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合作学习模式研究

2019-04-22 03:07齐英兰
关键词:学习模式合作信息技术

齐英兰

【摘 要】合作学习是采用异质小组活动的组织形式,通过生生及师生间的相互配合,合作实现教学目标的一种协作学习方式。近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借助于互联网和多种现代信息技术创设虚拟学习环境,合作学习呈现出新的变化与发展态势。

【关键词】信息技术;合作;学习模式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獻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08-0030-01

一、合作学习的核心概念

合作学习构建于现代社会心理学、认知心理学和教育社会学的基础之上,以异质小组为基本组织形式,以小组目标达成为标准,以标准参照评价为基本手段和奖励依据,是经教学实践证明了的、卓有实效的教学理论与策略体系。

合作学习的理论基础主要有集体动力理论、自控论原理、目标结构理论、社会凝聚力理论和认知心理学派的发展理论等。合作学习通常按照教学目标呈现、课堂集体教学、分组合作学习、测验、评价与奖励的流程组织进行,由2-6名能力各异的学生组成一个小组,以合作和互助的方式进行学习,以期共同实现小组学习目标、提高整体成绩、赢得小组奖励。

合作学习与传统学习模式的不同之处在于:合作学习既重视学习目标的达成,也重视合作技能的锻炼;既关注学生认知学习,也关注情感体验;它兼顾传统课堂的集体性教学与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为检查小组学习目标达成情况和学生个体的进步情况,它设有测验环节,而不是为了排名次、分高下;其评价体系也由传统的常模参照评价改为标准参照评价,评价过程更注重学生的个人进步情况,评价形式上既有教师评价,又有学生互评。

多年来的研究实践证明,合作学习教学法符合人类的认知规律,对于学生的认知发展和动机的激发都有着积极影响。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应用在人们工作生活中的不断深入,特别是“互联网+”在教育领域中的快速应用扩张,翻转课堂、慕课、微课在教师群体中的应用热度持续上升,教学理念与教学方式正经历着历史性的变革,现代教育正走向大数据时代。在这种大背景下,超媒体的学习资源、新的沟通合作方式、新的学习工具等,将传统的合作学习模式带入了新的阶段。

二、信息技术环境下合作学习的新特点

1.学习资源丰富多样化。

传统的合作学习是在教师组织下,首先通过查阅书本资料,在准备阶段完成对知识的初步学习,学习材料的获取途径就是书本。而在信息技术环境下,网络为合作学习提供了一个分布式的海量知识库,包括各种免费的学习素材(如教案、课件、题库)和教学指导(如公开课、云课堂)及在线学习网站等,丰富的资源是教学的活力源泉,为学生合作学习提供了良好的基础环境。

2.师生角色趋于平等化。

传统的合作学习是教师的一种教学策略,但通常由于受到教学资源的来源和数量限制,其内容、任务无法给学生更多自由选择的空间。但在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在信息的来源方面不再是绝对权威,具备一定信息素养的学生完全可以寻找更适合自己、更感兴趣的学习资源。学习自主权和选择权逐渐被交还给学生,学生也就具备了跟教师就教学内容平等协商、对话的可能,这样更有利于构建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关系。

3.学习行为个性化。

合作学习模式使学生成为积极的知识建构者,而不同学生又因为知识需求、学习时间、学习方式的不同,表现出个性化的行为特征。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班级人数往往比较多,教师难以根据学生的个体情况提供更适合他们的学习体验。但在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可以借助大数据支持,对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轨迹进行智能分析,了解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及时予以指导、调整推送内容和测试要求,提供更为个性化的学习体验。

4.学习时空自由化。

从时间和空间上看,传统合作学习多被限制在课堂上和教室里,且必须通过近距离合作学习互动。而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学生的学习时间从课上可以延伸至课下,上课地点也从教室内延伸至教室外,小组间的合作互动也从线下延伸至线上,甚至可以从班级延伸向世界,这就给学生的学习提供了更自由的时空和同伴选择。

三、信息技术环境下合作学习模式的构建

构建信息技术环境下有效的合作学习模式,可以考虑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创设学习环境。

传统的课堂注重知识的灌输,是一种“填鸭式”的教学方式,这往往在课堂上造成一种沉闷、压抑的学习环境,学生不能很好地参与其中,学习效率不高。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合作学习是使学生能够亲身参与其中,通过组内交流、讨论和相互学习,实现教学目标,完成知识储备,同时也锻炼个人的思维和表达能力等。学生是否能够有效地进行合作学习,交流,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教师能否营造一种兴致勃勃、畅所欲言的氛围。

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创造良好的学习气氛,不应给予学生太大的心理压力,而要及时给予学生心理上的鼓励。小组成员的优势互补会帮助形成良好的互帮互助的学习环境。另外,要引导学生产生学习兴趣,让他们想学、要学,营造这样一种主动学习的情境是有一定困难、但又极其重要的。学生若感受到学习的价值、挑战性和趣味性,就会更愿意去交流、讨论、反思和批判,进而集体产生经验共鸣。

2.合理分组。

在教学实践中,有些教师比较忽略分组环节,通常比较随便的按前后桌或者邻近的同学分为一组,往往使得小组成员搭配不合理,不能实现不同特质和不同层次的学生相互促进、优势互补,其结果可能会导致组与组之间的各种不均衡,组内结构不合理,使得学生达不到互帮互助的作用,合作学习的效果也就大打折扣。

一般说来,我们可以根据“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将学生依据学习水平的差异性、思维特点的互补性、性格的亲和性等因素,将4-6人分为一组,组内成员分工明确;并且在一段时间之后,进行角色转换,或者根据合作内容的不同,随时进行调整,使每个学生都能发挥自己的作用,并使自己在这一过程中得到锻炼与提高。

3.注重师生协作。

学生在信息技术环境中进行合作学习时,教师通常会选择在一旁耐心等待,或者走马观花般在各小组之间走动,这些都是合作学习中的一种误区。在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认真观察学生的学习进程和记录反馈,及时进行矫正和有效指导。当然,主要还是要求学生的自主合作学习,教师应坚持做好观察者、引导者的角色,帮助学生找到正确的学习方法,避免走弯路、错路,提高学习效率和效果。

4.注重知识反馈。

相较个体化学习而言,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合作学习更关注学习过程中的交互行为,包括人机交互、师生交互、组内交互、组间交互等,在不断的讨论和碰撞中,帮助学生拓宽思路,得到及时的反馈和启发,从而实现知识从简单到复杂的建构过程,深入理解、更好的掌握教学内容,同时培养学生对信息进行判断、修正和再加工的能力。

四、存在问题及思考

首先,出于有效监管的考虑,有些学校会对教学网络进行限制,甚至只提供内部数字化教学平台,且学生信息化素养参差不齐,使得大量优质互联网学习资源未能被充分利用,教学过程中信息技术环境的优势未能展现。

其次,随着智慧教育、翻转课堂等在校园中应用推广,学生可自带设备(如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参与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合作学习,这种新的课堂形式颇受学生歡迎,但在很多教师的观念中是失控的、不能接受的,更谈不上主动应用开发、积极互动。而学生在手机使用习惯上,也的确更多是用于娱乐,而非学习。

第三,以微课为代表的碎片式学习形式,冲击着以线性结构为基本特征的传统学科知识体系的构建。因此,碎片学习与知识重构,对学习过程的引导者——教师——而言,也必是在教学设计环节要认真思考研究的问题。

总之,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合作学习模式既继承了传统合作学习的优势,又发挥着自身独有的特点,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还可以提高他们的探究、自控等能力,将现代信息技术与合作学习相结合的学习方式,对合作学习的改革和发展必然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参考文献

[1]王坦.论合作学习的基本理念[J].教育研究,2002,(2).

[2]储君,和学新.“互联网+合作学习”的内涵、特征与有效实现[J].教学与管理,2017(18).

[3]卞秀静.高中物理小组合作学习常态化教学策略的研究[D].苏州大学,2010.

基金:本文系河南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电化教育专项课题,项目名称:信息技术环境下合作学习教学法在中职实践类课程中的应用研究,项目编号[2017]-JKGHDHZX-098。

猜你喜欢
学习模式合作信息技术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发挥远程教育平台优势?探索社区教育数字化学习模式
信息技术环境下大学英语视听说混合学习模式研究
浅谈初中语文自主学习模式的构建
大学英语创造性学习共同体模式建构案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