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本科院校第二外语(日语)教学策略研究

2019-04-12 00:00范莎莎
校园英语·中旬 2019年2期
关键词:考核模式教学目标教学策略

【摘要】第二外语(日语)作为外语专业必修课程,学生零基础、课程时间短是本课程面临的主要教学挑战。为了在有限的教学时间中提升教学效率,突出教学成果,本文拟以学生口语能力培养为目标,学习兴趣发展为导向,过程性考核为测评手段,探讨有效的课堂教学策略。

【关键词】第二外语;教学目标;考核模式;教学策略

【作者简介】范莎莎(1990-),女,西南交通大学希望学院,硕士研究生,助教,研究方向:双语词典学及翻译。

根据教育部《关于外语专业面向21世纪本科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在全球化经济发展下,复语人才是学校外语人才培养的必然趋势。第二外语是高校外语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大三外语专业必修课程,主要有法语、俄语、德语、西班牙语、和日语等,为2-4个学期不等。在第二外语的选择中,日语因其与汉语高度的语言文化相似性成为了外语专业学生的热门之选。为了更好地实施第二外语教学,培养应用型外语人才,本文拟以西南交通大学希望学院为例,根据第二外语教学目标,以过程性考核为测评手段,探究应用型本科高校中第二外语的有效教学策略。

一、教学目标

第二外语是外语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在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课程定位中,第二外语的开设基本是以“适应全球化经济大发展,努力培养复语人才”为教学目标。通过第二外语的学习,努力培养学生的外语学习素养、拓宽学生的世界文化视野,帮助学生增强专业竞争力。根据目前西南交通大学希望学院的英语专业的培养方案,第二外语(日语)仅在第三学年开设,共128学时,共学习15课。教材为《新版中日交流标准日本语(初级)》(以下统称“教材”),其词汇量较大、会话形式居多、文化内容丰富,有助于学生口语能力练习和文化知识拓展。结合学生语言零基础的实际情况和人才培养方案中本课程教学计划,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基本了解日语语言文化特征和日本人文常识;掌握词汇拼读方式、基础语法知识、动词两种变形——「ます形」和「て形」、形容词四种变形;熟练使用寒暄语,具备问路、指路、购物、点餐、行程安排、实物介绍、好恶表达等口语能力。

二、考核模式

考核是检测教学策略是否有效的重要手段,而适当的考核对教学过程具有指导和促进的作用。西南交通大学希望学院推行“1+N”过程性考核模式,即“1次期末考试+N次平时测试”。过程性考核是按照教学进度将教学目标项目化,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多形式、分阶段的考核,“侧重对学生认知过程和实际能力形成监督和评价”。

老师可根据学生整体水平,调整期末考试成绩比重,注重学生知识能力的形成过程。过程性考核分值的分配可以根据不同学生群体的整体学习水平而定,采用7/3或6/4的分值比例。阶段性测试是学生知识接收程度的量化结果,而不是让学生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因此为了避免频繁的测试增加学生心理负担、降低学习兴趣,考核次数不宜超过5次。

通过过程性考核,老师可以及时了解学生学习状况,进而调整教学进程和教学策略。针对以下三种教学策略,根据外语学习必经的“输入—内化—输出”过程,可以采取5种测试方式:默写—听写—翻译—造句—演讲。其中“默写—听写”是语言知识积累测试,“翻译—造句—演讲”是语言应用能力测试。教学策略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因此可以以过程性考核结果为指导,探究出有效的教学策略。

三、教学策略

传统的课堂教学策略多以单方面的知识传输为主、学生死记硬背语言知识点为辅,导致学生仅有语言理论知识而缺乏口语实践能力。知识单向传输的教学模式难以从情感上得到学生认同,从而降低了课堂学习效率和学生的学习激情。根据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要求和本课程的教学安排和目标,可以尝试从知识传授、情感培养、能力提升三个方面进行积极的教学引导,通过趣味型解题策略提升学生的知识接收能力,营造情境策略增加学生的情感认同度,输出式教学策略强化学生的语言实践能力。

1.知识传授:趣味型解题策略。在知识传授过程中,教师特意设置问题,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的欲望。老师应该对问题设置新颖的解题方式或者对学习障碍提出趣味型的解决方案,寓教于乐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知识接收度。日语是一套单独成体系的语言符号,雖然其中有很多汉字,而且五十音图(日语平片假名)的书写方式可以利用汉字的偏旁部首来区分,但是其发音方式与现代汉语相去甚远。因此,五十音图的识记成为了零基础学生学习的第一个障碍。

五十音图分为五段十行,如果在语音学习初级阶段,使用“模仿+练习”这种教学方式,一行一行讲授、练习、记忆,不仅会增加学生的记忆负担,也会使其丧失学习兴趣。发音教学可以分两步。第一步,提问“如何才能更加高效地记忆这些假名的发音?”,让学生自行探索简洁的记忆方式;第二步,提出解决方案“谐音拼读法”。日语和汉语的发音方式差异很大,但是依然可以将五十音图本身的发音规律与汉语相似音相结合,使学生更高效地记忆基础发音。根据五十音图的あ段假名,谐音可以使用“我开桑塔纳,蛤蟆油了哇”。记住了あ段假名发音,后面的就可以利用五十音图本身的发音规律进行拼读。

假名与某些汉字的草书或楷体偏旁部首相似,但是假名识别是继发音方式之后的第二个学习障碍。为了解决这一障碍,可以采用文化导入与“读为主,写为辅”相结合的趣味型教学方法。第一,列出学生熟知的日语表达式,如可爱(可愛「かわい」い)、厉害(すごい)、我爱你(愛「あい」してる)等。这样不仅可以辨别记忆假名,还能提前了解日语单词的书写方式,而非“卡哇伊、斯国一、阿姨洗铁路”等中式日语。第二,借助日本动漫,如小丸子(丸子「まるこ」ちゃん)、柯南(コナン)、海贼王(海賊王「かいぞくおう」)犬夜叉(犬夜叉「いぬやしゃ」)等。动漫是日本文化传播的主要途径之一,也是学生学习本课程之前接触日语的主要方式。第三,以日本地名为例,学习地名拼读方式的同时可以介绍日本国家概况,达到文化拓展的目的。通过以上三种文化导入式的趣味型教学组织方式,结合学生“读写练习”,可以在减轻学生记忆负担的同时改善学习效果。

2.情感培养:营造情境策略。营造情境是将学生认为困难的学习内容融入到创设的情境中,以此来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求知需要的策略。情境教学策略是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课堂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以有限的知识创造一个轻松愉悦的外语语言环境。以本教材的前5课为例,可以创设的情境如下表所示:

在以上情境中,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更高和语言表现力更强。而且学生也可以将课堂上学到的日语表达式运用于实际生活中,更增加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然而,在情境教学活动中,还是有学生存在胆怯或害羞的心理,无法融入课堂教学。“学生情感是有效教学过程的重要因素之一。如果没有学生对教学活动的积极情感,教学活动就无法顺利进行。”因此对于难以开口说日语的学生,教师应尽量引导学生进行发音模仿,从而帮助学生提升学习成就感和主观能动性。情境教学可以增强学生的语言表现能力;通过主动处理语言信息,对所学知识点形成更加深刻的理性认知;通过课堂展示,也可以提升学生的语言感知能力和分析能力。

3.能力提升:输出式教学策略。输出式教学需要为学生提供语言输出的机会。在技能发展阶段,教师要安排适当的教学环节逐渐将学生的输入式学习转换成输出式学习。在语言教学中,翻译实践和口語实践是检验学生学习效果最主要的输出方式。

翻译实践可以使学生从语法和词汇辨别中日两种语言系统的异同,训练学生中日语言思维的转换。教师可以根据课文语法和单词变换句子内容,让学生进行中日翻译练习。以教材第一课的三种基本句型为例,翻译练习模式如表2所示。

翻译练习中的单词来自课后词汇表,所以可以允许学生利用词汇表写出译文,并进行讲解。通过讲练结合的方式,帮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记忆相关的语法和单词。

语言交流能力是应用型本科院校外语人才培养的重点要求,所以口语实践是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口语实践是翻译实践的提升训练,是中日语言思维转换的实际操作过程。这个环节中应注重提升学生的语言反应能力、思维转换能力、和日语表达能力。以教材的入门课和第一课为例,可以利用课文内容设定两类口语活动:寒暄和数字互译。寒暄是日语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也是一门语言最基础的功能;而数字互译其实是一种趣味性口语活动,如电话号码的中日互译。入门课程的口语实践中,重点是鼓励学生参与到口语活动中,能够用日语进行口语表达。

输出式的学习可以极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储备知识,也更易于融合新知识,促进学生能力提升。而且,“输出能够引起学习者对语言形式特征的注意(noticing trigger)。在有意义的语言表达时,学习者有可能警觉、意识到自己的语言和目的语的差异。”翻译实践和口语实践是典型的输出式学习,是学生外语技能发展的重要过程。

四、总结

在第二外语教学过程中,采用趣味型解题方案传授知识、利用课堂营造情景培养学生情感、运用输出式教学提升学生能力等教学策略符合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复语人才培养要求。在明确教学目标的基础上,运用过程性考核对学生的情感、知识、能力进行阶段性评测,可以优化教师教学措施和学生知识结构。

参考文献:

[1]王道平, 何青青. 基于“过程性考核”的应用型本科考核模式改革初探——以合肥师范学院为例[J].应用型高教探索,2014,4.

[2]王金霞.有效课堂教学实施与策略[M].河北人民出版社,2010: 235-246.

[3]苏晓棠.简论外语情境教学中的语境化教学策略[J].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06,3(26).

[4]温晓虹.教学输入与学习者的语言输出[J].世界汉语教学,2007,3.

猜你喜欢
考核模式教学目标教学策略
低年级写话教学策略
高校《税法》课程考核模式的现状与改革的思考
新理念下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分析
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实效性的策略
透过高考把握《生活中的圆周运动》 教学
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课程考核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