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证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护理中的应用

2019-04-26 06:43樊丽芳
实用临床护理学杂志(电子版) 2019年50期
关键词:循证组间心肌梗死

樊丽芳

(江苏大学附属昆山医院心血管内科,江苏 苏州 215300)

急性心肌梗死是目前威胁人类健康及生命安全的常见疾病之一,若病情控制不佳会严重影响患者的健康和生命安全[1]。因此,本文分析循证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价值,具体情况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文中的9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选取时间为2016年10月~2018年10月,分成观察组49例,其中男性26例,女性23例,患者平均年龄为(62.5±3.3)岁;对照组49例患者,其中男性27和22例女性,患者平均年龄为(63.0±3.4)岁,二组患者临床资料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

1.2 方法

对照组:常规护理;观察组配合循证护理,①建立护理小组,对小组护理人员定期进行培训,增强护理人员的综合护理能力;详细分析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常存在的护理问题以及患者自身存在的危险因素,为其制定针对性的护理方案。②及时对患者实施健康指导,纠正患者对疾病的错误认知,并给予亲切的鼓励安慰,改善患者不良情绪,增强其依从性。③病情监护:护理人员要及时掌握患者是否存在异常情况,并要做好应急护理措施;并要及时掌握患者胸痛程度,根据患者疼痛程度适当采取低流量吸氧和遵医嘱用药,并给与心理疏导。④加强生活管理:首先制定饮食方案,要以低脂、低糖、营养均衡饮食为主,尽量让患者多食用新鲜水果、蔬菜,减少便秘现象发生使心脏负担增加;告知患者卧床静养,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变化,定期调整体位及肢体按摩,减少并发症发生。

1.3 观察指标

将两组患者对护理满意度用调查问卷方式评分,评分指标共包括非常满意、基本满意和不满意,非常满意加基本满意的总例数为护理总满意度。记录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和住院时间并对比。

1.4 效果判定

患者护理治疗后临床各症状均显著改善,病情的到良好控制,生命指标恢复正常=显效;通过治疗后患者上述各项指标均已得到明显改善=有效;患者各项指标未得到明显改善并且加重=无效。显效率+有效率=护理治疗总有效率。

1.5 统计学方法

统计学软件为SPSS 19.0,计量资料用(±s)描述和t检验;计数指标用n(%)及x2检验进行分析,当数据对比差异显著时P<0.05。

2 护理治疗结果

2.1 对比两组临床效果

护理后观察组患者护理治疗效果较为明显,有效率达到了98.0%,且发生的并发症仅为4.1%;而对照组最终护理治疗有效率仅为87.8%,并发症发生率达到了16.3%,组间数据差异较大时统计学意义存在(P<0.05),见表1。

表1 组间护理效果对比情况[n(%)]

2.2 组间满意度评分以及住院所用时间

观察组患者最终对护理满意度评分达到了95.9%,且住院时间较短;而对照组患者对护理满意度仅为83.7%,住院时间也多于观察组,二组数据对比后存在明显差异(P<0.05),见表2。

表2 组间各项指标比较详情

3 讨 论

急性心肌梗死是临床上发生率较高的一种心血管疾病,其特征为:发病率高、危险性大及死亡率高。该病的发病率呈逐年年轻化,而发病后患者若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会对患者的生命安全构成较大威胁。因此,应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加强临床护理干预,采用良好的护理配合提高对患者的救治效率,最大限度确保患者的生命安全。为此,本文中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治疗过程中采用了循证护理配合,最终取得的临床应用效果较好。循证护理主要是通过建立护理小组,通过培训提高小组成员的护理能力;并针对患者的自身情况以及以往临床相关经验制定出针对性的护理方案。在护理过程中通过加强患者及家属健康教育及心理疏导,不仅提高了患者依从性,还增强了家属的配合度,为患者出院后的后续护理提供支持[2];通过加强对患者的病情监护力度、生活管理,从而提高了患者的疾病情控制效果[3]。

本文当中统计学结果已表明,两组对比,观察组患者通过采用循证护理后,患者的临床护理治疗有效率明显提高,患者治疗期间发生的并发症较少,住院时间较短,最终对此次护理的满意度评分极高。

由上可知,循证护理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护理治疗期间的临床应用价值较高,可进行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循证组间心肌梗死
达格列净对预混胰岛素治疗血糖控制不达标的2型糖尿病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研究
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的临床特征分析
《循证护理》稿约
循证护理在新生儿静脉采血中的应用
数据组间平均数、方差关系的探究
要背沟,不要“虎背熊腰”
更 正
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的护理
中医药防治心肌梗死:思考与展望
循证医学的人文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