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制约文化创意人才发展瓶颈的策略研究

2019-04-26 12:31姜莉丽郎松雪张文喜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9年3期
关键词:发展瓶颈

姜莉丽 郎松雪 张文喜

摘 要:文化创意人才作为智力型、复合型人才,其自身成长过程具有规律性和特殊性。但目前文化创意人才的发展面临着研究理论相对滞后、高校培养模式比较僵化等问题,严重制约了文化创意人才的发展。因此,必须建立政府、高校和企业三方的联动机制,为创意人才的发展搭建平台,提供机会,冲破现存的瓶颈,开创发展新局面。

关键词:文化创意人才;发展瓶颈;破解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7836(2019)03-0007-03

“文化产业是以生产和经营文化商品和文化服务为主要业务,以创造利润为核心,以文化企业为骨干,以文化价值转化为商业价值的协作关系为纽带,所组成的社会生产的基本组织结构。”[1]作为文化产业的高端发展形态,文化创意产业在我国兴起的时间还很短,与成熟的行业相比,缺少已有的经验作为参考,行业发展的规则还不够完善,对人才的培养和管理还缺少科学的制度作为依据,文化创意者群体整体素质不高,积极性不强。高等院校作为培养创意人才的主阵地,作用发挥得还不够充分。这些原因都制约了创意人才的能力发挥。

文化创意人才是指从事文化创意活动,能够将具有原创性的创意转化为经济价值的人。他们与一般文化产业从业人员的不同在于,他们具有更强烈的自我实现需要,以及更广泛的学术背景、更多的自主意识和更多变的流动性等特征。

一、制约文化创意人才发展的瓶颈分析

(一)创意人才发展缺乏理论支撑

目前,我国关于创意人才培养、培训的理论研究相对落后,创意人才的培养缺乏理论指引,人才培养和储备缺乏前瞻性,创意产业在发展中出现人才匮乏危机,这些问题和我国缺少创意人才培养理论的深入研究密切相关。创意人才作为智力型、复合型人才,他们的成长和发展有自身的规律,如果不对其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就不能很好地掌握其发展动向,也就难以找出适合的培养方式。虽然现在也有学者在从事这方面的研究,但是理论仍然处于描述性、介绍性阶段,欠缺系统性和针对性。

(二)高等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僵化

高等教育的神圣责任就是为社会培养人才,所以创意人才的培养主要由高等教育来完成。但是各类院校开设的课程或者侧重于影视制作、广告设计,或者侧重于创意开发、动漫游戏,这种体系闭塞的培养模式,不利于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更不利于学生形成开放的学术视野,难以满足社会的多元需要。

(三)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相脱节

创意人才的创新能力来自于系统的学习和不断的实践。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是对一般规律的总结,具有普遍性。但世界瞬息万变,有时理论的更新速度远远赶不上世界变化的速度,所以就可能出现课堂所学内容难以适应现实需要的情况。理论更新的最好途径就是把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去,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完善。但是目前某些高校的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机会很少,创意企业和高校之间缺乏沟通合作,导致学校的人才培养和企业的需求之间不能无缝对接,出现脱节现象。此外,学校本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各个部门通力合作,但很多高校行政部门、科研部门和教学部门缺少联动机制,使得科研成果不能及时地转化为实际成果,实际成果又不能丰富课堂学习内容,三者的错位使得学生的潜力价值得不到深入的挖掘。

二、打破文化创意人才发展瓶颈的策略分析

文化创意产业以创造、创新、创意为特征,这就决定了它对于人才的要求非常高,创意人才必须具有原创精神和创造力。政府、高等院校和创意企业对于创意人才的培养和塑造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政府方面

创意产业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支持,政府在促进创意人才发展方面大有可为。具体表现为:

1.培养和引进优秀创意人才

人才是加快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关键性因素。“文化创意产业实质上是在先进技术支撑下的智力产业。”[2]所以,无论是当前我国致力发展的“中国创造”“中国设计”,还是“中国营销”,无不需要强大的专门文化创意人才储备作为基础。这种人才需要的文化、经济、营销素质必须经过专门的培养和训练,而现在我国大多数文化创意产业从业人员缺乏这些综合素质能力。因此,负责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政府部门,应该为创意人才的自由流动和经验交流提供良好的平台,建立创意人才交流中心或培养基地,引进高水平的创意人才,广泛开展文化创意交流活动,借鉴国外的先进管理经验和方法,深入贯彻创意人才发展战略,进一步优化人才的培育环境和发展环境,以政府扶持为引导,以资本激励为机制,以创作文化产品为载体,促进创意人才的培养。同时,制订中长期的人才培训计划,实施全员培训制度,有预见性地培养有创造性和管理能力的人才,以人才培养助力经济增长。除此之外,政府要实施人才“走出去”和“引进来”战略,掌控人才的流动导向,改善文化创意人才地域分布不均的现状。

2.保护知识产权,尊重创意价值

文化创意产业依靠创意人才的独特创意来创造价值,保护知识产权就是保障文化创意人才的合法权益。现实中,许多创意被随意抄袭和模仿,严重损害了创意人才的权益和积极性。在发达国家,重视知识产权的保护、尊重创意价值已经成为一种共识,并出台了一系列完善的法律法规,當侵犯知识产权案件发生时,受害者可以利用法律武器来维护自己的权益。全球竞争的核心是创意的竞争,而创意的提出者是优秀的创意人才,所以政府必须构建完善的制度体系来保障他们的尊严和权利,通过法律的约束和媒体舆论的引领,使保护知识产权在全社会形成共识。

3.建设创意产业集聚区

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一般是指将众多的文化企业集中到一个特定的时空范围内进行资源整合的产业平台。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往往是在政府统一的优惠政策支持下和政府的扶植下,促使许多分散的文化企业可以较快地聚集在某个共同区域,形成人才聚合、特色产业链、资源优化配置、信息共享,以达到规模经营的效应。成功的创意产业园区是特色产业的聚集地,是创意人才的聚集地。“文化创意产业聚集区形成的模式之一就是资源聚集自发形成模式,它是指企业或文化创意人才由于对某块地域的环境具有强烈的认同感,自发聚集在某个区域的方式。”[3]一般来说,以这种方式实现的聚合,聚集地要具有几个关键的条件:一是具有适合产业发展的环境,比如优美适合人居的自然环境,为创意人才创造灵感。二是要有强大的客流。要注意吸收大量的高知识、高素质的群体来生活,使园区拥有高品质的消费群体,将会产生对高品质生活的需求,有需求才会激发创意者的无限创意。而有了庞大的人流和消费市场,才会使在集聚区举行的各种活动产生轰动效应和巨大的影响力,也才会吸引全世界的创意人才慕名而来。三是该区域要有完善的生活设施,生活成本相对低廉。建立文化创意产业聚集区既有利于文化创意产业的规模发展,形成集群效应,同时也能依靠巨大的吸引力使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猜你喜欢
发展瓶颈
科技期刊的发展瓶颈及对策
我国成人教育呈现瓶颈滞胀状态的原因分析
我国民营企业发展瓶颈与突破方法的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