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学会共成长
——五位代表的成长故事

2019-04-25 13:02
未来教育家 2019年12期
关键词:中国教育学会学会教育

顾明远

李烈

石中英

罗滨

梁丽斌

40年,中国教育学会凝聚着一线教育教研的力量,他们亲切地称学会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的精神家园”“未来教育家成长的摇篮”,他们是中国教育学会发展的亲历者、见证者和推动者。在中国教育学会成立40周年纪念会上,五位代表动情地讲述了“我与学会共成长”的故事,他们与学会结缘的40年、30年、20年、10年和5年。他们讲述自己在学会的哺育和滋养下,学习教育理论、进行课题研究、钻研教学业务、交流教改经验,成长为优秀教师和教育家的故事。

中国教育学会是教育工作者之家

顾明远/中国教育学会名誉会长

今年是中国教育学会成立40周年,我要向教育工作者之家的中国教育学会表示最热烈的祝贺!

中国教育学会是改革开放的产物,是邓小平同志亲自批准的中国教育界最大的一个学会。中国教育学会的成立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体系建设进入了一个新时期,具有里程碑意义。改革开放之前,我国教育科学研究的队伍很小,据统计,学会成立之前,全国教科研人员不足400人,大多在师范院校之内。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实行向苏联学习的一面倒政策。教育科学以苏联教育科学为蓝本,苏维埃教育学一统天下。1958年我国曾经开始探索建立自己的教育理论体系,但是由于“左”的思想的干扰,中国自己的教育科学始终未能真正建立起来。改革开放以后,在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就是的路线指引下,教育理论界拨乱反正,中国教育科学才迎来了春天。中国教育学会就是在这个背景下成立的。40年来,中国教育学会在教育部党组领导下,团结广大教育工作者,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贯彻党的方针路线,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开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的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教育科学得到蓬勃发展。

中国教育学会是一个群众性学术团体,40年来的发展呈现了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认真学习贯彻中央关于教育的决策部署,为我国基础教育的发展提供科学支撑。40年来,学会开展了邓小平“三个面向”题词的学习和讨论,开展了教育本质、教育与市场经济、素质教育、教育现代化等问题的大讨论,为广大教师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人才观、学生观、教学观提供了理论支撑,始终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

第二,拓展了教育学科的理论研究。改革开放以前,只有一本《教育学》唱独角戏。中国教育学会成立以后,教育科学研究蓬勃地开展起来,陆续恢复和建立了教育哲学、比较教育学、教育经济学、教育社会学、教育技术学、德育论、课程论等学科,形成了教育学科群。经过六个五年计划,涌现了大批科研成果,逐步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体系。

第三,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鼓励和组织理论工作者走向基础教育的第一线,和广大教师一起开展教育改革实验研究。40年来,教育改革实验蓬蓬勃勃、方兴未艾,不仅取得了丰富的新鲜经验和研究成果,更重要的是提升了教师的专业水平,促进了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

第四,为科研队伍和教育教学名师的成长搭建了平台。当前我国教育理论界的骨干,几乎是在学会的各个专业委员会的研究活动中成长起来的,我本人也是在学会哺育下成长起来的。中国教育学会成立第一届委员会,我是最年轻的常务委员,40年来中国教育学会一直陪伴着我成长。中国教育学会还哺育了一大批教育教学名师,例如李吉林老师、魏书生老师等都是在学会活动中成长起来的。

在庆祝中国教育学会成立40周年之际,我们不能不怀念学会的老会长董纯才同志、张承先同志,以及学会的老领导张文松、张健、刘佛年、吕型伟等老一辈教育家,是他们把握了中国教育学会正确的方向、开创了局面,为中国教育学会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我们再次向他们表示崇高的敬意和深切的怀念。

作为中国教育学会的一名老会员,我希望学会继承优秀传统,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全国教育大会的精神,团结广大教育工作者,深入实际,研究中国教育发展中的重大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为促进我国的基础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为构建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体系作出贡献。

我与学会共成长

李烈/中国教育学会小学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长

中国教育学会成立40周年之际,恰逢我46年小学教育生涯。其中做老师和做校长时间各半。说起做老师的23年,没有刻意留存却记忆深刻的一件事是,26年前我代表北京赴南昌参加全国首届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大赛,评委是来自全国各省的数学教研室的主任和人教社专家及北师大的教授,共30多位。由于我的课相对突出得分很高,加上千余位听课教师对课的呼声也高,评委会临时决定,将评出的八位一等奖排名次,我获得“一等奖第一名”,这是空前绝后的一次殊荣。这次赛事,不仅使我在备赛过程中得到了专家指导,经受了锻炼,提高了教艺,更使在京城小有名气的我走向了全国,连续数年在中国教育学会小学数学专委会任职,做大赛评委,等等。在小学数学界学习交流的机会多了,平台大了,站位高了,视野宽了,直至成长为一名数学特级教师。这个平台就是中国教育学会小学数学专业委员会搭建的,对此我想说,这是我成长中一次里程碑式的迸发,而这份迸发的助力来自中国教育学会。

后来我做校长,又加入到中国教育学会小学教育专业委员会队伍,任副理事长、理事长,同时又连任两届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得以有机会站在全国基础教育最高的学术平台上,近距离接触顾明远、陶西平、郭振有、钟秉林等一大批名家、大家,与他们一起开会、议事,或醍醐灌顶或潜移默化,被培育、被熏陶、被滋养。

30多年来,我见证着中国教育学会的发展壮大,感受着“学术立会、服务为本”的宗旨的落地实施。从《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制定与征求意见,到教育现代化智库的决策支持;从国际研讨、会议联盟,到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探索;从实验区课题较大面积的兴起,到教育扶贫、边远贫困地区的公益支教;从创建未来教育家沙龙,到全球视野公民教育;从素质教育、课程建设的交流,到家校协调、翰墨薪传的主题分享;从课改成果评选和宣传,到新时代党建工作的研究;从师范教育与农村课改,到脑科学与创新思维;从国际到国内,从城市到农村,从校内到校外,从家庭到社会,可谓无处不在学会视野,无校不在中国教育学会平台,全方位、全覆盖。

如此丰富的学术资源,如此多元的学习内容,如此多样的研讨活动和专家学者高屋建瓴的观点引领,虽无法做到身临其境全部参加,但累积下来足以拓宽视野,激发思考,提升站位,扩大格局。对于其他老师们而言,又何尝不是如此!

小学教育专委会近些年来的发展,也从一个角度折射出中国教育学会的壮大与发展,仅以小学教育专委会最近五年主办和承办的活动为例。一年一次的年会,两年一次的国际论坛,三年一次的校长大会,不仅有高端前卫的主旨报告,而且在形式上也一改过去宣传学校的经验交流式为谈观点讲做法的论坛式、访谈式、讨论式、对话式、辩论式、视频式、工作坊式,这种强调各抒己见的“论”,突出了生成和即兴、突出了不同意见的交锋。学术分量的增加,真实问题的研讨,提升了会议质量,使得分配任务“动员参会”的现象成为过去时,一次次近千人的会议成为了中国小学教育工作者的一次次学术盛会;在中国教育学会的具体指导下,各中心、各理事站,每年结合地区实际开展的主题学术活动;“立德树人,特色教育行”为单位会员量身打造的小型学术研讨;通过视频网络直播的“学校特色”现场会;以及论文征集和科研课题的研究等,都吸引了众多校长和老师们,参与的广泛程度空前,因为这里有大量的信息,权威的论述,前卫的观点,国际的视野。

在学会这个平台上,我一直在学习、在成长。这个平台上活跃着的数十万名教师,也在吸吮着她发展的养分,不断学习不断成长。值此中国教育学会成立40周年之际,我代表广大教育工作者,发自内心地说一句:谢谢你,中国教育学会!我们精神的家园、我们成长的摇篮!

中国中青年教育学者成长的摇篮

石中英/中国教育学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40年前,中国教育学会在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成立,意义重大,影响深远。中国教育学会成立后,在教育部党组的领导下,积极发展会员,成立分支机构,团结带领广大教育工作者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和各项政策,就当时教育思想和实践领域的一些重大问题开展讨论,引领和推动了改革开放初期我国教育学术的繁荣以及教育实践的发展。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颁布,正式拉开了我国教育改革开放大幕,掀起了一波又一波教育改革发展的浪潮。此后,中国教育学会的工作始终伴随中国教育改革开放的步伐,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专业性和群众性相统一,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坚持在继承优良传统中改革创新,分支机构和会员不断增多、活动内容不断丰富、引领作用和服务职能不断增强,领导力、凝聚力和影响力不断提升,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的精神家园和各级各类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决策咨询的思想库,为40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为中国教育现代化事业作出了重要的历史性贡献!

中国教育学会是中国中青年教育学者成长的摇篮,学会领导和老一辈学者始终给予中青年教育学者无限关怀和热情指导。我本人是1993在北京师范大学读硕士研究生时开始参加中国教育学会活动的,迄今已经有26年。当时我跟随黄济先生到湖南师范大学参加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学研究会教育哲学专业委员会的活动,会议的组织方还特别给了我一个大会发言的机会。那是我平生第一次在全国教育哲学会议上做学术发言,得到了包括黄济、陆有铨先生在内的许多前辈学者的积极鼓励和悉心指导,获益良多,印象深刻。此后,我就一直参加教育哲学专业委员会的活动,从学生到老师,从委员到副主任委员和主任委员。1997年,我受张斌贤教授的邀请,到河南焦作参加中国教育学会中青年教育理论工作者专业委员会(简称中青会)的年度会议,并成为中青会的秘书,后来逐渐从秘书到副秘书长、秘书长和理事长,直到2018年卸任离会。在这期间,学会的主要领导顾明远先生、钟秉林先生、郭永福先生、赵闾先先生等多次莅临中青会指导工作,为中青年教育学者的健康成长指明方向,传经送宝。此外,我还担任学会学术委员会委员,参加年度学会论坛,参与学会承担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20-2030年)》以及《中国基础教育现代化2030》的内容起草与讨论工作,参与学会组织的一些重大专题研讨活动。20多年来,我在中国教育学会参加的活动以及服务的经历,不断坚定我的教育信念、开阔我的教育视野、厚植我的教育情怀、深化我对教育政策和实践的理解,为我的教育学术研究提供了持久和深厚的动力。中国教育学会为我以及成千上万和我一样的中青年教育学者的成长成才提供了高位引领、宽阔平台以及相互切磋、服务实践的宝贵机会。在此,我要衷心地对20多年来给予教育哲学专业委员会、中青年教育理论工作者分会以及我本人以关心、指导和支持的中国教育学会各位领导、前辈学者和学界同仁说一声:“谢谢你们!”

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入新时代,“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中的第一个百年目标即将全面实现,第二个百年目标即将成为全国人民新的奋斗目标。展望未来,中国教育学会作为最大的群众性教育社团必将担负起比以往更大的责任和使命,团结带领广大教育工作者,全面贯彻执行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坚定教育自信,引领教育改革创新,推动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体系建设,为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望、早日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作为一名教育理论工作者和学会会员,我在这里也表个态,未来在做好自己本职工作的同时,进一步继承老一辈学者所开创的优良传统,严格遵循学会的规范要求,积极参加学会活动,努力发挥专业所长,为加快实现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贡献自己的一份心力。

用专业和情怀陪伴教师成长

罗滨/中国教育学会初中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长

中国教育学会是全国规模最大、群众基础最广的教育学术团体,具有极强的引领性和影响力,在基础教育领域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我是一名在基础教育领域奋战了29年的年轻的老兵,在中学18年、在区教研机构11年,可以说,我是沐浴着中国教育学会的春晖成长起来的。

第一,学会的科研引领,让我从“经验型实践者”成长到“研究型实践者”。教师应是学习者和研究者,用研究的方法解决自己的小问题、真问题。中国教育学会的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给我搭建了研究的平台,营造了浓厚的学术氛围,形成了无数个学术研究共同体,激发和滋养着教师的教育教学智慧。这些不断转化为我提升教育教学品质的巨大力量。问题导向的研究伴随着我工作始终,解决问题的同时,更获得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自信,帮助我从“经验型的实践者”转型为“研究型的实践者”,让我真正体会到“科研兴教”的内涵。

第二,学会的专业支撑,让我从“关注课堂教学”提升到“聚焦课程育人”。一个国家的强盛是从教师的讲台上开始的,教室是让奇迹发生的地方,而要让奇迹发生,必须有优秀的教师。中国教育学会和各个分支机构凝聚了大批的专业力量,发挥学科以及跨学科的优势,通过教学研究与指导、专题研究中心、未来教育家联盟等方式,开展中小学校长和教师的高端研修,引领教师成长,推进教育家办学实践。让我对育人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从“关注课堂教学”转向“聚焦课程育人”。我深刻地感受到,学会逐渐成为全国教师成长的精神家园,成为教育家成长的摇篮。

第三,学会的信任鼓励,让我从“参加学术活动”转变到“主办学术活动”。有四个关键词,一是参加,我最早参加的是高中教育专业委员会、化学教学研究会的活动,认识了来自全国的专家、校长、老师,分享实践经验、共话教育理论。二是承办,海淀区进修学校连续承办了三期学术年会的微论坛,聚焦新时期教研员的专业素养,围绕教研员专业能力提升、教研员课程领导力、教研创新,分享研究成果,探讨路径策略,场场爆满。三是主办,承担了中国教育学会教师专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了一职,主办了三届中国教育学会教师专业发展学术会议、两届课堂教学研讨会,聚焦师生成长,每次千余位专家学者、一线教师、教研员、行政领导通过主旨报告、分论坛、工作坊、沙龙、现场课、课例研讨等形式,深度交流探讨,这两个会已经成为很多老师每年期盼参加的学术会议。四是担当,今年我又承担起初中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长的重任,前行的担子将更重。感谢中国教育学会的信任,让我收获了自身的成长,更是有机会为海淀区、北京市甚至全国基础教育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

《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基础教育教研工作的意见》发布,这让教研找到了组织、明确了任务、严格了管理、完善了保障,让教研人精神振奋、信心满满。

我们是教研员,爱学生、爱教育,帮助学生成长、老师发展是我们的初心。我们期望每一所学校、每一间教室都能给孩子美好的未来。

我将努力带领更多的教师看见教育的无限可能,倾听老师教育教学中的困惑,用专业和情怀陪伴他们突破眼前的困难,让每一位老师都能够被支持。

用爱书写教育人生

梁丽斌/广西壮族自治区来宾市金秀瑶族自治县桐木中学教师

四年前的12月5日,“乡村教育家成长助推计划”项目在北京启动,我与来自广西、四川、重庆、贵州、云南、西藏、甘肃、青海、新疆的30位乡村教师,参加了这个培训项目。

该项目由中国教育学会主办,旨在经过三年时间培养一批志愿扎根乡村,具有高远理想、先进理念、丰厚素养、广阔视野和创新能力的教育家型优秀校长和教师,并通过这批人的引领、辐射和带动作用,提高当地的教育质量,从而缩小城乡教育的差距。

该项目于2018年5月圆满结束,我们经历了6次为期8天的集中培训,在北京、四川、重庆、上海等地访学研修,聆听了30多位全国知名专家、学者的报告,参加了中国教育学会第29、30次学术年会,我本人在中国教育学会第30次学术年会微论坛进行了“因地制宜、彰显特色—乡村学校内涵发展之路”为主题的成果展示;每个学员在导师的指导下完成了一项课题研究,我还撰写了近3万字的收获感悟……每一次的课程、活动安排都周到、细致,贴近我们的实际,靠近我们的需求,给予了我们最大的尊重和最善意的帮助,让我们能够仰望星空之时不忘初心,脚踏实地之际不忘抬头看路。

如果用一本书来形容这个项目,那么这是一部博大精深、影响深远、大气大智大爱的大手笔。它高屋建瓴、载体独特、目标开放、手段先进,对于我而言,是成长之旅中绝无仅有的饕餮盛宴。

项目实施四年来,一如当初设计者、实施者的初衷,我们30位成长中的“乡村教育家”,如星星之火散布在西部广阔的大地上,点燃自己,照亮他人,用爱与担当书写自己的教育人生。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的要“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我们学员正以自己的努力践行这样的要求,成为了当地的名师名校长、当地教育的领军人物,我也于今年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在这样一群有梦想的同行者行列里,我倍感幸福。感恩为这个项目付出努力的各位领导,你们的远见卓识、倾情助力成就了我们的成长,让我们总有一种给予别人、回报他人的想法。情满于山、意溢于海,点点滴滴都是爱,有爱的人生,一辈子就足够了。

我从教25年始终坚持三颗心。初心不改:教好书,育好人,扎根乡村学校,坚持“让每个孩子成为最好的自己”教育理念。全心成长:带领团队,管好学校,努力提高自身成长,我们这些散落在西部广阔乡村田野上的种子,注定是乡村孩子梦想的承载者。诚心感恩:感恩自己赶上了一个好时代,能够做一个纯粹的人,心怀理想、执著于事,是多么美好的一种生活。

与中国教育学会结缘,尤其是参与乡村教育家助推计划项目,是我生命中最宝贵的际遇。这将成为我今后每一次腾飞的起点。

猜你喜欢
中国教育学会学会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创新·均衡·优质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学会分享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中国教育学会体育与卫生分会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体育专业委员会2016年工作计划
学会分享
教育学能否立于大学之林?
学会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