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探究对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的辅助作用

2019-04-08 09:08孟蕴
关键词: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实践探索

【摘 要】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过程中,通过对历史人物的探究,有助于引导学生掌握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发展脉络、学习历史人物的精神和人格,以期增强教学的感染力和实效性。本文以广州工商学院为例,介绍以师生讲评、学生参观和读书报告三种方式引导学生探究历史人物的实践探索。

【关键词】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人物探究 ;实践探索

【中图分类号】G4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02-0020-01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是全国高等学校本科生必修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之一。05方案明确提出:《纲要》课教师要精心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认真探索专题式教学和案例教学。这一点要求《纲要》课教师对课程内容和教学体系进行再研究、再创造和再挖掘,根据课时比例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最大程度地开发课程资源,充分发挥《纲要》课程思政育人的实效性。

为此,广州工商学院(以下简称“广工商”)思政部结合本校实际,由本部门中承担纲要课的专任教师集体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将专题式教学与案例教学结合起来,选取中国近现代史中有代表性的人物,通过师生开展评析活动,引导学生由历史知识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分析,从历史人物的沉浮中总结出中国近现代史的发展进程和规律,自觉认同和支持社会主义和中国共产党,达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育人功能。

结合广州工商学院的育人环境及学生实际,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以下简称思政部)纲要课教学组在开学初,针对纲要课学习的学生开展一次调研活动,为期一周。问卷主题为《大学生对中国近现代历史人物的认知》,途径为在每学期的第一节纲要课上,将调查问卷的二维码通过ppt展示给学生,学生通过在线扫描,用手机填写调查问卷。课后,由各班课任教师负责收集整理问卷,教研室成员开展研讨,为以后开展历史人物评析的教学设计做好充分准备。

针对人物评析,广工商思政部自制三种教学途径开展教学:学生演讲、社会实践和读书报告作业。根据纲要课教研室的师资状况,将纲要课教师分为3组,每组教师2人左右,分别开展相关的专题研讨工作。

梳理出近年来广工商的学生调查问卷,得出结论:92.5%的学生对历史人物感兴趣。前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点燃学生“渴望知识的火花”是“课堂上最重要的教学目的”。[1]为此,纲要课教研室利用每节课前15分钟的时间,选取一个与本节课教学内容有关的历史人物,开展学生演讲与教师补充相结合的教学活动。前期的准备工作在教师方面主要有:负责学生演讲内容的教研室成员选取几个历史人物,经过成员间的研讨,最终指定一个人物交给学生准备演讲。各班任课教师根据班级实际情况,将学生分为若干组,每组由组长统筹每节课轮流演讲的学生名单。我们认为学生演讲的操作性还是较强的,学生在准备演讲内容的过程中,对历史人物在这一期间的活动轨迹进行整理,梳理出中国近现代相关历史的脉络;在演讲过程中,在课堂上与同学产生互动,无形之中增强了学生的听课积极性。教师在点拨阶段,通过联系学生的学习、生活和思想实际,引导学生从历史人物的品格中汲取营养,获得感悟。由此师生相互补充、相得益彰,产生良好的教书育人的效果。此举有利于摆脱单纯教材内容的罗列,突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有利于增强教学的感染力和实效性。

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对于促进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锻炼毅力、培养品格、增强社会责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2]对于纲要课这门课程来说,社会实践的形式主要为组织学生參观历史和革命遗迹、纪念馆和博物馆等。广州地区是中国近现代革命和改革的急先锋,中国近现代史上几乎历次变革都与广州有关,这就为广工商的师生开展社会实践提供了较为便利的客观条件。结合广工商的地理位置和学校实际情况,我们将洪秀全故居和洪秀全纪念馆作为每学年社会实践的参观基地,此外,在广州市内的中山纪念堂、大元帅府、黄埔军校、中共三大遗址等地选取一二作为另一参观基地。出于经费及学生人数的考虑,由各班课任教师通过学生报名和抽签等方式选出参加的学生人数,将学生名单交思政部负责社会实践的教师。各位负责社会实践的教师协调好出行相关事项,带队参观,参观完毕,指导学生写出社会实践报告,交部门存档。

为更好地突出人物讲评对纲要课学习的重要辅助作用,思政部进一步扩大了学生受众面,由负责读书报告的教师拟定方案,指导学生在期中上交一篇关于中国近现代某一历史人物的读书报告。学生可查阅广东省档案馆、广州图书馆、花都图书馆等资源,还可翻阅广州民国日报、大公报、申报等期刊杂志,也可利用知网、读秀等电子资源整理有关学者的研究成果。具体写作事宜由各班课任教师负责指导,读书报告的书面成果即为学生的期中考核成绩。此举旨在通过梳理某一历史人物的生平事迹及其思想活动,引导学生把握人物所处时代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等社会形态,与教材内容相互补充,同时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水平。

我们认为,通过课堂师生讲评、社会实践和读书报告三种形式来复原历史人物,有助于引导学生拉近与历史的距离,在学习和研究中实现自我教育、自我反省和自我提升,从而达到“知、情、意、行”的有机统一,更好地实现纲要课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参考文献

[1][苏]苏霍姆林斯基.怎样培养真正的人[M].蔡汀译.北京.北京教育出版社,1992:148.

[2]王晓军.浅谈国门大学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中地方资源的利用—以广西民族师范大学为例[J].梧州学院学报,2011,(3):81

作者简介:孟蕴,女,河南南阳人,讲师,研究方向:中国近现代社会史。

基金项目:本文系广州工商学院2017年度校级重点课程“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7KC-002)。

猜你喜欢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实践探索
“微课程”转化“数学后进生”的实践探索
政治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主体参与的实践探索
新形势下完善国有资产管理工作的实践探索
人物说史
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正确树立唯物史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