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实现数学与生活的融通

2019-04-17 00:56刘映娟
小学教学研究 2019年2期
关键词:货架物品购物

刘映娟

【摘要】让数学学习与学生生活密切融通,让学生学有兴趣、学而智慧、学成运用,一直是数学教师追求的目标。,数学实践活动,正贴切地实现了师生的心愿,真正让学生与数学融合,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真正让学生与时空融通,体验“超市”搬进课堂的乐趣;真正让学生与思维融洽,体验数学与思维共舞。

【关键词】数学学习 生活融通

教学内容:苏教版数学一年级下册第72~73页。

教学目标:

1.设计模拟“超市”,让学生在实际购物中加深对人民币的认识,掌握人民币的简单换算。

2.在实践操作中,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独立思维的意识,培养学生数学交流的能力和合作意识。

3.在购物中体验生活中的数学,在合作中体验与人交往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模拟购物,引导学生提取生活经验,学会付钱、找钱、估计总价。

难点:在实际购物中,学会估价、用最少的钱购尽可能多的物品以及讨价还价等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1.每个小朋友准备义卖品4件,学习类、日用品、玩具类、书籍各1件,标注好义卖的价格,将货架安排在教室4个角落,用课桌围好,学生到校后,分类将物品布置于4个货架,准备一些购物用的篮子。

2.每個小朋友准备20元人民币,面值10元、5元、1元、5角、1角等,用钱袋装好。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小朋友,今天我们一起上一节数学活动课——《小小商店》,瞧!今天的教室变化可大了,一会儿,小朋友可以购买自己喜欢的物品,我们比一比哪个爱动脑、爱交流、爱合作、最文明?

(在布置场地的过程中,不断有小朋友问:老师,我们可以真的买卖吗?真实的购物超市,让小朋友兴奋不已,激发了小朋友们的参与热情、购买欲望和合作意愿)

二、指认商品,提出问题

1.玩具类货架——认一认

师:这个货架上装的都是什么呀?对了!超市的商品一般都是分类放置的,这样便于顾客寻找。

问题一:说一说你喜欢的商品是什么?单价是多少?

问题二:如果买2件物品,估一估一共要多少元?可以怎么付?如果给你的全是10元一张的人民币,该怎么付?应找回多少元?

(因是小朋友自带的东西,小朋友的参与热情更高,主体作用发挥得更显著,在这样的环境里,学生们更愿意表达和计算,问题一的提出,更加深了学生们对人民币的认识。问题二的提出,让学生们进行简单的估计和计算,更好地提升了学生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日用类货架——演一演

邀请能干些的3个小朋友,1名营业员,2名小顾客,表演购买一件或两件物品的付钱及找钱全过程。

适当评价:营业员和小顾客当得怎么样?提醒小朋友,需当文明营业员和做文明顾客。

(表演过程不一定完美,但能直观地展示购物的全过程,宽松的氛围,小朋友意愿想、意愿说、意愿问,这种“数学化过程”的体验,进一步激发了购物热情,积累了购物经验)

3.学习用品类货架——填一填

如果给你50元,你想买哪些东西?看哪一组买的东西最多?在表格内填一填。

小组合作完成上表,组长演示汇报,并说说怎么想的?

总结:同样的物品,往往有多种,可根据需要,挑便宜又实用的买。

(本层次的设计,意在帮助学生灵活地解决购物中的问题,进一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小组合作,学生懂得不单是买自己喜欢的物品,更要买大家需要的物品,讲究物有所值,物有所用,进而累积购物经验)

三、现场购物,体验应用

1.每个货架选取2名学生当小小营业员,佩戴营业证,叮嘱他们把好钱关,不可让商店亏本!

2.叮嘱小顾客文明购物,认一认物品在哪儿?选一选又好又便宜的物品?算一算需要多少钱?

3.现场购物,时间为20分钟。

4.小组内说说购物经过:你买了什么?付了多少元?找回多少钱?

(因为提供了真实的购物环境,学生真实地享受了购物的全过程,体验如何付钱、找钱,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切身体验了数学学习的价值,享受了成功购物的喜悦;因为有真实的体验,学生的表达才更流畅自如,用数学语言交流的能力得以提高,也能在倾听中分享他人成功的喜悦)

四、汇总小结,拓展提高

营业员汇总义卖所得,老师与班长一起核算所得钱款,把教室4个角落剩下的物品合起来。

提问:小朋友,你们身边还剩多少钱?老师这里还有一个魔方,单价是7元,你们想买吗?如果钱不够了,能想办法买到吗?

(前面购物时,小朋友基本把钱用得差不多了。这时,教师拿出小朋友特喜欢的益智魔方,小朋友欲罢不能,进一步激发小朋友解决问题的欲望。方法多样,如讨价还价、问别人借、向老师欠、回去拿、合起来买等,只要动脑筋想出来的办法就是好办法,在不知不觉中更深层次地提升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学科渗透,拓展延伸

师:小朋友,刚才义卖所得的钱款,准备怎么花呢?

小朋友七嘴八舌地议论开了:(1)小朋友常常丢失学习用品,老师可以多买些存放在班上,急需的时候用一用。(2)学校常有“一日捐”活动,我们把这些钱作为善款,支持灾区的小朋友!(3)把钱存起来,去做理财,等六年级毕业,为学校买一件纪念品。这样的活动,可以每年开展一次,积少成多哦!

(这样的拓展更有意义。通过交流,小朋友发现既能用较少的钱换取自己喜欢的物品,又能把义卖所得的钱款用到更有意义的地方。在充满童趣的语言描述中,怎样花钱更有意义的品德教育孕育而生)

教学反思:

1.真正让学生与数学融合

“老师,真的可以买卖吗?”“老师,我们真的两节数学课连着上?”“真的不用上课了?”这是课前小朋友反复提出的疑问,那一脸的稚气,那一脸的兴奋,那一脸的疑虑,让笔者无法忘怀。自小朋友进入小学的第一天起,笔者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数学能让人变得聪明、数学能让人变得有趣,将近一年过去了,小朋友并没有感觉到數学是非常有趣的,总是不停地读呀,写呀,算呀!学完《人民币的认识》,备课组的教师一致认为,必须让学生真实地体验一回生活中的买卖,以置换的方式收集家中的无用物品,完成买卖中的货物部分,自选商品、自己定价;用各种面值的人民币合计成20元,完成买卖中的钱款部分,自我拼凑、自己合计。因为小朋友参与了实践活动的全过程,主动性、积极性被充分激发;因为经历了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全过程,充分体验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到了数学的真正价值,这样的学习,让小朋友与数学更融合。

2.真正让学生与时空融通

本次实践活动课突破了传统学科的界限、学习空间的界限。从前一晚让小朋友把课桌搬到教室的四个角落;从早晨学生带物品进教室,把物品放至规定的区域;从把学生分成4大组,学生自选小组长;从与学生商定,本节课要用两课时上完起,学生就沸腾了,不自觉得融进了对人民币认识的全过程。将“超市”搬进课堂,让学生处于真实的购物情境,人人参与购物,选取自己心仪的物品,体验付钱、找钱的乐趣,切身感受生活中的数学,体验数学学习的现实作用,理解人民币的价值,享受成功的喜悦,这样超时空的设计,让小朋友与数学更融通。

3.真正让学生与思维融洽

“老师,我买了2本书,用了8元,便宜了21元呢!”“老师,我用5元买了个洋娃娃,准备送给小妹妹!”这是小朋友展示的购物过程,爱心的、合算的、价廉物美的。课堂应该是个师生轻松交流、自主合作、主动探索的场所。模拟“超市”的设计,让学生们说一说、填一填、演一演,一个个问题的抛出,常常让学生们沉浸在讨论的氛围中、碰撞在思维的荡漾中,感受着数学学习的无限乐趣。在这样的自主空间里,学生们多了主动交流的机会,多了灵动思维的碰撞。在这样的空间里,学生们有更多的机会学会思考,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在这样的空间里,学生们学着用尽可能少的钱购回尽可能多的物品,学着把义卖的钱解决班级小朋友的急需,学着把义卖的钱献给灾区的小朋友,学着把义卖的钱做理财项目,这么多的内容融进了小朋友的生活,小朋友与数学相伴,与思维共舞。

猜你喜欢
货架物品购物
我们为什么选择网上购物?
引入注目的货架式包装
无人货架,真的凉了?
圣诞购物季
图画捉迷藏
整理货架
快乐六一,开心购物!
不可错过的“购物”APP
找物品
创意,源自生活的可爱小物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