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电影《断背山》看跨文化交流

2019-04-26 10:06战歆
教育界·上旬 2019年1期
关键词:跨文化交流冲突融合

战歆

【摘要】李安导演的电影《断背山》不仅是两个男人之间的情感故事,更是我们全社会的、每个人的故事。文章试图探讨不同文化从冲突、理解直至最后可能出现的接受、融合,爱情、亲情、友情是人类共同的情感,真、善、美是人类共同的价值,人性是全人类共同的关注和思考。

【关键词】《断背山》;跨文化交流;冲突;融合

《断背山》讲述了两个男人的爱情故事。想要暂时逃避生活束缚的埃尼斯和想要摆脱父亲安排生活的杰克在断背山相遇了,在人迹罕至、安静而苍凉的断背山(Brokeback Mountain)上,在这种没有世俗打扰的与自然最接近的地方,他们生出了纯粹的爱情。然而这是不被世俗所认同的,甚至被称为“禁忌、罪恶”的事情。短暂的相处结束后,他们回到了各自原来的生活——埃尼斯娶了青梅竹马的艾玛,过着普通而平凡的与芸芸众生一样为生计操心的生活;杰克则在斗牛场邂逅了农场主富商的女儿,并借此一路飞黄腾达。但他俩谁也没有忘记在断背山上短暂而刻骨铭心的日子。四年之后,杰克找到埃尼斯,并开始了他们几十年的不定期的约会,直至杰克意外身亡……

电影一经放映便在全世界引起了广泛的热议。它透过两个男人的爱情故事,呈现出全人类所共同面临的关于人性的问题。通过分别代表东、西方两种不同文化特征的两个角色(埃尼克和杰克),采用东方朴素平和、沉静细腻的叙述手法,表达一个不一样的爱情故事,运用电影手段,在不同文化圈产生交流和共鸣,从冲突、理解直至最后可能出现的接受、融合,它呈现给我们的是:尽管不同文化间存在差异,但人心是相通的,爱情、亲情、友情是人类共同的情感,真、善、美是人类共同的价值,人性是全人类共同的关注和思考。

一、个体间跨文化交流的沖突与融合

现代文化学常用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心理文化的概念来表述文化的内部结构层次。心理文化即深层文化,是文化的主导与核心部分。文化是人性,是人类心智的产物,不同文化圈中的人具有普遍的人的基本属性,因此不同民族的文化必然具有天然的共性和相通性,正所谓“人同此心,心同此理”。

影片中,杰克感性率直,无论爱情观还是价值观都是纯粹的,忠于灵魂的。在那个充斥着吸毒者、嬉皮士、流浪汉以及战争阴影的动荡年代里,杰克从不准备妥协,也不去迎合世俗社会的要求。可以说,在和埃尼斯相处的过程中,他一直处于主导的位置,不论是最初在山上承认自己心情时的态度明朗,还是四年之后的再会,抑或是二十年的等待直至死去。

而埃尼斯则完全不同,他沉默寡言,老实,典型的甘于随波逐流,顺从于大环境。即使说出“as long as we can ride it”(直到我能骑上它)这样的话,他的潜台词也只是“不可能改变”。童年看到的惨剧给他留下的阴影造就了他屈服、忍受的性格,使他对于自己的感情也一直处于压抑状态,认为是罪恶、羞耻的。埃尼斯一直处于不敢爱却无法停止爱的煎熬中,于是含蓄克制成为他表达爱情的方式,离开断背山时目送杰克开车远离后才在角落里痛哭,久别重逢时,明明是在向上天感谢他们的重逢,却用“你没把口琴带来,让我有了平静祥和的时光”这样一句玩笑话掩饰过去。

杰克是个理想主义者,而埃尼斯是现实主义者。埃尼斯和杰克本身即两种不同的个体文化,他们的交往其实就是一个个体间跨文化交流的典例。

影片除却相爱的感人部分,不断的矛盾冲突亦不可忽视。小到两人的饮食习惯(埃尼斯不喝汤,杰克讨厌豆子),大到敢不敢与社会叫板,创造一个“属于他们自己的家”。

他们可以为了对方改变饮食习惯,但根深蒂固于脑海中的、因之前的生活背景和经历所形成的价值观,不可能因为感情而轻易改变,这点在埃尼斯身上体现得尤为明显。

两人在MOTEL(汽车旅馆)时,面对杰克问的“what about you?”埃尼斯只回答了“不知道”。埃尼斯明明可以告诉杰克,为了等他,他换上了最好的衬衫在家里坐了一整天,但最后他却用“我想我们什么也做不了”来回应。可以看出,影片中描述的埃尼斯一系列的行为、表情,以及杰克死后从他的反应中看到他对杰克的爱有多么深刻,但是如果他不说,杰克很难知道埃尼斯内心的真实感受。“从推断中掌握他人感受”是一件很辛苦的事。但在一直以来的相处中,杰克可以说一直在进行这样的“推断”——从对埃尼斯的话语或眼神中推断感受埃尼斯的爱和回应,“思维和思维无法直接进行接触”,这样的交流方式其实严重阻碍了杰克去了解埃尼斯的内心感受,这同时也是跨文化交流相关问题中的一部分。大多数误解实际上并不来源于他们在生活方式等表面上的差异,而是由他们个人所属文化的深层结构,即他们因为不同的人生经历产生的截然不同的性格与价值观所决定的。因此也就不难理解杰克之后的“背叛”行为了。

事实上,此类现象在我们每个个体身上都存在。思想是存于我们的大脑,与外界隔离的,如果不将它用各种方式表达出来,别人根本无法知道你隐藏在心里的想法和感受。

或许杰克的坦率是一种更优秀的交流方式。然而我们也必须思考埃尼斯隐藏了爱意且不断抗拒的原因——这也许是一种保护手段,能让他和杰克这种不被世人接受的关系勉强地延续下来,同时也是保护了杰克(至少20年)没有重蹈他童年目睹的惨剧的覆辙。因此,并不是完全坦诚地交流就是好的交流,它需要一个“背景”——一个大环境下什么行为是正确的而什么行为是不被允许的。

暂且撇开性别因素不谈,在性格、童年经历、生活背景等各方面几乎大相径庭的两人为何会产生爱情?为何这份情感还能升华并持久下去?

埃尼斯和杰克能够进行交流有特定的环境驱使——断背山。断背山成了这两种完全不同的文化个体得以产生交流的“背景”。它荒凉,纯净,神秘而自由,不受外界干扰的自然环境氛围,如同打通两人文化隔阂的桥梁。在这里,因互相陪伴而共患难,因寒夜透过燃起的火星对视而产生的亲近感,因彻夜长谈的了解而渐生依赖。这种完全依附于自然的生活,使他们得以抛弃原来生活中的困境以及两种不同文化的矛盾,只需要听从天性的驱使,产生心的感应,爱也就变得理所当然起来。

故事中,埃尼斯和杰克因各自的生活困境来到断背山,借以寻求逃避或暂时的解脱。断背山成了为他们提供契合点(connect point)的契机。这时,无所谓对方是谁,能够与你一起经历人生一个很重要的阶段,都会在你的生命中留下重要的一笔。这也包括其他人、事、文化甚至国家,就像两条直线,只要有了一个契合点,在此时此境就很容易产生共鸣。因为无论属于什么文化圈,人的基本情感总是共通的。可以说,埃尼斯和杰克此时“超越了自己的文化”,产生了人类最基本情感的契合。

二、亚文化圈与主流文化的隔阂、冲突与交流

主流文化一般是指一个社会、一个时代倡导的,起着主要影响的文化,是主流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卢衍鹏,2012)。它从整体上规定着社会的精神生活,体现着时代的主导思想,决定着文化的发展方向(庞德英,2012)。而亚文化则是一个相对的概念,通常指种种非主流、非普适、非大众的文化,体现为某些特定人的特定文化,它是由各种社会和自然因素造成的各地区、各群体文化特殊性的方面。

从埃尼斯童年经历可见,社会对于这样的群体是不能理解的,认为是异族,是病态。这是一种主流文化与亚文化的冲突,可以说它直接导致了两人最后的悲剧。

主导文化一直占据着支配地位,它影响甚至会决定一个群体的思考和行为方式,以及信仰和价值观。福尔波说:“权利常被定义为让别人做你想做的事情的能力。”占据着主导文化的群体采取着不同的手段维护它们的权利。

很显然,埃尼斯和杰克是被排斥在主导文化之外,与主导文化的价值观或要求相违背的。为了生存,他们不得不依附于主流社会和主导文化。然而,带有理想主义色彩的杰克更加“放肆”,即使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他仍然遵从内心,每隔一段时间驱车去找埃尼斯,在埃尼斯离婚后不管不顾地赶来。而埃尼斯不同,现实主义的他过于理性甚至可以说是怯弱地逃避,所以他为了不被主导文化排斥在外而遵守着社会的规则,但是他的内心又無法阻止爱情的衍生。很多观众认为杰克付出的更多而为他不甘。但笔者以为,一边不得不屈服在社会的枷锁之下,另一边又无力阻止自己做出所谓“违背世俗伦理之事”的埃尼斯却更为可怜。无论面对哪一边,他都不能全身心展露自己,按自己的想法生活,就如同他自己所说:“Im nothing. Im nowhere.”(我什么都不是,我无处可去。)显然,这段他无法割舍的情感使他最终成了一个游离在主导文化之外的边缘人,这或许更让人觉得可悲和残忍。

一种文化不能代表一个个体,因为每个人都是独特的,文化只是构成个人的种种因素之一。埃尼斯和杰克就是独特的个体代表,然而最终还是不得不屈服于主导文化。电影能让观众产生共鸣的并不只是对纯粹深刻的爱的表达,还有对于现实窘况的揭示:我们每个人其实都有独特的一面,但往往不得不服从于现实社会。《断背山》在这方面成功地引起了不同人群的共鸣,使得这一部描写亚文化群体的电影能在主流社会中获得如此高的关注。很多时候,个体很难与社会进行交流,这不是简单交流的问题,应归属于个体的生活性质不同而产生的隔阂。社会是由千万个个体聚集的,因此就有了比单一个体更复杂的性质,个体与社会交流的时候难免会处于弱势地位。

李安本人在讲到《断背山》与《卧虎藏龙》这两部影片时说,其共同点“还是人性,因为人性既是共通的,也是复杂的”。他在奥斯卡的颁奖典礼上还说:“首先,我要感谢两个不存在的人……杰克和安尼斯,他们教导我们如何去爱……”如何很好地融入主流社会同时又保有我们的个人特质,这恐怕也是这部电影给我们留下的思考和启示。

三、电影给我们的思考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座断背山。”对这句话,不同的观众有不同的看法,或许是深藏心中的感情,或许是再也无法回到的、最美丽深切的回忆。在笔者看来,它是因为各种社会原因,为避免冲突而被压抑的真实的人性,它是在每个人心中的一个寄托,使我们能够自由地随心、恣意而行。

社会不可避免存在着压抑和无奈。而“人性”即《断背山》想要传达的重要元素之一。两个多小时的电影,一直以一种平直的叙述手法来表现,没有突出的重点或者所谓的“高潮”,但恰恰是这一点成了这部影片在东、西方都大受好评的原因。《断背山》尽量还原爱与人性在现实生活中的样子,真实地展示在观众面前。影片以讲述亚文化群体代表的“同性恋”故事来呈现全社会“人”的故事,其中所表现的社会与人的冲突不同价值观的人的冲突,以及深沉的爱,都让人心有戚戚焉。

西方的观众曾给出影评:“我们在塑造文化的同时,文化也反过来塑造了我们。我们似乎给一切接触到的东西命名和贴上了标签。但也许我们应该开始意识到这种理性和物质主义并不足以让我们真正认识自己。这部电影让我们看到如果没有一切标签、压制以及我们的控制欲,人类真正的样子。”而对于许多东方的观众,那种怯于改变,服从于主流社会,人云亦云,压抑自己,很难遵从自己内心的真实生活的事实也正是许多人平日的真实写照。

“悲剧就是将美好的东西撕碎给人看。”电影采用 “他者”的角度呈现世界本身,将自省的能力还给观众。它让我们有机会思考人性,借由影片主角的矛盾与挣扎来重新认识自己,思考自己与他人相处时出现的问题,思考自我与社会的矛盾。虽然理想主义不足以支撑我们的生活,但是太多的人像埃尼斯那样过于隐忍,过于现实,反而遗失了内心中真正的东西。

Rubin说过:“由于这种自省过程,我们才可以思考我们的对象和我们的存在,才可以思考人们的交流和行为。”我们是《断背山》的观众,也是我们人生这部电影的主角。电影之所以震撼无数人,不仅仅是因为这部电影用了东方的美学讲述西方的故事,使不同文化背景人群都较容易接受,其中一定还有一个更深层的原因,就是给了人们在这个人性被各种原因束缚隐藏的社会中一个完全释放的端口。

【参考文献】

[1]蔡元.好一座断臂山——李安的魅力[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7(06):127-129.

[2][美]萨默瓦,[美]波特,闵惠泉.跨文化传播[M].4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3]幸小利.从《断臂山》看中西文化交流[J].电影文学,2008(22):86-87.

[4]张明娟.电影视阈中的跨文化研究[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12.

[5][美]拉尔夫·林顿.人格的文化背景[M].台北:复文图书出版社,1982:31.

[6]施庆.这是父亲对我的馈赠[N].青年报,2006-03-07(18).

[7]Windmill.7周年祭,你还记得断背山上的希斯·莱杰吗?[EB/OL].(2015-01-24)[2018-12-30].http://www.kaoder.com/?a=view&fid=30&m=thread&tid=169791.

猜你喜欢
跨文化交流冲突融合
“五学”融合:实现学习迁移
耶路撒冷爆发大规模冲突
刚柔并济
回避冲突不如直面冲突
冲突管理
破次元
融椅
美式幽默文化研究
合拍片《风筝》的跨文化传播
文化差异对初入国际市场的法国中小企业影响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