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专业素养提升路径研究

2019-03-22 15:09彭红科
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19年1期
关键词:教师资格双师型双师

彭红科

(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 人事处,广东 广州510430)

近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迅速,教师规模和教师素质得到很大提升。自1997年全国职教师资座谈会明确提出要建设一支 “双师型”教师队伍以来,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发生了明显变化。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速度加快,要求高职院校教师提升自身素质。近日教育部下发一系列文件,例如 《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18—2022年)》《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项目管理办法》等,对于高职院校培养“双师型”教师提出了更加明确的要求。

1 新时代提升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专业素养的现实意义

1.1 推动优质高职院校建设的必由之路

建设优质高职院校是2015年10月教育部印发的《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中明确提出的要求,文件支持地方建设一批定位准确、特色鲜明、社会服务能力强、办学水平领先、行业优势突出的优质专科高等职业院校。卓越的师资是优质高职院校建设的基石,是人才培养质量的保证。建设优质高职院校,明确要求高职院校着力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2018年2月11日教育部等五部门印发的《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18—2022年)》提出,认真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采取切实措施建强做优教师教育,推动教师教育改革发展,全面提升教师素质能力。要求高职院校大幅度增加“双师型”教师数量,努力提高职业院校教师素质,带动高层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由此可见,新时代提升教师专业素养,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是推动优质高职院校建设的必由之路。

1.2 实现高职院校内涵发展的必然要求

我国高职教育已经发展了三十多年,必然要进行结构调整、突破创新和质量重建,从而进入内涵发展阶段。高职院校内涵发展的基本理念:规模为基、质量优先、特色至上、创新为要、全面系统。基于这些理念,高职院校应该注重发展学校特色,大力提高教学质量。教师是一个学校的灵魂,教师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教学质量的优劣。实现高职院校的内涵发展,离不开提升“双师型”教师的专业素养。在2017年3月教育部办公厅印发的《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项目管理办法》中,提出造就一支师德高尚、素质优良、技艺精湛、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的高素质专业化“双师型”教师队伍。教育部对高职院校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表明这是高职院校目前发展阶段的紧要任务,提升教师专业素养任重而道远。从师德、素质、技术、结构等各个方面提升“双师型”教师的专业水平,能够提高教师队伍建设的水平,促进高职院校的内涵发展,加快高职院校的发展速度。新时代提升“双师型”教师专业素养是实现高职院校内涵发展的必然要求。

2 目前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专业素养提升存在的问题

国家和社会对高职院校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提供了很大的支持,但是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专业素养提升还存在很多问题,阻碍了“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发展与壮大。

2.1 “双师型”教师资格认证标准不统一

目前,国家对于“双师型”教师资格认证标准没有统一的界定。不同学校根据对“双师型”的理解,制定本校的评定标准,主要有以下几种:第一种是“双证书”,将“双师型”理解为同时具有教师资格证书和相关职业资格证书。第二种是“双职称”,将“双师型”理解为同时具有教师职称和工程相关职称。第三种是“双素质”,将“双师型”理解为教师同时具有专业教学能力和专业实践能力。第四种是“双结构”,认为“双师型”教师队伍应该由从事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部分的教师组成[1]。前两种认证标准,仅从“双师型”教师所应具备能力的外在表现形式去判定教师是否符合要求,忽视了对教师所具备的内涵素养方面的考核。第三种标准从教师个人的层面描述“双师型”教师所应具备的能力,第四种标准是从学校的宏观角度去评定“双师型”教师队伍的特点,都只考虑到“双师型”教师的一个层面,认证标准较单一,没有全面评价“双师型”教师应该具有的专业素养。

“双师型”教师资格认证标准不统一,容易造成某些学校为了达到指标而放宽要求,“双师型”教师表面上数量提高,实质上专业素养仍然不高。建立统一的“双师型”教师资格认证标准,需要综合上述四种对“双师型”教师的评定标准。“双师型”教师必备的能力素质如下:既具有完备的专业理论知识,又拥有高水平的实践操作技能;既能够在课堂上教授学生专业知识,又可以指导学生运用专业知识解决行业企业遇到的实际难题。

2.2 “双师型”师资来源渠道不合理

我国很多高职院校是由中专学校升格而来,所配备的教师大多是中专学校的教师,这类教师比较精通基础理论课,对于实践课程教学比较生疏。另外,目前很多高职院校把吸纳研究型院校的应届毕业生作为师资的主要来源之一,包括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这类师资拥有系统的专业理论知识,但是缺乏实践经验和职业教育相关知识。“双师型”教师在高职院校中数量较少,大部分教师的实践技能有所缺失。针对不同的师资的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建立个性化的培训体系,能够有效提高“双师型”教师的专业素养。

国家倡导高职院校聘请兼职教师,促进“双师型”师资来源渠道多元化。目前,高职院校中的兼职教师数量较少且稳定性差。兼职教师的教学时间连续性较差,对学生的了解程度低,教学质量不高。如果能够建立一支稳定的兼职教师团队,那么实践课程的短板就可以得到有效弥补。行业企业专家不同于学校老师的授课风格,会受到更多学生的喜爱,有利于提高学生对课程内容的兴趣。所学习的知识与实际情况更加接近,有利于学生参加工作以后解决实际问题。

2.3 “双师型”教师培养体系不健全

“双师型”教师专业素养提升存在的问题,还包括培养机制不完善,培训渠道不畅通。虽然各高职院校已经非常重视“双师型”教师的培养,但是培养体系还是存在很大的问题。第一,培训机会比较少,不能满足需求,且教师的教学任务繁重,无暇参加培训。第二,专业对口率较低,有些专业很难找到对口的企业进行实训,导致教师无法学习更多的实践技能。第三,政府政策缺乏对企业参与“双师型”教师培训的奖励机制,高职院校缺乏鼓励企业参与的措施,导致企业参与积极性不高。第四,培训受经费限制,培训质量较低,境外培训机会稀少。第五,培训缺乏系统性,连续性不强,没有建立完整的培训成果考评机制,导致培训流于形式效果不佳,教师参与积极性不高[2]。高职院校应以建设“双师型”教师培养基地为基础,增强校企合作,健全教师培养体系,建立合理的培训考评机制,提升“双师型”教师培训质量。

3 新时代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专业素养提升路径选择

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对高职院校提出了新的要求,建设优质高职院校、促进高职院校内涵发展都需要提升“双师型”教师专业素养。针对当前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专业素养存在的问题,需要积极探索相关的提升路径。

3.1 积极争取地方政府政策扶持

高职院校在提升“双师型”教师专业素养时,应该注重争取地方政府的政策扶持,鼓励企业参与培训“双师型”教师。首先,地方政府作为校企合作的桥梁,积极鼓励企业参与校企合作,同时为学校提供更多可供选择的合作企业,提供更多“双师型”教师培训渠道[3]。其次,政府出台相关政策,可以促进高职院校与地方企业进行合作,积极建立高职院校实训基地,为学校和企业共同培养“双师型”教师提供场地支持。再次,政府要给予企业一定的优惠政策,例如减免税收等,这是对企业参与联合培养“双师型”教师的极大鼓励。最后,对于在高职院校担任兼职教师的企业人员,也应该给以相应职称评审的机会,鼓励企业人员到高职院校担任兼职教师,充实学校“双师型”教师队伍,促进师资来源渠道多元化。政府还可以放宽高职院校引入企业师资的条件,简化手续,帮助校企联合培养“双师型”教师,为学校教师争取更多学习实践技能的机会。拓宽高职院校师资引进的渠道,多引进一些企业技术专家和高学历高素质的专业人士,他们所带来的实践技能和专业知识,能够丰富学校教师的实践经验,弥补教师的实际经验的缺失,有利于提升“双师型”教师的专业素养。政府政策还应当对积极发展校企合作的学校进行鼓励,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和场地支援,让校企合作进行得更加顺畅,理论和实践更紧密地结合到一起,“双师型”教师的专业水平得到提升。

3.2 统一资格评审标准,充实“双师型”教师队伍

高职院校应建立符合“双师型”教师要求的资格评审标准,邀请行业企业专家和校内专业人士共同建立一套科学完善的资格评审标准。这个标准应当包括对于教师理论知识的书面考核和实践技能的实操考核,并且适当降低对于论文、著作等科研成果的硬性要求,更多的是对教师教学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双重考核。统一的资格评审标准,是对“双师型”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学术科研水平、实操能力、为企业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方面的综合考量[4]。这种评价机制更加符合“双师型”教师队伍的特点,有利于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符合评审标准的教师能够及时获得“双师型”教师资格,享有相应的教学科研优惠政策和有利条件,有利于促进评审机制的有效运转,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逐渐增加“双师型”教师的数量。同时,应当借鉴以德国、美国为代表的职业教育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打破“双师型”教师资格终身制的规定,建立灵活的监督评价机制,每隔三至五年就要对已经获得“双师型”教师资格的人员进行资格复审,以此作为激励机制,促进教师持续提高自身专业素养。

3.3 加强校企合作,共建“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

在新时代的背景下,我国对于高职院校提升“双师型”教师职业素养提供了政策支持和保障。企业参与提升“双师型”教师素养却没有相关的政策支持,企业参与积极性不高。高职院校应努力加强校企合作,与企业共建“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第一,学校加强与当地行业企业联合会的沟通与交流,借助行业企业的力量搭建起校企合作平台,并且建立专项基金,让企业在校企合作中能够得到经济方面的利益,激励企业参与“双师型”教师培养。第二,学校鼓励教师参与企业培训,利用学校教师擅长的理论知识帮助企业解决实际中的问题。可以采取校企合作的方式进行科研项目的研究,企业既能够得到技术方面的支持,又能在项目当中发挥自身的作用,给企业带来收益。第三,学校和企业共建“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校企双方是合作关系,地位平等,要发挥各自优势,取长补短,把提高“双师型”教师专业素养作为共同目标。

3.4 建立“双师型”教师培养激励约束制度

高职院校持续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仅统一资格评审标准是不够的,还应建立完善的“双师型”教师培养激励约束制度。第一,对于已经拥有“双师型”教师资格的教师,在出国培训、职称评审及科研资源分配时享有一定优势,这是对于“双师型”教师的一种激励制度,促进他们持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为学校的教学科研工作做出更大的贡献[5]。第二,“双师型”教师资格应明确划分等级,持续提高自身素养的教师得到更高级别的“双师型”教师资格,不符合条件的教师会被降低级别,级别越高所获得的福利待遇也越好,在学校的地位也持续提高。第三,建立“双师型”教师资格动态调整机制,对已经符合条件的“双师型”教师进行资格年审,不符合年审要求的教师要及时进行整改,复审如果没有通过,会被取消“双师型”教师资格或者降低级别。完整的激励约束制度能够有效提醒教师持续提高自身专业素养,有效约束教师行为,形成优胜劣汰的良性循环,在学校中形成良好的氛围,促使教师积极参与专业素质提高的相关培训,努力提升专业能力并获得“双师型”教师资格。高职院校应重视“双师型”教师的评定结果,并以此作为教师晋升的重要依据,让更多既有扎实的专业功底,又有过硬的工程实践能力,在教育教学、社会服务、技术开发、创新创业方面卓有成效的“双师型”教师获得更高的职称和地位。

猜你喜欢
教师资格双师型双师
湖南省2021年教师资格认定时间确定
建筑室内设计专业双师培养授课实践探讨
林秀娟 茶业“双师”
小学科学“双师课堂”中双师角色功能定位研究
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在即
陕西: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与认定分离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保障与实施
吉林省经济转型对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培养的影响
新时期民办应用技术类型本科院校校企共建实训基地“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研究
民办高校转型背景下“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