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浸润校园 文化滋养生命

2019-04-17 01:06蔡尤臻
湖北教育·综合资讯 2019年2期
关键词:素养传统学校

蔡尤臻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明确提出,中国共产党人要坚持“四个自信”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其中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这就要求我们要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汲取其他文化的优秀成果,弘扬中华民族的经典文化,用经典文化来滋养学生,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当前学校现状:经典缺失少滋养

当你走近一所学校,爽心悦目的草坪上赫然出现一条为抄近路踏出的小径;精美的文化长廊玻璃挡板上隐约显出一道污手印;“无烟校园”牌子的不远处三两教职工吞云吐雾地谈笑风生;宣传讲究卫生的栏目下散落着凌乱的纸屑、瓜子壳……面对此景,观者一定会对这所学校没有好印象,对其学生素养产生质疑。

的確,现在社会上存在的普遍现象是:大部分中学生对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知之甚少,古文化常识严重不足。在发扬传统美德方面不尽人意,对一些基本的礼仪和社会公德处于一知半解的状态。特别是在市场经济的消极因素影响下,拜金主义思想潜移默化地销蚀着他们的灵魂,其中很大一部分人的理想、前途观念淡薄,享乐主义表现浓重,如超前消费,比富斗阔,怕苦怕累,铺张浪费等。凡事都是以个人为中心,指责别人多,反省自己少,为自己想得多,为他人想得少,讲索取的多,谈奉献的少。试想一下,如果这样的学生在一个学校里占着相当大的比例,这所学校势必不可能锻造出有素养的学生,也不可能培养出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

经典文化作用:立德树人育英才

一所学校的文化底蕴、精神风貌在其文化氛围、校园环境上有所反映,是从师生的语言谈吐、举手投足中体现出来的。如何让这些隐性的软实力很好地展现在别人面前,让人对这所学校大加赞扬,当务之急必须提升学校的人文素养,我认为让经典浸润校园是行之有效的途径和手段。

经典是经过历史沉淀而遴选出来的最有价值的经久不衰的万世之作,其内容可谓博大精深,其作用可谓润物无声,我曾对经典作过如下解说:

泱泱华夏,幅员辽阔;灿灿文化,源远流长。你从殷商走来,藏着甲骨的古朴;你从庙堂走来,带着钟鼎的神圣。“关关雎鸠”,吟诵风雅的古韵;“上下求索”,抒发骚人的情怀;秦砖汉瓦,昭示边塞的雄浑;魏风晋骨,彰显田园的恬适;唐诗宋词,吟哦国家的兴衰;明清小说,书写黎民的忧乐。歌不尽的中华文化,唱不完的炎黄精神。文以载道,道以育人。中华国学,博大精深,如春风风人,如夏雨雨人,如秋气怡人,如冬阳暖人。道不尽的喜怒哀乐,书不竭的聚散欢悲。舍生取义,先忧后乐,是中华民族的正气;尝药负米,卧冰怀橘,是感天动地的孝心;悬梁刺股,映雪囊萤,是刻苦自励的楷模。观今能鉴古,博古才通今。半亩方塘,映照自然和人生;万卷诗书,洗涤思想与心灵。

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数千年沉淀下来的精华,是经过历史考验的民族文化精华,这些经典对国人的思想、行动、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指导意义。学习优秀传统文化,既可以增加我们对历史的了解、对文化的了解,丰富自己的知识面,也可以培养民族自豪感和增强民族凝聚力。

万物的发展都有相通之处,数千年的文化史,也是中国人数千年的思想和行为演变史,以史鉴今,可以提高我们思想的深度和广度。

消化经典做法:朝读、午写和暮省

经典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当前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教师要让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民族文化的传承、发展和创新,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教师的传授。站在时代讲台的教师,要义不容辞地担当起这项历史使命:充分发挥各学科素质教育的特殊功能,通过祖国的山川之美、民俗之美、历史之美、文化之美和传统之美,让学生在这些灿烂的文化长河中游弋、翱翔,吸收中华经典的精髓,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得以光大。

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首先使学生认识、学习、热爱传统文化,提高传统文化素养,养成读好书诵经典的习惯。除了在课堂上学习经典,朝读、午写和暮省这一系列活动不失为一种好方法。朝读能让学生在琅琅的读书声中感知文化美,在理解经典中开阔视野、增长见识,在诵读经典中提升修养。午写是在熟背的基础上进行默写,让学生在默写中理解诗句、美文的含义,使其受到美的熏陶。暮省是在晚自习前对照朝读和午写掌握的经典知识进行反省,在反省中改进自己的不足,吸取经典中的营养,提升自己的修为。学生通过感受传统文化,激发爱国、爱乡情感,加深他们对母语文化的认识,增强自信心和自豪感。

比如读杜甫时,学生知道了杜甫的后半生是在苦难中度过的,安史之乱时,战乱让他颠沛流离,满目疮痍的社会叫他心痛,居无定所的遭遇使他难安。可他心忧天下,想到的是“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这种舍我忧民的情怀能让学生感佩。使他们从小就树立以天下为己任的理想,并且为着这一理想发奋学习。

再如读范仲淹时,学生了解了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从小就有远大志向,总是将天下事当作自己的责任,刻苦读书。苦读及第后,虽遭贬谪,但政绩突出,深受百姓爱戴。读到他,耳边就会响起“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脑中就出现他高洁伟岸的形象。学生当会以他为榜样,做一个“先忧后乐”的好公民。

读苏轼时,苏轼可谓经天纬地之大才,然而时运不济,屡遭贬谪,跌宕起伏的人生锻造了苏轼豪放博大的情怀。“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任凭世事无常,但他处变不惊,过着躬耕田亩、放浪山水、修身养性、激情创作、施仁政帮民富的生活。命运坎坷却矢志不移,身处逆境却不失豁达,生活艰辛却不改乐观。热爱生活、满怀激情、刚正不阿、光明磊落、胸怀坦荡。苏轼能给学生很大的启示:无论顺境逆境,都要不忘初衷。

……

经典对于学生来说恰如醍醐灌顶,每一次诵读都使他们的心灵得到一次洗礼;每一次诵读都能使他们学到更多做人的道理;每一次诵读都是他们灵魂提升的好阶梯。让经典浸润他们的生命,在诵读中点亮他们的人生。他们就会在生活中自律,这就达到了让经典浸润校园的目的。学生能从经典作品中、名人事迹中感受到古今名人的人格魅力,受到高尚情操的熏陶,用他们的语言、他们的精神来激励自己,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一所学校的主人公能从各个方面严格要求自己,这所学校的品味一定是很高的。

(作者单位:麻城市思源学校)

责任编辑/王娜娜

猜你喜欢
素养传统学校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老传统当传承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学校推介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