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庙大成殿石雕艺术特色赏析

2019-04-22 10:07杜文勇
神州·下旬刊 2019年4期
关键词:科举制度文化价值

摘要:曲阜孔庙始建于公元前478年,以孔子故居为庙,岁时奉祀。西汉以来历代帝王不断给孔子加封谥号,曲阜孔庙的规模也越来越大,成为全国最大的孔庙。

关键词:曲阜孔庙;科举制度;建筑规模;文化价值

一、孔庙历史发展概况

孔庙又称文庙,是供奉和祭祀孔子的地方。《汉书·董仲舒传》中记载了“推明孔氏,抑黜百家”,在《武帝纪赞》中记载了“罢黜百家,表章六经”。这里的六经指的就是儒家的《诗经》、《尚书》、《仪礼》、《乐经》、《周易》、《春秋》六部经典著作。随着科举制度的建立,历代王朝对孔子的尊崇逐步升级,在孔子死后的两千多年里,相继被封为先圣、太师、文宣王、至圣文宣王、大成至圣文宣王、万世师表,对孔子推崇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因而历朝历代在全国各地大举修建孔庙,其中以曲阜孔庙大成殿规制最高,经过历代不断发展,今天的建筑规模形成于明代,完成于清代,曲阜孔庙作为中华民族历史长河中儒家思想的延伸与传承的标志,其建筑里的石雕艺术,具有极高的审美文化价值。(见图一)

大成殿,曲阜孔庙正殿宫殿式主体建筑,也是孔庙的核心,最早建于唐代。大成殿高24.8米,阔45.69米,深24.85米,座落在2.1米高的金刚座之上,为孔庙最高建筑。唐代时称文宣王殿,为五间,宋天禧五年大修时,移今址并扩为七间。宋崇宁三年徽宗赵佶取《孟子》:“孔子之谓集大成”之语义,下诏更名为“大成殿”,清雍正二年重建,九脊重檐,黄瓦覆页,周绕回廊,雕梁画栋,八斗藻井饰以金龙和玺彩绘,双重飞檐正中竖匾上刻清雍正皇帝御书“大成殿”三个贴金大字。曲阜孔庙大成殿与北京故宫太和殿、泰山岱庙天贶殿并称为“东方三大殿”。

二、中国建筑龙纹饰的发展与运用

古代建筑的装饰题材包罗万象,以龙凤为贵,而龙则处于至尊至贵的地位,龙柱是龙饰的艺术表现形式之一,龙成为中华各民族共同崇拜的神圣象征至少有六千年的历史,由鳄、蛇、蜥蜴、鸟等图像元素组成,使之成为能在水中游弋又能在空中飞翔的复合图腾崇拜,随着华夏民族的不断融合,龙图腾的崇拜范围不断扩大,自汉代起,以龙纹装饰建筑之风兴起。

孔子生前不是高官达贵,但其开创的儒家思想却影响深远,自汉武帝之后,儒家思想被历代统治者所尊崇,特别是宋真宗天禧年间,孔子被封为“大成至圣文宣王”,孔子被推崇到王的地位,龙饰自然能与其身份地位相配。(见图二)

三、曲阜孔庙大成殿石雕龙柱艺术特点与比较

大成殿龙纹造型的审美特点源于古代忌合嘴、忌闭眼和忌低头的观念,这与中华民族传统审美文化和意识是相符的,其不仅在寓意上表现出人们对龙的形象的敬仰,而且在形态刻画上也表现出动与静、对称与变化、均衡与运动、盘曲与伸张等视觉审美因素。莲花作为吉祥的象征,经常被应用于传统建筑中,传统吉祥纹样火焰宝珠纹和云龙纹是帝王宫殿、庙宇建筑的主要装饰形式。28根龙柱每柱高5.98米,直径0.81米,总重达230余吨,石柱均以整石雕刻而成,底部配以倒扣重层莲花形石宝座,每柱饰雕云霞,龙盘云腾。

明清的石雕艺术秉承前代且得到较全面的发展,其艺术风格具有精练、端庄等特点,注重局部的精雕细琢,造型及纹样装饰性强,具有样式化、图案化、程式化的审美特征。龙柱原为明弘治十三年(公元1500年)敕调徽州工匠刻制,清雍正二年大成殿因雷击火灾后重刻。四周廊下环立28根石雕龙柱,根据艺术处理技法压缩空间与雕刻深度的不同,被分为高浮雕与浅浮雕两种雕刻技法,前檐的10根为深浮雕,其空间构图和塑造特征上接近于圆雕,是由于起位较高、较厚,利用构图、空间、龙造型的起伏曲折进行夸张处理,形成三维的空间深度感和大面积强烈的视觉冲击力,此技法对于对象的塑造具有真实的表现力,充分表现出雕刻内容之间的复杂层次关系,使作品中的事物看起来更加有张力。二龙戏珠结构的雕塑形式在孔庙大成殿中广泛应用,每柱两龙对翔,龙的姿态呈盘绕腾翔之势,中间饰刻有宝珠,宝珠四周绕以火光焰气,柱上还刻出波涛,柱脚缀以山石,似巨龙自海中飞腾而出,气势十分壮观。10根龙柱两两相对,各具变化,无一雷同,造型优美生动,雕刻玲珑剔透,刀法钢遒有力,龙姿栩栩如生,极具动感和美感。

大成殿东西两山及后檐为18根八棱浅浮雕石柱,所谓浅浮雕,其起位相比深浮雕要低,与充满立体感、空间效果夸张处理技法的高浮雕相比,浅浮雕更加扁平化、平面化,与高浮雕利用形体的凹凸起伏营造空间效果不同,浅浮雕更多的是利用绘画的描绘手法又或者通过对事物的透视、罗列雕刻对象来营造空间效果,营造出较抽象且构图饱满的的视觉空间。这18根龙柱以浅浮雕表现手法、以云龙为饰,每面浅刻9条团龙,每柱72条,总共1296条。

乾隆十三年(公元1748年)二月清乾隆皇帝展谒祭祀孔庙,打前站的大学士纪晓岚认为龙是皇权的象征,皇帝是真龙天子,是龙的化身,大成殿华美的龙柱其精美程度已经超过了皇宫龙柱的规制,于是命衍圣公用红绸包裹石柱不敢让皇帝看到,恐怕皇帝怪罪,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大成殿龙柱的精美绝伦。

北京故宫太和殿内皇帝宝座周围有六柱沥粉金漆蟠龙楠木金柱,柱高12,7米,直径1米。沥粉金漆工艺为清代帝王专用的装饰技法,其工艺是在龙形纹饰上覆贴金箔,所贴金箔采用深浅两种颜色,使图案突出鲜明,艺术手法接近浅浮雕,体制巨大的六根龙柱金碧辉煌,是皇权威严的象征之一。在我国的其它地方也有石刻龙柱,如曲阜颜庙复圣殿四根透雕龙柱,邹城孟庙亚圣殿八根刻云龙纹浅浮雕龙柱,其雕刻内容、石质类似于曲阜大成殿龙柱。另外还有四川成都青羊宫八卦亭龙柱,每柱高约4.8米,直径约0.5米,绕亭共16柱,其中立在外檐八角之下的八根盘龙柱,是八卦亭的艺术精华所在,腾云驾雾,栩栩如生浮雕镂空的8条金龍,盘绕柱上,气势磅礴,黑柱、白云、金龙,色彩分明,是我国罕见的石雕艺术精品。湖北荆州太晖观祖师殿12根石雕蟠龙柱,其中六根透雕蟠龙,形制前四后二,蟠龙形态遒劲,呼之欲出、活灵活现。贵州安顺文庙大成殿前檐下两根透雕龙柱,一鳞一爪一须,均有细致生动传神的刻画,似蛟龙腾云,浪花翻涌,在艺术处理与雕刻技法上有独到之处。(见图三)

曲阜孔庙大成殿二十八根栩栩如生的石雕龙柱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精华,显示着五百多年前中国工匠在建筑史上的卓越成就,其造型构成是中国传统艺术元素在建筑中应用的完美典型,反映了中国封建社会的审美思想,这一形式不仅反映出建筑装饰本身的视觉审美特点,还反映出孔子美学思想的核心内容,在众多的中国传统艺术学范畴中‘和无疑是最重要的范畴之一,逐渐形成了中国传统艺术精神与思维方式,这种和谐关系,也恰恰与孔子美学思想中以“仁学”为基础的‘和意识的影响与渗透有关,曲阜孔庙石雕艺术的表现形式体现出孔子尽善尽美这一审美观与其思想的统一。

曲阜孔庙石雕艺术造型构成是中国传统艺术元素在建筑中应用的完美典型,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积淀中最美丽、最绚烂的一部分。石雕艺术在中华民族的审美文化发展历程中,承载着人们审美观的不断发展和演变的轨迹。

参考文献:

[1]吴中杰《中国古代审美文化论(第三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版,第109页。

[2]彭吉象《‘和—中国传统艺术审美的辩证思维》、《美学与艺术研究》(第一辑),江苏美术出版社,1996年版,第150页。

[3]王文灏 唐玮《美术》2013年第03期

作者简介:杜文勇(1972-)男,1996年毕业于山东艺术学院美术系,现就职于孔子博物馆。

猜你喜欢
科举制度文化价值
科举制度的起始与结束
浅析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发展
质疑是打开智慧宝库的金钥匙
被人情绑架的乡村酒席——记忆乡村文化
中国传统义利观下的市场经济主体探讨
群众文化的社会功能和文化价值浅析
中国古建筑的历史文化价值分析
承德外八庙的文化价值与保护策略探析
谁害了孔乙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