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生良好卫生习惯的培养

2019-04-22 03:07张锦梅
关键词:讲卫生卫生习惯卫生

张锦梅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08-0288-01

我国现代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曾说:“教育就是习惯的培养。”充分强调了习惯对于儿童成长及其教育的重要性。习惯又是一种顽强而又强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好的习惯,会使人受益终生。而在习惯养成教育中尤其重要却最容易被忽视的往往是学生良好卫生习惯的培养。而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不仅是进一步学习与发展的需要,是素质教育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更是未来建设者的一项基本素质。培养少年儿童良好的卫生习惯,使他们从小养成以讲卫生为荣,不讲卫生为耻辱的优良风尚,对改变国家和民族的卫生面貌,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也具有重要意义。针对我校学生的实际,结合本校项目研究《小学生良好生活素养的培养的研究与实践》,我们认为从培养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显得尤为重要。

卫生习惯的养成教育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我们根据学生年龄、心理特征,着重從以下两方面个方面进行养成教育:

1.个人卫生方面(包括坐立行的姿势、保护牙齿、保护眼睛、饮食卫生和日常生活卫生等。)

2.社会环境卫生方面(包括公共卫生,保持环境美化等等。)

在日常的教育活动中,我们从以上两个方面内容入手,通过开展一系列卫生习惯的主题宣传、体验活动等精彩纷呈的活动中逐步培养学生良好卫生习惯。

在卫生习惯养成教育中,我们坚持以下原则:

1.一致性原则。学生良好习惯的形成取决于多方面的因素。既有家庭环境、学校环境、社会环境的影响,也有其个人经历、社会交往及个人心理特点的影响。在养成教育过程中,我们既要注重学校教育,更重视学校与家庭、社会的关系,使教师、学生、家长对卫生习惯养成教育的目标、意义有统一的认识,在实践中保持行动的一致性,特别是赢得家长的支持。

2.实践性原则。卫生习惯形成的基础,是通过特定的外部条件与本能反应或有意识活动的多次联系而成。因此,我们在教育中,一方面要从学生学习、生活中的点滴小事抓起,另一方面根据学生在不同年龄阶段的需要和接受知识的能力,选择内容和教育方式,开展各种活动,使学生在实践中不断增强卫生与环保意识,从而达到教育的效果。

3.循序渐进原则。培养卫生习惯要从少年儿童的实际和特点出发,符合他们发育成长的规律,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少年儿童应提出不同内容的卫生习惯要求。

4.表扬为主原则。培养少年儿童的卫生习惯是一项耐心细致的工作。班集体的卫生习惯状况是通过每个学生表现出来的。教师要对班里各种具体情况做具体分析,坚持正面教育,在学生有点滴进步时,及时肯定,予以鼓励。

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的方法要科学,要大处着眼,小处着手,针对不同班级、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要行之有效,要有创新。

1.创设环境,培养习惯。创设与教育相适应的良好环境,为孩子提供活动和表现能力的机会和条件。如发动学生精心布置教室,让学生感受到自己教室的课桌椅整齐有序,窗明几净,舒适温馨的家需要我们用双手共同创造。同时在学生中开展“一人一岗”、“争当值日班长”等活动。让学生知道,我是班级的一员,就有责任把班级的卫生搞好;我是学校的一员,就有义务为学校的美丽出力。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责任心,更加培养了学生在活动中约束自己的行为,使其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2.榜样激励,树立典型。英国教育家洛克指出:对少年儿童进行教育最容易最简明而又最有效的办法是把他们应该做的榜样放在他们眼前。儿童善于模仿,教师的行为成为楷模,自然会产生巨大的教育力量,是“润物细无声”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良好卫生习惯的养成,需要教师以身作则,从细微处树立良好形象。要求学生讲卫生,注意保持环境清洁,做到的自己先躬行实践:看到地上有纸屑,教师应主动拣起放进垃圾箱,让学生亲眼目睹什么叫讲卫生。

老师在做好自身垂范的同时,要善于发现学生中讲卫生的典型事迹,并加以表扬、引导,利用学生身边的榜样进行教育,让同学从他们身上看到闪光点,在自己身上实践。如请有突出表现的同学站在讲台上,接受同学的鼓掌激励;开展阶段性“卫生小标兵”的评比,在班队会上表彰。通过榜样,激发学生争取荣誉,努力培养自己良好的卫生习惯。

3.开展活动,寓教于乐。喜爱活动是少年儿童的天性,活动既可以丰富他们的精神生活,又能使他们长知识、增才干,对他们的身心发展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而寓教于乐的活动是一种轻松愉快的教育方法,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受到教育,逐步改正自己的行为。培养学生的卫生习惯是一项耐心细致的工作,班主任应充分利用班会课及班队课的时间,增强学生的个人卫生和环境保护意识,开展以卫生知识、保护环境等为主题的活动,使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氛围中愉快地接受教育。班集体的卫生习惯状况是通过每个学生表现出来的。教师应对班里的各种具体情况做具体分析,坚持正面教育个别卫生习惯差的学生,进行个别谈话,了解孩子的思想实际,了解孩子的困难,帮助孩子尽快养成好习惯。如定期进行学生个人卫生检查。同时,让卫生习惯好的学生成为骨干,作为榜样带动卫生差的学生,当他们有点滴进步时,及时肯定,予以鼓励。总而言之,良好的卫生习惯的养成并非一朝一夕之事,需要学生长期努力,需要老师不断督促引导。对学生进行卫生规范训练,必须持之以恒,像滴水穿石一样,一点一滴,长年累月,使之真正变成学生的内在需要,促使他们自觉养成各方面的良好卫生习惯,形成良好的“以讲卫生为荣、不讲卫生为耻”的新风尚。我的具体做法是每天督促学生打扫教室和公共场地,并让专人检查教室内外的卫生和公共场地的卫生。还有每天早上由班长副班长检查每个学生的个人卫生,教育学生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做好四勤:勤洗手、勤洗脸、勤饮水、勤通气。加强检查、督促,每天卫生检查员进行检查登记。要充分调动小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坚持做一样事,强迫和命令往往是不能长久的。最重要的是让他们明白要求他们这样做的原因,等他们从心里接受了,他们才会愿意并持续地做好。对此,我通过主题班队活动,讲解这方面的知识和要求,使他们了解自己的坏习惯所带来的不良问题和影响,从而渗透良好习惯的教育。

4.持之以恒,反复训练。卫生习惯的培养和不卫生习惯的纠正,并非一朝一夕就可以解决的。小学生在习惯养成的过程中有“反复”的特点,改变已巩固的条件反射,建立新的条件反射,往往需要花较大的精力,反复坚持,必须“积日累月地练,练到非常熟,再也丢不了”也便成了习惯。通过对强化训练,必能取得良好效果。强化法可与学校的常规管理相结合,学校在不同阶段根据学生的卫生习惯的形成情况,确立强化训练点,班级、学校上下一致强化训练。要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不能贪多求全,而应有计划地一步一步地实施,要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不能贪多求全,而应有计划地一步一步地实施,一个习惯一个习惯的形成。一系列活动的开展贯彻落实到整个学期的始终,使学生的良好的卫生习惯在反复强化中定型。因此,老师要有意识制定好教育训练计划,反复地、经常性地围绕具体要求组织落实。

5.家校联动,共同培养。习惯是在教育过程中和实践中经过反复练习形成的,学生的一半时间在学校度过,还有一半时间在家里度过。因此携手家长共同制定卫生习惯的落实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环节。定期召开组织家校活动,通过各种方法向家长了解学生在家庭中的表现,向家长宣传学校生活常规及卫生习惯的要求和教育方法,让家长密切配合,积极支持,共同帮助学生改正不良的习惯,取得教育的一致性,只有这样才能形成各方面的良好常规及卫生习惯。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但良好的卫生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养成的,需要长期训练,不断巩固,需要教师学生共同的毅力和耐力才能逐渐养成,更需要教师探索、实践、研究。

猜你喜欢
讲卫生卫生习惯卫生
多元视角下的幼儿卫生习惯的养成教育分析
不讲卫生的小猪
卫生与健康
向自己道歉
勤洗手 讲卫生
办好卫生 让人民满意
不讲卫生陋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