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武术文化发展的危机与应对

2019-03-29 07:32杨振兴
关键词:中国武术传统武术武术

杨振兴

(阜阳师范学院 体育学院,安徽 阜阳 236037)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世界各国在经济、文化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日益增多,尤其是在文化领域,西方文化通过电影、网络等多种形式在中国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影响。以“更高、更快、更强”为核心的西方体育文化以此为契机,不断在中国大地生根发芽。我国传统文化当前也通过多种方式向西方传播,以少林寺等为代表的优秀传统体育文化,开始在国外崭露头角,逐渐获得国外认可。但是反观国内,近年来中国武术文化发展却出现了一系列的危机,尤其是随着徐晓东等搏击届人士对众多“武林大师”的打假,再次使我国武术文化走进旋涡之中,给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带来了较为严重的影响。

1 中国武术文化的内涵

中国武术文化所蕴含的内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一是技击内涵。武术的产生有两种说法:战争说和发展说,但无论是战争说还是发展说都是强调武术的打斗功能,也就是现代社会所说的技击内涵。二是道德内涵。中国武术不仅是简单的肢体动作,还包括丰富的道德内涵,尊师重道、重义轻利等都是中国武德的核心,自古中国就有侠义一说,所谓侠义,就是武德的重要组成部分。三是伦理内涵。武术的伦理内涵主要体现在师徒关系方面,强调徒弟对师傅的尊重,但其中徒弟不拜二师,由此形成的门派观念也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中国武术文化的发展。四是美学内涵,中国武术追求的美学内涵,既有技术之美,如越女论剑,又有精神之美,如精气神的浑然一体。同时还有心灵之美,通过武术的习练实现心灵的净化。五是教育内涵。武术不仅希望习练者通过武术学习强身健体,而且希望通过武术习练成为一个人格高尚的人。六是修身内涵。武术文化要求武术习练者从多个方面提升自身修养,在不断提高自身人格魅力的基础上探究精神的自重,力求达到“致良知”,努力实现“内外兼修”“形神合一”[1]。

从武术的内涵我们可以看出,中国武术文化博大精深,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发扬光大。但当前面临一系列的危机,需要我们积极去应对,才能实现中国武术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2 中国武术文化发展的危机

2.1 西方体育文化影响增强

谈到西方体育文化,首当其冲就是奥林匹克文化,自从古希腊诞生奥林匹克文化以来,在西方国家产生了重要影响,直到今日,这种影响不仅没有减弱的迹象,反而越来越强。奥林匹克运动会目前仍然是世界范围内规模最大、项目最为齐全、影响力最大的体育盛会。虽然最近对于奥运会的批评较多,且很多国家对于申办奥运会也不如前些年积极,但主要考虑的是经济因素,正是由于奥运会的规模越来越大,导致承办国家的经济压力越来越大。虽然各国对于承办奥运会的热情有所降低,但所有国家的参与热情并没有降低,参加的运动员、教练员、工作人员都日益增多,众多国家对于奥运会的投入巨大,我们国家前几年还专门出台了奥运争光计划。一旦运动员在奥运会取得佳绩,一方面可以受到国家层面、地方政府层面的奖励,另一方面可以代言各类产品,为自己带来巨大的经济利益,我国奥运冠军获得者,当前大部分都获得了一定的行政职务,另一部分则在商界混得风生水起,这是其它运动会所不能比拟的,从这个层面我们依然可以看出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影响力。

中国传统武术文化,自诞生之日起,就被打上深深的民族烙印,与奥林匹克运动会的“更高、更快、更强”不同,中国武术文化更加强调的是和谐。中西方体育文化一直在各自的系统内发展,但近代中国屈辱的历史改变了这一切,很多中国有识之士在被动挨打中,不仅发现了西方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优势,而且也发现了西方国家在文化方面的特点,开始尝试学习吸纳西方先进文化。这种学习与吸纳在开始时还能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进行,但随着西方文化影响力的增强,中国传统文化受到了忽视。作为曾经能与古代奥运会分庭抗礼的中国武术文化,虽然没有遭到被遗弃的命运,但在“土洋体育”文化争论中落败,中国武术文化逐渐成为西方体育文化的陪衬。

新中国成立以后,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发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增强中国文化在世界范围的影响力,武术界提出了武术文化的现代化改革:把西方实验科学大范围引入到我国武术的训练与比赛中,中国传统武术的训练模式遭到质疑,西方国家推崇的解剖学、运动训练学、生理学、心理学等众多学科开始在中国传统武术训练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中国武术所推崇的“精、气、神”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下竟然逐渐弱化,甚至消失了。走进现代的中国武术训练馆,看到的不再是传统的实践模式,打练结合的训练模式基本遭到废止,“点到为止”的传统武术交流逐渐被 KO 取胜的擂台赛事所取代。可能会有人说当前中国套路武术不是还在传统文化的范畴内得到很好的发展吗?但根据最新的调查结果,在当前传统武术习练者中,能够较为清晰地理解套路攻防含义的人不到20%。在传统体育文化中,习练中国武术套路的主要目的一方面是强身健体,另一方面就是保留中国武术的技击精华。没有攻防含义的套路练习对于中国传统武术文化的发展还有多大意义?武术曾被作为中国武术文化发展传承的希望,由此得到我国各级政府和体育管理部门的重视,但走进现在的大部分武校,有几家还有中国的石锁、练功桩?传统文化的痕迹变得越来越淡。由于评价模式的发展变化,使武校的教学逐渐走向了文化模仿的道路,导致我国武术文化失去了一块最为重要的阵地。

2.2 中国武术发展空间萎缩

我国武术文化是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空间中发展起来的,这与我国古代的社会结构有着密切的联系。我国的传统社会结构是以家庭、宗族等为单位建立起来的,这种社会结构既有高强的稳定性,又有显著的排他性,中国的宗族曾是处理各类事务的重要机构。在这种封闭的环境下中国武术也逐渐演变成传男不传女、传内不传外等一系列规定,中国武术所谓的绝招也正是在这种封闭的环境下诞生的。改革开放带来了我国经济领域的巨大变革,也带来了社会结构的巨大变革,人们的生活不再固定在一个狭窄的圈子里,尤其是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人们的生活圈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这种转变首先是宗族结构的转变。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更加关注自己的私密空间,不愿意重复传统的家族式的生活,很多家庭都从传统的宗族结构中走了出来,形成了自己独立的家庭,宗族的凝聚力大大减弱。第二是单位结构的转变。在建国之初,我国的单位与西方国家的单位是有很大不同的,是除家庭之外的第二人群聚集体,也被很多人看做是第二家庭,众多成员在这里共同工作、生活、学习,单位不仅是工作的地方,还是人们沟通交流的地方,单位也曾经为中国武术文化的传播提供了良好的平台[2]。改革开放以后,人们的单位意识减弱,近年来随着市场化的不断发展,人才的流动性增强,单位作为人与人之间联系纽带的作用减弱。单位和家族结构的变化,在无形之中压缩了我国武术文化传播的空间。

当前对于中国武术发展造成最大影响的主要是来自全球化的不断发展。生活节奏的加快、科技的发展、经济水平的提升都对武术的发展空间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中国武术博大精深,不像西方拳击等运动,通过短时间的练习就可以掌握基本动作,达到自娱自乐的目的,中国武术需要长时间的反复练习,生活节奏的加快使人们无暇花费更多的时间去习练武术。科技的发展诞生了摄影、摄像等现代化技术,使人们能够通过慢动作等多种形式对中国武术进行研究和了解:它一方面促进了武术的科学化发展,另一方面也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武术的神秘性,而神秘性恰恰是中国武术的重要特征,是能够对广大人民群众产生吸引力的重要因素之一。在中国古代甚至新中国初期,中国武术还有一定的谋生功能,随着经济的发展,这一功能也已经退化。所以生活节奏的加快、科技的发展、经济水平的提升都或多或少地影响了中国武术文化的发展。

2.3 武术与中国文化传统断裂

文化的发展,必须建立在传统的基础之上,失去传统的文化,武术逐渐会成为无源之水,慢慢消失,我国武术文化当前就面临与传统文化断裂的风险。当前我国面临的文化复杂性是其他国家在现代化过程中所没有遇到的:一方面我国传统文化属于自给自足的农耕文化,武术就是依托这种传统文化不断发展变化的;另一方面改革开放使西方文化的影响不断提升[3]。

我国武术界为了追求与西方文化的融合,提出了“武术文化现代化”的观点。从出发点看,是没有错误的,但现代化应该是以传统武术文化为根基的现代化,而不是为了短期效应而放弃传统武术文化特点的现代化。为了实现所谓的武术进奥运的宏伟目标,进行了散打和套路改革。但我们回头看看,散打与中国武术的本质已经完全不同,中国武术强调脚不离地,通过稳定获得平衡,即便出现腾空飞脚等技术动作,也是偶尔为之,而散打则是通过动态的移动获得平衡,完全是西方武术的本质特征。套路改革同样如此,追求速度、追求难、新、美等,越来越像体操,逐渐失去了中国武术的味道,最为重要的是失去了攻防技击的内涵。

中国武术之所以能够获得广泛的发展,和武术的地域性也有很大的关系,不同的地域根据自身的特点,形成了风格迥异的武术文化。如北方人身高力量大,就诞生了查拳;南方人瘦小灵活,就诞生了咏春拳,不同地域的人们通过习练不同的拳种以满足自身的需求。但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促进了人口流动的同时,也促进了文化的统一,这种文化的统一,一方面为文化的发展提供了便利,但另一方面也不利于文化风格的形成。我国曾经希望2008年借助北京的东道主优势,把武术纳入到奥运的大家庭中,但到了2020年这一目标依然没有实现。究其原因,就是我国武术文化的改革没有获得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认可,奥林匹克运动既是体育项目的传播,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播,奥林匹克运动同样不喜欢不具有任何民族特色的文化复制品。

3 中国武术文化发展危机的应对

3.1 武术文化发展中不断提升文化自觉

所谓文化自觉,就是在文化发展中,高度认可自身领域的文化,能够切实了解本土文化的内涵,有意识地去把握、宣传、推广本土文化,能够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坚持发挥本土文化的作用,从而促进本土文化的发展、传承、创新。从意识形态的视角看,文化自觉问题不是文化领域单一的问题,它与中华民族的命运休戚相关,它关系中华民族能否腾飞。这也是世界所有国家都非常重视本土文化的重要原因。

随着全球化的不断发展,人们更多地关注到了经济的融合、社会的融合,但对于文化的融合却有意无意地忽略了。全球化的发展是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经济一体化的同时,文化一体化也被提起,但我们都知道,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长期形成的具有民族本质特征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如果发生了本质的变化,势必会对整个民族和国家的发展带来重大影响,在这种情况下,世界各国都提倡文化的多元化发展,都希望保留自身的文化特色。

但所有的共识都是一定范围的共识,仍然有很多国家希望通过文化输出宣扬其意识形态,破坏其他国家的稳定,力求在世界竞争中占据文化的制高点,使文化软实力成为其霸权的重要工具。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保持自身的文化传统在当前就显得尤为重要。正是基于这种战略思考,我国在改革开放以后就开始重视本土文化的传承,最近几年加强了对于文化的国际传播。武术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在文化传播中受到了各级政府和体育管理部门的重视,从80年代开始,就向国外推广,不仅派出了众多武术代表队到不同的国家交流访问,吸纳留学生学习中国传统武术,同时也在美国、德国、英国等国家开设了众多的武术学校。其主要目的就是希望发达国家了解中国传统文化、认识中国传统文化,防止中国文化被异化、妖化,最终给我国的改革开放带来不利影响[4]。

所以,对于中国武术文化传播我们重任在肩,必须不断扩大武术文化的影响力和传播力。但中国武术的发展必须在中国语境下,如果通过向西方文化靠拢,那么就失去了中国武术文化传播的意义。要实现中国武术文化自觉,第一,我们要放弃追求所谓的体育身份,尤其是竞技体育身份。西方奥林匹克文化追求的更高、更快、更强与中国武术文化的和谐虽然不是完全对立的,但二者是无法实现完全融合的,且融合后的武术文化不再具有“特殊性”与“民族性”,已经失去了存在的意义。我们要力争在中国语境下追求自己的身份,把武术文化作为我国国粹的一部分。第二,要避免文化自觉升级为文化自大。世界上所有的文化都是平等的,本无优劣之分,不能对中国武术文化骄傲自大,而对于其他民族文化嗤之以鼻[5],要勇于接纳吸收其他文化中先进的东西。第三,要不断发扬中国文化的特色。要通过技术的展示、精神的感染等,让西方国家感受到中国武术文化的独特魅力,吸引其他国家和民族关注我国武术文化的发展。总之,中国武术的文化自觉,不是一种固执的、保守的自觉,而是一种开放的、包容的自觉,既要在中国武术文化的发展中避免全盘西化、妄自菲薄,又不能闭关自守,要勇于在自信中实现中外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不断丰富我国武术文化的内容,促进我国武术文化的现代化发展。

3.2 不断拓展中国武术文化发展空间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传统的社会结构发生变化、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等是不可逆转的趋势,在这种情况下,拓展中国武术文化发展空间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是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形式拓展传统武术拳种的发展空间。近年来我国体育管理部门和文化部门加大了对于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为我国传统武术的发展提供了重要帮助,中国武术文化要以此为契机,促进武术文化的发展。作为各级政府和体育管理部门,要持续加大对于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不能是一种运动式的保护。这种保护需要两个方面的支持:政策支持和经费支持。从政策支持看,要以体育管理部门为主体,体育总局要明确的方向,提出我国武术文化未来发展的要求,地方体育管理部门,要根据地方特色出台相关政策,确立地方特色武术拳种的发展路径。从经费支持来看,要根据武术拳种的发展需求给予充足的经费保障,在当前各地体育经费都不是非常充足的现实情况下,要通过政策引导进行相应的市场化、社会化改革尝试,鼓励企业和社会力量进入传统武术文化领域,促进我国武术文化的市场化、社会化发展。

二是通过武术进校园、单位等拓展武术文化发展的主体空间。武术的发展最终的落脚点是人的发展,没有传承人,一切的发展都是空中楼阁。应该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从事武术训练的人员在逐年减少,并且这一趋势依然在不停地发展当中,所以,拓展中国武术文化发展的主体空间就显得更为重要。实现武术进校园、进单位的发展,要解决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要落实责任主体。武术进校园、进单位涉及多个管理主体,包括教育部门、体育部门、政府部门、事业单位、企业及分管部门,如果不落实责任主体,就会形成大家都管,大家都管不好的情况。而我国的行政体制具有明显的条块分割的特点,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从中央层面确立体育部门为责任主体,要求其他部门密切配合,真正形成一主多元的管理模式。当然通过武术进校园、单位等拓展武术文化发展的主体空间,并不是要忽视其他主体,我们同时要发挥工会、社区的作用,积极组织各类武术项目培训,吸引广大武术爱好者走进武术训练的队伍[6]。为提高各类主体参与武术锻炼、训练的积极性,国家体育总局可以制定相关考核制度,为武术爱好者提供业余等级(区别于专业的段位制),以推进武术运动的发展。

三是不断拓展武术运动的活动空间。中国传统武术对于空间的要求不高,很多武术项目在街头、田间等地方都能习练,但是固定的空间对于提升武术文化的影响力和辐射力是非常有帮助的。当前的体育场馆设施和健身路径在这方面的考虑是不够的,在对安徽省16 个地市的大型体育场馆的调查中发现,专门的武术馆基本没有,这就要求我们在这方面要引起足够的重视[7]。要解决这一问题,当前可以从这几个方面入手:一是对原有的体育场馆进行整合改造,建设专门的武术馆;二是在社区晨练点设置武术习练区域;三是政府和体育管理部门通过政府购买等方式,吸引市场参与,为广大武术爱好者提供专业的武术习练场所。

3.3 不断加强武术文化现代化进程中的本体构建

文化的发展包括两个部分:即文化的传承与文化的创新。没有创新的文化无法适应社会的发展,没有与传统相连的文化会失去自我,二者皆无法生存。中国武术文化的发展同样如此,在发展中首先要继承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包括武术比赛的规则、武术发展的理念、武术文化的信仰等,在此基础上才能实现武术文化的创新,所以不断加强武术文化现代化进程中的本体构建,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是所有武术规则的变化不能与传统文化割裂。中国武术文化的核心是和谐,不是KO,任何以KO 为目标的改革都与中国传统文化是不一致的。中国武术强调点到为止,这是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中庸、和谐相一致的,套路武术同样如此,其评分标准不能把重点放在难度及表演层面,而是要从中国传统武术强调的精气神出发,强调天人合一的本体感觉。在这里可能会有人提出异议,认为如果这样改革是无法进入奥运会的。前文已经分析,中国武术文化和奥林匹克文化本就属于不同的文化,自古以来中国武术文化就是可以和西方奥林匹克文化相匹敌的文化,我们没有必要放下身段去迎合它。邻国的泰拳没有进入奥运会,也一样可以蓬勃发展。所以武术规则的改革,应该以传统文化为基础,进行探索和创新,而不是与传统文化割裂[8]。

二是中国武术文化发展理念创新不能与传统文化割裂。文化的融合应该是相互的,不能是单向的,我们要改变单一地去迎合西方文化的理念,不能继续把武术文化定位为弱势文化,低头向西方体育文化学习,我们要抬头挺胸,坚决避免中国文化现代化发展中的“去中国化”现象,在具体的发展中,不仅要坚持开放理念、融合理念、创新理念,更需要坚持本土理念。立刻改变把套路武术发展为“样板武术”的指导思想,在坚持本土文化的前提下去适应外来文化[9]。

三是坚持武术文化固有信仰。文化人类学研究认为,历史上发生的文化危机和信仰危机,主要原因都是文化传统发生了问题,失去了传统的文化非常容易导致失去信仰,无论是由于政治原因,还是由于社会巨变的原因,固有信仰对于文化的发展都至关重要。我们不能被西方所谓的竞争、民主等文化表象所迷惑,简单粗暴地放弃武术文化的固有信仰。要在强调“仁、义、礼、智、信”等传统价值观的同时,促进武术文化的竞争性、创新性,赋予中国武术文化符合新时代要求的精神内涵。

四是促进中国武术的振兴。武术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当前虽然面临西方体育文化的影响增强、中国武术发展空间萎缩、武术与中国文化传统断裂等危机,但只要不断提升文化自觉、不断拓展中国武术文化发展空间、不断加强武术文化现代化进程中的本体构建,就能够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猜你喜欢
中国武术传统武术武术
中华武术
近十年武术产业的回顾与瞻望
史料整理:认识中国武术的一条路径
基于养生视域论传统武术的现代传承与发展
云南彝族传统武术溯源
传统武术在高等教育中发展研究
中国武术“元问题”的历史思考——《中国武术思想史》评析
中国武术有哪些派别
武术
万籁声的传统武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