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名士的魅力
——读《魏晋风华》

2019-04-13 03:29朱志国
杭州 2019年12期
关键词:名士嵇康风华

文 朱志国

《魏晋风华》

作 者:魏风华

出版社:法律出版社

简 介:以经典名著《世说新语》为线索,融汇历史背景与人物脉络,对独特的魏晋时代做了一次全面的描绘和解读,以怀古的深情和隽永的文笔讲述魏晋名士的种种言行故事,展现他们放达不羁、珍惜自我和追求自由的风度与情怀,使那个遥远的黄金时代光彩重生,也给当下的生活带来深深的启示。

魏晋两代200多年间,战鼓声似乎从未停歇,政权也总在更迭,寒门英才入仕通道几被堵死,士族子弟沉迷谈玄论道、攀比炫富或游山玩水。“这是一个最坏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好的时代”。政治的混乱、社会的苦痛往往能带来精神的解放和文化的繁荣。混乱之下,一批潇洒的名士涌现出来,以自己的言行完成了中国精神史上一次探险式的旅行,留给后人宝贵的精神财富。

志存高远。还记得《滕王阁序》里那句“徐孺下陈蕃之榻”吗?句中的陈蕃胸怀大志,幼时就立下“大丈夫处事,当扫天下,安能事一屋”的志向。入仕后,他坚守“以遁世为非义,故屡退而不去;以仁心为己任,虽道远而弥厉”,受到广泛赏识,时人赞他“言为士则,行为世范”。建宁元年(公元168年)秋,陈蕃与外戚窦武密谋诛杀专权宦官曹节、王甫,却因走漏风声,被曹、王占得先机。此时,年逾古稀的陈蕃手持长剑,率领近百名侍从学生突入承明门冒死相搏,但力量悬殊,结果可想而知。志向远大的还有“闻鸡起舞”的祖逖,在无铠甲、无武器、无士兵的情况下,他率部众百余家,渡江北上。渡江时,他击楫中流,发出“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的豪迈誓言。不论结果如何,二人对“扫天下”和“清中原”坚守,足以让人钦佩。

坦诚豁达。魏晋时代,社会弥漫着崇尚自由、尊重个性的迷人气息。在这样的大环境下,说话的不怕得罪人,听话的懒得去计较,哪怕是君臣之间也能坦诚交流。一方面,大臣敢于说出真话。被陈寿誉为“清纯德素”“一时之俊伟”的曹魏重臣华歆,在逼迫汉献帝禅让一事上居功至伟,却在封禅大典上面沉似水。后来陈群为曹丕解开谜团:“作为属下,在顺应天命行事的过程中,我们自然要尽心尽力。但作为汉臣,在封禅那天,不向您瞪眼就不错了。”另一方面,君主敢于承认错误。《世说新语》记载,东晋元帝司马睿曾与大臣贺循谈及吴时旧事,问道:“孙皓曾经用烧锯割下一位姓贺的人的头,此人是谁?”贺循尚未回答,司马睿猛然醒悟道:“是贺邵。”贺循这时流着泪说:“先父遭遇暴君,我内心创伤极深,无法用言辞回答。”司马睿对此十分内疚,三天都没有出门。

爱惜名声。莎士比亚说:“把名誉从我身上拿走,我的生命也就完了。”魏晋名士对名声的珍视并不逊色于莎翁,他们往往要穷其一生去捍卫自己的好名声。“竹林七贤”标志性人物嵇康曾写过两封绝交信,一封是著名的《与山巨源绝交书》,一封是《与吕长悌绝交书》。前一封旗帜鲜明地表示时局昏暗、礼法荒谬,坚决不从山涛建议出仕做官;后一封怒斥吕巽背德忘义,直言“从此别矣”。两封绝交信树起了嵇康“风尘外物”“岩岩若孤松之独立”的美好声誉,使其成为千百年来中国文人的典范。与嵇康相似的还有为显示自我的清高而决然割席的管宁。名士们维护声誉当然不是靠撇清关系,而是靠自律自强。嵇康风华绝代,在文学、音乐、书法、绘画等方面都有过人才华,管宁的学识能力也远超同俦。“政声人去后,民意闲谈中”,练就一身本领,赢得众人喝彩,才是成就功名的正道。

情趣高雅。魏晋名士的最大爱好是清谈,以“三玄”(《老子》《庄子》《周易》)为主要内容,以两人或多人辩论为主要形式。这种娱乐活动既有学术色彩,又有社交功能,深受名士欢迎。但要在清谈场上立于不败之地,需要做大量功课。殷仲堪“三日不读《道德经》,便觉舌本间强”,王弼不到20岁就注释《老子》后又注释《周易》,下足了苦功夫。魏晋名士的另一大爱好是寄情山水,阮籍常常随性驾车,走到路的尽头就放声痛哭或者纵情狂啸。许询,常以石岩为居所、花木为藩篱。谢灵运曾带着数百人翻山越岭,从茂林中走到临海郡,险些被当成强盗。他们把对大自然的热爱融入诗歌、音乐、绘画和书法作品中,让大好河山走进了文艺作品

“唯大英雄能本色,是真名士自风流”。魏晋虽不是一个好的时代,但绝不缺乏优秀人物和传奇故事。读魏晋历史,就要把自己放到那时的环境中,近距离感受名士的魅力,吸收他们思想的精华,并将其转化为自我完善的力量。

猜你喜欢
名士嵇康风华
书坊与名士:万历年间戏曲评点兴起的双驱
百年风华 初心不改
百年风华·感受景芝那片红
百年风华
穆欣欣:最是风华正当时
区广安
嵇康
能付出才是真朋友
李邕题三字半匾
能付出才是真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