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琴曲《森林波尔卡》赏析

2019-04-18 00:44李虻汪可超
琴童 2019年3期
关键词:跳音主部乐句

李虻 汪可超

卡尔·汉斯的钢琴小品《森林波尔卡》自20世纪90年代起就被国内多本钢琴谱集引用,2007年入选《全國钢琴演奏考级作品集》(4级)并沿用至今。因其音乐形象幽默风趣,音乐结构清晰规整,音乐语言通俗易懂,演奏技巧难度适中,极大地提升了作品的艺术价值,促进了作品的广泛流传,受到无数琴童的喜爱,并得到业内专家的认可。

在国内所有钢琴乐谱上,该曲作者都被标注为“卡尔·汉斯”(或“Karl Hans”),但在权威词典及各类文献中均未有该曲及作者只言片语的记载。对作者姓名的真实性有两种有趣猜测:一是确有此人,为不知名的外国音乐人,钢琴谱被带至中国;二是曲谱流传时没有留下作者真实姓名,汇编成书时杜撰了这个名字。不论出于何种原因导致作品和作者无从考证,都没有影响人们理解它、欣赏它、接受它,让人们的关注点集中于作品本身,免受作曲家名气等因素影响。

全曲以活跃的2拍子节奏贯穿始终,典型的波尔卡舞曲风格,主部主题轻巧灵动,插部主题平稳而富有律动感,将动物欢快的鸣叫、孩子们在森林中穿梭嬉闹的喧嚣、人们热情的舞蹈交织成的一幅和谐画面呈现在眼前,令人仿若身临其境而感到无比的轻松愉悦。

作品结构为小型回旋曲式,除引子外各部分均由乐段组成;每个乐句长度完全一致,工整而精练;主部的每次呈示均采用原样再现,清晰简明,一气呵成。

引子(1~4)在主调上开始,简短且兴奋。前两小节在较低音区由双手同步强奏出十六分音符的颤音使音乐生动、活泼,富有朝气,好似一阵热闹的开场鼓打破了林中的万籁俱寂,拉开了舞台的帷幕。后两小节与前面形成鲜明对比:音域提高两个八度,力度由f转为mf渐弱,左手的连奏配上右手的八度跳音,就像小朋友牵着裙摆轻快地步入这片空地,小动物们也从森林深处蹦蹦跳跳跑出来,随着最后悠悠结束的延长音,不由令人屏息静气,期待着即将开始的森林舞会。

主部(5~20)是对小动物玩耍场景的描写。前乐句第5~6小节以下行三度跳音、交替八分音符节奏为特征,形象地模拟了杜鹃鸟发出“布谷”的清脆叫声,叽叽喳喳地叫个不停,增添了乐曲的诙谐情趣;左右手交替进行的高、中音区跳音与休止,好似两只布谷鸟的对话,你一问我一答,活泼生动,极富童趣。第7~8小节右手叠加为六度,左手节奏平稳,仿佛两只鸟儿对唱后的宛转和鸣。这4小节奠定了主题的音乐性格,随后的模进、变奏将场面烘托得更为欢快。后乐句前半部分与前乐句一致,延续了音乐的主题。后半部分和声功能进行感突出,声部变得丰满,喧嚣后的众多小鸟累了,渐渐安静下来。而左手最后部分的音型也为插部一做了巧妙而自然的铺垫,稳健、淳朴,别具匠心。

插部一(21~36)是对孩子们玩耍、舞蹈场景的描写。调性的对比与强奏使音乐突然产生明亮的感觉,预示着新的音乐主题的开始。前4小节揭示了整个插部一的音乐性格:第21~22小节密集十六分音符的华彩式跑动使音乐富有旋转性和舞蹈性;第23~24小节的跳音—连奏—强奏先紧后松、一气呵成,把孩子们嬉戏时易动、活泼的童真表现出来。这个片段第一次变奏时加入了半音阶形式,旋律更加新颖,好像小松鼠从树洞里蹿出来,快速地爬上树梢,吱吱地叫着,加入了这欢快的盛会中。最后一次变奏时将两个对比的动机翻转奏出,使主部再现时结构与主题特征更加明显。

主部二(37~52)是主部的第一次原样再现,但开始的力度却从f变成了p,鸟儿也有些累了。

插部二(53~68)将乐曲推向高潮,与主部形成强烈对比。右手几乎全部是十六分音符音阶式的快速跑动,配合着左手八分音符的分解和弦跳音,使音乐更加欢快、热烈,一气呵成。和声由主、属功能交替,更好地衬托了单纯、简洁的童心童趣。在我们面前浮现出这样一幅场景:森林盛会达到高潮,场面极尽热烈,孩子们不停地穿梭往来、变换队形、神采飞扬;各种小动物尽情狂欢,上蹿下跳,千奇百怪的鸣叫声各有差异,共同构成了奇妙、生动的声音世界。

乐曲最后又回到主部(69~84)时,轻松活泼的森林盛会行将结束,而那色彩交织、生动无比的音响和一幅幅画面却留在人们心中,久久回荡。

猜你喜欢
跳音主部乐句
论舒伯特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中主部与连接部的三段性现象
一生为客恨情多
钢琴作品《春舞》跳音演奏分析
该丘斯曲式学之乐句式研究
论门德尔松《无词歌》中奏鸣曲式结构的“返祖”与创新
浅谈钢琴演奏中的“跳音”技术
跳音训练在声乐教学中的重要性
钢琴演奏中划分乐句的方法及表现乐句的策略
合理的跳音技术在钢琴演奏中的运用及表现
鲁托斯拉夫斯基《第三交响曲》之背景结构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