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波三折:对“合作学习”的三次探索之旅

2019-04-17 00:56马芹
小学教学研究 2019年2期
关键词:自主探索数学学习合作学习

马芹

【摘要】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数学学习的重要方式。”在数学教学中,建立健全合作学习机制,加强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营造和谐轻松的教学氛围,有利于学生积极思考、大胆发言,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体现,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关键词】数学学习 合作学习 自主探索

在新课程改革中,“合作学习”是一个热点词,君不见课堂上每课必合作,君不见教室里处处都是小组围成一桌,在现在的教学中,似乎不提合作学习就是落伍和退后的表现。但是,作为长期执教低年级的一线教师,我们有时候感觉到,合作学习对于一线教师来说犹如“鸡肋”,弃之可惜,食之无味。原因到底在哪呢?更让一线教师困惑的是,去掉讲台是否就等于师生平等了呢?几个学生围坐在一起是否就合作学习了呢?于是,笔者就开始了一次关于“合作学习”的探究之旅。

一、欲哭无泪——合作学习的首次失败

在执教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认识线段》这节课时,关于“认识线段有长有短”的教学问题,笔者尝试着让学生开始合作。在笔者的教学预设中,学生能够用正方形纸折出除四条边之外的不同线段,然后进行比较,发现线段是有长有短的。然而,现实却给了笔者当头一棒,那么,第一次合作学习的现场是怎样的呢?

在片段一中,明显地,合作并不成功,全班乱糟糟的,只有个别学生找到了符合要求的线段,还有一些同学根本不会折,更有学生找到了“边”作为一条线段,所以在同桌比较时呈现出一片“乱”。为什么一个美好的设计竟然得到这样的结果,和预设完全相反呢?为了这样一个合作,笔者甚至浪费了课堂上宝贵的时间,最后却没有达成笔者的预期。

课堂上出现了问题,笔者开始反思,到底是学生出了问题,还是教师出了问题,还是预设出了问题呢?具体分析如下:

1.已有经验的干扰

为什么学生拿到一张正方形纸片不是去折一折,而是摸它的边呢?针对这个问题,笔者特地去翻找一年级《认识图形》的教案。一年级时,学生认识了正方形,了解了正方形的形状,教师也带着他们摸一摸正方形的边。笔者发现,在一年级的教学中,学生对正方形的形状留下深刻的印象,知道正方形有四条边,而这已有的认知经验对现在的学习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学生在生活实际中也接触到了很多正方形,通过触觉摸一摸它的边,所以正方形的四条边在学生的认知中是固有的、强有力的概念。因此,当他们拿到一张正方形纸片,肯定先去摸它的边。为了证实这个想法,笔者又在学校找了几个没有学习过这节课知识的小朋友,让他们找一找正方形纸片上的线段,结果可想而知,他们都是首先找到了四条边。

2.合作要求的不明确

为什么学生还是会找到正方形的四条边作为线段呢?这四条边在之前的教学中我们已经数过了,要求不明确导致学生重复做着“无用功”。所以,在这里教师应着重强调合作的要求,找到除了这四条边以外的线段,再思考这条折痕是不是一条线段。

3.操作规范的未建立

为什么会有学生无从下手,找不到其他线段呢?概念教学中,教师的示范尤为重要。如果在这里教师先示范折一个角,再展开,用彩色笔把折痕画出来,并判断是不是一条线段,最后让学生进行操作。这样的示范,有助于帮助学生初步建立寻找线段的模型,然后根据模型再操作折出一条不同的线段,进行比较,发现线段有长有短的特点。

二、喜忧参半——合作学习的再次尝试

合作学习的学习方法有效提高了学生学习的效率,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合作学习的实施不仅促使课堂教学与课外研究性学习的有机结合,而且扩大学生学习活动的环境与社会互动的层面,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学生学习的质量与学习的能力。虽然第一次合作学习失败了,但是在反思和修改的基础上,笔者又进行了一次尝试。

在片段二的示范和合作要求下,学生们跃跃欲试,立马动手操作起来,迫不及待地和同桌比一比。在汇报展示的过程中,学生们也找到了不同的比较方法,或是按照对着比的方式,或是按着重合的方式,发现有的线段长一些,有的线段短一些。然后我又追问:“哎呀,那咱们班有没有小朋友认为自己折出来的线段是最长的呀?想不想上来给我们展示一下?”学生迫不及待地举起小手,很快找到了对角线就是正方形上最长的线段,这样的拓展瞬间激起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欲望。但是,这样的一节课结束,笔者既“喜”又“忧”。

1.“喜”于合作学习中学生的进步

“喜”的是学生不再是找正方形的四条边作为线段,而是折出了不同的“折痕”作为线段,通过比较自己发现了线段有长有短的特点。进而,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既可以让同桌之间的思维相互碰撞,也可以让学生在合作中互相学习、互相探讨。

2.“忧”在合作学习依然流于形式

“忧”的是为什么整节课学生一直是跟着教师走,没有一些创新性或开放性的环节呢?在这里,学生还不是课堂的主人,依旧是教师在教学生一步一步走。为什么一定要通过“折”的形式找到一条线段来比较呢?不可以通过其他形式吗?为什么要局限于书本上的方法呢?教学方法可不可以跳出书本的局限呢?在这里,教师的示范严重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很多学生局限于将正方形纸进行对折来找到折痕线段,这样比长短的时候就有了局限性。这节课虽然是概念教学,应该以接受学习为主,但是整节课都是由教师“带着学生走”的模式进行,未免缺少了一些开放性。

三、渐入佳境——合作学习的初见成效

针对第二次试验的问题,笔者又查阅相关教学用书以及《认识线段》和关于开放性教学的案例。在此基础上,笔者在“提问题”的方面进行研究和创新。開放性的内容适合合作学习,那么合作中的问题是否也需要具有开放性呢?因此,笔者设计了以下片段:

在片段三的要求下,笔者发现,学生们的思维真的是很奇妙,能够想出各种各样的方法。有学生会想到折出一条折痕,把折痕看成是一条线段(如图1);有学生在这张正方形纸上画出一条线段,还没忘记在线段的两端添上两个端点(如图2);有学生还尝试着能不能撕出一条线段,可是要撕得很直还有点困难(如图3);更有学生想要通过不断地对折,折出一条又细又长的线段(如图4)。

这样的环节,直接放手让学生们自己操作,然后在对比中发现线段有长有短的特点,不仅让学生的思维尽可能地得到发散,而且整节课有了这样的开放性内容,使得这个简单的概念性课程,变得更加生动有趣,也真正发挥了学生主动“学”的意识。

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改革倡导的学习方式之一,通过组建合作学习小组,为学生提供合作学习的平台。通过这三次不同的探索,合作学习的意识慢慢渗透到笔者的教学实践中,这次的初见成效也让笔者慢慢喜欢上“合作学习”的方式。合作学习作为对传统教学组织形式的一种突破和补充,作为一线教师的我们,应该转变角色,积极引导学生开展合作学习,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自己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让学习真正发生。

猜你喜欢
自主探索数学学习合作学习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情境创设
汉语授课对维吾尔族学生数学学习影响的案例分析
数学文化价值观对中学生学习数学的影响
让数学课堂成为探索能力的训练场
在游戏中经历, 在探索中提升
创新教育发现数学——以小学数学为例
初中数学课堂“自主学习”教学初探
浅谈语文课堂阅读教学
推进合作学习激活中职英语教学研究
合作学习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运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