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新时代文化强国思想的基本特征探析

2019-03-30 11:01谢琼陈大勇
新西部下半月 2019年2期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习近平

谢琼 陈大勇

【摘 要】 习近平新时代文化强国思想是一个结构完整、逻辑清晰的理论体系。本文认为其具有以下基本特征:价值立场的人民性、与时俱进的创新性、兼收并蓄的包容性和高瞻远瞩的战略性。

【关键词】 习近平;新时代文化强国思想;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文化

习近平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十八大以来,习近平顺应国际国内发展的时代背景,立足于马克思主义文化观,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提出了一系列关于文化强国的新思想、新理念、新论断,形成了系统完整的文化强国思想体系,将文化强国思想提高到了国家战略层面。习近平新时代文化强国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与新时代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深入研究、深刻理解和领会习近平文化强国战略思想的基本特征,对于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意义。

一、价值立场的人民性

人民是文化的主体,具有人民性是文化发展的客观规律,也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习近平文化强国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与新时代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充分反映了价值立场的人民性,即要立足于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充分尊重人民的文化主体作用,坚持为人民服务的根本方向,坚持人民是文化发展的评判者。

1、立足于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

离开了人民或人民的需要,文化就成为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文化的发展便失去了生机和活力。习近平文化强国思想立足于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充分反映人民的意志和愿望。习近平指出:“坚持人民性,就是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以民为本、以人为本。”[2]习近平文化强国思想始终把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放在重要位置,因为文化需要人民,人民也需要文化。习近平强调满足人民的需要是文化存在的根本价值,优秀的文化作品应该是为人民抒写、抒情、抒怀。“文艺只有顺应人民意愿、反映人民关切,才能充满活力。”[3]只有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才能不断增强人民的精神力量,这也是文化繁荣发展的根本。

2、尊重人民的文化主体作用

人民是文化的主体。2014年10月15日,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强调:“人民既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历史的见证者,既是历史的‘剧中人、也是历史的‘剧作者。”[4]习近平文化强国思想强调要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和实现由“文化大国”向“文化强国”的飞跃,就要充分尊重和发挥人民的文化主体作用。一方面,人民是文化创造和发展的主体。习近平指出人民生活是文化作品创作的源泉。他还指出:“文艺的一切创新,归根到底都直接或间接来源于人民。”[5]可见,人民是文化创造和发展的主体。另一方面,人民是文化表现的主体。文化作为上层建筑,是人民实践的产物,因此,文化既要反映人民的生活实践,也要反映人们喜怒哀乐的真实情感,唯有如此,我们才能更好理解文化表达的内涵,从而推动文化在实践中不断改革与完善。

3、坚持人民是文化发展的评判者

习近平指出:“把人民作为文艺审美的鉴赏家和评判者。”[6]这就把人民性贯穿于文化发展的始终,人民不仅是文化的来源者、创造者,也是检验文化是否符合时代潮流的评判者。站在人民的立场,评判标准主要看两个方面:一是文化作品在思想上、艺术上和“市场上”是否都能取得成功,即文化作品本身具有较高的感染力和审美度,同时又具有很好的受众面,从而达到“双赢”的效果;二是能否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是多样性、多层次的,在文化形式上能够让人民群众易于接受,在文化内容上能够撼动人民群众心灵的文化作品才是人民群众真正需要的文化。

习近平文化强国思想把价值立场的人民性这一基本特征贯穿文化发展的始终,并立足于人民、尊重人民、依靠人民,既继承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同时又遵循了文化发展的客观规律。

二、与时俱进的创新性

文化发展的过程也是文化不断创新的过程,没有创新,文化的发展也就失去了生命力和创造力。创新是文化发展的动力,也是文化发展的内在要求。改革开放40年以来,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一直是當代中国的显著特征,更成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力量源泉。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关于文化强国思想的诸多讲话都将创新摆在十分重要的位置,涉及到文化的各个方面。

1、坚持以“扬弃”的态度对待中华文化

就中华传统文化而言,习近平在多次会议上都强调:“对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7]这就从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回答了传统文化发展的问题。对于内容一是是要坚持“扬弃”的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二是要结合新的时代特征,赋予传统文化以新的时代内涵,激活其新的生命力,发挥其在当代社会的生命价值。对于文化形式而言,对于仍有借鉴价值的文化表现形式可以批判性地保留,同时要创造符合文化新内容的、当代人审美要求的新形式。就革命文化而言,习近平指出革命文化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进入新时代,最重要的是要使革命文化的红色基因渗进血液、浸入心扉,让特定时代形成的革命精神继续发挥时代价值。就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而言,习近平指出这是中国人民最深层的价值追求,是中华民族不断前进的精神动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集中体现和精髓所在,习近平指出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8]

2、加强宣传思想文化领域创新

习近平多次提出在宣传思想文化领域要加强创新。2018年8月,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关于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习近平提出:“要加强传播手段和话语方式创新,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9]关于创新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习近平提出要在理念、内容、手段三个方面推进创新。其中,理念创新是首位的,即要敢于突破落后的思想观念,用新思想指导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实践;内容创新,即要求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要体现新时代的文化思想;手段创新,即要求勇于尝试新的宣传方式,特别是要借助现代新媒体。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不管是在现实工作中,还是在虚拟的网络空间,习近平都非常注重意识形态工作的创新,习近平明确指出:“避免过去经常出现的‘一放就乱、一管就死现象,走出一条齐抓共管、良性互动的新路。”[10]

3、促进文化体制改革

习近平强调:“我们要大力推动文化事业发展,让文化为人类进步助力。”[11]针对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习近平指出要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深化文化体制改革。2018年8月,习近平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定不移将文化体制改革引向深入,不断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12]文化体制改革也是文化创新的重要体现,即要敢于破除与当前文化发展不相适应的体制机制,勇于探索适应当前文化发展的新体制新机制。文化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习近平认为推进中华文化与世界各民族文化的交流与融合,需要根据时代发展需求,创新文化对外宣传的方式,比如可以借助高校之间的文化交流、民间的体育活动等,既有助于增进中国人民与世界各国人民的友谊,又有助于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从而促进文化强国战略的实现。此外,他还指出要创新对外话语表达方式,要讲好中国故事。

与时俱进的创新性是习近平新时代文化强国思想的鲜明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根本动力,同时也是文化强国思想永葆生机和活力的源泉、动力。

三、兼收并蓄的包容性

习近平新时代文化强国思想内涵丰富,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既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合理内核,又积极加强与世界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融合,体现了其具有兼收并蓄的包容性。

1、对中华优秀文化的继承

五千多年的中华文明孕育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习近平在多次讲话中旁征博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运用到其治国理政思想的方方面面。在“四个自信”中,关于文化自信的提出,这既源于习近平对中华文化的深刻理解与掌握,也是其对国家文化发展战略的充分肯定与支持。中国古代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时,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如道家提出的“道法自然”思想。习近平提出的“生态文明”思想、“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思想以及绿色发展理念等都是对传统人与自然关系的继承和发展。习近平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13]可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软实力的一部分,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此外,革命文化中的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精神,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全国人民认同的价值观渗透在习近平的文化思想之中,为推进实施文化强国战略提供了理论支撑。

2、与世界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

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社会信息化深入发展,中国的发展与世界各国的发展日益紧密,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在文化领域,习近平主张不同民族文化相互交流、相互借鉴、取长补短。习近平指出:“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 [14]关于“引进来”,习近平强调我们要立足本国,吸收外来,我们应该从不同文化中汲取养分,用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思想文化武装自己。对于中华文化走向世界,习近平一方面主张利用人们能够理解、易于接受的方式将中国文化推向世界,从而达到“以德服人,以禮服人,以文服人”的目的。另一方面,中国要立足国际社会,围绕中国和世界发展的重大问题,向世界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

习近平新时代文化强国思想中既有对中华民族不同时期优秀文化的继承和弘扬,又以开放的胸怀吸收、借鉴了不同民族文化的积极成果,突出了这一伟大战略思想兼收并蓄的包容性特征。

四、高瞻远瞩的战略性

习近平新时代文化强国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思想的提出有其现实的国内外背景、深厚的理论渊源,并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且这一思想内涵丰富,本身就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因而,从这一思想的形成过程、发展脉络来看,无不体现着高瞻远瞩的战略性特征。习近平既善于从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世情国情党情中来分析当前我国文化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又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来探索文化发展规律和文化强国战略目标的实现规律。因此,文化强国思想的提出和实践无不体现着其高瞻远瞩的战略性特征。

1、形成背景符合时代要求

从国际上看,世界文化多元化发展,国际社会上各种意识形态此消彼长,“以强欺弱”现象的长期存在使得各个国家把争夺意识形态领域主导权作为生存的重要“法宝”,此外,随着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发展,综合国力的竞争也加速了我国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进程。因此,文化的发展日益被提到了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日程。从国内看,为了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了维护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以及应对新时期我国文化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一系列新问题等,习近平根据不断变化了的社会实践适时实施文化强国战略。此外,这一战略思想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文化观以及中共历届领导集体关于文化发展的理论论述,体现了其对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继承和发展。因此,从形成的过程来看,习近平新时代文化强国思想具有高瞻远瞩的战略性。

2、指导我国从大国到强国的实现

习近平新时代文化强国思想内涵丰富,具有严密的逻辑结构,是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为我国实现从文化大国到文化强国提供了理论指导。纵向来看,从这一思想形成的源泉、基础、核心和立足点四个维度囊括了习近平关于文化强国思想的论述,涉及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文化软实力等文化发展的核心要素,落脚点在于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增强综合国力。横向来看,习近平新时代文化强国思想透彻地回答了文化发展中“一与多”“古与今”“中与外”“常与变”“人与文”等基本关系问题。[15]这遵循了文化发展的基本规律,揭示了文化强国战略的基本要义,符合文化强国战略的中国特色。

因此,不管是从习近平新时代文化强国思想的形成背景,还是从这一思想本身的历史地位来看,都体现了其高瞻远瞩的战略性,符合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实践要求和时代特征。

习近平新时代文化强国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这一思想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观和历届中共领导集体关于文化发展的思想,并汲取了中华文化和世界其他民族文化的优秀成果,是反映当代中国实际的具有国家战略性的思想。深入研究、深刻理解习近平文化强国思想体现出来的价值立场的人民性、与时俱进的创新性、兼收并蓄的包容性和高瞻远瞩的战略性等特征,有利于我国更好更快地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N].人民日报,2017-10-28.

[2]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154.

[3]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162.

[4]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314.

[5]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163.

[6]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160.

[7] 中共中央宣传部编.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2016年版)[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203.

[8]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N].人民日报,2017-10-28.

[9] 习近平.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EB/OL].新华网,2018-08-23.

[10]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51.

[11] 习近平.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的演讲[N].人民日报,2014-03-28.

[12] 习近平.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EB/OL].新华网,2018-08-23.

[13] 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八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10-13.

[14]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258.

[15] 沈壮海等著.文化强国建设的中国逻辑[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11.

【作者簡介】

谢 琼(1992—)女,汉族,河南信阳人,重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陈大勇(1973—)男,汉族,四川宜宾人,博士,重庆大学党委研究生工作部副部长,研究员,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党建、教育心理.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习近平
浅析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学科发展状况
习近平总书记寄语广大少年儿童
如何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
习近平的外交足迹
Chinese Attitudes towards the 1995—1996 Taiwan Strait Crisis
习近平总书记在清镇职教城考察
标题党
论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在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