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老师沟通,而不是对立(二)

2019-04-09 02:47文陈忻编辑徐万琨
数位时尚(幼儿教育) 2019年2期
关键词:大宝导向解决问题

文陈忻 编辑 徐万琨

日常多请教老师

第二件要做的事情就是,平时有什么问题多和老师交流、请教,老师毕竟是专业的,而且见过很多孩子,实践经验也很丰富。比如,在家里孩子有什么行为啊,你觉得有什么问题啊,都可以跟老师商量,让老师出主意。我就经常跟老师请教,虽然我是学发展心理学的,但是不一定就能比老师处理得好。而且我觉得多一个人商量,多一种思路也挺好的。老师也很乐意跟我聊,老师如果能帮助家长解决问题,也会很有成就感。

有一次我跟老师反映,大宝在家跟我们玩桌游,输了就要闹,我想知道他在幼儿园里是怎样的。老师说,在幼儿园没这样啊。在学校,对于玩游戏之类的事情,尤其是涉及到会有排名问题的事情,老师都会淡化处理。比如,排队的时候,老师会让孩子们轮流排第一个,避免孩子们争着排第一个。整理架子的时候,也跟孩子们说这不是比赛,大家只需要好好整理就行。因为经常交流,老师会把她很多事情的处理办法告诉我,让我借鉴。

经常跟老师交流,老师会觉得,这个妈妈对孩子的教育挺上心的嘛。所以,她也会主动地来分享一些孩子在幼儿园的事情。大宝小宝有很多事情,都是老师主动告诉我的。比如,大宝喜欢骑红色三轮车,轮不到他,他就发脾气,但老师没有用惩罚的方式,而是通过情绪引导,过几个星期后,他就不闹了。像这种事情,如果老师不告诉我,我根本就不知道。再如,大宝3岁半以后,就基本不午睡了,老师把他安排在窗边亮一些的位置,他可以自己看书,安静玩玩具。有一天,老师说,今天我摸着他的背,他居然睡着了。因为经常有沟通,所以这种有趣的事情,老师也会告诉我。

我其实是一个很内向,不太会聊天的人,我跟老师聊得并不多,但是,只要每次找老师沟通,我都是很诚恳的,所以,我跟老师建立了相互信任的关系。所以,只要父母和老师互相信任,目标都是为了帮助孩子成长,那么很多问题就容易解决了。如果把老师放到对立的一面,总想去质疑老师,又或者是不愿意和老师去沟通,那问题就会越积越多,越来越难办。

陈忻:美国康涅狄格大学心理学博士,美国儿童研究协会会员,美国高校任教。著有《养育的选择》,录有《0-8岁的育儿秘笈》节目,主持《从心理解孩子》课程。育有两个孩子,目前居住在美国田纳西州。公众号:陈忻儿童心理。

有个国内的妈妈曾经告诉我,幼儿园要背诗,她家孩子没背好,老师罚站了,第二天孩子不愿意去幼儿园了。妈妈想,反正也快到春节了,要放假了,不去就不去吧,于是在家待了两个月。过了春节开学时,孩子还是不太愿意去,但是因为没有强烈的抵触情绪,所以妈妈就把他送去了。孩子放学回家后跟妈妈说,这次老师没让我背诗,但是老师让跳绳了,可是我不会,很害怕。妈妈感觉这个幼儿园的老师有点儿厉害,她问我:怎么办?

我的第一个想法是,为什么不去跟老师沟通一下?“老师有点儿厉害”,那老师到底是怎么个“厉害法”,家长了解吗?到底是怎么样的情况,还是要自己亲自去了解一下,也不能全然听孩子的说法。

如果妈妈不是站在老师的对立面,即觉得“老师有点儿厉害”,而是以解决问题为导向,这件事情处理起来就会容易得多。怎么解决问题呢?先去跟老师沟通,问问老师具体情况是怎么样的。同时,在家里跟孩子一起学习唐诗,让他跟上班里的进度。因为这个孩子之前的背诗问题没有解决,接下来遇到的跳绳问题,也表现得不是很好。所以,只有帮孩子解决了问题,孩子才会释放压力,从而更自信地面对老师和接下来的其他问题。

相反,诗没背好,孩子害怕老师批评,妈妈也怕老师批评孩子,就不去。这样的逃避解决不了问题,反而会增加孩子的压力,影响他在幼儿园里的表现。所以,要好好跟老师沟通,老师看到父母关心孩子,也会鼓励他的。所以,以“解决问题”为导向的方法,不仅能帮助孩子解决问题,还能让孩子形成一种以“解决问题”为导向的思路,从而帮助他和老师之间建立一种积极的关系,一举多得。

猜你喜欢
大宝导向解决问题
以生活实践为导向的初中写作教学初探
联系实际 解决问题
助农解决问题增收致富
在解决问题中理解整式
“偏向”不是好导向
基于需求导向的航天青年成长建议与实践
解决问题的设计
犬只导向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