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本科院校艺术通识课程建设研究

2019-05-04 13:43江汉英梁显飞
广西教育·C版 2019年2期
关键词:网络教学资源文创产业应用型本科院校

江汉英 梁显飞

【摘 要】本文论述应用型本科院校艺术通识课程建设,针对当前高校艺术通识课程人才培养带有功利主义色彩、重理工轻人文、逐渐被边缘化等问题,提出优化艺术通识课程体系、与文创产业相结合、融入地方民俗民族艺术教学、注重艺术与其他学科的融合、创新应用现代网络信息技术、纳入学校的人文素质核心课程体系建设等对策,打破原有课程设置上的局限性,多元化发展,满足不同学科学生需要。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院校  艺术通识课程  文创产业  网络教学资源  慕课  人文素质  民俗民族艺术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9)02C-0075-03

艺术通识课程包括艺术限选课和艺术任选课两大类,分别是艺术赏析类、艺术实践类、艺术史论类、艺术批评类。常见的艺术通识课程有设计心理学、美术赏析、摄影摄像、音乐、戏剧艺术、电影艺术赏析、美术史论、舞蹈艺术、陶艺制作、艺术设计学等。开设艺术通识课程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方式和审美能力,丰富学科建设,培养全面复合型人才,是实现通识教育理念的重要途径之一。

一、国内外研究背景分析

国外对艺术通识教育方面有着比较科学的研究,早在1945年哈佛大学的《自由社会中的通识教育》报告认为通识课程应该包括人文、社会和自然三大领域,并将艺术通识教育作为人文教育的重要内容,奠定了美国艺术教育的基础,哈佛大学多次强调艺术教育对促进学生自我发展及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艺术通识教育更重视人的自我表现、想象力、创造力的发挥。据统计,哈佛大学自1982年以来,艺术类通识课程在本科核心课程中所占比例不少于四分之一,可见艺术素质的培养在美国高等教育中的比重。国内高校教育虽然在不同程度上肯定通识教育的重要性,但在课程设置上仍以专业教育为主,特别是应用型本科院校容易把大学教育与职业教育对等起来,尤其理工院校往往对艺术通识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师资力量不足,课程结构比较单一,课程资源匮乏,无法满足不同专业学生兴趣需要,学分制管理上的疏漏也让选修艺术通识课程带有功利性色彩。与专业核心课程相比,艺术通识课程一度被边缘化。

二、应用型本科院校艺术通识课程开设现状

应用型本科院校更加重视实践教学,强化应用型人才培养,注重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以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就业竞争力。目前应用型本科院校受传统教育思维的影响,在课程设置上往往带有功利性色彩,重理工、轻人文的现象普遍,艺术通识教育学科被边缘化。艺术通识课程体系不够健全、考核方式单一、缺少统编教材等这些因素也制约着艺术通识教育课程的发展。艺术公共选修课考核机制不够严谨,导致学生选修艺术通识课程是为完成学分,体现学生在选课动机上的功利性。实用主义使大学教育更加职业化,而忽视了受教育个体的全面发展。

三、应用型本科院校艺术通识课程改革的策略

针对上述情况,应用型高校艺术通识课程改革发展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优化艺术通识课程体系,培养全面型人才。传统的艺术通识教育常常以艺术理论、鉴赏类为主,在课程设置上增加艺术实践课程符合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学宗旨,改善以鉴赏类课程为主导的课程设计,注重艺术实践和体验,构建多层次的艺术课程实践。如油画选修课程以教授油画技法为主,课程中间穿插对西方美术史讲述,使学生对油画理论和技法有更深刻的认识,而不仅仅停留在鉴赏层面。在课程设计上进行系统规划,艺术教育和人文教育相辅相成,形成系统性的课程体系和目标。例如,谈到希腊的文化,就必然涉及古希腊的艺术。在整个课程体系中,哲学、宗教、历史、文学、艺术等课程既相对独立又相互关联。课程设计需要整体规划,由不同专业的教师共同承担不同的教学板块,力求给学生呈现一个较完整的知识体系。

(二)与文创产业相结合,实现高校通识教育与文化创意产业之间双向互动。文化创意产业强调一种主体文化或文化因素,是依靠个人(团队)通过技术、创意和产业化的方式开发、营销知识产权的行业。文化创意产业主要专业范畴集中了动漫、传媒、视觉传达、工艺设计、产品设计、广告装潢、软件和计算机服务等方面的创意群体。艺术通识课程体系应针对文化创意产业要求建立,结合文创产业进行科学的课程设计,应用于实际。尝试依托文化创意产业建立大学艺术通识教育体系,从产业生产层面而进行设置,以主干学科为主导,在不同范畴中引入相通的专业方向和专业内容。与此同时,进行课程外延扩展,在开设艺术通识课程时加入其他如创意营销、产业经济、非物质文化传统技艺传承、民族产品创新设计、旅游产品设计等背景类通识课程,从而组成具有文化创意产业特色要求的艺术通识课程体系。高校艺术通识教育不仅为文化创意产业提供了专业人才,也开拓了文化创意产业市场。

(三)融入地方民俗民族艺术教学,结合文创产业,提升学生综合能力,扩大学生就业范围。根据地方特色开设具有当地民族文化特色的任选课,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如广西高校可以开设广西侗族农民画艺术,苗族刺绣、服饰、蜡染艺术,广西传统技艺传承,广西左江流域崖壁画艺术考古等课程,艺术通识课程与地域文化特色相结合,有利于地方非物质文化传统技艺的传承,丰富学科建设。艺术类课程加强知识外延拓展,如农民画、壁画研究等领域。根据多元化文化发展和社会对复合型人才需求的需要,拓宽艺术通识课程门类,不仅仅开设艺术欣赏类课程,而更应该注重向艺术实践类、艺术批评类延伸,打破原有课程设置上的局限性,多方向多样化发展,满足应用型本科院校发展需要。艺术鉴赏类课程是建立在艺术实践类课程的基础之上,而艺术批评类课程更倾向于从个体主观思维出发,表达一种主观认识。

(四)注重艺术与其他学科的融合。理工科院校可以根據自身专业设置的特殊性,在课程内容设计上重视艺术与理工的融合,如艺术与科学、数字艺术等。改善艺术通识课程设置结构不均衡,任选课比例失衡状况,注重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在课程设置上融会贯通,从实际出发,多渠道、多方式开发隐性艺术课程资源。

(五)将艺术课程传统教学与慕课、微课相结合,搭建网络艺术教学平台,丰富艺术类通识课程建设。微课、慕课教学模式改变了传统的授课方式,学生是学习的主体,通过慕课、微课完善现有的通识课程教学模式,增加师生之间的交流沟通渠道,结合优质教育资源,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开放性的网络资源可以让学生学习时间、地点更加灵活自由,学习方式不受时间空间限制,丰富的网络资源得到有效利用,同时为学生提供更多种课程选择,解决了目前高校艺术类教学资源分配不均的难题,解决了高校艺术教师资源紧缺的难题和学生艺术通识课程选修不上的难题,满足学生对艺术课程学习的需求,为学生的多方面需求提供更广阔的空间,从而提高通识课程学习效率及水平,提高艺术修养和综合素质。网络教学资源的广泛应用能够改变传统的教学传递方式,借助互联网提供更广泛的艺术课程,打造生动有趣的信息化艺术课堂。同时,根据手机网络方便快捷特点,鼓励学生借助艺术信息软件如声乐类、舞蹈类、绘画类APP软件,鼓励学生实践体验,使现代信息技术能结合艺术知识广泛传播。课程开设应适应高科技时代的形势,充分利用网络平台的媒介,推动优质教学资源的社会共享,推进教育公平。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线上+线下”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充分体现了互联网背景下的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的课程新形态。高校的艺术通识课程建设应该遵循“因学生需求开设课程”原则,以学生个体诉求为出发点,开设有利于促进不同学科领域的相互交叉渗透、知识融通的课程,培养学生人文素养和综合能力。艺术体验与审美鉴赏类课程旨在发展学生的审美情趣、鉴赏能力和阐释能力,培养学生在戏曲、绘画、音乐等方面的理解和创造能力,引导学生参与各种形式的艺术实践和艺术体验。

(六)将艺术类课程纳入学校的人文素质核心课程体系建设中。应用型本科院校特别是理工科类院校,艺术教育不应该学科边缘化,而应该作为一个独立的教育体系建设,建立艺术教育中心机构,专门负责艺术通识课程资源开发与课程管理,逐步规范艺术通識教育管理。学校课程设置在本质上应区别于专门的音乐学院、美术学院的专业教育,不以培养“大师”级艺术人才为目的,而以培养学生全面的人文素质、综合艺术素养、艺术技能、创新发散思维为目标,将人文教育与艺术教育相结合,力求艺术教学门类丰富完整,覆盖面宽,分层次,分类型,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相得益彰,着重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创新意识,健全完善已有教学评估体制。如清华大学艺术理论课程包含西方古典音乐文化、欧洲歌剧知识与赏析、键盘艺术赏析、美学与艺术欣赏、电影中的艺术与文化等,艺术实践类通识课程包含基础艺术实践课、综合性分级教学艺术实践课、高级艺术实践课三个层次,分布在不同的艺术门类教学中,形成了综合性分级教学艺术实践课程体系。通过学习一门表演艺术来掌握多元的文化信息,学生学习各种音乐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乐器的技巧,把艺术理论和技法技巧练习结合起来,大学四年进行分阶段流程化学习,以实践为载体,辅助理论传播,并结合优秀作品赏析,因材施教,在艺术实践课程体系中实行综合性分级教学方式,由浅入深,分阶段四年完成,让学生具有一个更宽广的综合性的文化视野。

师资建设方面,应积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制订人才培养计划的同时设立核心通识课程教学岗位,遴选一批具有艺术通识教育理念的优秀教师,打破学院系和学科专业壁垒,组建跨学院系跨学科的教学团队,组织校内外专家定期对通识课程主讲教师进行培训。改革教学方式方法,教学内容重在启发思想、掌握方法,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识课程主要采取有助教参与的“大班授课、小班研讨”的授课方式,充分运用现代网络信息技术。通过在线学习与课堂教学相结合等多种方式,提高通识课程的教学质量,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探讨性和体验式学习。丰富课程考核方式,采取小组讨论、读书报告、课程论文、实践体验等多种方式,对学生的通识课程成绩进行综合评价。实行通识课程教学管理与激励制度,组织不定期听课活动,提出反馈意见,学校应制定通识课程建设规划,依托各培养单位和相关专家成立通识教育委员会,做好顶层设计。成立通识教育委员会工作组,具体负责通识教育日常管理工作及通识课程建设相关工作。努力积极建设一批高质量的通识课程。在应用型综合型大学的总体框架下,将科学教育、人文教育、艺术教育有机结合,坚持文理渗透、中西融会、古今贯通,力求培养思想道德优秀、具有创新素质与较高审美能力的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               (下转第102页)

(上接第76页)

综上所述,通识教育不同于职业教育,具有非功利性特征,注重人的全面培养,课程内容应具有广博性和融通性,而非专深;理解课程内容不需要学生特别拥有特殊的专业基础和专业技能,课程重在启发思想、展现知识发展脉络,而非传授知识细节和技术技巧;艺术类通识课程建设通过对艺术作品和艺术现象的分析与评价,提升学生的感性鉴赏能力和创造与表达能力,从而促使学生能够找到精神的寄托和享受,学会表达自己的情感,感知生活中的真善美。同时,通识教育又与专业教育相辅相成,艺术教育的专业化不应与其他学科专业教育完全割裂,艺术通识教育既是艺术专业人才培养的需要,又能提高非艺术专业学生的艺术素养,它不仅仅是培养艺术工作者的需要,更是个人艺术素养提高的需要,摒弃艺术功利主义教育观,树立全面教育观是目前应用型本科院校教育应该重视的问题所在。成立大学艺术教育中心机构,加强复合型创新人才的培养,加强艺术通识课程教育已是当今世界大学教育的共同趋势。

【参考文献】

[1]叶筠筠.创意产业发展下大学通识艺术教育的思考[J].艺术与设计·理论版,2012(10)

[2]黄芳.通识教育在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中的价值[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10)

[3]黄岑.美国高校通识教育中的艺术素质培养[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3)

【基金项目】2017广西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应用型本科院校艺术通识课程建设”阶段性成果(2017C476)

【作者简介】江汉英(1982— ),女,安徽安庆人,硕士,广西科技大学鹿山学院讲师,研究方向:美术学;梁显飞(1982— ),男,广西玉林人,博士研究生,柳州城市职业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民族装饰艺术。

(责编 黎 原)

猜你喜欢
网络教学资源文创产业应用型本科院校
关于博物馆文创发展问题的若干思考和对策
基于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为例分析博物馆的文创产品开发
基于文创产业发展的设计类创新型人才培养方案设计
文创产品设计发展在生活语境中的价值体现
基于云平台的高校网络教学资源建设方案初探
高职与应用型本科院校协同开展技术应用型本科教育课程衔接的探析
社会参与美国社区学院治理及对中国应用型本科高校治理的启示
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学管理队伍建设研究
财经类院校网络教学资源平台建设与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