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对外贸易70年成就与展望

2019-04-20 11:11曹晓东张彤彤
对外经贸 2019年12期
关键词:对外贸易成就经济发展

曹晓东 张彤彤

[摘 要]新中国成立七十年来,黑龙江省的对外经贸事业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多年来逐步形成了多层次、全方位、布局合理的对外经贸格局,对外贸易规模不断扩大,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日益增强。黑龙江省对外贸易发展的历程,基本上经历五个阶段:起步恢复阶段、基本维持阶段、平稳增长阶段、快速发展阶段、深度调整阶段。与黑龙江省有贸易往来的国家和地区增加到200多个。对外贸易对黑龙江省的经济发展起到了经济发动机的作用。未来黑龙江省将继续不断开拓欧洲市场、东南亚市场、中亚市场,持续挖掘黑龙江省对俄贸易新动能,逐步实现协同发展,实现多点支撑对外贸易发展新格局,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借助自由贸易区建设,更好地促进地区经济发展,黑龙江省对外贸易未来可期,前景看好。

[关键词]黑龙江省;对外贸易;成就;经济发展

[中图分类号]F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283(2019)12-0034-06

Abstract: In the 70 years since the founding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Heilongjiangs foreign trade and economic undertakings have achieved remarkable results. Over the years, a multi-level, comprehensive, and rationally structured foreign economic and trade structure has gradually formed. The scale of foreign trade has been continuously expanded, and its contribution to economic growth has been increasing. The development of Heilongjiang Provinces foreign trade has basically gone through five stages: the initial recovery stage, the basic maintenance stage, the steady growth stage, the rapid development stage, and the in-depth adjustment stage. The number of countries and regions with trade relations with Heilongjiang Province has increased to more than 200. Foreign trade has played an economic engine role in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Heilongjiang Province. In the future, Heilongjiang Province will continue to explore the European, Southeast Asian, and Central Asian markets, continue to tap Heilongjiang s new trade momentum with Russia, gradually realiz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realize a new pattern of foreign trade development supported by multiple points, and deeply integrate into the “Belt and Road” construction With the construction of a free trade zone and better integration into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Heilongjiangs foreign trade has a promising future and a promising future.

Keywords: Heilongjiang Province; Foreign Trade; Achievements; Economic Development

新中國成立七十年来,从被动封锁到改革开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从申请复关、加入世贸组织到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开放,中国对外开放取得了巨大成就。新中国成立初期,黑龙江省对外贸易的主要国际市场是苏联、朝鲜、越南、蒙古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通过贸易和使用苏联政府贷款,从苏联和东欧国家引进重点建设项目的成套设备和技术,为黑龙江省的工业化打下了初步基础。经过70年的奋斗,黑龙江省对外贸易飞速发展,对外经贸事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得到了长足发展。尤其是进入21世纪后,黑龙江省抓住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和全球范围内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的重大机遇,立足于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参与国际经贸合作与竞争,全省外向型经济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外向型经济的快速发展促进了全省国民经济持续、稳步、健康的发展。

一、黑龙江省对外贸易70年回顾

(一)对外贸易发展历程

黑龙江省对外贸易规模不断扩大,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日益增强。1953年,全省进出口总额仅为0.6亿美元,到2018年达到264.1亿美元。随着对外贸易的不断发展,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也日益增强,回顾黑龙江省对外贸易发展的历程,基本上经历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1949—1959年)为起步恢复阶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为打破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对我国实行的贸易封锁和禁运,国家采取一边倒的贸易政策,加强外贸管理,实行统一政策,统一计划,统一对外,开展了与苏联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协定贸易合作。黑龙江地区设有地方的对外贸易机构,由东北大区贸易局各外贸公司直接组织收购、出口。

从出口来看,1953年,国家进入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黑龙江地区外贸出口稳步增加,当年出口额实现0.6亿美元。1954年8月,东北大区撤销,原松江省和黑龙江省合并,成立新的黑龙江省。此后,黑龙江省开始独立开展对外贸易业务,进出口贸易仍以国家协定项下的易货记账贸易方式进行。到1959年底,黑龙江省外贸出口额为当时历史最好水平,出口额达1.1亿美元。20世纪50年代与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记账贸易促进了黑龙江省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从进口来看,1949年,黑龙江省根据国家计划,积极地开展了进口工作。当时黑龙江地区工业基础十分薄弱,恢复和发展工业所需要的绝大部分设备、器材等重要物资,还不能自行生产。为了尽快恢复工农业生产,稳定国内市场,保障人民生活的需要,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黑龙江省通过记账贸易方式,从苏联、朝鲜、越南以及东欧一些社会主义国家组织进口钢材、汽油、康拜因、柴油机、柴油发电机、电动机、汽车、摩托车、化肥、机油、自行车、缝纫机、火柴、照相机、木材等。

1958年10月,根据黑龙江省人民委员会决定,黑龙江省进口贸易由省物资局划归省对外贸易局经营,省对外贸易局成立了进口储运处并在省人委驻北京办事处派驻人员,负责与各专业总公司进行业务联系。

黑龙江省每年使用部分地方外汇和黄金分成外汇进口一些钢材、科研器材和医疗器械、成药等,其中钢材占70%以上。这些商品的进口,对恢复和发展黑龙江省的经济,提高黑龙江省工业生产能力,促进重工业生产的发展,稳定市场,改善人民生活起到了重要作用。

第二阶段(1960—1979年)为基本维持阶段。1960年以后,由于中苏关系紧张,影响了黑龙江省对外贸易的发展。1960年,黑龙江省与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及蒙古的出口额锐减,由1959年的3.95亿元降至2.66亿元,回落到1954—1955年的水平。1960年至1979年期间,黑龙江省与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易货贸易没有中断,处于维持阶段,进出口贸易额一直维持在2000万美元到4000万美元之间,到1979年,恢复到7000多万美元。

1960年,黑龙江省进口额为620多万美元,首次对朝鲜出口原油,1961年,进口贸易额大幅度下降,仅有44万美元,1962年,进口贸易额进一步下降为35万美元左右。1963年,进口贸易开始回升,进口额达到66万美元,1964年,贸易额达到了200多万美元,1965年,进口贸易额基本上和1964年持平。

1966—1976年期间,进口额急剧下降。1968年12月,黑龙江省对外贸易局撤销,进口业务随之转到外贸公司。1972年恢复外贸局后,于1973年成立进口处,这段时间,进口贸易保持在平均900万美元的水平。

第三阶段(1980—1999年)为平稳增长阶段。1978年我国开始实行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政策后,黑龙江省外贸事业也得到全面恢复并迅速发展。20世纪80年代,外贸体制进行了多次重大改革。通过增设对外贸易口岸和下放外贸经营权,改变了高度集中的外贸经营管理体制;通过实行承包经营责任制,激发了外贸企业经营活力;通过实行外贸减亏增盈分成制度和地区差别的外汇分成制度以及出口退税政策,有力地促进了出口。1982年,中苏两国之间再次恢复边境贸易。20世纪80年代开始,黑龙江省与苏联边境贸易结束了二十余年的停滞状态,开始复苏并快速发展。1988年国务院发布了《关于黑龙江对苏联边境易货贸易和经济合作问题的批复》,黑龙江省出台了关于开展对苏边境经济贸易工作的24条具体政策,在较短的时间内,黑龙江省对苏联边境贸易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促使黑龙江省边境贸易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随着改革开放,黑龙江省对外贸易发展的活力显著增强。从1980年开始,进口额逐年增加,当年,进口额为0.3亿美元。从1981年初,国家批准黑龙江省自营进出口贸易权开始,黑龙江省便从出口货源省份变为内地口岸省份,直接面向国际市场,当年实现进出口总额1.6亿美元。其后,进出口额一直稳步增长,1993年,全省实现进出口总额33亿美元,占全国进出口额的1.68%。1993年俄罗斯开始实行外贸进出口商品限额和许可证制度等一系列措施且影响明显。1994年我国政府开始了以汇率并轨为核心的新一轮全面的外贸体制改革,开始运用价格、汇率、利率、退税、出口信贷等经济手段调控对外贸易。由于俄罗斯进出口商品成本增加,以及中俄两国政府对双方贸易政策进行相应调整,黑龙江省与俄罗斯贸易经历了20世纪90年代初期短暂繁荣之后的连续下滑。从国际来看,西方发达国家加强了对俄罗斯市场的重视,大量欧、美、日、韩等国家和地区的产品开始大量出现在俄罗斯市场。1994年,对俄进出口总额下降,为24.3亿美元。到1999年,全省实现进出口总额21.9亿美元,比1998年增长9.0%,二十年间,总体上是呈上升趋势。

第四阶段(2000—2008年)为快速发展阶段。这一阶段,世界经济的逐渐复苏,我国的宏观经济政策进行了大调整,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有效地解决了通货紧缩问题,尤其是在2001年,我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黑龙江省抓住了新一轮的产业结构大调整的机遇,积极参与国际经济竞争和合作,促使黑龙江省对外贸易实现飞跃式发展。2000年,全省进出口总额为247.21亿元,其中出口额为120.12亿元,进口额为127.09亿元,而到了2008年,全省进出口總额增长到1590.43亿元,增长了近7倍,年均增长率为26.2%,其中出口额增长到1150.80亿元,进口额增长到438.93亿元。

这一阶段,黑龙江省对外贸易进出口总额飞跃发展,在国际市场上也有了一定的竞争优势,进出口商品结构逐步优化,进出口贸易依存度逐年上升,为黑龙江省经济发展做出极大的贡献。

第五阶段(2009—2018年)为深度调整阶段。在2009年,由于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黑龙江省进出口总额较2008年相比,有较大下滑,甚至低于2007年的水平。在黑龙江省的积极应对下,迅速调整进出口商品结构,扩大进口,在2010年就消除了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影响,进出口总额恢复,甚至超过了2008年的水平。2011年进一步扩大进口,进口额扩大一倍,当年黑龙江省实现了进出口总额增长44%的飞跃。此后三年,对外贸易进入调整阶段,进出口总额有小幅下滑。2015年,由于我国宏观经济进入新常态等因素的影响,黑龙江省进出口总额出现较大下滑,尤其是出口额较2014年相比减少一半。2016年进出口总额进一步下滑,2017年和2018年两年略上升。

(二) 对外贸易市场

新中国成立之初到20世纪70年代末期,与黑龙江省有贸易往来的国家仅仅有十几个,改革开放初期,迅速增加到几十个,截至2017年,与黑龙江省有贸易往来的国家和地区发展到210多个。从贸易规模来看,处在首位的大洲是欧洲,2017年,全省对欧洲实现进出口总额130.8亿美元,占全省进出口总额的69%;处于二、三位的是亚洲和北美洲,分别实现28.1亿美元和15.7亿美元,分别占全省的14.8%和8.3%;从国别看,对俄贸易居首位。2017年,黑龙江省对俄贸易进出口额达到109.9亿美元,占全省进出口总额的58%。美国、巴西、日本分别位居二、三、四位,分别实现进出口总额14.1亿美元、7.7亿美元和4.3亿美元。经过70年的奋斗,黑龙江省对外贸易开拓市场取得了显著的成效,贸易伙伴日益增多。尤其是对非洲和拉美市场的开拓尤为显著,取得了实质性进展。

1.出口市场

1953年,同苏联、朝鲜开展了记账贸易,其中对苏联出口占95.39%,对朝鲜出口占4.7%。到1959年,黑龙江省对外出口的国家发展到9个,包括苏联、朝鲜、蒙古、越南、东德、匈牙利、罗马尼亚、捷克斯洛伐克和波兰。其中对苏联出口占比为85.9%,对朝鲜出口占比为12.7%,对蒙古出口占比为0.7%,其他国家出口占比为0.5%。

自1966年开始,到1976年,出口市场基本上缩减到苏联、朝鲜和越南三个国家,期间个别年份对原民主德国、阿尔巴尼亚和蒙古出口,但出口额都不大。

1978年开始对中国香港地区出口,1979年开始对美国、日本和联邦德国出口,1980年开始对非洲和大洋洲出口,1981年开展自营贸易后,实现了对拉美和西亚的出口,1991年开始对韩国开展贸易往来。

截至2017年底,黑龙江省实现了对17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出口。2017年,对欧洲出口额为25.1亿美元,占全省出口总额的47.7%,对亚洲出口额为16.1亿美元,占全省出口总额的30.6%,对非洲出口额为10.64亿美元,占全省出口总额的20.2%,对北美出口额为8.31亿美元,占全省出口总额的15.8%,对拉美出口额为1.41亿美元,占全省出口总额的2.6%。

2.进口市场

20世纪50年代初期,黑龙江省通过记账贸易方式,从苏联、朝鲜、越南及东欧一些社会主义国家进口商品。

50年代末期,与苏联及东欧一些社会主义国家的贸易基本停止。进口国家和地区逐步由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转向其他地区和国家。1959年,黑龙江省从欧洲、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进口。1960年从中国香港地区开始进口商品。直到1980年,主要的进口国家和地区是日本和中国香港地区。1981年,主要进口国家和地区增加到日本、联邦德国、瑞士、巴西、美国、澳大利亚和中国香港地区等。1982年增加了法国和瑞典。1983年,开始从加拿大进口实验仪器。1985年,进口国家和地区发展到18个。

截至2017年,黑龙江省进口市场发展到近90个国家和地区。2017年,自欧洲进口额为105.7亿美元,占全省进口总额的88%,其中自俄罗斯进口额为93.8亿美元;自亚洲进口额为12亿美元,占全省进口总额的10%;自拉美进口额为8.3亿美元,自北美进口额为7.4亿美元,自非洲进口额为1.7亿美元。

(三) 对外贸易商品结构

在新中国成立初期,进出口商品种类非常少,出口商品十几种,进口商品只有几种。随着黑龙江省经济的发展,对外贸易总量不断增长,国内国际经济形势的不断变化,黑龙江省对外贸易商品结构也随之改变。尤其是进入21世纪后,黑龙江省积极参与国际贸易的竞争与合作,出口高附加值商品增多、进口以资源性商品为主,进出口商品结构逐步优化,日趋合理。

1.出口商品结构

新中国成立初期,黑龙江省出口商品主要是粮食、猪、牛羊肉、木材及部分轻工业品;1953年,收购出口商品52种,出口商品品种较少,主要有大豆、小米、豆饼、冻猪肉、冻牛肉、活猪、鲜蛋、大麻籽、黄麻籽、土豆、酸白菜、亚麻细布、毛毯、原木、胶鞋、原煤、水泥等。一直到改革开放初期,黑龙江省出口商品中初级产品和资源性产品占有较大比重,工业制成品所占比重较小。

改革开放后,黑龙江省为了实现出口的持续增长,积极调整出口商品结构,实施“科技兴贸”和“以质取胜”战略,工业制成品比重不断提升。1985年,出口商品中,初级产品占比达70%以上。随后逐年下降,到1990年,出口商品中初级产品和工业制成品各占50%左右。随着经济的发展,初级产品的占比一直下降,到2014年,仅占5%左右,工业制成品占95%。2015年到2017年,初级产品占比略有上升,在2017年,初级产品占比达到15%左右,工业制成品成为黑龙江省出口的重中之重。2017年出口的大宗商品主要有机电产品、汽车、服装、鞋类、农副产品及纺织品,其中机电产品占出口总额的43.7%。

2.进口商品结构

新中国成立初期,进口商品仅有几种,包括军需民用的棉花、布匹、食盐及其他生活用品。1954—1958年,进口商品数量达到了150多种,其中主要是苏联援助的工业在建项目的机器和设备,还有从朝鲜、越南及东欧一些国家进口的钢材、汽油、发动机和发电机等。

1958年10月,进口业务由国家统一组织,各主管部门分配到省内各用货单位。20世纪60年代,主要进口一些医疗设备,器具、药具和药品。20世纪70年代主要进口钢材、机械设备、轻工、化工、纺织和医药等大类商品。

到20世纪80年代,进口商品逐渐增多,主要是纺织品、化工产品、轻工业品、机械产品、仪器仪表、医药和医疗器械、五金矿产品和粮油食品。一直到1997年进口商品都是以生產资料为主,当年,进口的生产资料占比达到了96.8%。

1998年开始,进口商品种类按照国际贸易标准分类进行统计。1998年,进口工业制成品占比66.7%,进口初级产品占比33.3%。此后,工业制成品占比逐年下降,初级产品占比逐年上升。2011年,初级产品占比甚至达到了88%。2012年开始,进口商品结构开始调整,工业制成品逐年增加,到2017年,占比达30%,进口商品结构趋于合理。2017年,进口的大宗商品主要是原油、机电产品、农产品、汽车零件、原木和锯材等产品。

二、对外贸易对黑龙江省经济发展的作用

本文从理论角度、黑龙江省进出口总额与地区生产总值相关性、进出口贸易对地区生产总值的贡献率、外贸依存度等实证角度分析对外贸易对黑龙江省经济发展的作用。

由于在改革开放之前,我国为计划经济体制,其外贸发展基本采用的是进口替代战略,而且对外贸易多是以记账贸易进行,所以,在1949年到1979年这段时期,黑龙江省对外贸易是对本省经济发展的有力补充,尤其是新中国成立之初,对外贸易对黑龙江省的经济恢复和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改革开放后,逐渐由进口替代战略转向了出口导向战略,发展战略的转变充分考虑了我国的基本国情,符合新时期发展阶段的特点。相应的政策措施对黑龙江省外贸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促进作用,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黑龙江省对外贸易飞速发展,黑龙江省经济也快速发展起来。

从黑龙江省进出口总额与地区生产总值相关性角度来看。利用1978—2014年的黑龙江省地区生产总值和进出口总额的数据,使用最小二乘法对黑龙江省进出口总额与地区生产总值进行相关性分析,分析结果见图1。分析后得到如下回归方程:

从R2的值为0.9675可以看出,回归拟合效果非常好,模型分析的拟合优度非常高。黑龙江省对外进出口贸易对地区生产总值有正向影响作用。进出口每增加1亿元(人民币)将带动地区生产总值增加5.53亿元(人民币)。由此可以看出,黑龙江省对外贸易的黑龙江省经济发展产生很大的影响。

从外贸依存度及对外贸易对经济发展贡献度角度看。改革开放后,黑龙江省对外贸易完美地阐释了经济增长发动机的角色,通过发展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的“出口导向型”经济来促进黑龙江省的经济发展。2000年黑龙江省外贸行业通过深化改革,积极开拓多元化国际市场。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黑龙江省抓住新一轮国际产业结构调整的机遇,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全省外贸事业又驶入了快车道。不但进出口额连续出现新高,外贸依存度也快速上升,外贸贡献率比较平稳,外贸对经济的拉动作用非常明显。

由于受到国际金融危机、国内宏观经济的调整以及经济进入新常态等因素的影响,外贸依存度开始不断下滑,外贸贡献率也不断调整。为了适应当前的国际国内形势,黑龙江省也在不断调整产业结构,优化进出口商品结构,积极扩展新的国际贸易市场,这一时期外贸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力也非常明显。

三、黑龙江省对外贸易展望

黑龙江省对外贸易波折中前进,贸易质量逐步提升。在融入“一带一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背景下,立足自贸区建设,充分发挥地理区位、产业结构、文化互联互通等优势,链接东北亚各国,紧密结合国家经济发展需要,“顾全大局”,结合自身经济发展的特点发展对外贸易事业。在稳定发展对俄贸易的基础上,不断开拓欧洲市场、东南亚市场、中亚市场。在稳固传统贸易优势的基础上,持续提升能源、农业、新材料、人工智能、新能源、化工等领域的对外经贸合作,开创对外贸易新局面。

对俄经贸是重点。中俄走过了70年不平凡的历程,“愈发成熟、稳定、坚韧,已成为互信程度最高、协作水平最高、战略价值最高的一对大国关系”。黑龙江省是中国对俄经贸合作的“桥头堡”和“枢纽站”,随着中俄贸易进入“后1000亿时代”,黑龙江省应重点推动对俄贸易结构升级的全方位开放,对俄贸易应实现“稳中提质”,以黑龙江省对俄经贸高质量发展助力新一轮改革开放,助力“一带一路”对接合作。

黑龙江省继续挖掘对外贸易新动能,逐步实现协同发展,实现多点支撑对外贸易发展新格局,加强产业合作,巩固黑龙江省石油、木材、煤炭、粮食等能源、资源性商品进口优势。研究东线天然气管道进口有效利用,推动天然气落地加工。研究贸易创新发展政策措施,调动对外贸易企业积极性。不断补充和扩展新机遇、新动能、新渠道、新领域。多点连线接面,融入地区经济发展,黑龙江省对外贸易未来可期,前景看好。

[参考文献]

[1]黑龙江省志 第三十四卷 对外经济贸易志[M].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7.

[2]李计广,王红梅,张娟.改革开放四十年对外贸易在我国经济中的角色变迁和展望[J].国际贸易,2018(7):4-10.

[3]李润明.黑龙江对俄经贸六十年之变迁[J].黑龙江对外经贸,2010(3):25-28.

[4]陆南泉.中苏经贸关系史简析[J].俄罗斯中亚东欧市场,2008(6):6-14.

[5]马友君.改革开放40年来黑龙江省对外开放研究[J].西伯利亚研究,2019,46(1):9-12,64.

[6]黑龙江省统计局.黑龙江统计年鉴[M].中国统计出版社(1993—2018).

[7]高国珍.高外贸依存度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及对策[J].商业时代,2006(11):66-67.

(責任编辑:顾晓滨)

猜你喜欢
对外贸易成就经济发展
了不起的成就
失恋“成就”的CEO
回顾五年成就
人口红利渐失对我国外贸的影响及对策
当前经济背景下人民币加入SDR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影响
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发展战略探究
经济“新常态”下产业结构调整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信息化管理在公路运输经济发展中的作用研究
我国对外贸易促进经济发展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