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片特困地区贫困代际传递影响因素研究
——以广西T县为例

2019-03-29 02:13
福建质量管理 2019年12期
关键词:平均收入贫困线父辈

(西南大学 重庆 400715)

一、引言

贫困代际传递(Intergenerational Transmission of Poverty),是指贫困本身或导致贫困的相关条件和因素的代际传递。贫困代际传递有两种类型,其一是家庭内部的代际传递,即贫困或导致贫困的相关条件和因素在家庭内部由父母传递给子女;其二是社区或阶层范围的代际传递,即在一定的社区和阶层范围内贫困以及导致贫困的相关条件和因素在代际之间延续,使后代重复前代的贫困境遇。

Lewis(1959)指出,由于长期的贫困生活,穷人在行为规范、价值观念和文化体系方面与社会主流文化脱离,出现贫困代际传递。Becker &Tomes(1986)认为教育和父代禀赋的遗传是影响代际收人流动性的主要内在机制。张立冬(2013)实证研究发现,中国农村贫困的代际传递现象还很普遍,教育对改善农村贫困的代际传递具有相当重大的意义。邹薇和郑浩(2014)通过实证研究发现,低收入家庭进行人力资本投资的意愿更低。[1]社会和家庭结构是研究贫困代际传递需考察的重要维度。达伦多夫(1979)指出,弱式的社会结构环境限制和剥夺了其成长中的选择和发展的“生活成本”。[2]Harper(2003)指出家庭组成结构可以影响后代的可利用资源以及哺育后代的意愿,进而影响贫困代际传递。[3]Bird&Shinyekwa(2005)实证指出,亲子二世同堂的小家庭在人均收入及抚养后代可利用的资源方面更为优裕。[4]Boggess(1999)等对美国微观数据研究显示,父母贫困、家庭结构、邻里劣势、社会鼓励和劳动力市场情形是贫困代际传递的关键影响因素[5]。王志章、刘天元(2016)利用连片特困地区1816个农村贫困家庭的微观调查数据对影响农村贫困代际传递的内生因素进行实证分析,发现经济资本、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心理资本是影响农村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因素。[6]李倩认为制约贫困地区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农民自身缺乏组织能力,无法有效利用集体力量。[7]

代际收入弹性和收入流动矩阵是用来分析贫困代际传递的两种较为传统和常用的技术手段。Becker(1979)通过建立代际模型,将美国两代人的平均收入回归后发现父辈与子女的代际收入弹性系数为0.2。侯卉等(2012)采用多维贫困分解的方法,运用收入贫困、能力贫困、社会排斥贫困和参与性不足贫困进行综合测度Chen等(2015)通过研究1930年至1985年的城镇居民发现,社会经济地位的固定性表现出非常显著的“U”型模式,即在新中国成立后受教育群体代际固化是下降的,而改革开放之后开始上升。林闽钢、张瑞利(2012)利用对数回归模型研究农村家庭贫困代际传递,贫困家庭子女更容易受上一代经济和社会劣势的影响。[8]

二、数据来源

数据来源于不同连片特困地区的实地调研,在广西T县的贫困乡村发放问卷所获得数据。将父辈平均收入和子辈平均收入均低于贫困线的家庭视为贫困代际传递家庭。2011年,国家确定贫困线标准为2300元,本文的贫困线以2011年2300元不变价为基准,确定为3000元。将家庭人均年收入低于3000元的家庭视为贫困家庭,家庭人均年收入高于3000元的家庭视为非贫困家庭;将父辈人均收入低于3000元的情况视为父辈贫困,将子辈人均收入低于3000元的情况视为子辈贫困,父辈子辈人均收入均低于3000元的情况视为贫困代际传递。由于贫困代际传递主要研究的是父辈的收入水平对子辈收入水平的影响,故用父辈的平均收入来反映父辈收入水平,用子辈的平均收入来反映子辈收入水平。

三、数据分析

数据来源于在广西T县的贫困乡村发放问卷所获得数据。将父辈平均收入和子辈平均收入均低于贫困线的家庭视为贫困代际传递家庭。2011年,国家确定贫困线标准为2300元,本文的贫困线以2011年2300元不变价为基准,确定为3000元。将家庭人均年收入低于3000元的家庭视为贫困家庭,家庭人均年收入高于3000元的家庭视为非贫困家庭;将父辈人均收入低于3000元的情况视为父辈贫困,将子辈人均收入低于3000元的情况视为子辈贫困,父辈子辈人均收入均低于3000元的情况视为贫困代际传递。由于贫困代际传递主要研究的是父辈的收入水平对子辈收入水平的影响,故用父辈的平均收入来反映父辈收入水平,用子辈的平均收入来反映子辈收入水平。为初步了解自变量,本文对各项变量进行描述性分析。在广西田阳县的各贫困村,共计收到有效问卷139份,其中贫困户问卷83份,非贫困户问卷56份。

(一)贫困户与非贫困户的对比分析

整理相关数据后发现,贫困户与非贫困户的各项特征均存在明显的差别,非贫困户的各项指标均优于贫困户。贫困户的家庭人口比非贫困户人口多,但家庭劳动人口却比非贫困户少,家庭成员患有重大疾病的概率是非贫困户家庭成员患有疾病的概率的两倍多,可见贫困户家庭不能从事劳动的家庭成员较多,有劳动能力的家庭成员可能为照顾患有重大疾病的家庭成员而不能从事劳动或不能从事收入相对较高的劳动,家庭负担较重;从家庭代数来看,贫困户的家庭平均家庭代数高于非贫困家庭,贫困家庭有三代或三代以上家庭成员的比例高于非贫困户,这也是贫困户劳动人口少的原因之一;从主要收入来源看,贫困户与非贫困户的主要收入来源均是务工,但非贫困户以务工为主要收入来源的比例高于贫困户,贫困户更加倚赖低保以及种植业收入;从父辈的职业和受教育情况来看,非贫困户父辈在外务工比例较大,收入水平相对较高,非贫困户父辈的受教育程度也优于贫困户父辈,但二者相差并不明显,这主要是所在地区的教育本身十分落后所致;从子辈的职业和受教育情况来看,非贫困户子辈的职业和受教育情况均优于贫困户子辈,且两个群体之间职业和受教育情况差距明显,说明教育在对子辈的收入中起了较为重要的作用。此外,贫困户与非贫困户家庭成员的政治面貌、是否是单亲家庭差别不大,政治面貌均以群众为主,单亲家庭的比例均接近一半,说明二者的社会资本均不足以及总体健康状况都较差。

(二)贫困代际传递、脱离贫困、未贫困与落入贫困的对比分析

父辈收入和子辈收入均低于贫困线时视为贫困代际传递,父辈收入低于贫困线而子辈收入高于贫困线视为脱离贫困,父辈收入高于贫困线而子辈收入低于贫困线视为落入贫困,父辈收入与子辈收入均高于贫困线视为未贫困。通过整理数据发现,脱离贫困的家庭占调研家庭的比例最高,为47%,落入贫困的家庭占比最低,为5%,贫困代际传递和未贫困的家庭占比分别为27%和22%。四类家庭的家庭特征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父辈与子辈皆不贫困的家庭,父辈职业情况明显好于贫困代际传递家庭和摆脱贫困家庭,摆脱贫困与未贫困家庭的子辈就业情况明显好于代际传递家庭,说明受教育程度对就业情况的当代作用明显。摆脱贫困和未贫困的家庭成员患有重大疾病的比例远低于贫困代际传递和落入贫困的家庭,说明在生产生活条件落后的贫困地区,贫困家庭支付治疗疾病费用的能力不足,患病率高,减少了劳动力,无形中又加重了贫困,导致恶性循环。摆脱贫困与未贫困家庭代数高于贫困代际传递与落入贫困家庭,其健康状况相对较好。可将教育与身体健康状况视为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因素。

(三)受教育程度的代际流动性

通过贫困户与非贫困户家庭的对比分析以及贫困代际传递、脱离贫困、未贫困和落入贫困四类家庭的对比分析,发现教育在决定一个家庭处于何种经济状况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现以受教育程度的代际相关矩阵对受教育程度的代际传递关系进行简单分析。小学及以下代际传递流动性为57.66%,初中代际传递流动性为57.1%,高中代际传递流动性为57.1%。随着父辈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子辈受教育程度也呈现递升趋势,说明受教育程度高者会更重视教育的作用,其后代受教育程度也会相对较高。

四、政策建议

通过贫困家庭与非贫困家庭的对比分析以及贫困代际传递家庭、脱离贫困家庭、未贫困家庭和落入贫困家庭的对比分析,发现父辈收入、父辈教育、子辈教育、家庭成员健康状况是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影响因素。政策建议主要有以下几点。

1、促进经济发展,扩大收入来源。充分利用当地的比较优势,有效整合当地资源,加大优势资源的转化力度,提高经济发展水平,改善居民居住和生活条件。积极创造就业岗位和就业机会,对返乡创业人员提供政策优惠,扩大贫困家庭的就业渠道。可注重发展养殖业、轻加工业等技术要求水平较低的产业,以符合贫困地区村民受教育程度低、劳动力生产水平低的现状。

2、提升教育水平,增强创收能力。受教育程度越高,摆脱贫困的机率就越大。加大教育经费向贫困地区的倾斜力度,改善贫困地区的办学条件,保障贫困地区学生的入学通道,加大助学支持力度,实行低息或无息助学贷款,确保贫困地区学生不因为经济原因而辍学。抓好贫困地区师资队伍建设,落实贫困地区教师生活补助政策,拓宽教师来源渠道,提高贫困地区教师综合素质,使贫困地区学生能享受到良好的教师资源。

3、加强医疗扶持,消除返贫隐患。贫困地区的家庭往往因生病或意外事故而无法摆脱贫困或脱贫后即返贫。要完善医疗保障体系,使贫困地区村民病有所医;要加强医疗补助,降低贫困地区村民看病成本,使其有病敢医,切实解决其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整合医疗资源,使贫困地区村民能享受到较好的医疗卫生服务。加大宣传力度,使贫困地区村民树立良好的医疗卫生意识。

猜你喜欢
平均收入贫困线父辈
父辈们
《我和我的父辈》观后感
后扶贫时代农村省级相对贫困标准确定方法研究
My Country, My Parents 《我和我的父辈》观后感
总量增加,平均收入上涨,城镇归属感较稳定——这代农民工,就是不一样
接过父辈的旗帜
被高估的工作
贫困线是如何划定的
美国这些医疗保健岗位在2016年最热
美国这些医疗保健岗位在2016年最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