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麦肯锡7S模型的幼师院校教育信息化建设策略

2019-05-04 13:43佘雅斌
广西教育·C版 2019年2期
关键词:院校教育幼师院校

【摘 要】本文论述基于麦肯锡7S模型的幼师院校教育信息化建设,针对当前幼师院校教育信息化建设中基础设施有待完善、信息化运维模式单一、优质数字化学习资源匮乏、数据资源共享程度和利用率不高、师生员工的信息化意识和素养比较薄弱等问题,从7S模型的分类入手,提出教育信息化建设策略:制定院校战略,重构信息化建设组织结构;树立服务意识,打造共同价值观;完善内部管理制度,形成良好的工作氛围;优化信息化人员配置,打造高技能专业队伍。

【关键词】幼师院校  7S模型  教育信息化  建设策略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9)02C-0100-03

2016年6月7日,教育部正式颁布《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对高职院校教育信息化提出了具体的要求。为了更好地贯彻执行国家的政策文件,高职院校必须制定好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推进策略,以确保文件精神的落地实施。

一、幼师院校教育信息化建设的迫切性

幼师院校是指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这类学校基本上都是中师学校或幼师学校升格而成。广西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自2012年被确立为“教育信息化试点”院校以来,经过几年来的建设,在校园网络基础设施和信息化应用系统建设等方面均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如校园硬件环境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建有两校区中心机房,网络出口带宽达到370M,基本能满足学校日常办公、教学、科研的需要;信息化应用系统建设已初具规模,已建成信息门户、统一身份认证、数据交换、网络教学支撑平台、教务管理系统、OA系统、网站集群等应用系统,这些应用系统已逐步投入使用。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一是信息化基础设施仍须进一步加固与完善。如网络安全设备薄弱;多媒体教室设备严重老化;无线网络覆盖和校园“一卡通”尚未实现等。二是信息化运维模式单一,尚未形成有效的信息化管理服务体系和机制。如业务部门与信息中心在信息化运维中各自的角色不清,信息化建设的流程不清楚,导致目前的信息系统只是完成指标、采购程序,实则难以投入使用。三是业务应用系统的推进并未实现信息化“化”的精髓。如网络教学平台仅用来上传教案,沦为教学管理的工具而非支持教和学的平台;OA系统仅是纸质文档审批程序的电子化搬家。四是优质数字化学习资源仍然匮乏。学校尚未建成统一的数字化资源中心,各类资源如优质课程、活动录制的视频、培训中心的资源等都分散于学校各个角落。五是数据资源共享程度和利用率不高。目前学校各应用系统还都是分散于各台服务器上的信息孤岛,底层数据的共享程度和利用率不高。六是师生员工的信息化意识和信息素养还比较薄弱等。表现在业务部门和教师提出的问题经常都属于信息素养不够的表现,导致信息中心工作人员疲于充当“救火队员”。七是信息技术对教学模式与学习方式的支撑不足。部分教师信息化教学与学习方式仍停留在初级阶段,单纯用电子白板取代黑板;优秀的信息化教学模式缺乏推广;对信息技术在日常教学中的应用探索有待加深。

二、麦肯锡的7S模型

20世纪70、80年代,当时美国人深受经济衰败及失业的困扰,为寻找解决企业发展的法宝。两位麦肯锡管理顾问挑选了43家杰出的模范公司进行深入调查研究,总结企业发展中存在相互关系的七个要素,即战略、结构、制度、风格、员工、技能和共同的价值观等,提炼形成了麦肯锡7S模型。

7S模型自诞生后被广泛应用于企事业单位的管理创新实践。7S模型作为一个系统分析模型,其要素对于不同机构均具有一定的相通性,适用于不同层次的组织分析,故本文将7S模型应用于幼师院校的教育信息化建设推进策略的研究。

麦肯锡公司研究中心设计的企业组织七要素即麦肯锡7S模型指出了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必须全面地考虑各方面的情况,包括结构(structure)、制度(system)、风格(style)、员工(staff)、技能(skill)、战略(strategy)、共同的价值观(shared values)。其中,战略、结构和制度被认为是企业成功的“硬件”,风格、人员、技能和共同的价值观被认为是企业成功经验的“软件”。

下面将幼师院校教育信息化建设与7S模型相结合,进一步细化七个方面:

战略:院校根据国家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及学校发展战略、规划、目标等所制定的长期规划与短期计划。长期规划是以3~5年时为时间跨度的院校教育信息化发展目标、工作原则、指导思想、实施方案等全局性的规划。而短期计划是以学期或年度为时间跨度做的具体工作安排,灵活地依据实际情况及长期规划要求及时调整与修改,如信息化培訓计划、信息化制度建设计划等。

结构:组织结构是表现组织各部分排列顺序、空间位置、联系方式、聚集状态的一种模式,以求有效地把组织的各部分聚集起来,为实现共同的目标而努力。院校为保证战略实现,将战略任务进行分解,对相关的岗位或业务部门进行分工、调整、优化组织结构,为战略的实施而服务,不同的战略需要不同的组织结构与之对应,组织结构必须与战略相协调。

制度:是指对企业的微观构造及相关制度所做出的一系列规定和约束的总和,具体表现为企业组织、运营、管理等一系列行为的规范化和制度化。院校根据国家有关信息化建设的政策法规,结合院校规划与发展战略及实际情况,而制定相应的配套的教育信息化的规章制度、内部规范与管理制度等。

风格:主要指企业文化,就是企业在长期的生产经营过程中形成的,并为全体员工共同认可和遵循的价值观念、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的总和。院校在教育信息化建设方面所形成的领导风格、工作氛围、优良传统等。

员工:院校根据教育信息化战略发展的要求与组织结构所配备的员工队伍,并能及时根据需求变化进行同步调整,以保证合理配置各岗位。

技能:院校在实施教育信息化战略时,需要对员工进行系统化、规范化的培训,保证各岗位的人员具备相应的技能,同时注重相关人员的专业技能与学习能力的提升。

共同的价值观:院校教育信息化相关岗位的员工对教育信息化战备、目标、工作原则、指导思想的共同认识。要塑造并培训教育信息化的共同价值观,树立全局观,树立服务意识,坚持终身学习理念,让共同价值观起到导向、约束、凝聚、激励及辐射作用,激发全体员工的热情,为院校教育信息化战略目标而努力。

以上七要素不可分割,必须紧密联系形成统一的有机体。只有将七要素之间相互融合落实到具体的教育信息化实际工作之中,才能不断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蓬勃发展。

三、幼师院校教育信息建设策略

(一)高度重视“硬件”建设

1.制定院校战略,重构信息化建设组织结构。教育信息化是现代学校内涵建设的重要内容,国家政策文件从“高度重视”走向“深度融合”,幼师院校在深化高等教育改革占得一席之地,必须高度重视教育信息化的推进,以免失去发展的最佳机会。

首先,做好院校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教育信息化建设不是自下而上,而是自上而下的工作,必须做好顶层设计,做好战略发展规划,占领教育信息化的最高点,主动应对技术的变化。信息化相关部门工作计划必须与学校战略目标相匹配。比如广西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的战略是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广西示范性教师教育基地,位居国内同类院校先进行列、初具本科院校雏形、学前教师教育特色鲜明,具有国际视野的开放性、教学型、示范性地方特色高等专科院校。那么信息中心的长期规划就是提前做好教育信息化系统的整体规划,用信息技术服务教学、科研与管理,做好配套的各种教育信息方案,从学校整体发展的角度制定全局性的中长期发展规划。其重心在于做好教育信息化建设的规划、应用推广,由于技术的迭代速度快,必须做好及时的学期与年度计划的调整,以保证最优化的服务学校的发展。

其次,建立教育信息化组织核心。教育信息化是系统化工程,必须有强有力的自上而下的组织结构,根据综合性高校的成功经验,建议设立以校长或分管副校长任组长的教育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或教育信息化办公室),以全面组织编制并实施学校信息建设规划与实施方案,协调有关职能部门进行专业化信息建设与管理。因而,建议学校成立以校长任组长的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下设教育信息化办公室,以全面统筹、协调、推进学校的信息化建设。

2.树立服务意识,打造共同价值观。“到2020年,基本建成‘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与国家教育现代化发展目标相适应的教育信息化体系”,这是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的目标,它明确院校教育信息化方向与发展目标。在幼师院校要支持“三学”,必须树立服务意识,形成内部一致的共同价值观。

院校教育信息化建设面临的困难是多方面、复杂的,要做好工作必须正确认识工作中面临的问题,积极应对,主动求变,坚持服务为导向。

一方面,相关岗位人员必须充分认识到教育信息化的作用与地位。信息化建设任重道远,事关学校发展的全局,责任重大,地位十分重要。应进一步增强工作的自豪感、责任感与使命感,站在全局的高度思考与把握自身工作,要把工作放在学校发展工作中去衡量去把握,放眼全局,积极主动,围绕学校的发展开展技术支持和服务工作。

另一方面,技术更迭与环境变化所带来的巨大改变,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教育信息化建设的趋势,向着智慧校园发展,对于环境的改变,不怨天尤人,也不妄自菲薄;要根据形势的变化以及工作的需要,进一步转变观念,主动研究,积极思考,创新思路,调整自身心态与工作重点,把握好发展方向,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做到围绕“一个中心”,搞好“两类保障”,实现“三个转变”,提高“四种能力”,具体内容如下。

“一个中心”:以服务教学为第一要务,服务学校整体发展目标。

“两类保障”:保障网络、设备和信息安全,建立健全安全防护体系;保障信息化系统高效运行,完善信息化运维体系。

“三个转变”:在信息化系统运维上,从“消防员”向“防疫员”转变,从“被动接受”向“主动服务”转变;在信息化管理上,从静态的、事后结果处理的粗放式管理向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实时动态的、监控过程的集中式可控性管理服务转变;在信息化应用上,由侧重硬件网络建设的事务处理型逐步转向深度挖掘资源的信息服务型转变。

“四种能力”:增强基础设施支撑能力、运行维护能力,提高安全保障能力、技术服务水平。

(二)努力完善“软件”配套

1.完善内部管理制度,形成良好的工作氛围。完善内部管理制度可以從两个方面着手,一是国家机关或上级主管部门出台的信息化方面的新政策、新规定,院校将按要求进行完善;二是制定与本单位实际情况相匹配的个性化的制度与措施。特别是信息化建设方面的激励措施,体现“以人为本”,激发学校人才队伍活力。着力营造“尊重人才、爱护人才、激活人才”的良好氛围,营造使他们各尽所能、各得其所又和谐相处的工作环境,用良好的人文环境凝聚人,用人性化管理激发人,充分调动技术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另外,还可以通过完善制度,合适地引导全体师生努力学习信息化,提高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信息素养,形成“爱学,好学”的学习氛围。

2.优化信息化人员配置,打造高技能专业队伍 。搞好教育信息化建设,关键是人才队伍。

首先,优化教育信息化岗位配置。教育信息化是全局性的工作,专业队伍不仅仅是原来信息中心的人员,而应该在全校范围内进行人员的调配,保障各岗位都有胜任能力的人员。在教育信息化领导队伍建设方面,成立信息化领导小组,建立“一把手”责任制和设立“首席信息官”。下设信息化办公室,与信息中心(或网络中心、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合署办公,其职能由信息中心主任兼任,以便统筹统配学校资源。下设的信息化建设科、网络运行科等,根据工作量与工作职责保证足额配备专业技术人员,调整充实技术队伍,优化人力资源配置和人才结构。

其次,打造道技兼融的人才队伍。在岗位配置的基础,如何把人才队伍建设好是关键,人才培养的目标是道技兼融。第一,从选聘上下功夫遴选合适的人才,先考察被遴选对象的道,即职业道德、精神品质、责任心等,而后才考察其专业技能与技术水平,从入口把关,保障人才质量。第二,在工作中注重全方位关心,在政治上爱护、生活上关心、工作上支持、学习上鼓励、专业上尊重,畅通成长路径,搭建成长平台,努力为他们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创造条件,使人才“育得好、用得当、留得住”。第三,在岗锻炼,提升素质能力。采取以老带新、项目练兵、内部学习、外出培训、技术交流、考察学习等多种形式,按岗位、层次,有梯度地进行培养,不断更新信息化岗位人员的专业知识,不断提升专业能力,推进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打造一支思想素质过硬、专业技能扎实、业务流程熟悉的复合型人才队伍。

【参考文献】

[1]沙劲竹.基于麦肯锡7S模型探讨高校账务服务的优化[J].会计之友,2016(1)

[2]关于信息中心职能定位及工作思路的思考[EB/OL].(2012-11-22)[2018-05-22].https://wenku.baidu.com/view/8ec8a508b52acfc789ebc912.html?from=search

【作者简介】佘雅斌(1977— ),男,湖南邵阳人,硕士,广西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副教授,研究方向:教师教育、教育信息化。

(责编 王 一)

猜你喜欢
院校教育幼师院校
男幼师荒
论美术教育在高职院校教育中的重要性
一名幼师的高山族舞蹈情怀
高师院校教育实习评价的困境与出路
高职院校教育成本核算研究
浅谈Mooc对我军院校教育的影响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