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问题与对策

2019-05-04 13:43范梦范宝德
广西教育·C版 2019年2期
关键词:生态文明教育问题对策

范梦 范宝德

【摘 要】本文分析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主体与客体存在的问题,指出当前大学生生态文明素养和教师队伍生态文明教育能力有待提升,高校生态文明教育配套设施匮乏,生态文明教育校园文化环境缺失等,提出丰富生态文明理论教育、广泛开展生态文明户外教育、建设系统的生态文明教育规则体系和教育评价体系等对策,全面推进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

【关键词】大学生  生态文明教育  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9)02C-0017-03

生态环境是关系民生的重大社会问题,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我国《宪法》规定的全体公民的共同奋斗目标。大学生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生力军,理应具有合格的生态文明素养,更应对我国生态环境现状、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目标和任务有清醒的认识和坚定的信心。因此,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内容、新课题,值得我们进行切实考察和深入思考。

一、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主体存在的问题

主体即行为的执行者,在教育活动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同为参与者,是矛盾的两个方面,二者相互依存、教学相长、共同发展,因而同为教育的主体。

(一)大学生生态文明素养有待提升。在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阶段,生态文明教育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大学生的生态文明素养呈现出许多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生态价值观缺乏、知行反差较大、环境保护警觉性不足等方面。

生态价值体现的是生态环境之于主体的有用性,缺乏价值思考的生态文明教育显然是难以深入人心的。当前,很多大学生未形成明确、科学的生态价值观,鲜有对生命价值或基本的生态伦理问题、人地关系和生态危机问题进行思考。究其原因,首先,基础教育阶段的生态文明素养教育不到位,缺少鼓励学生理性学习并选择、建立生态价值观的有效机制;其次,高等教育阶段的生态文明缺少对生态价值理念的引导和介绍。从专业课来看,个别专业的课程中涵盖环境保护的相关要求和知识,但其内容多集中于行为约束,基本不涉及环保行为的价值诉求,从而难以使学生认识到良好生态环境与自身生存发展权的密切联系,而大多数专业没有涉及这方面的内容。从公共基础课来看,生态文明教育主要由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承担,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中虽涉及生态文明理念的内容,但篇幅和课时十分有限,仅对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念进行简单介绍,缺少与其他生态价值观的对比,难以引发思考。要想从根本上提高大学生生态文明素养,使其养成良好的、稳定的生态素养,必然要重视生态价值观的树立。

虽然很多学生能够对环保义务有明确认知,但环保行为的落实程度并不尽如人意,高校校园里不少学生乱扔杂物、破坏公共区域卫生等。“知”与“行”是人类对象性活动的最重要形式,二者在主体的长期实践活动中相辅相成、共向发展,缺少相应行为配合的认知总会动摇甚至反向发展,而与认知相一致的行为的生成还需要外在客观条件的保障。所以,造成学生生态素养知行反差大的原因,一方面在于学生本身的生态知识不足,生态价值体系不健全;另一方面在于缺少落实生态环保行为的社会环境,社会上功利主义、金钱至上的价值取向动摇了学生践行环保理念的决心,而广泛存在的为片面追求经济利益而牺牲生态效益的行为也为在校学生做出了反面示范。

大学生生态文明素养存在的凸出问题还体现在环境保护警觉性不足上,多数学生没有认识到生态危机的威胁性和保护环境、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迫切性,认为经济增长和收入增加是发展的最重要因素。形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一方面在于基础教育中对经济增长的单一强调;另一方面是因为生态问题被浓墨重彩地推入人们视野的时间短,绿色发展理念尚未得到全社会的透彻理解,社会转型过程中环境建设也确实对实体经济造成了冲击,短期内影响了一部分人的物质生活质量。对于处在“象牙塔”的大学生来讲,他们主要是通过阅读来理解生态环境对民族永续发展的重要影响,难有切身体会,所以对环境保护的态度冷漠。

(二)教师队伍生态文明教育能力有待提升。党的十八大后,生态文明教育虽已全面进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但由于专门的生态文明教育近几年刚刚开始起步,生态文明教育在高等教育中尚未得到深入落实,因此教师生态文明教育能力的提升有一定的滞后性。人的生态素养涵盖生态知识素养、生态伦理素养、生态行为素养等方面,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任务并不仅限于某个专业或某种岗位的教师,同样,生态素养应是高校教职工应具备的基本素养,但目前我国高校的师资队伍仍未达到这一要求。

首先,高校教师生态知识素养不高。除了相关专业的教师外,多数教师不会刻意去学习或了解生态领域相关知识,对于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和运行规律都较陌生,从而难以对环境问题有清醒的认识,对于学生的疑虑也难以给出科学的解释。

其次,高校教师生态伦理素养不足。在我国,生态文明教育应秉承马克思主义生态伦理理念。马克思主义生态伦理从人的视角展开,体现的是对全人类的普遍关怀,是一种以人为本的生态伦理思想。它将人与自然看作相互融合的整体,最终的落脚点在于二者的共同发展,而不是仅关注人类利益,蔑视自然价值。而我国高校的教研队伍中很少有人会对人地关系做这个层面的思考,多數教师对马克思主义生态伦理立场了解有限。

最后,高校教师生态行为素养有限。高校教师作为高知识群体,其整体素质较高,会有意识地践行生态行为。但也正因为是高知识群体,更应提高行为约束标准,为学生甚至全社会做出表率。但目前某些高校教师仍会因为追求经济利益忽视污染行为,甚至从事破坏环境的生产活动,让人倍感失望。

二、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客体存在的问题

生态文明是一种人类文明形态,与其他文明形态一样,形成于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实践活动中。生态文明教育是一种文明教育,需要相应的社会和自然环境提供支撑,其教育效果更需要在实践活动中得以实现。

(一)高校生态文明教育配套设施匮乏。教育设施是开展教育活动的前提,是优化教育效果、实现教育目标的必备条件,生态文明教育的教育设施大体可以分为三类,校内教育设施、户外教育设施和社会教育设施。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生态文明教育设施配备相对落后。

从校内教育设施来看,生态文明教育的校内教育设施主要有教材、模型、相关场馆等,目前,我国鲜有高校专门推广生态文明教育教材,设有生态文明博物馆、展览馆的高校更是寥寥无几。而发达国家很多高校甚至社区都会针对自身区域自然地理环境建设不同规模和主题的博物馆、公园并向公众开放,不仅能够丰富学生的闲暇生活,还在无形中增进了当地居民对生活环境的了解和热爱。

我国高校的生态文明户外教育设施配备情况近些年有了一定程度的改善,随着大学生对户外运动兴趣的高涨,登山杖、冲锋衣、登山鞋、罗盘等户外装备逐渐得到大学生的青睐。但户外装备的配备主要还是学生的自发行为,学校仅针对有户外实习需要的专业配备基础装备,装备的数量有限、种类单一,仍难以满足生态文明户外实践教育广泛开展的需要。

生态文明教育是一种实践教育,良好的社会教育条件会为大学生生态文明素养提高起到强大的推动力。对于学生来讲,社会教育场所主要是社区提供的相关场馆、设施等,而目前国内以社区为单位开展的生态文明教育展览、宣传等活动十分有限,大学生也没有得到充分动员加入其中,没有起到社会教育应有的作用。

(二)生态文明教育校园文化环境缺失。与显性课程相对应,大学校园文化是大学的隐形课程,包含大学里物质、制度、精神等所有文明的总和。它固化于大学的建筑、园艺、规则之间,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和教职员工的思维方式与行为习惯。

高校生态文明教育中除了校内设施存在缺失,同时校园精神文化环境也存在问题。首先,大学的教育观中缺少生态文明教育要求。“教育观是作为大学师生带有根本性的职业观念,是大学文化观念、文化精神的核心组成部分,能夠渗透到大学管理观、教学观、人才观、学术观、学习观中。”人们看教育的立场、角度、方法存在差异,所以必然存在各种教育观,在传统教育观中,生态文明教育并没有融入大学教育内容系统之中,也不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范畴内。然而,生态文明教育是一个全面、长期、系统的教育过程,生态知识的丰富和生态文明素养的提升应是新时代大学生的学习目标之一,是高校向社会输送高质量人才的客观要求。所以,生态文明教育的校园文化环境建设首先要把生态文明理念融入教育观中,充分利用校园自然环境和历史文化资源,因地制宜地引导学生形成生态责任感和保护自然的同理心。

另外,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方面,校园文化活动是最受学生欢迎的校园生活方式,是学生交流的重要阵地,以生态环境问题为内容的校园文化活动最容易激发学生对生态问题的关注和思考。但目前高校生态文明教育方面的校园文化活动数量有限、形式也较为单一,多为小团体活动,连贯性不足、参与性不高,不足以支撑起生态文明教育的软环境。

三、推进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对策

(一)丰富生态文明理论教育。生态文明理论教育包括生态知识教育、生态伦理教育、生态法治教育等内容,生态文明理论为生态文明教育的切实开展提供了理论保障,是生态文明教育的最基本形式。

生态知识教育主要是对生态系统规律和自然资源保护等相关知识进行的科普教育,其目的在于让学生明白生态文明建设的原因和意义,提升学生对于生态危机的警觉性。目前,我国高校的生态知识教育多限于自然科学相关学科,在通识教育中鲜有涉及,文史哲类专业学生的自然生态知识素养明显不足,因而有必要在通识教育中加入自然生态系统的运行规律、环境保护的相关原则等内容,以减少学生疑惑。

生态伦理教育是一种价值意识教育,生态伦理反映的是主体对于自身与自然界关系的评价和看法,价值意识是一种社会意识,主体的社会地位、生活方式、实践活动内容不同,故而会选择不同的生态价值理念。我国的生态伦理教育必然是以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为理论基础的,马克思主义生态伦理是一种以人为本的生态伦理,它将人与自然看作相互融合的整体,最终的落脚点在于二者的共同发展,而不是仅关注人类利益,蔑视自然价值。所以大学生生态伦理教育要体现马克思主义生态伦理的科学性,引导学生进行理性、科学的价值选择。

早在20世纪80年代我国就开始了环境立法,但环境立法工作的步伐远落后于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需要。党的十八大后,环保方面以前所未有的高频率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法规,环境监察工作也紧锣密鼓地展开,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又将“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写入宪法,生态法治建设大踏步向前迈进。随着生态法治工作的全面开展,生态法治教育工作也应紧跟步伐,以理论灌输、实践教学、课程评估等方式将生态法律法规推入学生学习视野,要求学生以生态法治精神和具体领域的法律法规约束自身行为并监督他人,春风化雨般地逐步树立起生态法治意识。

(二)广泛开展生态文明户外教育。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户外教育主要由两部分组成:生态文明志愿服务活动和户外实习活动。从发达国家的生态文明教育工作来看,志愿服务活动从基础教育开始一直贯穿于学生的终身学习过程之中,其中最典型的是美国,大学生要完成一定量的社区服务工作,而这些工作多以清理垃圾、美化环境为内容,如此一来,环保工作自然成为公民的义务。我国高校也可借鉴国外志愿服务教育的模式,鼓励学生参与到污染治理、环保宣传的实际工作中去,既可以强化自我认同获得成就感,又可以加深对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解,提升环保热情。

目前的大学生户外实习活动仅限于生物、地质等相关专业,内容限于对课程相关的自然景观的讲解和考察,这类户外考察活动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探索自然的热情,但参与的群体和学习内容都比较单一。户外实习活动的参与群体可以从特殊专业扩大到所有在校生,活动范围也可以从自然环境扩大到工厂、农田、居民区等人工环境,从而使学生更全面地感受人类活动对环境造成的影响,建立起保护环境的责任感和警惕性。

(三)建设系统的生态文明教育规则体系和教育评价体系。生态文明教育制度体系的建立是生态文明教育活动得以长期顺利开展的保障,而制度建设的参与者除了教师外更重要的是高校的各行政组织管理部门。首先,生态文明教育规则体系的建立需要成立相关组织机构对学校现有硬件条件和师资配备进行评估,根据学校能力确定生态文明教育目标,并制定生态文明教育发展长期规划,从而保障这项工作的长期资金支持和水平提升。其次,教育评价体系的建设主要包括理论教学评价体系、实践教学评价体系和教育效果评价体系。理论教学分为课堂理论教学、课外理论教学和生态文明知识学习风气,其评价体系也可以从这三方面内容建立;实践教育评价体系的建立如前文所述,可以从志愿服务、户外考察、实践教学装备等方面进行规划;而教育效果的评价标准也应多样化,除了传统的考试成绩、获奖情况等,还可以通过抽样调查、座谈等方式对校园生态文明风气、生态伦理环境进行考察。

【参考文献】

[1]钱志发,邓周平,刘华明.“思政”课实践性教学环节改革初探[J].中国大学教学,2006(7)

[2]姜树萍,赵宇燕,苗建峰,等.高校生态文明教育路径探索[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1(4)

[3]杨威.思想政治教育:提升国家治理能力和国民索养的重要途径[J].思想教育研究,2015(12)

[4]王景明.高校德育要加强生态文明教育[J].教育探索,2008(11)

[5]王新华,高原.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提升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7(6)

[6]江汛清.关于志愿服务若干问题的探讨[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2(4)

[7]范梦.思想政治教育视野下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研究[D].北京: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7

【作者简介】范 梦(1988— ),女,博士,中共北京市委党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基地讲师;范宝德(1963— ),男,博士,烟台大学计算机与控制工程学院教授。

(责编 黎 原)

猜你喜欢
生态文明教育问题对策
诊错因 知对策
对策
面对新高考的选择、困惑及对策
防治“老慢支”有对策
大学生生态文明素养研究
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现状研究
演员出“问题”,电影怎么办(聊天室)
将生态文明教育渗透于高中自然地理教学中
韩媒称中俄冷对朝鲜“问题”货船
“问题”干部“回炉”再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