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文本解读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解析

2019-04-10 12:32高碧珍
课外语文·下 2019年2期
关键词:文本解读中学语文问题

高碧珍

【摘要】语文文本解读是教师通过对文章潜在内涵的挖掘,构建文本的本质意义,并利用有效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文本解读,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实现文本与学生之间的融合。因此,教师文本解读方式决定着语文教学的质量,对于提高语文的语文核心素养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在实际语文教学中,很多教师存在教材文本解读问题,难以回归教材本真。基于此,本文试图对中学语文的文本解读问题进行探讨,以探寻相应的解决对策,实现学生与文本的互动,为中学语文文本教学尽微薄之力。

【关键词】中学语文;文本解读;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在语文教学中,学生受到认知水平的影响,难以利用自己的知识水平实现对文本的全面理解,这时就需要教师采取措施,帮助学生解读文本。教师如何解读文本,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是教学中的关键。这需要教师遵循语文教材,帮助学生还原教材本身,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一、中学语文文本解读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教师对文本解读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文本解读是回归教材的根本方法,是拉近学生与教材距离的重要方式。然而,在实际授课中,很多教师并不重视文本解读的作用,认为教学设计、教学过程等教学活动才是课堂的关键,认为对于原有的文本进行重复解读并没有意义,也没有必要,从而在实施教学时,把过多的精力放在教学活动上,试图进行各种各样的教学设计、教学方法来带动学生的积极性,然而在学生对文本还不清楚的情况下,很难发挥自身的积极性。事实上,文本解读这一环节与课堂中的其他教学环节有着等同的地位,在实际教学之间进行文本的解读可以提高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文本解读能力。当前教师缺乏对文本解读重要性的认识,是造成文本解读出现问题的重要原因。

(二)教师对阅读文本的忽略

让学生自主阅读文本是文本解读的前提,并且需要在学生熟练阅读文本之后才能进行解读。但是笔者通过对教师文本解读的了解,发现很少有教师注意到学生的文本阅读熟练程度,一般情况下只是让学生阅读文本一遍就进行知识解读。但是在学生对文本不熟练的情况下就进行解读,难以实现对文本的完全理解。 教师对文本阅读的忽略,是大多数教师在文本解读时都存在的不良习惯之一,也是学生难以实现对文本较好理解的主要因素之一。同时,教师对于文本的忽略还存在一定的“阅读先见”,即在为学生进行文本解读之前,凭借文章所写的年代,根据年代背景预设性地去解读文本,容易导致文章主题的偏离。

(三)教师文本解读方法的偏颇

当前教师在文本解读过程中,普遍存在文本解读方法缺乏的问题,主要表现在文本解读理论运用得不恰当、文本解读方法运用不完全等方面。例如,当前教师解读文本大多会利用作者的年代背景作为切入点,这样的解读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扩展学生的知识面,但是对于文本的理解,难免会造成偏颇。同时,在开场给学生过多的背景介绍,难免会限制学生的文本理解思维。当然,这一方法并非要被完全否定,而是它可以作为拓展学生知识面的一种手段,对课文文本解读进行补充,帮助学生理解知识内容。同时,还有的教师在教学中使用比较阅读的方法,但是却难以善用。在课堂上比较的大多为不同作家的文笔风格,或者进行文章题材方面的比较,难以深入到文本比较领域。这种比较方法的运用反而会浪费课堂时间,限制学生思维,形成关于作家文章的思维定式,远离了文本解读趋于“原始”的内涵。

二、改进中学语文文本解读问题的措施

(一)转变教师观念,全面解读文本

语文教师对文本解读重要性的认识与实践是提高文本解读地位的关键。在当前语文教学中,回归课文本真,拉近学生与课文的距离已是提高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这就需要教师不断增强对文本解读的认识,重构文本解读的意义。在教学中,文本解读并非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循序渐进地帮助学生回归课文的过程,教学中应由文本解读的浅层次逐步向深层次过渡。文本意义的最浅层,是指语言词义的基本理解,这是对文章的基本了解以及关于文本的初级理解,是课文内容在学生头脑中的初步呈现。接着,通过教师对文本的解读,学生会在阅读这些文字时,在头脑中形成相关文字构成的一种画面,通过对文字的加工,文本的主题便逐步渗入到学生头脑中,从而实现对文本的理解。但是教师需要注意不同的学生,其关注的知识點是不同的,兴趣偏好也是不同的,需注意做好引导工作,以便让学生与文本产生共鸣。

例如,在笔者旁听一位语文教师讲解《木兰诗》时,关于木兰形象的解读就注意到了帮助学生由浅入深地全面理解。首先,教师让学生提前阅读三遍课文,由此获得自己对文章的初步理解,然后通过提问的形式帮助学生进行“木兰形象”的文本解读。

师:同学们,通过阅读本文内容,说说主要写了关于木兰的哪些方面?

生1:木兰待字闺中的状态。

生2:木兰要出征时做的心理准备。

生3:木兰出征时做的一系列活动。

生4:木兰凯旋回乡时家人的欣喜。

生5:……

师:同学们阅读课文找到的相关方面非常具体,很正确。

通过为学生提问题的方式,教师让学生对木兰这一人物形象有了初步了解,然后再继续提问:

师:我们知道本文是一篇民歌,顾名思义,民歌的作者便是人民群众,那么,人民群众为什么要写这篇诗歌?是要表达人物什么方面呢?

生:表达对木兰的赞颂。

师:那是赞颂她的什么方面呢?也就是刚才我们看到的人物形象,可以凸显木兰什么特征?

生1:“从此替爷征”,这是表达木兰的孝顺。

生2:“木兰不用尚书郎”,表现木兰的不慕名利。

生3:“对镜贴花黄”,表现木兰爱美的女孩儿形象。

生4:……

猜你喜欢
文本解读中学语文问题
对文本解读与课堂操作四个“度”的把握
立足文本,给中职语文阅读教学搭建解读支点
谈谈朗读在文本解读中的作用
语境层面的文本解读策略
演员出“问题”,电影怎么办(聊天室)
如何让现代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活”起来
韩媒称中俄冷对朝鲜“问题”货船
“问题”干部“回炉”再造
对中学语文情趣化学习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