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给少儿塑造上瘾体质的恶模式

2019-04-20 04:28庄文静
中外管理 2019年4期
关键词:奶头成瘾性手游

庄文静

少年强,则国强。

每一位家长对于孩子的关注度与投入,都直接导致了一个亘古不变的真理:孩子的钱最好赚。

然而,对于开发少儿客群的商业模式,是投其所好、捕捉少儿天性中的弱点而为,还是承担起塑造人性向善之重任,这就体现了不同企业的价值观选择。

纵观当下的商业模式,“人性的弱点正是商机”是普遍共识。尤其,当一个商业模式触碰到人心中最柔软的部分:下一代的健康成长和教育等问题时,再理智的成人也无法冷静从容。

据《女性生活蓝皮书》的数据,被调查女性的家庭收入中,用于孩子教育的费用在2016年首次位居家庭最大一笔开支,而这还仅算入了子女教育部分。可这背后,有不少商家和商业形态在捕捉的是针对少儿的“成瘾性商机”。在“一切为了孩子”的美丽外衣下,把孩子和成人一起卷入一个难以挣脱的“成瘾气场”之中……

嗜甜成瘾:从“人生第一口奶”开始的商业竞争

从人生的第一口奶开始,孩子就被某些不负责任的商家“设计”了。

“我家孩子只吃某某牌的奶粉,别的奶粉怎么都不吃。我一尝,原来孩子爱吃的那个奶粉可真甜啊!”

这是许多妈妈无奈的感叹。许多新生儿妈妈都有这样的经历:在各大医院妇产科,几乎都有免费送新生儿食用的奶粉,甚至有些医院干脆指定新生儿只能吃“医院提供的奶粉”。如何成功“抢占孩子的第一口奶”,成为了部分奶粉商家不遗余力要攻陷的市场。

“甜一点儿、香一点儿”,但或许就是那么一点点就足以让孩子上“瘾”。

有医学专家表示:一个人口味的养成始于婴幼儿期,这是孩子味蕾形成和发育的重要时期。因此,婴儿奶粉的口味一直是商家比拼的重点之一。而既然人天生喜欢甜,那么一些奶粉商家便从第一口奶开始培养孩子“嗜甜”的成瘾性习惯。这也成了商业竞争手段。

还记得电影《王牌特工之黄金圈》里女魔头说的那句台词吗?——“糖比毒品更容易让人上瘾,而且更容易让人得病。但是糖却合法,而毒品却不合法。”

这个说法不是空穴来风,医学界一直有“糖是世界上用得最广泛的合法毒药”的说法。因为它在大脑里成瘾的途径,跟咖啡因、烟、酒,甚至毒品的方式是一样的。糖也会让人上瘾,摄入后都会立刻触发大脑的“奖赏系统”,释放出大量的多巴胺,以及类罂粟碱。

因此,医学界给少儿每人每天糖分的建议摄入量是“不超过25g”,越少越好。但很多少儿的每日摄入量竟然远远超过了150g。

只是,这种习惯,却从孩子第一口奶就开始被商家培育了。

手游成瘾:“即时激励”是对少儿心理的即时破坏

“没有手机搞不定的孩子”。而孩子们喜欢电子产品的原因,也包括大量电子软硬件产品的设计本身是围绕成瘾性展开的。这一点,以手游为最。

而手游成瘾模式,最大的破坏性则是用“快速反馈,即时激励”阻断了少儿心理的正常成长过程。

少儿的自信与成就感积累,是通过长时间的勤奋努力,经历一次次对困难的克服、一次次的考试和竞赛、一次次与老师和同学的复杂互动中获得的失败和成功体验而来;是“慢慢地”完成的自尊、自信、自立的心理建设过程——在现实世界中,从来就没有一蹴而就的成长。

而手机游戏来了,一下子使这个“磨人”的心理历程瞬间提速:当孩子用几分钟就能在游戏中克服困难、完成挑战后,立刻就能获得即时的反馈和奖励;当手机游戏可以让少儿快速地在虚拟世界中获得成功时,原本的“真实”则不再吸引人,少儿的意志很容易被这些虚拟的“即时激励”所迷惑。而孩子们此时神经系统分泌的多巴胺,会让他们以为这就是真正的快乐。

于是,缺乏自控力的孩子在现实中经历了失败,却可以通过在游戏世界中的即时胜利,轻易地获得代偿和满足。阻断了在现实世界中,通过长时间的努力才获得真正的成就感的宝贵过程。

然而,游戏每重复一次,少儿神经系统里多巴胺的释放就会衰减一些,于是游戏设计者会不断发起更高的挑战,用更多的“创新”,给予少儿更多的刺激和“奖励”。

戒不掉的学习软件:带来改不掉的注意力涣散

除了手游,围绕少儿成瘾性展开设计的电子软硬件产品,还有一大类,就是某些学习软件和网站。

当下,不少学习软件在少年儿童群体里大行其道。家长认为这是喻教于乐,孩子也乐此不疲。然而,如果研究其中一些学习产品的设计,会发现它们更多是通过声光电、随时弹出的情境内容、即时的奖励和回馈等等,在吸引少儿的注意力——让少儿始终处于注意力被牵引的跟随学习状态。

这种产品设计听起来不错是吧,原本坐不下来的孩子,也终于能多坐一会儿了。但这种产品设计方向,让少儿依靠声光电刺激完成牵引式跟随学习之后,带来的是当孩子一旦进入现实中相对枯燥的书本学习和课堂学习环境时,就会表现得注意力分散、找不到学习方式、无法沉下心来——要知道,正常的少年儿童需要的是“自主学习”状态。

市面上有不少符合心理成长规律、训练少儿完成自主学习和探索的产品,但它们在某些花里胡哨的游戲式学习软件产品面前,却很容易败得一塌糊涂。

少儿娱乐产品成人化:“奶头乐理论”下的危险误区

不得不承认,西方20多年来闻名世界的“奶头乐理论”,也在渗透到中国的社会和商业,以至于在其影响下,企业的产品设计正影响到少年儿童群体的健康成长。

“奶头乐理论”来自美国前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布热津斯基,是指为了安慰社会中“被遗弃”的人,避免阶层冲突,方法之一就是让企业大批量制造“奶头”——让令人沉迷的消遣娱乐和充满感官刺激的产品(比如:网络、电视和游戏)填满人们的生活、转移其注意力和不满情绪,令其沉浸在“快乐”中不知不觉丧失对现实问题的思考能力。

可问题是,我们看到,“奶头乐”趋势正以全民娱乐化的操作模式,特别是当短视频、娱乐节目不断充斥在普通大众视野中时,让少年儿童也一起沉迷其中。

“奶头乐战略很冷酷,但是离现实很近。”财经作家吴晓波曾这样说。

在2018年8月,国家广播电视总局起草的《未成年人节目管理规定(征求意见稿)》出台。规定提出,要防止未成年人节目出现商业化、成人化和过度娱乐化倾向,不得制作、传播未成年人参与的选秀类节目,不满10岁儿童禁止代言广告等细则。

希望中国的少儿消费市场经历价值观重塑阶段,在规则的引导下经历“良币驱除劣币”的过程,让一些企业的“瘾经济”模式在少儿客群中一步步萎缩,乃至退出市场。

猜你喜欢
奶头成瘾性手游
中国游戏市场依托免费的成瘾性游戏,北京新规能杜绝未成年人玩游戏吗?
挑选优良仔猪要看这儿
核心资产长期投资逻辑未变“成瘾性”的消费均值得投资
成瘾性物质致肠屏障损伤的研究进展
乳汁的颜色
什么是药物依赖性?
2014新主流“重度手游”
跳不过的两道坎 手游的“渠道”和“IP”
手游产业“山寨”路
第1胎没有使用的奶头会降低第2胎的泌乳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