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暗里划过的一道闪电
——听歌剧《与妻书》有感

2019-04-25 09:13图片提供福建大剧院
歌剧 2019年1期
关键词:妻书林觉民歌剧

文:紫 茵 图片提供:福建大剧院

“意映卿卿如晤: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矣!”在作者林觉民130周年诞辰之际,烈士故里乡党合力将其绝笔《与妻书》演化为一部歌剧。该剧由福建省文旅厅和福州市委宣传部出品,章绍同作曲(章绍同、李晓琦配器),周长赋编剧,总导演邓一江,王燕指挥福建省歌舞剧院交响乐团与闽江学院蔡继琨音乐学院合唱团。2018年11月28日,笔者先后听了下午和晚上两组演员两场演出,感慨不已、浮想联翩,愿与读者在此分享。

(一)

林觉民,1887年生于福州三坊七巷,1911年亡于广州天字码头。仅止24岁的短暂人生,竟然留下一阕千古绝唱惊世壮举。如非抱定为国捐躯的必死决心,他的生命未必会终止在百余年前那个花城的春日。《与妻书》,通篇写满一个“情”字,表达着一个热血男儿,满怀对国家的深情、一腔对妻子的爱情,字字泣血句句浓情。

歌剧,最大的强项无非男女之间的情感交集。而该作品最大的弱项则在事件之内的精确细节,这是文本面临的挑战与难题。全剧以序幕、尾声和“家书”“受审”“惊叹”“就义”四幕组成。从剧情来说,剧中人物自由穿越时空:既有广州起义的烽火,又有夫妻别离的泪雨;既有大义凛然铁骨铮铮,又有柔肠百转情意绵绵……但仍未跳脱写“真人真事”的套路窠臼,还有些打不开思路放不开手脚。如再大胆而审慎地发挥艺术想象力,在悲壮惨烈与悲哀幽怨交织的基调上,再点染几笔或平添一抹美丽和欢愉的色彩,可能戏韵更醇、戏味更足、更富艺术感染力。在意映和意洞的二人世界里,一定有太多妙曼诗意的插曲。三坊七巷双栖之所,“初婚三四个月……窗外疏梅筛月影,依稀掩映……”,一对佳偶并肩携手;“低低切切,何事不语?何情不诉?”无非三两句文辞,即可更加如诗如画引人入胜。

在这部歌剧里,舞蹈编导出身的总导演并未刻意突出其专业特长,而是以调度造型、画面构图来强化视觉的美感。广州起义火焰熊熊枪炮声声,浓烈的红色光照中错落有致的“群像”,仿佛黄花岗烈士墓上的浮雕;三坊七巷楼台水榭窗棂树影,清淡的绿色烟波里婀娜多姿的伞花,好似长亭外青草地上的剪影。第一幕的“雨”和“伞”巧思心机,“雨”——“泪泉”流淌的象征,“伞”——“离别”愁绪的寓意。

歌队动态的流向与静态的定位,导演别开生面匠心独运。第三幕上场的总督夫人,第一次,打着哈哈撒下一串银铃般的笑声;第二次,捂着脸庞顺带一阵悲叹似的哭声。她这一笑一哭,从某个特殊角度为《与妻书》的卓尔不群非同凡响,做了最有说服力的“旁证”。“总督府客厅”这场戏,总督夫人应有高官家眷的风范气度,可以端得高傲矜持富贵体面。她的笑声,可以爽朗却不可放浪,否则似有身份不符之嫌。“刑场劝降”这场戏,总督夫人妆容得体举止合度,这就让人心里舒服熨帖毋庸置疑了。

舞台上,那一方似窗似墙的板,应该是舞美设计师从林觉民写下《与妻书》的那一张手绢获取的灵感。高广建不仅将其极大地扩张了面积,更改变了手绢柔软的质感,强化了“书”的硬度。它可以升降翻转周折,可以落地倾斜铺面;既是高墙铁窗,又作屏风背景……最后的尾声,我们眼睁睁看着烈士绝笔,在这块“手绢”上,从大到小由疏渐密依次显露字体真迹,一种力透纸背触目惊心的视觉效果由此生成。

(二)

章绍同,福建籍作曲家,中国电影音乐界杰出代表之一,1995年被授予“突出贡献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2002年又被授予福建省优秀专家荣誉。他深知,音乐在影视剧和歌剧中的“角色”差异,歌剧中的音乐绝对“主角”,举足轻重落笔千钧。在尚未就职福建歌舞剧院和大剧院双料院长时,孙砾即已向这位同乡委约创作歌剧《与妻书》,虽为命题却非急就章,作曲家由此获得相对自由的创作空间。

读《与妻书》,想象中,24岁的青年志士可能抒情男高音更合适,采用男中音则将强化角色革命性与英雄性的气质。这对作曲家显然是个严峻挑战,因为男中音的声音造型容易给人“洋腔洋调”的印象。章绍同并未轻车熟路地按常理出牌,《与妻书》音乐的章法与笔法,在遵循歌剧艺术的规律与法则基础上,有意识地突出音乐的时代性、民族性、地域性。他谱写的咏叹调、宣叙调、咏叙调以及重唱、合唱,在人声与乐队的互动关系上,都十分讲究格外用心。

这部戏的四个主要人物,音乐主基调都不一样,从旋律、节奏音型到和声织体,都从性格气质上做到细化人物个性,既借鉴了“五四”以后中国音乐的语态和形态,又充分兼顾了故事发生地的民间音乐风格。林觉民与夫人陈意映家乡所在的福州地区的闽剧元素,总督府所在的广州地区的粤剧音调,在歌剧音乐里均化为己用且奇效妙用。作曲家非常注意遵循汉语发音的声韵辙口,尽量避免角色演唱中的“倒字”,基本做到“以情生腔、以字生腔”。在民族化的基础上结合西方歌剧的笔调谱写的咏叹调,既体现作曲家深厚扎实的民族音乐根基功底,又是作曲家自觉能动的艺术追求:写出一部准确表现人物、音乐语言丰富、好听耐听且让普通听众接受的好作品。

序曲,简练精悍富于层次感。开始弦乐在低音区先声夺人,表现出黑云漫天白色恐怖,一声悠扬的竹笛,恰似一道光明穿越黑暗;全剧主题动机出现之后,铜管进入,增加了争锋对峙的紧张度……闽剧的“小过门”化成动机性乐句,在伴奏里反复出现,如紧张的情绪,似不祥的预感。声乐段落巧妙糅合中国戏曲的行腔、运腔、拖腔等。在林觉民妻子陈芳佩的演唱中辅以板鼓、小锣等戏曲打击乐,有力推进情感的抒发和情绪的渲染。在场景音乐的配器上,用到现代和声技法却未刻意炫技,而是自觉将表现性与功能性置于首位,所以音乐能够入耳走心特别感人。

“吾作此书时,尚是世中一人,汝看此书时,吾已成为阴间一鬼”,林觉民写《与妻书》时“泪珠与笔墨齐下,不能竟书而欲搁笔”。作曲家特别注重表现人物的真实状态,声乐部分不单突出高潮、高音,同时那些低吟浅唱、安静含蓄的段落,写得也十分走心。角色内心深处相对柔弱细腻的感觉,在重要唱段里都有不同程度的表达。相当比例的跨声部、跨音域的重唱与合唱线条清晰,歌唱中交集错落的文辞“不打架”“不搅和”,基本达到各行其道的线条清晰、走向明确又相互感应、彼此和谐。

福建省歌舞剧院特邀上海音乐学院指挥系副主任、副教授王燕担任《与妻书》首轮演出指挥。这位歌剧指挥界的“奇女子”,19岁即以指挥身份登台、24岁执棒辽宁歌剧院《沧海》,在全国各地指挥多部原创歌剧首演,不断刷新纪录。凭借其经验与实力,她与地方乐队、业余歌队首度合作,既有难度又见高度。两场演出听下来,基本清晰呈现出音乐的完整风貌。但也还需要配器或演奏做出有机而有效的调整,可能才能避免某些段落声部之间的失衡。

(三)

歌剧中林觉民和陈芳佩伉俪与总督张鸣岐夫妇、狱卒、幕僚,六个角色均安排有两或三组演员。在角色的理解表现、人物的刻画塑造上,可谓春兰秋菊香型各异。值得赞赏的是,福建省歌舞剧院基本重用本院或本地演员,可圈可点且兼备潜力实力。

青年男高音歌唱家姚中译和彭彬饰演总督张鸣岐,他们都有一定的舞台表演基础,声音清澈纯美上下通透,演唱基本不会出现大问题。在角色上,两个演员都尽量规避“脸谱化”,但细节处理略有差异,前者更有层次更合理。清廷高官,在公堂上、在私宅里,人物状态应该有所区别;审讯人犯、宽慰娇妻,怎么可能一种语气、一样表情?再多演几场,用心体会琢磨揣摩,总督大人会更立体、更丰满。青年女中音歌唱家冯硕、何弦饰演总督夫人,两位音色宽厚浓密。何弦角色化活泼娇嗔,表演松弛;冯硕人物感柔和仁义,表演到位。刑场劝降的戏,两位演员差别不大皆已入戏,何弦更激情而冯硕更温情。

青年女高音歌唱家郑培钦,可能是首演唯一的“外援”。浙江音乐学院声歌系教授、浙江歌舞剧院首席歌唱家,果然技艺超群表演圆熟。她歌声清润甘甜,注重人物性格的刻画与内心的变化。第一幕,陈芳佩的恋恋柔情依依别情,郑培钦很有分寸地唱出了陈芳佩内心的波澜起伏,那种欲问又止、焦虑忧愁、惶恐不安,无不层次分明收放有度。最出彩的是尾声的核心唱段“读书”,这首咏叹调可以说是意映(陈芳佩)多年压抑隐忍后的总爆发。女高音的实力优势,在《我终于可以放声哭》里得以充分展示。而更年轻的董狄,声音造型也更清灵秀气,所有抒情性唱段完成质量可嘉。她需要的是更完备的技术,将来才会更有自信和能力应对戏剧性唱段的挑战。

最后落笔林觉民,全剧当之无愧的一号,全程顶天立地的人物。男中音的戏很多、唱很重,一部《与妻书》演下来不容易!因为先看孙雷后看孙砾,还是依顺序说。根据史料记载,坚持林觉民死刑的张鸣岐,曾有感于林觉民特殊魅力,他认为“面貌如玉、心肠如铁、心地光明如雪,称得上奇男子”的林觉民,如果留给革命党,实为清廷一大后患。一个20来岁“面貌如玉”的福建青年,孙雷形象更年轻、更英俊,声音相对显得更清秀,他饰演的林觉民青春朝气豪情万丈。

在孙砾这一代歌剧男中音里,他是业界公认最会演戏、演戏最多也最好的代表人物。他对林觉民有着常人无法企及的深度理解,在舞台上,只要他出场,就牵动着所有人的目光和心灵。你会忽略他的体形只关注他的形象,他就是那个为“助天下人爱其所爱”“为天下人谋永福”舍人取义的英雄,所有林觉民的唱段都释放或爆发出超级能量。在公堂上慷慨激昂义正词严,“我愿不成功便成仁”,只见他悲愤难耐扯开衣襟,挥拳将胸部嘭嘭擂响,如此表演酣畅淋漓令人极为震撼特别感动。“总害怕有一天梦中惊醒,您空对着一串记忆音符……”,某些抒情性段落,如若在声音造型和力度控制上,再精细一些收敛一些轻柔一些,林觉民,可敬的革命志士就会平添几分君子文士的可爱,艺术形象更真实自然更生动鲜活。

“有一种爱感天动地……”,全剧在这首主题曲中徐徐落幕,歌声感心动耳引发共鸣。愿这部立意高远品相端正的歌剧新作,在艺术上日臻完美精益求精。

猜你喜欢
妻书林觉民歌剧
“意映卿卿如晤”,学生听《与妻书》掩面流泪
林觉民:不负家国却负卿
谢良坤(二首)
走进歌剧厅
铁血柔情林觉民(节选)
与妻书
大唐『放妻书』
辛亥革命
林觉民:不负天下,但负一人
歌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