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而不厌

2019-05-04 13:54王向东
思维与智慧·下半月 2019年4期
关键词:善者东方文化夫子

王向东

叶公问子路,对孔子什么印象?子路是孔子最贴心的学生之一,本来应该脱口而出,子路没有。同为孔门弟子,宰我说:“夫子贤于尧舜远矣。”子贡说:“自生民以来,未有夫子也。”有若说:“出于其类,拔乎其萃,自生民以来,未有盛于孔子也。”这些话神采飞扬,后来都被记录在《孟子》里面。平日惯于“率尔而对”的子路,这回竟讷讷无言。孔子闻知此事,启发他说:“你何不这样告诉他:那个老头的为人啊,不过就是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罢了。”

这样朴素无华的几句话,是孔子的自我评价,和宰我等人的评价相距何啻天壤。我五岁开始读《论语》,几十年来,对这段话一直耿耿于怀。特别是当自己也到了“老之将至”的年纪,对这段话的体会也就格外深。子路也一定不会想到,用一句“学而不厌”,就能够概括老师那令人仰慕的人生境界。

孔子说“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骨子里就是“学而不厌”四个字:“发愤忘食”说的是学习精神,“乐以忘忧”说的是何以“不厌”,“不知老之将至”说的是学无止境,活到老学到老,没有一天停顿,没有一天自满。三个短句,把“学而不厌”四个字做了一次全方位、多层次的阐释,妙不可言。

孔子为什么追求“学而不厌”的人生境界?因为“学而不厌”实在是天下最有内涵的生活方式。一个人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崇高的道德修养、丰厚的文化传承、顽强的奋斗精神、开阔的家国视野、高尚的人文情怀,以至优雅的生活风度,种种人生追求,都可被“学而不厌”四字涵盖。

孔子是“学而不厌”最优秀的实践者。他为了理想,一生席不暇暖,棲栖遑遑。他说:“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如果有人用我,我就要在东方复兴周礼啊!)这个理想,本身就从学习中来。他到处向人学礼,之杞,之宋,到最有可能发现古礼的地方去,反复调查研究,连“史之阙文”也不轻易放过。“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其“乐”可见一斑。所谓“乐正,《雅》《颂》各得其所”(纠正错乱,使《雅》《颂》各诗篇回归原来的乐章,排除错讹的音律),正是他“学而不厌”的具体成果之一。

孔子主张向一切人学习。他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虚心好学,人皆可师。善者固我师,不善者亦我镜。他的奥秘,在一个“择”字,“其善”“其不善”,他有自己的标准。从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到子产、晏婴,一直到“齐景公有马千驷,死之日,民无德而称焉。伯夷、叔齐饿于首阳之下,民到于今称之”,都是他的“明镜”。做事,他更有实事求是的尺度。他说:“麻冕,礼也,今也纯,俭。吾从众。拜下,礼也,今拜乎上,泰也。虽违众,吾从下。”(用麻布做礼帽,是以前的规定;现在都用丝绸,比较节约,我随大众。在堂下拜见君主,是以前的规定;现在都堂上拜,没有礼貌。虽然违反大众,我还是赞同在堂下拜。)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媚俗,不一概而论,即使被人嘲笑,他依然坚持自我。

“学而不厌”给孔子带来了巨大的精神愉悦。他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不断警告自己:“学如不及,犹恐失之。”又说:“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他一生不以物质待遇为忧,就是因为有这种强大的精神支柱。“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人不堪其忧,他却甘之如饴,根本原因还是在“学而不厌”。

孟子说“孔子之谓集大成”,绝非溢美之辞。“集大成”是孔子一生“学而不厌”的丰硕成果。仪封人说“天将以夫子为木铎”,预见孔子会成为东方文化的传播者,这种预见亦非无知妄说。正是从“学而不厌”一步一步积累起来,一步一步踏踏实实向前走,孔子才得以成为孔子,成为东方文明和东方文化的第一位集成者和传播者。这样的人生境界,以他一生“学而不厌”的经历作底色,经过两千五百年风雨洗礼,依旧无比动人。

(水云间摘自《新华日报》2018年12月20日)

猜你喜欢
善者东方文化夫子
Chapter 11 A clear conscience 第11章 良知未泯
夫子的挑战
多样解构
夫子之文章
《论语》节选
三人行,必有我师
大众期刊内容转型的实证分析——以《东方文化周刊》为例