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师服务”:基于“互联网+”的个性化教育公共服务模式创新

2019-04-04 01:06冯安华王晓波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2019年3期
关键词:双师公共服务个性化

冯安华 王晓波

北京师范大学未来教育高精尖创新中心是以教育科技创新为业务的高水平国际化创新平台,是科技体制机制改革与创新的桥头堡。该中心的核心使命是推进互联网时代教育公共服务从数字化转型到智能化;基于大数据,用“互联网+”的思路助力教育深化综合改革;构建智能教育公共服务新模式;支持“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终身学习、人人成才”的中国教育梦实现。余胜泉教授作为北京师范大学未来教育高精尖创新中心执行主任,做了许多开创性的工作,特别是基于智能教育公共服务平台——智慧学伴,开展“双师服务”,体现了未来教育的新理念,引起了教育界的广泛关注。本刊记者为此采访了他。

记  者:“双师服务”平台深受学生喜爱,具有创新性。“双师服务”在设计之初是如何考虑实现个性化教育公共服务的呢?

余胜泉:“互联网+”教育作为当代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前沿,不仅仅是用互联网来完成已有的教育模式,更重要的是通过互联网与教育的跨界融合,能够带动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和教育公共服务的深刻变革,并最终导致教育思想、教学观念、教与学的理论乃至整个教育体制的根本变革,从而加速教育整体的革新和发展。

“双师服务”能给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需求,它的核心是教育公共服务的模式创新。通常情况下,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求政府是不解决的。政府提供的是基本的教育供给,政府只管宏观教育布局,整体规模推进;只管兜底教育基本公共服务,办学校,讲究毛入学率;只关注群体,不关注个体。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问题,只能通过市场来解决。但是,如果它只由市场去解决,会带来一些负外部性。如家庭经济条件好的学生能得到很好的解决,可以参加课外辅导班;家庭经济条件比较紧张的学生无法参加课外辅导班,得不到解决。从某种程度来看,课外辅导成为了影响学生升学和教育质量的关键要素,那么就会造成在基础教育阶段,学生过早地出现社会分层。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不是依据能力和努力,而是基于经济地位而过早地分层,这在我们社会主义国家是不允许的。

“双师服务”是一个很大的观念的突破。政府应不应该把学生学习的个性化服务纳入到公共服务的范围?当时我们在与市教委讨论这个事情的时候,就有人大代表质疑说,教育个性化公共服务不应该由政府提供,政府应提供的是基本公共服务,是找老师,配学校,学校按常规进行班级授课教学,而不是关注学生个体。这就是当时立这个项目最大的争议点,在推动这个项目的时候,我们也专门接受过相关专家及人大代表的评估,大家的争议点就是教育个性化公共服务该不该由政府来举办?

我认为个性化教育的公共服务,为社会提供兜底的公共服务,应该是政府的责任。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政府应该为学生个性化的学习提供公共服务,这是目前在观念上的一个巨大的转变。以前没有互联网,做不到个性化服务,因为无法知道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或者是提供个性化服务的成本太高。现在有了互联网,有了大数据以后,可以了解学生学习的个性化需求,并且把学生的个性化服务纳入政府公共服务的范围,且不会增加太多的成本。基本教育公共服务应该包括哪些东西,是不是应该随着互联网和大数据时代的发展与时俱进,这是这个项目最大的争议点,也最大的突破点。

记  者:“双师服务”如何实现教育的供给侧改革和优质教育资源均衡?

余胜泉:建立“双师服务”平台有利于促进教师智力资源配置的均衡。这也会带来一系列不同观点的争议。如教师究竟是属于哪所学校?这个项目启动的时候,有很多老校长不愿意这样做,说这个老师是我校的老师,凭什么要他通过网络为别的学校的学生服务。从学校的角度来看,老师是花了一些精力教了别的学校的学生,但是从北京市教委的角度来看,优质的教师资源辐射到农村去是推进教育均衡的重要内容和核心抓手。

教师不但是所在学校的人,还是教育系统的人,教育行政部门要追求教育系统资源的整体优化。教育系统里最难均衡的就是教师资源,有的农村老师的教学水平与城市中心区的老师差距非常大。那些在城市中心区学校的教师,生活条件好,要让他到农村校去工作,给他再多的钱他也不去,那怎么办?人不过去,在线服务可以过去。用互联网流转教师的智力服务,可以大幅度降低教师均衡配置的社会成本。

“双师服务”项目开始还有个设想,就是要增强老百姓的获得感。教育信息化为什么投了那么多钱,但老百姓的获得感很差?有的学校里建了很多的教育信息化系统,推动了很多培训,但没有多少是老百姓直接能获得的服务。而现在我们国家领导人特别强调,我们的各项改革服务要让老百姓有获得感。怎么让老百姓有获得感?

“双师服务”项目的设计,就是让老百姓有获得感,信息化直接为学生服务,直接为家长服务,直接减轻家长课外辅导的负担。

教育信息化要直接面向学生和家长的需求,解决实际的痛点问题。痛点问题就是每个家长不管是主动还是被动,都要被逼着花很大时间和金钱让学生去上辅导班。其中一部分是主動的,大部分是跟风去上课外辅导班。这造成很多家长的焦虑感,怎么缓解这种焦虑感呢?政府要采取措施,当时的设想是直接让家长有获得感,让学生有获得感,那就直接给他们提供免费服务。

以前我们的信息化是学校建很多平台,让老师来用,实际上很多老师也不愿意用,花了很多钱,但是实际没产生什么效果。这也是北京市教委副主任李奕说的消费驱动,让老百姓自主选择消费服务。

在这个过程中还要选成熟的技术,“双师服务”选择的就是成熟的技术。“双师服务”不是多么伟大的技术创新,而是模式创新。北京市开启这个领域发展的先河,后来很多的政府,如温州市、南昌市也借鉴了北京的模式,这就带动了教育信息化领域的模式变化。这也是教育信息化的核心重点,不是要用技术来优化已有的东西,要创新模式,做以前做不到的事情。这也是政府公共服务的实验研究。要想创新,不要用那些花里胡哨的所谓新技术,光能看不能用,要选实用的技术。另外,面向家长和学生提供服务,遵循教育规律,公益定位也是非常重要,北京师范大学来做这个平台可以保证公益性以及教育的科学性。

建“双师服务”平台,北京市政府当时还希望增加优质教育资源的供给,除了包括其他的集团办学实体空间等形式增加优质教育资源供给,还要在网络空间上提供让老百姓能够直接消费的优质教育资源。所以,“双师服务”是政策实验,是模式创新,不是一个纯技术创新。

记  者:请问“双师服务”模式有什么特点?

余胜泉:第一,我们从教育学、心理学的角度建立了学生的认知地图模型,就是从学科知识、学科素养、体质健康、心理综合素质,四个层面、九个维度、三百多个指标描述了学生的能力模型,通过这个数据分析,可以发现学生的学习的问题、学习的需求。提供个性化的公共服务,首先要知道学生需要什么,通过这个教育学的建模模型,可以发现学生的个性化的需求,这就是精准诊断。

第二,教师服务建模。教师能提供哪些服务,教师的能力属性怎么标记,我们专门做了一个教师在线服务能力模型(这个模型还提交了ISO国际标准提案,获立项研究),对教师在线服务内容、质量、形式等进行标记。教师能提供的服务和学生的需要以及这两者之间的调度,我们设计了一个大数据驱动的算法,保证学生登录“双师服务”平台以后,都能找到合适的老师。

教师服务能力模型与学生学习能力模型之间的相互匹配,是基于大数据的调度与匹配,尤其是在大规模并发的情况下,这点非常重要。

第三,为了支持大规模的并发,我们平台把辅导过程中产生的视频数据,变成了老师书写的轨迹型的数据,实际上它变成了一个矢量数据,就是老师在书写过程中的轨迹。它不是一个点阵数据,它是矢量数据,这样就大幅度压缩了数据的传输量。这样可以在计算资源不是很丰富的情况下,能够支持大规模并发,也能使很多家庭网络在带宽不宽的情况下可以使用平台。这个不是关键问题,但是在早期网络宽带速度不是很快的时候,还是很有用的,现在我们单台服务器能做到百万级的并发。

记  者:“双师服务”平台对提高学生学习帮助很大,对教师的成长也有促进作用,线上老师和线下老师如何实现协同发展、共进共生?您对教师和学生使用“双师服务”平台有什么建议?

余胜泉:首先,老师和学生要明白“双师服务”平台不是代替学校的常规教学,是为学生提供的课外服务。我们这个平台上不仅有“一对一”的老师课外辅导;还有针对学生共性问题的“一对多”的小班课;有针对学生提出问题推荐的老师微课;另外,学生提出问题,老师可以留言回答,这四种辅导形态。网络直播功能我们这学期才开设服务,刚开始内容可能还稍微少一些,现在我们努力引导老师,围绕着学生的共性问题,来开设直播课。

不论是哪一种形式和新的想法都需要精准教学,需要基于数据。我们不希望我们的平台取代学校里的老师,不希望学校做了一套教育,我们又来一套教育,我们一定是弥补正规学校缺失的那部分的内容,而不是尝试着去替代学校的教育,不是去做重复建设。这是政府做的事,不属于商业运营,不是说学校老师讲的不行,我用好的老师来替代你。线上的老师与当地学校老师是协作的关系,而不是用线上老师取代学校老师,这两者之间协作的纽带与桥梁就是学生的学习数据。这个辅导过程是一个协作的过程,我们平台是次要的渠道,主渠道还是学校教育。

学生要学会在网上与老师沟通。学生要提高主动性,要敢于在网上提问题,提高对学习过程中问题的敏感度,养成遇到问题及时在网上提问的习惯。从现有情况来看,有些学生不知道该问什么问题,不习惯网上提问。有的老师反映与学生在网上交流的时候比较累,学生要学习掌握一些沟通技巧。比如:要懂礼貌,语言要简明扼要直擊问题的核心,这实际上也反映了学生的综合素质。有的学生社交沟通能力比较弱,这也反映我们教育存在的一些问题。有的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磨合后,不但学习成绩进步很快,社交能力也得到增强。有的学生与在线辅导老师结下了深厚友谊。

老师在线辅导的时候,强调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引导,不要给学生刷题。有些学生想直接问答案,我们是绝对禁止老师直接给学生问题的答案。我们建立了抽查机制,对老师辅导过程进行抽查,遇到没按要求的情况,我们会及时联系提醒老师。我们希望老师对问题进行详细讲解,指导学生主动思考,不希望变成巧做作业。我们对在线老师进行辅导,通过平台提供相应的资料,并通过大数据进行反馈,建议老师怎么对学生的问题进行讲解,怎么样引导学生更好地学习,这是非常重要的辅助措施。

猜你喜欢
双师公共服务个性化
公共服务
公共服务
公共服务
公共服务
建筑室内设计专业双师培养授课实践探讨
林秀娟 茶业“双师”
坚持个性化的写作
小学科学“双师课堂”中双师角色功能定位研究
新闻的个性化写作
上汽大通:C2B个性化定制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