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语文素养养成的小语课堂教学品质提升思考

2019-04-26 01:21陈良黄健毅
广西教育·A版 2019年2期
关键词:语文素养思考小学语文

陈良 黄健毅

【摘要】本文针对当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结合语文素养养成下课堂教学品质的特征,提出字词教学在教学音、形、义和结构认知的基础上,应达成“字理”的文化浸润;在句、文和篇章的理解上“融会贯通”,促进学生思维发展和文学审美素养养成;建构“学科统整”大语文观,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形成终身文化学习力的主张,从而提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品质。

【关键词】语文素养 小学语文 课堂教学品质 思考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9)02A-0007-03

2017年9月8日,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在《人民日报》发文指出:“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坚持内涵发展,加快教育由量的增长向质的提升转变,把质量作为教育的生命线,坚持回归常识、回归本分、回归初心、回归梦想。”这掀起了教育界对课堂教学价值取向的思考。《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语文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1],为了在课堂教学中真正落实语文课程的综合性与实践性,我们走进小学语文课堂做了大量的观察。

一、当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结合刚刚结束的2018年C市小学语文课堂教学选拔赛的课例进行分析,我们发现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渗透了新课改的理念,如课堂以促进学生主动学习为主,注重师生的对话;课堂教学体现了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基本性质;注重语文学习方法与习惯的渗透等,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

存在的问题主要有:学习内容偏狭于教材文本,教学中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不够;生字词的教学局限在音、形、义的分析,对文字的文化内涵挖掘不到位;阅读教学停留在“字准音正”的基本要求,对学生的语文思维启发和审美鉴赏能力培养不足,等等。语文教学不应只局限于教材中,语文课程内容不应等同于语文教材的内容,教材作为教学的载体,应呈现学生学习语文必须掌握的终身受用的语文知识、方法、技能、情感、习惯、价值观等内容。本文从语文学科质量标准的达成、满足学生成长的需要以及促进学生个性特色的形成方面提出促进学生语文素养养成,进而提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品质的思考。

二、语文素养养成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品质特征

(一)语文素养养成与语文课堂教学品质的联系

1.语文素养的提出

語文素养,第一次明确提出是在2001年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语文新课标明确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进行全面阐释。笔者认为语文素养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实践中形成的一种文化修养品质。它是建立在语言理解、语言应用、语言思维和语言鉴赏能力基础上形成的文化修养,是一种集语文知识、技能、情感、能力和价值观于一体的文化意识和自觉行为的个性品质。

2.语文素养养成与语文课堂教学品质

语文素养养成,是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形成理解语言、应用语言的习惯,形成语言思维、欣赏语言魅力的习惯,形成用语言表达的行为习惯,最终使学生形成个人的稳定的个性素养品质。

语文课堂教学品质,是指语文课堂教学的质量追求,是语文课程在达成课标的要求上形成的培养学生更好的文化底蕴的价值追求。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品质达成的最直接表现是小学生语文素养养成,这是小学语文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

(二)语文素养养成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品质特征

一个有品质的课堂教学单元,应呈现以下特征:达成学科质量标准(由学科课程标准具体指标来衡量)、满足学生成长的需要、促进学生个性特色的形成。

1.语文学科质量标准的达成

语文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适应实际生活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语文课程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使他们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2]语文素养养成的课堂教学正是在语文新课标理念指引下努力达成语文学科的质量标准。

2.满足学生成长的需要

在语文素养养成的小学语文课堂上,教师需要思考如下问题:设计的活动是否考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是否有充满着语文思维类的活动;是否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是否促进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形成以及良好语文素养养成。

3.形成学生个性特色的需要

除了上述两点,教师还需要思考的问题是:对知识的表征是否丰富多元;是否考虑到不同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规律;是否考虑到在课程意识、课堂的意识和学生的意识三个层面对教学进行设计,通过多元化多层次的活动促进学生形成个性特色(同时它也是促使教师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的重要途径)。

因此,在课堂教学实践中,语文教师应思考以课标为依据,教材为载体,在学生学习教材的过程中获取知识、形成技能、发展能力的同时,考虑注入文学与艺术、人文与科学、自然与社会等方面内容,使用文学表达、调查研究、统计分析、实践探索、多种语言和形式的表达、多种方式和文本的记录等多元表征的学习方式,以发展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提升语文课堂教学品质。

三、提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品质的思考

“语文素养养成”思路下课堂教学品质的提升,要求教学设计兼顾语言的运用、思维的发展、审美的鉴赏和文化的传承四方面的内容,以达到符合学科质量标准、满足学生成长的需要、促进学生个性特色形成的教学目标。

(一)字词教学在教学音、形、义和结构认知的基础上,应达成“字理”的文化浸润

“字、词、句、文、意”是每一个课题的基本内容。教师应该如何引导学生认字识字?我们认为,学生对字的认知不单包括音、形、义和笔画顺序等知识和技能层面的内容,还应该融入文字的文化浸润。如四年级下册《鱼游到纸上》一文,虽然“鱼”并不是本课的生字词,但教师可以从题目做文章,从学生熟悉的“鱼”字的书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学生的文化视野,激发学生探究方块字的兴趣。

记得某节课上,有一位教师教读“熟”字时说部首是“灬”。当时有学生顺口说了一句:“水好多哦。”该教师马上说:“是的,大家记住了吗?”显然,这位教师的解释不到位,虽说从学生掌握一个字形的角度看已达到了教学目的,但从学生掌握文字的意义上看远远还不够。四点水造字是“火”之意,和“水”的理解刚好相反。汉语字典中对“熟”字释义有多种,如食物烧煮到可吃的程度;植物的果实或种子长成,又特指庄稼可收割或有收成;程度深;做某种工作时间长了,精通而有经验;因常见或常用而知道得清楚;经过加工制造或锻炼过的。不同的情境可组不同的词语,通过挖掘字理认识字词积累词汇,对学生的语言应用、写作、表达等方面能力发展有促进作用。

而某教师在开展五年级《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的词语教学时,就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让词语教学焕发生活的活力,体现文化的多彩:其讲解“莞尔一笑”时,引导学生联系生活,理解莞尔一笑的感觉;讲解“花团锦族”“姹紫嫣红”时,借助图片直观形象地展示花团锦族、姹紫嫣红的立体感觉,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姹紫嫣红”的美好;讲解“山阴道”时,借助王羲之古诗词和山阴道所在地的图片让学生理解和体味它的美;讲解“应接不暇”时,让学生联系生活谈感受,等等。以上教学过程中,该教师不单是达成了对字词的音、形、义的知识目标,同时也注重用多种不同的方法让学生理解词语,感受词语的“意境”,促进学生从能力上获得学习的方法,从情感上体味文字美。

(二)在理解句、文和篇章的基础上“融会贯通”,促进学生思维发展和文学审美素养养成

儿童发展心理学研究表明,6~9岁是儿童文化敏感期。本阶段的儿童开始出现探究事物奥秘的强烈需求。蒙台梭利也指出这个时期的儿童的心智就像一块肥沃的土地,准备接受大量的文化播种。因此,我们建议教师在这个时期以文化为基础,提供丰富的文化资讯,满足儿童的成长需要,培养儿童对文化知识的兴趣,以及延展关怀世界的大胸怀。

例如,我们曾听过一位教师执教四年级下册杜牧的《江南春》时,课堂教学信息量之大让人印象深刻。该教师能够在一节课里引申出杜牧的《泊秦淮》,描写江南的诗《江南逢李龟年》《泊船瓜洲》,描写春景的诗《咏柳》《春日》《春晓》,并把诗歌的特点、韵味等融汇呈现……该教师从“水村山郭酒旗风”“旗”字的字形演变入手让学生理解生字词,并结合诗的意境和景物特征描写分析本诗的情感,指出“诗是无形的画,画是无形的诗”。一节课下来,学生在欣赏诗的美和韵律中饱食了一顿“文化大餐”,给人意犹未尽的感觉。

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3]语文作为母语学科,学生的生活体验相对较丰富,学习水平也存在一定差异,因此教学过程中应体现思维多元认知和多元表征的特点,而上述课例的执教者的做法就充分体现了教师以教材为载体,并充分考虑了参与语文阅读实践活动主体的阅读经验、生活经验、思维能力、语言水平、思想水平、审美判断能力等这些复杂要素的关系,在学生对主题、作者,字、句、文、篇章有所理解的基础上,串成一个问题链,形成一根主题线,一步一步推进学生的阅读,使学生学会“融会贯通”,促进了思维发展和文学审美素养的养成。

(三)在“学科统整”大语文观的指引下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养成终身文化学习力

2015年世界教育论坛形成的《仁川宣言》,即《2030年教育:迈向全面、公平、有质量的教育和全民终身学习》明确将“批判思维”“創造性”“协作能力”“好奇心”“勇气及毅力”视为所有人的知识基础[4]。2016年教育部出台的《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中明确指出有效利用信息技术推进“众创空间”建设,探索STEM教育、创客教育等新教育模式,使学生具有较强的信息意识与创新意识,养成数字化学习习惯,具备重视信息安全、遵守信息社会伦理道德与法律法规的素养。[5]在C市的教学实践中,语文教师对语文课的教学主要表现为按部就班,一文一品一解,较少深入挖掘课例之间所体现的核心价值,较少对单元教学形成统整课程群进行研究性学习,较少拓宽语文学习的经纬,通过多种学习行为的表征达成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语文教学需要“转变观念,注重人文教育,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6]。教师需要具备从教“一本书”转变为建设“语文课程群”的能力,为学生个性化发展提供适宜教育的能力和专业素养。

语文是一门实践性、综合性、人文性和工具性相结合的学科。语文教育作为学科教育的基础,在人工智能时代如何贯彻语文新课标提出“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7]的理念精神,促进学生形成这种知识基础,获得对知识统整的能力呢?笔者尝试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学科统整,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及对知识进行统整的能力,达成培养文化学习力的目标。

“学科统整”的语文教学强调用语言文字学科所特有的人文关怀来认识学习、生活、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从而“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的课程目标。以江苏省溧阳市埭头小学黄晓玲老师在探索“学科统整”的教学为例[8],由于四年级下册《沙漠中的绿洲》《云雀的心愿》说明了环境改造与保护的重大意义,因而黄老师在课堂上有目的地引导学生拟定“只有一个地球”的学习主题,将学习内容具体化为“认识”“发现”“寻找”“捍卫”四大板块:1.认识。让学生通过网络、图书、图片收集整理资料,全面认识可爱的地球;通过文字、绘画、视频交流学习所得,共同制作“地球母亲——美丽的家园”展板;通过精读《只有一个地球》,赏读学生推荐的作品《大自然的秘密》《这片土地是神圣的》《自然之道》,观看纪录片《地球的力量》《人类星球》等,揭秘地球与生命的关系,完成小诗《地球赞》,并通过诵读欣赏激发热爱、自豪之情。2.发现。让学生分小组多途径获取信息:设计调查问卷,结合学校小记者校本课程开展采访活动,走进生活观察、摄影取证真实反映身边的环境状况,根据相关数据列出图表准确表现,并作相关的数据分析,整理所有资料后交流充实,完成“身边的环境”调查报告;用自己的方式研究世界环境中的“三大”问题。3.寻找。教师推荐学生阅读《黄河是怎样变化的》,让学生初步把握说明文的文体特点,学习各种说明方法的表达作用;让学生谈谈最近流行的动画片《熊出没》,寻找森林的踪迹《森林是怎样变化的》;让学生选择生活环境的一个方面,完成《  是怎样变化的》小练笔。4.捍卫。让学生表演课本剧《云雀的心愿》,学唱歌曲《热爱地球妈妈》,以及精读文章《沙漠中的绿洲》,寻找、讲述身边的环保故事;追问我们能做些什么,并举办“变废为宝”交流会,让学生讲述自己作品中的故事;让学生同写环保倡议书,号召大家共同签名;让学生走进生活做“环保小卫士”“低碳专家”,谈谈“我的绝招”并评选最佳奖;让学生绘制“保护地球妈妈”美术宣传画,或者制作“只有一个地球”的专题片。

在以上实践中,黄老师打破了学科壁垒,尝试在传统单一的教材学习中,注入了多方面内容,让学生通过多种方式的学习促进“创新·实践”文化学习力的形成,以及促进了写作特色的形成。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品质应体现为课程质量的提升、满足学生成长的需求和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的达成。在教育实践中,教师要通过字、词的教学,让学生在认识音、形、义和结构的基础上达成“字理”的文化浸润;通过句、文和篇章的教学达成“融会贯通”,满足学生成长的需要,促进学生思维发展和文学审美素养的养成;通过建构“学科统整”大语文观达成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终身文化学习力的养成。因此,教师需要具备从教“一本书”转变为建设“语文课程群”的能力,为学生个性化发展提供适宜教育的能力和专业素养。

【参考文献】

[1][2][3][7]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Z].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11

[4]徐莉,王默,程换弟.全球教育向终身学习迈进的新里程——“教育2030行动框架”目标译解[ J ].开放教育研究,2015,21(6)

[5]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Z].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16

[6]彭莉.浅论语文教学中人文性的建构[ J ].教学与管理(理论版),2012(33)

[8]黄晓玲.让语文成为孩子的一部分——课程视野下小学语文教学变革的探索[ J ].课外语文.2016(23)

[9]赵福楼.核心素养:现代语文重建的起点与归宿[ J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16,17(4)

[10]丁文静,韦冬余.试论语文核心素养的涵义、特征及培养策略——基于研究性教学模式理论的分析[ J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版),2016(6)

[11]曾国文.STEMA教育理念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J ].西部素质教育,2015,1(4)

[12]牛超,刘玉振.试论地理核心素养的内涵、特征及其培养策略[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15,16(4)

猜你喜欢
语文素养思考小学语文
少儿图书馆小志愿者工作的意义和思考
开放教学,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影视资源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开展高中语文综合性学习探究
优化朗读技巧,提升语文实效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让多媒体课件为阅读教学助力
拨动情感之弦,让语文课堂绽放精彩
“语用”环境下对古诗词教学再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