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州:“新乡贤回流”助力乡村振兴

2019-04-16 05:58毛戴军毛丹丹郭文献
党的生活(江苏) 2019年12期
关键词:回村泰州市选派

■特约记者/毛戴军 本刊记者/毛丹丹 郭文献

针对乡村振兴人才缺失的实际,泰州市启动实施“新乡贤回流工程”,创新选派干部回村任职形式,畅通新乡贤回乡渠道,搭建创业兴村平台,为乡村振兴增添了人才、资源优势。

动因

“特别需求”催生“特殊通道”

“出征的号角已经吹响,游子回乡是一种幸福,在耳顺之年能为故乡做点事更是一种幸福。”今年5月6日下午,在泰州市选派干部回村任职动员会上,69名临近退休或近两年刚退休的机关、企事业单位干部,在接下来的3年中将回村任职,为乡村振兴贡献新乡贤的力量。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大量农村人口涌向城市,农村“空巢化”、人才“空心化”现象愈加明显,农村基层党组织日益老龄化、断层化,乡村振兴人才无疑成为迫切之需。可人才从哪里来?

“新农村建设需要现代化的治理方式,而现有的农村干部队伍学历层次低、知识老化、能力弱化,跟不上时代变化的节奏。因此,亟待一支懂农业、爱农村、愿奉献的农村带头人队伍,为乡村振兴打开新思路,注入新活力。”泰州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曹卫东说。

近年来,特别是机构改革后,一大批机关干部陆续退出“工作群”。这些同志综合素质高、工作经验多、眼界思路宽、人脉路子广,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同时,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他们都有着回报桑梓的夙愿,但受客观条件制约,许多人想回而回不去,想为家乡做点事又没有机会。

为此,泰州市大打“乡情牌”“乡愁牌”,搭起了新乡贤回乡的平台。自2009年试点,至今已选派了6批700多名机关干部到村任职。

“乡贤回村任职,有着无可比拟的天然优势:一是乡情熟,本土本乡出身,人头熟、村情熟,掌握情况快,融入农村快;二是威信高,都是农村在外的知名贤能,有声誉、有威望,说话有人听,办事有人跟;三是路子宽,眼界宽、思路宽,比现在村里的干部看得远、转得动。”泰州市委组织部副部长、党建办主任赵荣华告诉记者。

在总结以往经验的基础上,今年,泰州市探索出选派工作的“升级版”,在全省首创“新乡贤回流工程”,让乡村振兴的“特别需求”畅通新乡贤回乡的“特殊通道”。

“这次选派工作与以往相比最大的区别就是由‘到’村任职改为‘回’村任职。一字之差,其义迥异。”曹卫东说,不仅圆了众多游子回报家乡的梦想,同时满足了他们“发挥余热”的内在诉求,引起了社会的热烈反响。

做法

乡贤力量转化为乡村振兴优势

“中共正式党员,年龄62周岁以下,优先选派担任过一定领导职务、有农村工作经验的干部……”今年4月,泰州市委组织部下发了鼓励新乡贤回村兴村的通知,一时间,办公室电话成为了“热线”,报名人数达到188人。有不少回乡意愿强烈的同志动情地表示:“组织需要,不讲条件;回乡工作,无需动员。”

经过各市县组织推荐或个人自荐、面谈遴选、组织体检、确定任职的层层选拔,原定选派50名左右,泰州市最终放开招录规模选派69人,任期3年左右。其中有处级领导干部6名,科级领导干部32名,国企高管1名。

“在选派人选上,改变以往‘大水漫灌’的形式,把选派对象锁定为‘即将退休或近两年刚退休的同志’,年龄一般在55岁至62岁。这个年龄段的同志在农村吃过苦、对农村有感情、家乡情结重,正处于走得开的人生‘窗口期’,也处于干有余力的事业‘黄金期’,有‘找点事干’的愿望。”赵荣华告诉记者。

根据乡村振兴需要,泰州市将经济薄弱村和特色田园乡村作为优先考虑方向。在选派岗位上,原则上回原籍村,原籍村没有岗位的,就近安排邻村。同时,任职方式不搞“一刀切”,任村书记还是“第一书记”,由选派村与选派干部双向选择确定。最终选派干部中,31名同志回原籍村任职,38名同志回邻村任职;7名同志任村书记,62名同志任村“第一书记”。

鼠伤寒沙门菌有极广泛的致病性,是当前分离率最高的菌型之一,能使畜禽、犬、猫等动物感染副伤寒,表现为胃肠炎或败血症,也可引起人食物中毒[1],利用抗菌药对感病动物进行治疗是控制鼠伤寒沙门菌流行的最有效措施。然而,病原菌对抗菌药产生耐药性是兽医临床用药和动物源食品安全的一个严重问题,不合理使用和滥用抗菌药是耐药性产生的主要原因。合理联合用药具有扩大抗菌谱、增强疗效、减少用量、降低或避免不良反应,减少或延缓耐药菌株的产生等药理学作用。抗菌药的体外抑菌试验对临床用药具有重要参考和指导意义。

2018年刚退休的泰州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副调研员李亚平主动请缨,被选派到原籍村姜堰区桥头镇三沙村任“第一书记”。“乡贤回乡,其实比本土村干部压力更大,倘若我们不好好干,或是干不好,岂不是连老家都不欢迎我们了?”李亚平告诉记者,“刚开始,身边的亲属、朋友都反对,91岁的老父亲也不认可,后来我和父亲说‘我是去为家乡人做事,也是为您争光’,父亲开心地笑了。”回村6个月,李亚平走访了每一户家庭,为村里修路、架桥、装路灯,立志让桥头镇最贫穷的三沙村成为姜堰经济开发区的“后花园”。

为了确保选派干部们行有所规,泰州市还制定了严格的管理制度,明确指导建强组织、推动村级发展、兴办惠民实事、促进基层治理等方面具体职责。另外,建立工作目标责任制、全脱产驻村工作制、半年试用期制、驻村情况月度交流制、定期现场观摩学习制等“五项制度”,并成立选派干部临时党委,加强日常监督管理,形成齐抓共管合力。李亚平就是临时党委书记,“每月大家都要集中开一次会,交流学习各个村的经验做法,讨论各类问题。”

为防止新乡贤“故土不服”,泰州市委组织部还组织了农村领导方法、农村政策法规等业务培训,每人配备一名乡镇领导干部作为“指导员”。同时,建立选派干部与选派单位“捆绑考核”制度,促使选派单位当好“大后方”,给予项目、资金等支持。

在兴化市大营镇联镇村,新建成的党群服务中心不仅有服务办公平台、规范的党建阵地,还有党员和群众活动室。兴化供电公司原大营供电所所长李廷胜担任“第一书记”后,多年面貌依旧的村容村貌开始改变了。面对村部用房年久失修、党员活动无场所、群众诉求无去处的现状,他向供电公司汇报了筹建党群服务中心的想法,公司党委很快组织党员义工经过连续52天的不间断施工,装修一新的联镇村党群服务中心赶在国庆节前一天投入使用。

泰州市县两级还建立了专门的协调小组,整合涉农部门资金项目,定期举办“创业大赛”“创意大赛”,鼓励新乡贤凭智慧争项目、靠努力争资源。组建“乡村振兴巡诊团”,组织农村发展、项目建设、经营管理等方面的专家领导,定期到选派干部所在村巡诊,帮助号诊把脉、出谋划策。

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完善的激励保障举措不仅能让新乡贤“引得回”,还能“留得下”。选派期间,市里给予每人每月1500—2500元不等的交通食宿补助,并办理人身意外伤害保险。到村满3年以后,组织任期考察评估,表现优秀、业绩突出、群众公认的将给予奖励。

“感谢组织让我有机会再一次回到家乡为父老乡亲做贡献。”靖江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科员徐正芳被选派担任生祠镇七一村“第一书记”。25年前,因七一村是该局的对口扶贫村,他曾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再一次回到家乡,他倍感高兴,也深感压力。“希望这次能继续发挥余热,为家乡建设带来更多的新变化。”徐正芳说。

乡村振兴的“鲇鱼效应”出来了

泰州市实施“新乡贤回流工程”,以乡愁乡情为纽带,给了机关企事业干部反哺家乡、回报桑梓的机会,赋予了选派工作以浓厚的人文情怀。“新乡贤”回归给乡村振兴带去了新希望,“回乡去”也日益成为广大干部工作生活的新选择。

本次选派既是传统选派干部到村任职工作的延续,同时又针对选派的特定对象进行贴心设计,让选派的同志“回村有去处”“返乡能扎根”“兴村有帮手”“在村有作为”。

新乡贤回流释放出离城返乡的积极信号,“不仅推动人才回村,更给农村发展带去急需的信息流、项目流和资金流,带去乡村振兴新希望。”回泰兴市祁巷村当“第一书记”的泰州日报社工会主席丁晓晴说。

“新乡贤回流唤醒了现代人的‘乡愁’,激发了都市人返村回乡、回报家乡的热潮。”在海陵区杨庄社区任“第一书记”的泰州市广播电视台办公室主任陈新万说。

长期以来,村级组织带头人陷入了后继乏人、“矮子里面选将军”的困境。新乡贤家乡情结重、素质高,是村级组织带头人的天然人选。他们不仅能干事,而且对家乡发展的责任心使命感强,他们积极干事的状态,在村干部队伍中产生“鲇鱼效应”。

“通过回乡任职发挥‘传、帮、带’作用,还可以带出一支具有现代素质、现代治理能力的农村干部,为乡村振兴的长久大计培育储备一批坚强的中坚骨干。”回兴化市朱文村担任“第一书记”的泰州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朱桂五表示。

“新乡贤回流工程”是泰州市探索乡村治理的“新路径”。新乡贤一般都是各地知名贤人,口碑好、威望高。新乡贤治村模式,有助于提高村级组织的公信力与认同感,有助于引导各方参与乡村治理,有助于形成“一个声音喊到底”“说话有人听、办事有人跟”的强大组织力和动员力。选派新乡贤回村任职,让不少临近退休或刚退休的同志告别了“半退”或“裸退”的状态,让他们“换条战线,重返一线”,有效延长了干部发挥作用的“生命周期”,是对干部资源的再开发再利用。到村后,新乡贤们重新焕发青春活力,有的比在职干部还拼命,正所谓:“组织圆我回乡梦,我还故乡振兴梦!”

“‘新乡贤回流工程’展现了崭新的选派理念和管理方式。体现出不同的情感温度,也体现出不一样的组织程度。我们将每年选派一批,实现常态化机制化,充分释放这项工作积极效应。”曹卫东表示。

猜你喜欢
回村泰州市选派
村口的老人
乡村老鼠回村记
项链
回村
回家
建昌县:激发选派干部干事创业热情
省首批选派干部已全部驻乡村开展工作
省首批选派干部已全部驻乡村开展工作
建昌县:激发选派干部干事创业热情
由表及里,深入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