最好是顾及全篇,并且顾及作者的全人,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状态。”[3]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诗歌之部”中三个单元的编写是按照诗歌鉴赏方法来编写的,第一章就是“以意逆志、知人论世”,可见“知人论世”在高中语文古诗教学中具有重要意义。“知人论世”也被高中语文教师认为是鉴赏古典诗歌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只有了解诗人的‘身世’,走进诗人的心灵世界,了解写作的时代特征,才有可能将诵读欣赏引向深入。”[4]

2 当前高中语文古诗教学实践中“知人论世”存在的误区

“知人论世”已经被时间和实践证明是辅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有效方法,在高中语文古诗教学中依然有旺盛的生命力。然而,不少教师由于对“知人论世”把握不得当,在教学实践中存在两方面的误区。

2.1 缺乏教学策略,将动态方法转化为僵化模式,降低了课堂效率

“知人论世”在今天的高中语文古诗教学课堂上出现率极高,教师仿佛落入了一种机械化的窠臼,无论是否必要,“知人论世”几乎成为每堂课必不可少的环节。而且很多教师将这个环节处理得草率且缺乏意义,或者在一堂课的开始例行公事式的介绍作家作品,一带而过;或者在课堂的尾声处讲述时代背景,总结创作主旨。“知人论世”的方法,本应在鉴赏诗歌时结合具体诗歌具体学情灵活运用,却被转化为一种固定化的教学模式,僵化滥用,这不仅对教学产生不了积极作用,而且会使课堂乏味枯燥,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

2.2 忽视古诗文本,将辅助方法混同为鉴赏目的,限制了学生思维

在高中语文古诗教学中,诗歌文本是对象,“知人论世”是方法,对诗歌文本的鉴赏才是目的。“阅读教学是一个走进文本的过程,其基础是对文本语言、形象、思维、意蕴的分析,而不是基于对文本的先天定义。”[5]但在教学实践中有的教师忽视古诗文本,将方法混同为目的。过早地将时代背景、作家风格呈现给学生,过多指导学生用这些材料去诠释诗歌内涵。当学生与诗歌对话时,这些材料往往就会对学生起到“先入为主”的作用,造成的结果是有的学生看到杜甫的诗歌就只想到沉郁顿挫的风格,看到李白就只想到清新俊逸的风格,殊不知,杜甫也有萧散自然之诗,李白也有大气磅礴之作。这无疑限制了学生的思维,不利于学生对诗歌形成独特的情感体验。

3 “知人论世”在高中语文古诗教学中的运用策略

针对当前高中语文课程运用 “知人论世”法开展教学时存在的误区,在教学设计中应从以下四个方面做起,才能切实发挥好“知人论世”补充语文教材、扩展学生知识面、提高学生理解力的作用。

3.1 熟悉教材,做好筛选

古典诗歌产生的时代距今久远,打上了特定的时代烙印,加之每首古诗又都具有诗人独特的思想个性,故学生往往因隔阂和疏远而对诗中的意蕴难以准确把握。“知人论世”能有效缩短古诗与学生的心理距离,帮助他们走进诗歌的情感世界。譬如学习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李商隐的《锦瑟》一诗,此诗意境唯美、意蕴丰富,但如果不分析时代背景和诗人经历的话,学生只能透过意象体会到诗的意境美,对诗歌的内蕴可能不甚明了。因为该诗具有多义性,其主旨可以有恋情说、咏物说、悼亡说、追溯生平说等多种说法。这就需要教师能做到“知人论世”。第一,给学生介绍李商隐凄凉的身世、艰难的家境对他性格的影响,以及与“牛李党争”的瓜葛这一坎坷遭遇使得他内心痛楚万分;第二,李商隐把自己负荷过于沉重的心灵世界作为表现对象,诸多情绪的互相纠缠,表现出来就是“无端五十弦”的纷乱;第三,再深入介绍李商隐诗歌的意象问题:他所用意象多非现实的,都是诗人心造的意象,在内涵上当然不甚明确;诗中大量运用典故,但这些典故也远非本意,而是经过自己改造的,使诗意深奥莫测;第四,他的诗在内容传达上具有跳跃性,缺乏逻辑性。凡此种种,使得李商隐的诗歌内涵丰富、扑朔迷离。学生了解了李商隐的生活经历和创作特点,再在教师的引导下从多个层面分析,即可得出并理解《锦瑟》一诗的主题,而且借助这些知识有助于学生以后触类旁通地理解李商隐的其他无题诗。

但这只是针对作者和创作背景都清楚的诗歌而言,并不意味着所有高中语文教材上的古诗都需要用到“知人论世”的方法。这就需要教师熟悉教材,做好筛选,上课前对教材上的古诗有整体的了解和宏观的把握,如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四课《诗经》中的《氓》与《采薇》,就不需要“知人论世”式的解读,因为这两首诗歌没有确切作者,创作时间和时代背景也无从谈起。因此,在运用“知人论世”方法分析高中古诗时,教师应提前做好筛选。

3.2 结合文本,精心设计

“知人论世”方法的使用不是随心所欲地信手拈来,需要结合文本,精心设计,从而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原意,品味诗歌意境,体悟诗歌感情。

3.2.1 考虑好运用的时机

一般教师在讲授古诗时,都有“作者简介”这个环节,很多教师仿佛囿于一种程式化的模式,往往在上课伊始就将作者的生平经历、思想倾向呈现给学生,殊不知,不同的诗歌对“知人论世”需要的时机是不同的,没有选对时机地介绍是知识灌输,不是“知人论世”,对学生理解诗歌没有促进作用。这就需要教师在备课时加以考虑,在适当的时机加入“知人论世”才是恰到好处的。

有些诗歌较难理解,如果教师不先介绍相关知识,学生根本无法把握诗中的感情。如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节选的《离骚》,对学生来说,本就觉得文辞生僻,不介绍作者及背景的话很难读懂。这就需要教师先介绍屈原的高贵出身、生活的时代背景、博才多学、美政理想、忠而被谤等知识,才能够有助于学生理解他满腔的幽愤和对故国和人民的热爱之情。

有些诗歌学生初读后会有一个整体的感知,如果在赏析文本时再结合学生不懂的诗句介绍相关知识效果会更好。例如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的《琵琶行》,序里面已经有“予左迁九江郡司马”“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的背景说明,加之诗歌语言明白晓畅,学生读后基本能把握诗歌主旨。但读到“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一句时,有的学生依然略有不解。适时,教师可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给学生介绍相关知识:(1)元和十年,宰相武元衡被杀,白居易因越职奏事触犯了权贵的利益,被贬为江州刺史;又因他作《赏花》《新井》二诗被诬陷“甚伤名教”,再贬江州司马。接连被贬,心境凄凉。(2)贬地江州当时为蛮夷之地,白居易远离了政治中心,远离亲友,内心苦闷,无处排解。(3)可以将描写琵琶女悲惨遭遇的诗句和白居易晚年闲居洛阳时所作的写姬妾的名句“樱桃樊素口,杨柳小蛮腰”[6]对比分析,同样是写女性,不同如此,原因何在?处境和心境不同,然后再落实到创作本诗时白居易的处境和心境。这样既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让他们深刻理解白居易无辜遭贬的愤懑和对琵琶女的同情。

3.2.2 选择好运用的内容

“知人论世”不是将诗人的生平从头到尾像流水账似的作简要介绍,也不是对时代背景、社会状况作总结概括,而是要以所学诗歌为核心,有针对性地选择与所学作品紧密联系的内容进行观照。这样的内容才是有效的内容,才能真正对学生理解作品提供帮助。如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录有的杜甫的《登高》,是56岁的杜甫于唐代宗大历二年在夔州所作,他疾病缠身,生活困苦,登高远眺,见萧瑟秋景而百感交集。尽管杜甫经历坎坷,也经常以如椽巨笔反映安史之乱这场大灾难,但在此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4年了,故教师在“知人论世”时安史之乱本身就应该退居其次,杜甫在夔州的生活状况、心路历程和律诗艺术应当是介绍的重点,这样才有助于学生理解他老病孤愁的悲苦情感和他在律诗方面的非凡成就。因此,教师在讲课时应结合诗歌文本,截取与所学诗歌有关的诗人的某一段人生轨迹和当时的思想心态,以及历史背景来重点介绍。

还有如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曹操的《短歌行》,教师在“知人论世”时,曹操在政治、军事方面的成就可以介绍,但不宜过多,“应该把目光聚焦在文学上,而不是喧宾夺主,过多地涉及其他领域,从而冲淡了文学的价值”[7]。

3.3 依据学情,恰当使用

教师在备课时还应该备学情,尤其分析哪些知识是学生已经知道的,哪些知识是他们不懂却需要掌握的,结合学生的已有知识储备来恰当选择“知人论世”的内容,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衔接和理解,也会使课堂教学更高效。如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诗歌之部”中杜甫的《蜀相》,这是一首创作于唐肃宗上元元年(760年)的咏史怀古诗。安史之乱虽未平息,但杜甫已在严武、高适的帮助下初建草堂,定居在浣花溪畔,生活相对安定。而在初中时学生学习过《春望》和《出师表》,接触过安史之乱的相关信息,对诸葛亮的政治愿望和耿耿忠心也有所认识,所以在对该诗进行“知人论世”介绍相关背景时,对学生的已有知识就应该不讲或略讲,抑或在已有知识储备的基础上深化学生的认识。另外,如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诗歌之部”中陆游的《书愤》,鉴于学生之前学过陆游的绝笔诗《示儿》,对陆游的爱国热忱和希望国家统一的志向已经有所感知,因此,“知人论世”时可以适当的引入《示儿》,帮助学生深化对《书愤》一诗中喷薄而出的郁愤之情的理解。可见,依据学情,恰当选择“知人论世”的内容,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3.4 细读文本,有机兼容

“知人论世”的传统方法在古诗教学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这点不可否认,可以说它是解读古诗的一把“金钥匙”,但不是“万能钥匙”。它也存在一些弊端,把生平经历和成诗背景等相关材料与诗歌结合起来理解,有助于把握诗歌主旨,但某种程度上也消解了学生的自我体验,而且对学生从艺术角度挖掘诗歌内蕴也起不到帮助作用。所以说,对于诗歌的解读,没有一种方法是万能的。基于此,如果将“知人论世”与“文本细读”两种方法有机兼容,方能更好地丰富诗歌的内涵,发展学生的思维,从而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文本细读是以诗歌文本为核心,“要求对诗歌的语言和结构要素进行详尽的分析和解释,要求对诗歌中尤其是中心词的直接意义以及所有内涵意义有相当的敏感,要求细致地寻找和分辨作品运用的各种修辞手段”[8],“20世纪90年代北京大学教授钱理群首倡用细读方法研读中学教材名篇;福建师范大学教授孙绍振多次在《语文学习》《名作欣赏》期刊上发表关于文学文本的细读个案”[9]。叶嘉莹先生也曾表示:“我对于诗歌的评赏乃是以感性为主,而结合了三种不同的知性倾向:一是传记的,对于作者的认知;二是史观的,对于文学史的认知;三是现代的,对于西方理论的认知。”[10]叶先生鉴赏诗歌时是将“知人论世”的传统方法和西方的理论方法相结合,这里的“西方理论的认知”就包括“文本细读”。

考察近3年的高考语文试题全国卷Ⅰ和全国卷Ⅱ发现,考卷上的古典诗歌题目所选的诗歌大都是名家,如岑参、李白、杜甫、苏轼、欧阳修、李贺等人,学生在教材上对这些作家都有过“接触”,教师之前在课堂上“知人论世”呈现的相关知识对学生答题有辅助作用。但哪怕同一作家,在不同时期面对不同事情的心境是不一样的,不同诗歌的创作背景也发生了变化,知识储备尚浅的学生面对这些曾经“相识”的作家的作品时,想要单凭教师平时“知人论世”传授的知识就答好题目,恐怕是力不从心,这就需要从诗歌文本内容提供的信息出发,再结合史料,方能理解诗歌的深层内涵。更有甚者,如2015年高考语文试题全国卷Ⅱ的古典诗歌题目赏析韩偓的 《残春旅舍》,考题如下。

“古人认为这首诗的颔联‘乃晚唐巧句’请指出这一联巧在哪里,并简要赏析。”韩偓在高中语文必修和选修教材中都不曾出现过,对学生而言是个十足的“陌生人”,此时“知人论世”基本派不上用场,就需要从诗歌文本出发来分析颔联“树头蜂抱花须落,池面鱼吹柳絮行”。先抓住颔联承接的三个字“忆咸京”,知道了颔联是对帝都美好春光的回忆,再找出意象“树头”“蜂”“花”“池面”“鱼”“柳絮”,紧扣“抱”和“吹”两个动词来分析,结合学生自身体验与想象,构成浓墨重彩、生趣盎然的意境:仰望绿暗红稀的树梢,蜜蜂抱着花须随花飞落;俯观柳絮飘坠的池水,鱼儿吞吐水沫,像是吹着柳絮游玩。另外,常识告诉我们“飞花”“落絮”本是残春景物,而蜜蜂一“抱”、鱼儿一“吹”,就平添了无穷生机,没有了半点伤春伤别的落寞,一扫晚唐诗风之衰飒。故“晚唐巧句”正在于此。而这些,正是我们运用“文本细读”法从诗歌的结构、语言、意象、关键字着手,再结合“知人论世”的知识积累分析所得。因此,如果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能够指导学生将传统的 “知人论世”法与细致而富有逻辑的“文本细读”法结合起来分析诗歌,就能让学生全方位了解诗人的思想情感和艺术成就,做到教学和考试兼顾。

4 结语

古代诗歌与现代生活存在隔阂,想要让学生深入地感悟作品,就需要高中语文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广泛合理地运用“知人论世”法展开教学。注意避免程式化等误区,依据学情,结合文本,精心设计,充分发挥“知人论世”对古诗鉴赏的辅助作用,同时兼顾“文本细读”。从而实现课堂的有效教学,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

猜你喜欢
知人论世人教版古诗
“拟古诗”之我见
品读古诗
品读古诗
品读古诗
基于历史中“人”的历史叙事——以人教版《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为例
知人论世——知杜甫其人,赏杜甫诗歌
语尽意不尽,意尽情不尽
知人吟咏悟人生
人教版“两极世界的形成”商榷
散文教学要做到“知人论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