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移动学习环境的中小学教师教学应用策略探究

2019-04-04 01:06秦昆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2019年3期
关键词:协同微课信息技术

秦昆

【摘 要】北京教育学院以协同创新项目“基于协同模式应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转变学习方式”中的两所学校作为实践基地,调查教师在移动学习环境下的教学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开展移动学习环境下的教学实践探索,提出了“提高教师移动技术的应用能力、选取恰当的移动学习平台、开发适合移动学习的资源”等一系列教学应用策略。

【关键词】移动学习环境;教学应用

【中图分类号】 G434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1-7384(2019)02、03-063-03

“移动学习”作为一种新的学习模式迅速发展起来,然而在基础教育领域,移动学习的研究和实践却没有得到重视。基于这一问题,笔者以协同创新项目“基于协同模式应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转变学习方式”中的两所学校作为实践基地,在语文、数学、英语等多个学科开展移动教学的实践探索,以期为中小学教师移动教学活动的开展提供有效策略。

移动学习环境下的教学应用存在的问题

1.教师存在的问题

在进行移动学习环境下开展教学应用的调研时,绝大多数教师对此持有肯定的态度,但调查中发现多数教师对移动学习的认识仍停留在文字层面的理解上,对什么样的学习才算真正的移动学习缺乏正确的认识。一大部分教师认为自己缺乏在“移动学习环境”下的教学应用技能,虽然希望在教学上有所创新,但不能灵活运用新技术。

2.学习平台存在的问题

学习平台对于在移动学习环境下开展教学是非常重要的。目前,缺少针对中小学生教育精准定位的合适平台;很多商业教育学习平台收费昂贵,学校和师生均无法承受;部分平台应用程序设计有缺陷,不能产生良好的互动;一些平台界面操作复杂,教师和学生不能很好地掌握平台功能要点,导致课堂效率降低。

3.缺乏适用于移动学习的学习资源

移动学习的最直接应用是通过移动设备为学习者提供数字化学习。由于移动学习资源建设刚刚起步,适用的学习资源十分匮乏。因此,要面向不同需求的学习者开发设计出适合的学习资源。移动学习资源库与以往教育资源库完全不同,它需要支持移动设备的访问、浏览、检索等功能,以满足移动学习内容碎片化的需求。

移动学习环境下的教学应用策略

1.增强移动学习意识,提高移动技术应用能力

增强教师移动学习的意识,首先,要对教师加强在移动学习环境下的教学应用的宣传;其次,要增强教师使用手机等移动终端积极参与教研活动的主观意识。

加强教师移动技术培训,对于不同层次的教师可以采用不同方法。引领年轻教师和计算机基础较好的教师接受移动学习新技术、研究新动向;对于中等水平的教师培训应用于课堂上的移动技术,应该逐渐由易到难;年龄大的教师接受起来比较慢,且易遗忘,可以制作微课让他们通过线上微课随时学习。

2.选取合适的移动学习平台

移动学习平台为移动学习提供载体。随着平板电脑、软件以及宽带互联网接入等技术的不断提升,移动学习平台为传统学习方式转换成移动学习方式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移动学习平台在生活中随处可见,主要以微信、手机APP的形式出现。好的移动学习平台需要具备为中小学师生创建一个常态化的教育服务系统的功能。

基于教师的各方面诉求和操作水平现状,可选取“UMU互动学习平台”进行移动学习。UMU是一种非常适合教育培训的免费网络互动平台,是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创新教学方式。

它所提供的创新混合式互动学习方式,可以非常容易地制作图文音视频等各类互动课程;还可以在学习培训现场通过微信扫码等形式快速发起问卷调查、提问、头脑风暴讨论;课后能在平台上传微课等学习资源和试题库,便于学生随时随地学习。

3.引导教师开发并设计丰富的学习资源

移动学习最直接的应用形式就是让学习者能够通过移动设备来实现数字化学习,很多研究也是针对移动资源的开发来开展的。移动学习资源首先选择恰当的知识点来设计,设计时要注意突出“学”,要注重趣味导向,以吸引学生学习的兴趣为突破口,再渗透课堂知识,突破重点难点。

应用案例

从2016年开始,北京教育学院开展了“基于协同模式应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转变学习方式”的协同创新学校项目。以怀柔实验小学和平谷八小作为协同学校,在这两所学校进行了为期三年的行动研究。

这两所学校的信息技术应用条件不尽相同。根据实际情况,我们分别制定了不同的行动研究方案。希望通过协同学校研修,在教师中提升以学生为中心的信息技术运用意识和习惯,提高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全面促进信息技术融入学科教学和学生学习活动,努力形成信息化条件下教与学的新生态。

项目重点关注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有效应用,特别是在应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及转变学习方式这两个方面的实际效果。以移动学习PAD互动教学、微课及翻转课堂为突破口,开展了一系列研究。

项目在开展之初,组织了多次培训,力求使参训教师在较高的层次上对传统教育理念进行较为彻底的更新。特别是向参训教师传授很多移动端设备对教学的支持工具使用方法,使教师对常用的手机有了深入的了解。例如,就“UMU互动”“涂书笔记”“录音宝”“语文一百分”“讯飞输入法”“希沃授课助手”“班级优化大师”等APP在教学中的应用进行培训,提高了教师日常工作效率,使课堂教学有新的突破口。

学校开展PAD教学需要有相应的教学平台支撑,针对学校应用的不同平台,我们深入到课堂,进行教学研究,重点关注移动技术的使用,引导教师思考课堂教学什么情况需要使用平板,怎么用才更有效,用与不用有什么区别。特别是和常态课有什么区别,对教师使用平台教学的优缺点进行点评,教师能够真正关注教学如何做到以学生为中心,在移动学习环境下的教学怎样能够做到学生的个性化学习。

项目在学校还开展微课和翻转课堂的实践。具体做法是首先请专家进行微课设计与制作的培训及研讨,启发教师制作微课的思路与方向,拓宽了教师视野。然后,教师进行实践探索,师生共同制作微课,应用于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高涨。通过系列培训与实践活动,学校教师成功制作出各具学科特色的微课。

经过三年的协同实践,学校方面取得了不小的成绩,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教师层面。经过三年的协同,在项目组与项目校教师的共同努力下,提升了教师以学生为中心的信息技术运用意识和水平。

经过多种形式的研修,教师对用PAD上课由开始的抵触到后来的主动报课,有多位老师成功申报了PAD教学的区级课题,到目前为止已经有多节PAD教学课例得到国家级和市级评比的一、二等奖。

微课制作与翻转课堂的教学实践,转变了教师教学方式。项目组教师成功制作出各具学科特色的微课,并且利用微课进行线上教学的尝试,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學生层面。学生的学习方式更为多样化。例如,学生自己讲解数学题并用手机录制成微课在微信群中与同学老师交流,提高了学习兴趣,增强了学习自信。

总之,通过合理运用移动学习环境下丰富的教学手段,可以使课堂教学在把握基本内容的基础上,视学生的需求向深度挖掘或者向课本外延伸,使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形式更加多彩,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从而达到最佳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余国志.谨慎:移动智能设备进入中小学课堂[J].人民教育,2018(2):6-7.

蔡星.移动学习背景下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问题与策略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7.

许礽瑄.“互联网+”背景下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策略研究[J].亚太教育,2016(32):83-84.

闫鹏展,谢昊,王新.中小学教师移动学习现状及对策研究[J].教学与管理,2013(30):47-49.

猜你喜欢
协同微课信息技术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信息技术在幼儿教育中的有效应用
微课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
微课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微课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三医联动 协同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