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人力资源理论的高校大学生就业能力培育策略

2019-04-26 12:31陈灿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9年3期
关键词:高校大学生就业能力人力资源

陈灿

摘 要:伴随着高校扩招,我国高校在校学生的数量逐渐增长,就业难的问题愈来愈激烈。过去对大学生就业方向的研讨主要集中在设置专业、就业辅导、公共服务、就业范围等层面上,但是把大学生人力资源和就业结合在一起来研讨的并不多。大学生是社会的人力资源,他们的就业问题关系着社会的安定与祖国的繁荣。因此,主要对基于人力资源理论的高校大学生就业能力培育策略进行探讨。

关键词:高校大学生;人力资源;就业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7.3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7836(2019)03-0010-03

目前,我国很多大学生存在着就业比较困难的问题。事实上,除了当今就业总人数供应大于总需求之外,影响就业最主要的因素是大学生人力资源素质较低。因此,本文主要以人力资源管理的有关理论为基础,从大学生的动手能力与人格方面理解人力资本以及与就业的联系,分析目前很多大学生人力资本的水准与就业状态的关系,从而提出促进大学生人力资本驱动的就业方法。

一、人力资源理论的含义

由于我国高等教育从选拔方式教育向大众式教育转化,我国高等教育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毕业生数量随之增加。同时,毕业生就业政策从国家计划分配变成了毕业生和招聘单位双方共同选择。大学生就业竞争愈来愈激烈,在社会上出现了企业与人才不对等的现象,使得毕业生和招聘单位同时陷入需求与供给不协调的尴尬境地。很多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已经引起社会、家庭、学校的高度关注。如何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关系着他们的前途,同时也影响着国家的科技创新。本文站在人力资本的角度来寻找增强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策略,试图研究寻找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办法。

首次提出人力资本理论的是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舒尔茨和贝克尔等人。所讲的人力资本,是指相对于物力资本来说的一个资本,是指劳动力的使用价值,也就是所谓的人的体力和脑力的一种结合,事实上是人类的理论加上劳动以及其他方面能力的完美结合。这种理论特别提出要重视人的各方面的技巧与知识,尽可能地提高生产率,使社会经济得到发展,在促进人们的经济利益与社会地位各方面发挥着不可忽略的作用[1]。现如今,人力资本已经成为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有效动力,也是个人或者单位甚至国家核心竞争力的关键点。大学生的人力资本状况不仅影响着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还直接影响国家未来科技是否能够迅速发展。

二、高等学校大学生找工作现状分析

1.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加,竞争越发激烈

高等院校毕业生的数量从114万增加至699万,并且在历史上最艰难就业季的2015年,高等院校的毕业生数量更加惊人,达到了727万。毕业生数量的迅速增加,给供应与需求的平衡带来了巨大的压力,社会中前端的就业岗位的换新速度远远赶不上毕业生数量的增加速度,因此出现了毕业生就业岗位与市场提供的岗位不匹配的局面。为了能在就业竞争中获得一席之地,各大高校的毕业生使出全身力气参与就业竞争。

2.毕业生的就业率相对不高

各种各样的社会调查与市场消息的报告表明,文凭高低对于大学生就业影响也是很大的,就业成功率比较高的是本科以上。从性别来看,女性的就业率低于男性就业率。从学校的类型来分析,国家的重点高校就业率较高,然后是普通的本科学校,民办学校与独立院校的学生就业率最差。就学科性质说,工科类的最高,其次是文科类的,最后是艺术类。

三、增强高校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必要性分析

如今社会上工作岗位的竞争,实质上是人才的竞争,也就是所谓的人类创造能力的竞争。所以,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不仅仅是构建人力资本强国的需要,而且是促进高等院校发展的需要,还是学生本身的需要。

1.高校促进本身发展、提高竞争能力的需要

大学生的就业状况是社会衡量高校的工作好坏的重点指标,直接与学校的名誉和发展潜力相联系。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能够很好地吸引优秀生源与素质好的教师资源。

2.国家建立人力资本大国的需要

人才资源对发展经济起到关键性作用。目前,社会对人力资本的标准要求越来越高,人才的总体素质在一定程度上大幅度提高。国家人口资源与人力资源的数量都比较多,然而,人口资源与人力资源不匹配,人力资源和人口资源也不对等。所以,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是国家构建人力资本大国的需要。

3.解决高等院校学生找工作的问题

大学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人群,对社会未来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大学生就业问题关系到学生自身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因此,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让他们在就业市场的竞争中凸显优势,彻底解决“人才滞销”的问题。

四、增强高等院校学生就业能力的方法

1.完善就业市场,帮助大学生高质量地就业

政府在完善产业结构的同时,还要改善就业市场,尽力给大学生就业扫除障碍;改善国家人力资源市场的变动机制、社会机制保障、权益机制保障、信息机制、企业事业单位保障机制,尽量给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工作岗位。政府助力驱动国民经济提升与产业转变,给大学生就业增加机会。伴随市场需求转化,采取经济行政法律措施对院校进行合理诱导,消除学生及其家人由于专业知识老旧与社会不衔接而出现的“读书无用论”的落后想法。

政府是公共权力执行人与市场的监督主体,一定要确保市场的透明、平等、公正,彻查不公平社会资本的用途,严厉查处走后门现象,让真正有实力的大学生拥有更多的就业资本。

2.增加人力资本厚度,完全增强本身就业能力

高校生就业质量的提高取决于人力资本厚度。从大学生本身来说,他们通过本身的专业学习、拓展能力、提高技术,亲身经历一些训练来挖掘潜能,增强整体素质,提高专业内涵,可以提高自身找工作的能力。

第一,自主学习本专业以外的学科,增加自己的知识广度。对本专业知识完全理解,尽可能拓宽本身的知识面,自主学习除专业外的其他学科知识,如计算机、多语种等。第二,主动参加各种锻炼自己、丰富社会经验的活动,有意识地提升自己。用课余的时间来参加一些有意义的社团,充实自身的工作实践以及经验,并且在实践中能够提高團队协作技能与表达能力,提高自身处理问题的能力。第三,主动在活动中扮演决策者的角色,增强本身的决策组织技能。一般只有通过一定时期的练习,才能让自身达到企业的标准,丰富工作技巧与决策技巧,这样有可能在以后的工作中崭露头角。

3.学校合理设置专业,全力给学生拓展升值的舞台空间

第一,专科学校随时调整专业学科以及授课大纲的设置。观察人力资源市场的动态,依据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来变动专业学科与授课大纲,取消一些就业差的专业或者与如今社会脱节的专业,减少专业大纲建设的重复性,防止出现院校专业授课落伍于现代企业的现实需求的尴尬局面。除了专业学科需适应社会需要及时调整之外,对授课大纲以及授课模式也要进行改变。通过对企业真正意义上的要求进行各个方面的考察研究,在此基础上与用人单位一起参与授课大纲和授课技巧上的更新和转变,改变授课内容、授课方式,提高授课质量,同时加强、实操知识,讲授、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2]。

第二,加强与用人单位的协作,给在校大学生增加到单位实践的机会。在校学生在见习的过程中不但可以得到一定的薪酬,而且还能获取这个领域的最新的变化趋势,了解到最新的知识,拓展知识视觉的广度与深度,并且还能训练自身的动手动脑技能,由此完成理论与实践的完美结合,最大限度地提升就业能力。

4.加大高校学生就业的章程性投入

本课题研究认为,大学的教育根本无法达到在以后的实际工作中必备的知识的要求。一种情况下,大学生存在着理论和实际关联的问题;另一种情况,科学技术时时刻刻地在发生着变化。不论是学生的专业能力、创新能力,还是团体的合作能力、交流技巧和适应环境方式,都必须要历经很多次亲身经历才可以提高。因此,大学生在步入工作岗位前,一定在大学四年的不同时间段具有相关专业的亲身经历。

最近几年很多高校都举办了一些创业的技术大赛,例如大学生“星星杯”之类的在校大学生素质技能比赛,增加了大学生参加社会活动的机會。但是也要意识到,除了相似的活动之外,高校应当更多地举办专业性比较强的一些社会大赛。主要的原因是专业活动是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有效方法之一,主要还是大学生社会化的依靠媒介。大学生的再社会化,是指通过大学生的专业学习,亲身触碰社会,掌握国家状况和社会状况,学习各种各样的专业知识、技能和各种各样必备的规范,时刻改变自身,使得与社会各种需要相匹配,进而获得进入社会的资本,这是发展自身社会属性的一种过程。

现在大学生找工作的过程实际上是大学生再社会化的过程。当代社会有目的地指导学生参与有关专业的活动,给学生提供一些可靠的方法来解决在实际工作中所遇到的问题,让他们达到灵活使用的效果。通过专业的训练使得学生察觉到自己掌握的系统知识与业务知识的不足之处,了解社会吸纳人才的标准,通过社会的标准,对自己实际所拥有的知识做出理性的认知,从而更加明确自己将来的路,有目标地丰富专业知识,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更加明确地考虑大学以及以后的生活和目标;这样学生也能够亲身感到社会的残酷,清楚就业方向,明确自己在人才市场的位置,树立合理的就业观[3]。专业实践也提高了他们的耐挫力和自我约束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所以,一些院校将大学生专业实际训练列入系统授课的大纲,全盘考虑到每一处细节,制订相应的计划,严格考核标准,增加针对性强的专业;尽力计划、组织,每个步骤要进行全面的剖析,将责任分派到每个人,一一对应;依靠大学四年中不同时期的授课以及自己吸收的程度,做出与每个时期状态相对应的、结构清晰的、由浅到深的实际训练与记录评价。组织心理健康授课,积极借助新媒体的传播手段,举办有关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讲座,最大程度地提高大学生的心理自我调节能力;建立心理健康咨询卡,认识大学生心理情绪变化;学校建立心理观察教室,解决大学生心理上的困惑;建立并扩大大学生实训场地,为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学生提供训练场地;将实际操作与普通授课有效地衔接在一块,投资社会训练和亲身经历两方面作用的教化场地;加大大学生专业实训的力度,给大学生的专业训练一个普通化、章程化的舞台,使大学生实训授课规章化、制度化。通过训练的亲身经历,促进高校、政府、社会的有效衔接,实现高校、政府、社会三者迅速对接,建立高校、政府、用人单位三元一体的人才培养的平台,使得供给和需求两者接通,有效把握社会人才需求,进行针对性的改进授课与实训课程的策划,这样能够更加有效地培养大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

5.针对高等院校学生找工作给予贯穿大学四年的普遍化全程引导

大学生找工作的能力是不同于其他竞争力的。在全部四年大学期间,学院一定要将技巧的提升、就业引导与服务就业视为工作的重中之重。大学生从迈入校门那时起,就应全盘接受职业的培训与就业思想的教育,奋力主打自身品牌,不断地增强自身的竞争力。高校通过更加合理地分配各方面的资源,在制度上完全改变引导就业指导团体的方案。高校有必要将大学生就业课程当成一门公共必修课,作为学院的必修课程,将就业引导穿插在大学四年教育的始终。并构建完整的训练方案与指导服务体系,将学生的平时管理工作记载下来,尽最大的能力利用多样资讯、给全校学生提供就业方面的引导和就业能力拓展的机会。

五、结束语

总而言之,高校毕业生成为以后特别重要的技能创新主体,他们将在很大程度上成为社会经济的主要能动力。提高与发展大学生就业能力是一个关乎国家将来、涵盖领域非常大、动态的整体工程。在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教育过程中,学院、政府、社会一定要全力配合,加大对大学生人力资本发放的强度,增强大学生人力资本的厚度,实现人力资本的价值,提高大学生找工作的能力,提高学院的竞争力,共同努力,使我国成为人力资本大国。

猜你喜欢
高校大学生就业能力人力资源
高校大学生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初探
宝鸡:松绑人力资源
浅析新形势下的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的融合
试论人力资源会计
寻找人力资源开发新路
人力资源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